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于2022年,选取浙江省松阳县松针褐斑病发病严重的4个马尾松林分,从坡向、坡位和枝条方位3个维度,以病斑数为指标,分析病害的发生、发展进程。结果表明,坡向、坡位和枝条方位对松针褐斑病的影响大小分别为:南坡>北坡>东坡、西坡;上坡>中坡>下坡>全坡;枝条东西向>南向>北向。  相似文献   

2.
以崇阳县较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毛竹林分为研究对象,对42个标准地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坡向(x_1)、坡位(x_2)、坡度(x_3)、腐殖质层厚度(x_4)、土层厚度(x_5)及母岩类型(x_6)为自变量,以毛竹平均胸径(y)为因变量,对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毛竹生长的主导因子,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立地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影响崇阳毛竹胸径大小的主导因子是土层厚度(x_5)、母岩类型(x_6)及坡位(x_2),回归方程为:y=6.332+0.358 x_2+0.060 x_5-0.662 x_6。通过因子分析,将6个立地因子划分为2个主成分,其中第一个主成分映了土壤因子方面的信息,第二个主成分反映了地形因子方面的信息。应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可将进行崇阳县毛竹立地划分为4种类型:页岩中下坡厚土层立地类型、页岩上坡中土层立地类型、石灰岩中下坡中土层立地类型及石灰岩上坡薄土层立地类型。应该分别不同立地类型,确定毛竹林经营的主要方向,并制定相应的生产描述措施以促进毛竹林高产、稳产与高效。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人工林生长及林分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福建省三明市和建瓯市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人工林的24块代表性样地材料,对其生长及林分分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45龄闽楠人工纯林北坡、东坡林分树高均值明显高于西坡、南坡,而南坡、东坡林分平均胸径显著较北坡、西坡大,中坡、下坡生长明显优于上坡;45龄不同混交类型闽楠人工林中,与杉木混交效果较好,显著优于分别与福建柏、毛竹、木荷混交的林分;8 10龄弱光环境下闽楠林分在马尾松冠下和杉萌套种模式时生长较好,其树高、胸径显著大于杉木冠下闽楠林分;相同坡向、坡位、混交林及马尾松冠下闽楠人工林树高、胸径变异较小,而冠幅变异较大。不同微环境和造林模式的闽楠人工林径阶分布采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效果较好,各坡向、坡位闽楠人工纯林、与毛竹混交的林分及弱光条件下闽楠幼林均为倒"J"型分布,即其林分结构相对稳定、竞争较合理,而分别与杉木、福建柏和木荷混交的林分径阶呈单峰左偏山状分布,表明其处于竞争的自然稀疏后期;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林分林木分级显示,除杉萌套种和杉木冠下林分各级林木所占比例相对分散外,其他调查林分Ⅱ级木、Ⅲ级木占主导地位。因此,营建闽楠人工林应依据不同培育目标进行立地、混交模式及微环境选择,其人工林分宜选偏阳、半阳坡、中下坡,造林时尽可能选庇荫微环境,至中龄期可逐步移除冠层树种;杉木为其较理想伴生树种,与杉木混交林分的生长后期或杉萌套种闽楠林分郁闭期,建议间伐伴生树种;而弱光微环境应首选立地较好的马尾松冠下。  相似文献   

4.
为选择适宜泡桐生长的坡向坡位,对湖北省咸宁市浅山丘陵区不同坡向和坡位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差异进行了测定、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1坡位对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钾含量和有效磷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均达显著及以上程度,坡向和坡向与坡位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效P、有效K空间分布的影响多达极显著程度。2对4项养分指标在0~40 cm土层范围内的标准化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2个坡向坡位划分为3类,其中第1类为东坡下部、南坡下部、西坡下部、北坡下部;第2类为北坡上部、北坡中部、东坡上部、东坡中部;第3类为南坡上部、西坡上部、南坡中部、西坡中部。3在此3类坡向坡位中,第1类与第2类相比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29.02%,全氮含量高28.77%,有效磷含量高257.37%,有效钾含量高23.69%,可视为最适宜的坡向坡位;第2类与第3类相比,有机质含量高7.84%,全氮含量高11.30%,有效磷含量低76.56%,有效钾含量低5.59%,整体较第1类坡向坡位差。  相似文献   

5.
造林地坡形和坡位对厚朴纯林和混交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了不同坡形、坡位以及不同混交比例的厚朴混交林和厚朴纯林,研究了立地因子对厚朴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立地因子对厚朴和杉木的胸径、树高均产生了极显著影响,相同坡形的下坡位生长量优于上坡位;相同混交比例上,凹形坡生长量均优于凸形坡。实际造林中,应根据培育目标合理选择立地类型和混交比例。  相似文献   

6.
枫香人工造林初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了不同立地质量等级、不同坡向、不同坡位对7年生枫香混交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Ⅱ级立地枫香的生长明显好于Ⅲ、Ⅳ级地;不同坡位、坡向对枫香的生长有显著影响,枫香的生长量大小依次是下坡>中坡>上坡,阴坡>半阴坡>阳坡;枫香适宜与杉木、马尾松混交,混交林生长量均大于杉木、马尾松纯林生长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上坡、中坡、下坡和平坡油茶林地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林分生长量的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上坡、中坡、下坡的土壤养分状况差别不大,没有形成显著性差异;上坡的土壤养分含量除全钾含量外,其它指标均显著高于平坡。(2)下坡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其它坡位,不同坡位的微生物数量从大到小为下坡>中坡>上坡>平坡。(3)上坡的生长量指标除结果数外,其它指标均显著高于平坡,与中坡、下坡未形成显著性差异。试验结论将为油茶的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沙棘林地土壤抗蚀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综述土壤抗蚀性的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衡量人工沙棘林地土壤抗蚀性的12个指标压缩为5个最佳指标;用土壤综合主成分值表示的试验区4种主要立地的沙棘林地土壤抗蚀性排序为:阴沟坡>阳沟坡>阴山坡>阳山坡;模糊聚类结果表明沙棘林地土壤抗蚀性在对比26种乔灌草地中处于前列.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不同坡位7年生杉木纯林生长的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坡位对杉木纯林各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林分的平均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平均单株材积、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等生长指标一致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坡位间以胸径和树高差异最为显著,下坡位林分平均胸径达到10.59 cm,高出中坡位的11.6%,高出上坡位的20.0%;下坡位林分平均树高为7.25 m,高出中坡位的16.7%,高出上坡位的25.4%。下坡位林分的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要远远高于中坡位和上坡位的,下坡位林分的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分别高出上坡位的75.1%,中坡位的44.8%。  相似文献   

10.
水曲柳幼林适生立地条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帽儿山地区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水曲柳人工幼林生长指标进行标准地调查,并运用数量化方法研究了影响水曲柳人工林生长的立地因子。结果表明:影响水曲柳人工林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依次为坡位,土壤A层厚,坡向和坡度,其中坡位为主导因子。水曲柳人工林在中上坡位生长最好,在下坡位生长差。根据立地因子划分了34个立地类型。此外对不同立地类型的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养分并不是限制水曲柳生长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云南松毛虫种群动态及其最佳诱集波长,利用8种不同波长范围的诱虫灯,在云南松毛虫虫口密度较高的湖南省武冈市开展了诱集试验,分析了云南松毛虫最佳诱集波长和种群动态及雌雄性比。研究结果显示:1)试验诱虫灯中5#效果较好,8#诱集效果较差;2)羽化初期(10月8日之前),诱集的云南松毛虫雄虫数量高于雌虫;3)10月9日开始,每日诱集云南松毛虫雌虫数量均高于雄虫(雌虫占总数量的50%以上,高峰时达到77.78%);4)试验所用诱虫灯除8#外,其余诱虫灯诱集数量与总量均呈极显著相关,每种诱虫灯诱虫量都能够反映云南松毛虫种群动态变化。5)总体上,诱集的云南松毛虫雌性较多,从侧面表明云南松毛虫在林间雌虫占多数。本研究为利用频振式诱虫灯监测和防治云南松毛虫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湘东常绿阔叶林林内景观质量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位于湘东的浏阳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阔叶林的林内景观为研究对象,从所拍摄的照片中选取了45张最具代表性的,采用SBE评价法对景观的质量进行评价。把林内景观分解为13个要素,每个要素设置3~4个类目,共计39个景观要素组合。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归回分析,剔除了相关性小的要素,保留了6个相关性较大的要素。结果表明,林内景观要素对美景度的贡献率依次为平均树高(27.7%)、平均胸径(20.2%)、林分密度(17.3%)、色彩丰富度(16.4%)、枯树倒木(9.4%)、绿视率(9.0%),据此建立了景观美学质量与各景观因子类目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提出了修枝、调整林分密度、清理枯倒断木、增加地被植物等提质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外源油菜素内酯(BR)对不同温度(8、28、38℃)下香椿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以盆栽5月龄香椿幼苗为试材,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外源油菜素内酯对不同温度下香椿幼苗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BR处理可提高不同温度下香椿幼苗叶绿素的含量,显著提高香椿幼苗生物量和干物质积累量,使香椿幼苗叶片组织加厚,叶片相对含水率(RWC)提升,并且提高了香椿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s)、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降低了胞间CO_2浓度(C_i)、蒸腾速率(T_r)、初始荧光(F_o)、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综上所述:喷施油菜素内酯可以促进适温下(28℃)香椿幼苗植株的生长,提高香椿幼苗在温度胁迫下的缓解作用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环氧树脂胶粘剂具有许多修补或加固结构物所需的独特性能。由于其具有极为典型的黏弹性力学性能,研究环氧树脂胶粘剂在老化过程中的动态力学行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实验采用复配胺类固化剂,自制了一种环氧树脂基修补胶,研究了其动态黏弹性。根据时间-温度等效原理建立了50℃下胶粘剂的频率-模量主曲线,分别使用整数阶和不同阶数的分数阶Zener流变模型对主曲线进行拟合分析。研究表明,分数阶Zener模型在较宽频率范围内对主曲线有较好的拟合效果,且分数阶数越低,拟合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木材利用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零碎短木粘结竹集成而成的竹-短木组合梁。通过3根木梁、3根直拼的竹-短木组合梁(SBT)和3根搭接的竹-实木组合梁(OBT)的三分点加载受弯对比试验,研究了其破坏形态、极限承载力和位移延性等。结果表明:竹-短木组合梁破坏类型为脆性破坏;竹-短木组合梁跨中截面沿高度应变仍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OBT试件受弯承载力平均提高1.6%,力学性能媲美木梁;最后提出了受弯承载力计算简式,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竹-短木组合梁替代木梁,在小跨度木结构工程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我国青海西北部采集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心材腐朽病的病原菌子实体,经对样品的分子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确认该地区沙棘腐朽病的病原菌为鼠李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rhamnoides。该菌过去作为分类学种类仅在我国河北有报道,且未说明该菌是否为病原菌。本文中首次报道鼠李嗜蓝孢孔菌在我国青海西北部造成心材白色腐朽,该病主要发生在沙棘成熟林分内,病原菌通过沙棘伤口侵染,最后风折导致沙棘死亡。  相似文献   

17.
探讨湘西北石漠化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灌木丛4种典型植被类型各土层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及其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4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C、全N和全P的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下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C和全P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丛。2)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0~20 cm土壤有机C比灌木丛分别高出了158.98%和64.87%;土壤全N和全P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仅为0.26和0.21,属弱变异,在4中植被类型和不同土层间,其值比较稳定。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N和C/P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丛>针叶林,其中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0~20cm土壤C/N显著高于针叶林和灌木丛,分别高出了132.98%和92.72%;土壤C/P和N/P的值较稳定,变异幅度较小,变异系数仅为0.23和0.25,属弱变异。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C和全P与土壤化学计量比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土壤C/N与有机C和全P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C/P与土壤有机C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N/P与土壤有机C和全P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5)主成分分析表明,阔叶林对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金洞林场杉木纯林、杉木-闽楠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密度和混交比例的林分进行研究,将物种多样性指数作为衡量林分密度和混交比例是否合理的参考指标,为人工混交林的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典型抽样法,按其混交比例分为类型Ⅰ(10杉)、类型Ⅱ(9杉1楠)、类型Ⅲ(7杉3楠)、类型Ⅳ(5杉5楠)4种类型设置典型样地,同种类型林分设置3个密度等级,低密度(A:600~1000株/hm^2)、中密度(B:1200~1600株/hm^2)、高密度(C:2000~2400株/hm^2),对比分析其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从类型Ⅰ至类型Ⅳ随着闽楠比例的增加其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增加。林下灌木及草本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类型Ⅳ>类型Ⅲ>类型Ⅱ>类型Ⅰ。林分密度及混交比例与林下灌木及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拟合曲线表明林下植被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达峰值时的闽楠比例为0.465~0.506,即闽楠比例在46.5%~50.6%之间其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达到最大值。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密度及混交比例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可将物种多样性作为确定杉木-闽楠混交林最适密度和混交比例的因子之一。当前阶段,金洞林场杉木-闽楠混交林最适密度为1200~1600株/hm^2,杉木与闽楠的株数比例控制在0.97~1.10之间。  相似文献   

19.
以湘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和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下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物种组成和植物多样性演变规律,旨在为湘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该石漠化地区植物调查记录共39科68属77种,其中灌木植物有28科40属47种,草本植物14科28属30种,3种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中蔷薇科、壳斗科、菊科和禾本科等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2)在3种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中,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为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而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是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随着石漠化等级程度下降呈现上升趋势,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表现为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3)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植物相似性有较大差异,其中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的相似性分别为21.28%和33.33%,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样地灌木层和草本层单独植物分别为8.51%~34.84%和6.67%~26.67%,而灌木层和草本层在不同石漠化样地之间的相似性分别在6.38%~12.77%和3.33%~6.67%之间。说明3个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生活型的植物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相似性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在长期不加治理的情况下湘西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灌木化会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减少人行天桥对环境影响的意识逐渐增强,使得现代木结构桥梁广受关注。为分析某胶合木拱桥的稳定性和评价其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进行了结构有限元仿真分析和现场静载试验。采用实桥理论计算、现场试验和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桥梁的稳定性和静荷载作用下的工作状况。综合桥梁静载试验效应与校验系数的分析结果,进而对桥梁的结构性能做出评价,为桥梁运营期间的安全性提供科学的数据资料。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现代胶合木结构人行拱桥不仅表现出良好的工作性能,而且较建造同跨径混凝土结构桥梁和钢桥更具经济效益,其建造过程还能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