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甜菜褐斑病对甜菜的产质量影响很大,喷洒杀菌剂是防治甜菜褐斑病的重要手段。为有效防治甜菜褐斑病,确定喷洒杀菌剂次数,2015—2016年,采用4次喷药、3次喷药、2次喷药、1次喷药、清水对照5个处理、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方法进行田间试验。调查防治效果、块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4个指标确定最佳防治次数。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间防治效果差异显著;各处理间块根产量差异不显著; 各处理间含糖率差异2015年显著、2016不显著;各处理间产糖量差异2015年显著、2016年不显著。试验结果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喷药次数的增加, 防治效果、块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也随之增高。以4次喷药处理的各项指标最高,亦即4次喷药防治甜菜褐斑病效果最好,挽回的产质量损失最大,生产效益最高。平均2年4次喷药的防治效果、块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分别为70.54%、7.23㎏/m2、14.91%、1.15㎏/m2。甜菜褐斑病化学防治的最佳次数为4次。关键词:甜菜褐斑病;防治效果;块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  相似文献   

2.
<正>甜菜褐斑病是危害河北省甜菜主产区的一大病害,可使甜菜减产30%~40%,甜度降低2℃~3℃,甚至失去加工价值。病状表现褐斑病主要感染甜菜叶片,叶柄也可感染。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褐色或紫褐色圆形或不  相似文献   

3.
甜菜褐斑病发生时间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摸清甜菜褐斑病发生时间动态规律的前提下,确定甜菜褐斑病化学防治时期,为科学治理甜菜褐斑病提供理论依据。2016—2017年,采用田间定期调查甜菜褐斑病病情指数的方法,探讨甜菜褐斑病发病程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16年病害发展时间曲线有4个高峰日,分别为7月25日、8月24日、9月3日、9月18日,病情指数分别为:9.33、42.5、55.92、61.46;2017年,病害发展时间曲线经过8月14日、8月19日、8月24日、8月29日4次升高点一直到9月3日,病害发展达到第1个高峰期日9月3日,病情指数分别为7.86、10.75、30.56、36.53、42.88。发病前期(7月上中旬),降雨是甜菜褐斑病发生蔓延的决定性因子。9月中旬以后,温度是甜菜褐斑病发生蔓延的决定性因子。第一个高峰期或上升点日期之前为最佳打药时期,2016年应在7月25日前喷洒杀菌剂,2017年应在8月14日前喷洒杀菌剂。  相似文献   

4.
摘 要:在摸清甜菜褐斑病发生时间动态规律的前提下,确定甜菜褐斑病化学防治时期,为科学治理甜菜褐斑病提供理论依据。2016—2017年,采用田间定期调查甜菜褐斑病病情指数的方法,探讨甜菜褐斑病发病程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16年病害发展时间曲线有4个高峰日,分别7月25日、8月24日、9月3日、9月18日,病情指数分别为:9.33、42.5、55.92、61.46;2017年,病害发展时间曲线经过8月14日、8月19日、8月24日、8月29日4次升高点一直到9月3日,病害发展达到第1个高峰期日9月3日,病情指数分别为7.86、10.75、30.56、36.53、42.88。发病前期(7月上中旬),降雨是甜菜褐斑病发生蔓延的决定性因子。9月中旬以后, 温度是甜菜褐斑病发生蔓延的决定性因子。第一个高峰期或上升点日期之前为最佳打药时期, 2016年应在7月25日前喷洒杀菌剂,2017年应在8月14日前喷洒杀菌剂。 关键词:甜菜;甜菜褐斑病;病情指数;病害发展时间曲线;时间动态。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asb17110062  相似文献   

5.
甜菜抗褐斑病种质资源是甜菜种质资源中具有褐斑病抗性基因并且能稳定传递给子代的种质资源,是甜菜抗褐斑病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甜菜抗褐斑病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甜菜品种的收集、鉴定与评价、保存、利用以及抗性遗传基因的克隆及利用。为了使人们更加清晰的了解甜菜抗褐斑病种质资源的研究状况。本文综述了甜菜抗褐斑病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与评价、保存、利用及分子方面的研究,并对我国未来种质资源的研究作出展望。以期为以后甜菜抗褐斑病种质资源的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甜菜褐斑病病防治问题,2009—2016年,对黑龙江省10个地区166个甜菜品种,采取田间调查发病率的方法进行分类研究。将地区分为轻病区、中病区和重病区3类;将品种的抗性水平分为高抗、抗病、中抗、中感、感病、高感6个级别:甜菜褐斑病病情指数(DI)≤15的地区为轻病区,15相似文献   

7.
甜菜褐斑病是焉耆垦区甜菜的主要病害。经研究,甜菜品种是影响褐斑病流行的内因,降雨量是影响褐斑病流行的主要外因,5月份降雨量大小决定甜菜褐斑病发病早晚,7-8月总降雨量决定褐斑病的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8.
齐齐哈尔地区甜菜褐斑病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是中国主要糖料作物之一,甜菜褐斑病(Cercospora beticola Sacc.)是对甜菜危害最严重的叶部病害。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甜菜主要种植区褐斑病发生情况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该地区不同地点甜菜褐斑病发病率为100%,病情指数最高达46.60。在该地区初始发病期为7月初,盛发期为8月中下旬,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别不明显,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甜菜的产量与产糖量。由于2009年田间甜菜褐斑病菌基数较大,2010该地区甜菜褐斑病仍可能会严重发生。本研究旨在为该地区甜菜褐斑病的预测和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胡敏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5):0-189
甜菜M14品系由于附加了一条野生白花甜菜第9号染色体,因此,研究其是否具有抗病性以及抗病程度的强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用褐斑病原真菌感染甜菜M14品系与栽培甜菜,对比接种后叶片各种酶活性差异,并且对相关植株叶片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甜菜M14品系植株在感染褐斑病原真菌后所研究的几种酶活性都高于作为对照的栽培甜菜植株;并且甜菜M14品系植株感病后总氨基酸含量下降,而栽培甜菜感病后总氨基酸含量上升。因此,甜菜M14品系具有中度抗褐斑病的特征,更加具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源地区日照充足、气候温凉、无霜期适中、日温差较大、土层深厚、水源丰富、自流浇灌、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是甜菜种植适宜区.1988~2007年新源地区已累计种植甜菜达18.67万hm2,单产已提高至3 700 kg/667 m2 .近年来由于甜菜病害不断加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为了促进新源地区甜菜生产,我们对新源地区甜菜的主要病害,特别是对影响甜菜产量的褐斑病的发病条件及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当地的发病特点提出了新源地区甜菜褐斑病的主要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选育、鉴定抗褐斑病较好的国内甜菜品种,分析抗褐斑病品种的亲缘关系,本试验利用筛选出的多态性较好的14对SSR引物组合对17份甜菜品种进行亲缘关系分析,采用MEGA 3.1软件和EXCEL2007获得遗传距离并绘制聚类图,结合分子标记和田间调查结果进行抗褐斑病性调查和聚类分析。[结果]共产生99条扩增带,多态性条带81条,平均多态性百分比为81.8%。平均遗传距离为0.4601,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31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0.20处,可将17份供试材料分为五个类群,其中第一类群又分为两个亚类。[结论] 分子标记结果显示,17份供试材料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有五个品种抗褐斑病性较好。聚类结果表明SSR分子标记用于划分甜菜抗褐斑病性的品种有一定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新引入三唑类杀菌剂,以期作为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轮换药剂,用于甜菜褐斑病的化学防治。为明确三苯基乙酸锡、氟硅唑、苯醚甲环唑防治甜菜褐斑病的施药间隔期和防治效果以及对甜菜产质量的影响,于2013—2014 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进行实地调查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施用25%三苯基乙酸锡可湿性粉剂1809 g、25%氟硅唑水乳剂300 mL、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00 g,施药间隔期为3 周,防治效果分别为77.41%、77.03%、71.36%。3 种药剂对甜菜根产量和产糖量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显著提高含糖率,间隔3周施药的处理和对照相比增糖率分别为1.16%、1.56%、1.25%。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鉴定分析抗褐斑病性较好的国内外甜菜品种,为日后筛选、繁育优良抗病品种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田间调查与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筛选出的12对SRAP引物组合对25份国内外品种进行分子标记检测,通过SRAP-PCR扩增,共产生扩增带104条,67条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性比为64.4%。遗传距离平均为0.4670,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6269。田间调查结果显示:褐斑病级数为2的品种有9个,褐斑病级数小于2的品种有3个。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0.20处,可将25份供试材料分为3个类群,其中第一类群又分为2个亚类。聚类结果与田间调查结果相一致。结果表明,‘TY305’(国内)、‘TY309’(国内)、‘w5-1’(国内)抗褐斑病性较好,SRAP分子标记用于划分甜菜抗褐斑病性的品种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选择抗褐斑病性高、含糖率高的优良甜菜品种用于生产,提高经济效益。2015—2016 年,采用田间试验自然发病鉴定方法,15 个品种为处理,随机区组排列,4 次重复,对商用甜菜品种的褐斑病病情指数、含糖率进行调查测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甜菜品种间抗褐斑病性差异极显著,甜菜品种的抗褐斑病性不稳定,不同年份间差异较大。品种间含糖率差异极显著。同一品种不同年份含糖率存在差异,抗褐斑病性高并相对稳定、含糖率高的甜菜品种为‘KWS1197’,2 年的平均病情指数为18.34,平均含糖率为14.01%。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三苯基乙酸锡可湿性粉剂对甜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2011年,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25%三苯基乙酸锡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试验,分别于施药后7、14 d调查防效,比较不同处理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25%三苯基乙酸锡对甜菜安全,对甜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持久且稳定,各处理的防治效果均优于对照药剂40%多菌灵悬浮剂。25%三苯基乙酸锡可湿性粉剂对甜菜褐斑病防治效果明显,用药剂量以400~420 g/667 m2为宜。  相似文献   

16.
玉米褐斑病调查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石初 《作物杂志》2003,19(2):45-46
玉米褐斑病是广西自1987年以来发展较快的一种玉米病害,各玉米生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病害发生的严重度一般在20%左右,个别高达50%,对广西玉米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将笔者自1992年以来对该病害的调查研究结果,予以初报。1 症状观察研究据近10年的田间调查,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主要是CImmYT)的玉米品种及育种亲本材料,在广西出现玉米褐斑病的症状主要有整株黄点型及局部褐斑病两种类型。1.1 整株黄点型整株黄点型是一种新出现的褐斑病症状,一般是整株叶片发病,叶片上出现密集及大小分布较均匀的小黄点,经镜检,观察到病原菌为Physodermam  相似文献   

17.
小麦种子穗发芽化学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张建奎  张海峰 《种子》1998,(1):32-35
从植物源天然物质中提取出发芽抑制物质,对其抑制效应特性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防治小麦种子穗发芽试验。结果表明,提取物的抑制效应强而迅速,对种子发芽率的抑制率达100%,对胚根长度的抑制率达96%~100%,对胚芽鞘的抑制率达80%~100%。在小麦抽穗后不同时期喷施,对成熟期穗发芽率的抑制率最高可达88.81%,喷施后对农艺性状和种子品质无不良影响。初步研究认为,提取物通过降低α-淀粉酶活性来抑制穗发芽。用提取物防治小麦穗发芽的效果优于PP333。  相似文献   

18.
19.
新疆绿洲农业地域化明显.特别适合机械化作业。尤其是农业航空的应用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研究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通过对撑绿竹不同施肥时期处理的立竹数、胸径和秆材产量进行比较,寻求撑绿竹最佳的施肥时期.结果表明,在施肥总量相同的条件下,1年施用3次(3、8、12月)的处理对产量的提高效应最好,其次是1年施用2次(3、8月),二者均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1年施用1次(3月、8月或12月)对产量的效应较低,经济效益较低.1年施用1次的时候,在12月和3月施用效果较好.在生产实际中,考虑到劳力和费用问题,可以采用在3月和8月追肥2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