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35年甘肃庆阳黄土高原地带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甘肃庆阳地区气候变化的特点,为黄土高原地带农业及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利用庆阳市8 站近35 年的降水、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应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庆阳黄土高原地带的区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甘肃庆阳黄土高原地带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强降水天气均出现在4—9 月。中部和东南部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西北部呈增多趋势;气温差异性则表现为山壑地区比平原和川区冬天气温低,夏天气温高,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且升高趋势冬季贡献显著;年日平均日照时数西北部和中部呈增多趋势,东南部则呈明显减少趋势,4—8月为日照时数高值区,且夏季比冬季日照时数多出约1 h。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海安市水稻钵苗机插示范情况,以及几年来的实践体会和认识,以期为水稻钵苗机插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黔西南州水稻钵苗机插适宜品种及生长特点,开展Y两优900、Y两优6号、Y两优1号的钵苗机插试验。结果表明:3个水稻品种均超过800kg/667m~2的产量,其中Y两优1号实现了925.97kg/667m~2的产量,3个品种钵苗机插的各种生长状态和产量性状与常规栽插差异不大,适合在黔西南州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茶苗移栽成活率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应用农业气候区划成果,根据茶苗生育特性,分析了修水历年气候资料,综合评定移栽适期。  相似文献   

5.
不同机插方式水稻高产群体特征及其产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钵苗机插群体结构特征及产量形成特点,探索适应稻作生产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以毯苗机插为对照,设置钵苗机插高产示范田,系统比较其生长发育各项指标。研究表明:相比传统毯苗机插,钵苗机插秧苗素质明显高于毯苗机插,发根力优势明显;移栽后分集发生快,成穗率高;各生育时期干物重高于毯苗机插稻;杭倒能力强,单茎杭倒力矩为51.0g/茎,较毯苗高18.9%;最终产量钵苗机插稻达11.52t/hm2,较毯苗机插高0.62t/hm2,增产5.7%。  相似文献   

6.
在南方稻区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杂交粳稻、杂交籼稻中各选2个代表性品种为材料,根据钵苗机插不同穴距设置高、中、低3种密度处理,并以常规塑盘毯状育苗机插为对照,比较研究钵苗机插不同密度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钵苗机插水稻各生育期茎蘖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减小,剑叶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征参数变化则呈相反趋势。单茎干物重、茎叶转运及净同化率均以低密度最大,中密度次之,高密度最低。常规粳稻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和光合势等指标随密度的降低极显著减小,成熟期群体干物重高密度平均较中、低密度分别高3.0%和7.6%,高、中密度的最终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11.8%和8.9%,低密度与CK无显著差异。杂交稻各群体生长指标以中密度最大,高密度实产介于中、低密度之间,杂交籼稻高密度处理与低密度相当,显著低于中密度。  相似文献   

7.
水稻钵苗机插旱育秧配套技术及综合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促进水稻钵苗机插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文提出了江苏及同类地区稻(油)麦两熟制条件下单季水稻钵苗的壮秧标准。并根据生产实践总结了钵苗机插旱育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处理、苗床准备、机械播种和秧田管理等。同时介绍了钵盘育秧注意事项,综合探讨了育秧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应对农艺措施。可为水稻生产上机插钵苗培育壮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选用3种穗型水稻品种,设置3种钵苗机插密度,以毯苗机插为对照(CK),系统研究钵苗机插不同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穗部性状、冠层叶系配置、茎秆物理特性和抗倒伏的影响,旨在探明水稻钵苗机插配套不同穗型品种适宜栽插规格及其增产特点;同时,阐明钵苗机插不同密度下水稻株型特征和抗倒伏特性。结果表明:(1)3种钵苗机插密度处理下,大穗型品种产量随密度降低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但均显著高于CK;中、小穗型品种产量有随着密度降低而下降的趋势。不同穗型品种穗数随着密度降低而显著减少,每穗粒数显著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明显变化规律。(2)钵苗机插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和二次枝梗粒数均随密度降低而增加,且高于CK;一、二次枝梗数比值和一、二次枝梗粒数比值随密度降低而呈下降趋势。(3)钵苗机插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上三叶的叶长、叶宽、叶基角、披垂度和比叶重随着密度降低而呈增加趋势;且上三叶的叶长、叶宽和比叶重高于CK。(4)随着密度降低,不同穗型品种钵苗机插水稻基部N1、N2、N3节间长度减少,茎秆粗度、茎壁厚度和节间干重增加,穗下节间长、秆长、株高、重心高增加,而相对重心高有减小趋势。(5)不同穗型品种钵苗机插水稻基部节间N1、N2、N3抗折力和弯曲力矩随着密度降低而增加,倒伏指数呈下降趋势,且低于CK。说明水稻钵苗机插配套大穗型品种宜适当降低密度,增加每穗粒数以获高产;中穗型品种需兼顾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群体颖花量而增产;小穗型品种依靠穗数而提高产量。水稻钵苗机插降低密度能改善穗部性状和增加上三叶的叶面积,但增大了叶基角和披垂度,同时利于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加基部节间粗度、茎壁厚度和充实度,从而提高抗折力,降低倒伏指数。  相似文献   

9.
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若干特征探讨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选用大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基地江苏东海、兴化和海安6.4、6.8和7.3 hm2连片超高产攻关方为依托,对籼粳杂交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13.5 t hm–2左右)和高产群体(12.0 t hm–2左右)系统比较研究,旨在阐明秸秆还田条件下钵苗机插水稻超高产产量构成及其群体特征。结果表明,与高产群体相比,籼粳杂交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表现穗型大、粒数多和群体颖花量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当;群体茎蘖数生育前期稳步增长,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数,拔节期高峰苗数量少,拔节之后缓慢消减,最终成穗率高;群体叶面积指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较小,孕穗期达最大值(8.5左右),此后平稳减少,成熟期仍保持3.5以上;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相当,拔节后积累较快,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或极显著增高,且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比例高;群体氮素积累、群体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表现为"前小,中高,后强"。说明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生育中、后期具有较强的光合物质生产力和较高的氮素积累量。本文还探讨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氮肥运筹对钵苗机插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江苏优质食味水稻代表性品种南粳9108和南粳5055为材料,采用新型栽培技术钵苗机插移栽,在大田常用量总施氮270 kg hm~(–2)条件下,设置10∶0、9∶1、8∶2、7∶3、6∶4、5∶5、4∶6七种基蘖肥与穗肥比例的处理。比较研究不同处理对钵苗机插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当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时,产量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随着基蘖肥比例的降低而逐渐增加;直链淀粉和胶稠度含量随着基蘖肥比例的降低而逐渐减小,但蛋白质的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后期施氮量大时蛋白质含量增大。两品种的垩白率和垩白度均随着基蘖肥比例的降低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以6∶4处理显著大于其他处理,而垩白大小逐渐增加。食味品质中除了完整性随着基蘖肥所占比例的降低而增加外,香气、光泽、味道、口感以及食味值均呈现递减趋势。各处理的稻米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除对照不施氮肥处理最大外,均随基蘖肥比例的降低而逐渐减小,而消减值的变化呈现相反的趋势。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的氮肥运筹方式能显著提高钵苗机插优质食味水稻的产量;适当增加穗肥比例能有效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增大稻米粒长和粒宽,但降低了稻米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利用陇东塬区1981—2013连续33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及气候因子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多项式函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33年来,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气温显著增加,气候倾向率为0.75℃/10 a;有效积温上升,气候倾向率为45.79℃/10 a;降水总量下降,气候倾向率为-29.17 mm/10 a;日照时数增加,气候倾向率为25.75 h/10 a。气候变化引起陇东塬区冬小麦播种期和越冬开始期推迟,返青、拔节、抽穗、成熟期提前,冬小麦全生育期显著缩短,倾向率为-6.69 d/10 a;植株生长高度下降;植株密度,三叶期增加,其余发育期减少;分蘖数和大蘖数减少;越冬死亡率下降;不孕小穗率减少,籽粒数、千粒重、亩成穗率增加。1981—2013年陇东塬区冬小麦气候产量呈上升趋势,气候产量与生育期内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水资源短缺是陇东塬区冬小麦生长的制约因素,温度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研究西峰土壤湿度对冬小麦气候产量的影响关系,以便合理安排田间管理,增加冬小麦产量,提高质量,利用西峰1981—2008年28年0~100 cm逐层土壤湿度资料、西峰农试站试验田冬小麦产量资料,分析土壤含水量与冬小麦气候产量的关系,并计算贡献率,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西峰冬小麦气候产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年际变化基本一致;3—5月中旬,冬小麦对水分的需求逐渐从浅层向深层发展;5月中旬—7月上旬,深层含水量是冬小麦所需的主要水分来源;8月中旬—9月上旬,土壤蓄水;9月中旬—10月上旬,浅层水分的贡献率最大。土壤含水量对冬小麦气候产量相关性上,蓄墒期中上层(0~40 cm)最为明显,生育前期各层都显著相关,中上层(0~50 cm)尤为显著;生育中期各层相关性显著,生育后期上层0~20 cm为负相关,50~90 cm层为正相关;影响率上,蓄墒期明显的是30~60 cm及80~ 100 cm层,前期是10~40 cm及70 cm、90~100 cm层,中期是30~40c m层及80~100 cm层,后期是60~ 100 cm层,年平均为20~40 cm、60~100 cm层。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暖对甘肃冬油菜(Brassica compestris L.)种植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种植结构。甘肃冬油菜的种植面积、产量水平等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为探讨气候变暖对冬油菜(白菜型)种植的影响,本文运用甘肃省河东地区16个气象站1961—2003年≥0℃积温、冬油菜种植面积及物候期观测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研究表明,8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暖,甘肃省  相似文献   

14.
中麦175在甘肃陇东旱塬区的高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麦175是甘肃陇东旱塬区面积上升最快、推广前景较好的冬麦品种,连续4年示范种植表现为早熟、抗寒、抗旱、抗倒伏,分蘖成穗率高,丰产性好且稳产。利用本地区广泛推广的全膜覆土穴播和全膜微垄沟穴播栽培技术,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精量半精量播种、宽幅匀播和病虫害防控等高产技术,2014年专家实打验收样本田1hm2,折合单产达9 264.0kg/hm2,创造了陇东旱塬区冬小麦的高产纪录。大面积示范田的平均单产为7 293.6kg/hm2,较在同等条件下种植的对照品种晋麦79、西峰27号、长武134分别增产38.4%、22.5%和25.6%。充分说明中麦175在陇东旱塬区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结合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有利于实现本区域粮食的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冬季日照时数对冬小麦发育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陇东地区冬小麦发育期的变化规律,给予黄土高原物候预测提供参考意见。利用庆阳市1981—2017年冬季日照时数和庆阳市农试站1981—2017年冬小麦发育期的资料,对冬季日照时数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冬小麦发育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冬季日照时数最多值出现在1999年,为677.7 h,比常年偏多22%,最少值出现在1989年,为426.7 h,比常年偏少23%。总的来说,冬季日照时数1980s偏少,1990s偏多,2001—2017年以偏少为主。庆阳市冬季日照时数与冬小麦的发育期为一致的反相关,反相关最显著的是返青期,相关系数为-0.54,其次是乳熟期,相关系数为-0.44,再次为抽穗期,相关系数为-0.42,开花和拔节期的相关系数为-0.4~-0.41。庆阳市冬季日照时数最多年与最少年冬小麦各平均发育期差异最显著的是起身期,偏多年比偏少年提前了7天,其次是返青期和乳熟期,提前了6天,再次是拔节期和成熟期,提前了3~4天。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丘陵区红枣主要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利用黄土高原丘陵区12 个红枣种植县所在气象站1971—2010 年降水日资料,分析了近40 年黄土高原丘陵区红枣花期阴雨、幼果期干旱、成熟期阴雨等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枣花期阴雨、幼果期干旱均呈增加趋势,成熟期阴雨呈减少趋势;各灾害年代际变化较为平稳;主要气象灾害多发区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花期阴雨以枣区中东部和西南部发生率高于其他地区,幼果期干旱以黄河西岸发生频率较高,成熟期阴雨灾害南部重于北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西峰黄土高原冬季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1981—2016年冬季平均气温距平和冬小麦发育期资料,分析了冬季平均气温距平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冬小麦发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999年为-0.5℃,比常年偏高2.3℃,最低值出现在1985年为-4.9℃,比常年偏低2.1℃。总的来讲,冬季平均气温20世纪80年代偏低,90年代偏高,2001—2016年偏高。冬季平均气温距平随年代增加呈现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05℃/a。冬季平均气温与冬小麦各发育期均为反相关,反相关最显著的是抽穗和乳熟期,相关系数为-0.50,其次是拔节期,相关系数为-0.49。冬暖年冬小麦的发育期在拔节期后比正常年提前,冬冷年冬小麦的发育期均比正常年推迟。  相似文献   

18.
为了较为全面地揭示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系统年代际演变特征,寻找近地面气候因子演变规律,利用近50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该区域气候演变的主要趋势。结果表明,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气温上升以对称性变化为主,气温要素逐因子月变幅格局差别较大,其中最高气温变化复杂程度最高,最低气温复杂程度最低。降水的量和日数在上、下半年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6月增多明显,9月减少明显;秋季连阴雨天气时段缩短、连续无雨时段增长、过程雨量减少,春季与秋季相反;降水日数变化复杂程度最高,最大日降水量最低。地面风速明显减小,水汽上升,日照总量下降。云量、相对湿度年均量增减倾向不明显,上半年增加,下半年明显减少,春秋季反差较大。蒸发量下降幅度较大,上半年尤为明显,与众多气候因子显著相关。地温升高,夏半年表现最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研究陇东大雾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影响系统,利用庆阳市2007—2013年辐射雾的地面及高低空资料,对其时空分布特征、气候背景及影响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庆阳市大雾空间分布以中南部山川区居多,宁县发生次数最多;时间分布多发生在2月及7—11月,其中以10月发生最多。大雾发生前一日20:00及当日8:00的高空形势主要为:槽过境型、槽前型、西北气流型、高压脊前型、平直气流型;有利于庆阳区域性大雾产生的地面系统为变性高压后部类、高压控制类、冷锋前及低压区控制类、鞍型场类和均压场类。区域性大雾均为辐射雾,高压后部型大雾发生次数最多,各季节均有发生;高压控制类大雾次之,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冷锋前及低压控制类大雾略少于高压控制类,且多发生于后冬及春季,其中以3月发生次数最多;鞍型场及均压场类发生在9—10月,发生次数均较少。通过分析,揭示了庆阳市大雾的发生发展机制,为大雾的可预报性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从而提前防范,尽可能降低大雾天气对工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