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冬小麦杂交育种实践60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眸60年(1954~2013)的冬小麦育种实践,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铁律是市场决定生产。从生产实际出发,选育抗旱、高产、多抗的广适性品种,成果颇丰;偏离了育种方向,则徒然而不达。育种工作者要善于捕捉高产育种信息,瞄准前沿;突破性的进展取决于关键遗传资源的发现与创新;对于增产潜力大、缺点较多的关键遗传资源的改良,采取多亲本渐近杂交法较易获得成功;亲本选配要"强×强"组合,关键是创新种质要到位;杂种后代采取旱、水地和高、中肥水交替选择法,是选育抗旱、节水、高产品种的有效途经。从育成品种的系谱分析来看:农林10号(Norin10)可能携带抗旱高产基因,应深入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2.
西藏的农作物育种工作同和平解放50周年同龄.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专门的农业科研机构,.也没有科学育种工作,生产上的品种古老混杂,产量水平低.和平解放后,成立了西藏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农业试验场,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七一农场.七一农场的建立,标志着西藏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同时也揭开了西藏育种工作的序幕.五十年来,几代新老育种工作者,不畏艰苦,克服了工作、生活、学习方面的重重困难,不断地观察高原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不断地摸索育种规律,不断地改进育种方法,选育出了一批又一批新品种,产生了极大的效果,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为西藏的农业生产注入了活力,保证了西藏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0年是国际水稻研究所建立50周年。本文回顾了国际水稻研究所50年来在培育和推广水稻良种,收集与保存水稻种质资源,进行水稻科技教育与培训,直接为当地农民提供服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根据国际水稻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他们的使命与目标,展望了今后5年培育高产、稳产良种,改进栽培管理技术,增强环境可持续能力,提高稻米营养和稻农健康水平,丰富水稻种质资源,进行水稻遗传基础研究,加强水稻科技人才培养,建立全球水稻信息中心8个方面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4.
从育种技术路线的设计、新杂种的获得与选择、非整倍体和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的转育等方面总结了作者从事冬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的方法与经验;介绍了陇东冬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在种质创新及细胞遗传学研究、近缘种属有益基因的导入、冬小麦新品种(系)的选育、小麦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等方面的主要成果。针对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黑龙港麦区冬小麦育种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港麦区是河北省小麦生产特殊类型区,土壤瘠薄盐碱,可利用淡水缺乏,干旱,冻害,干热风,病害等诸灾具全且发生步骤。本文回顾了该区小麦品种的演变和开展抗逆性育种工作的成就。提出有利于目标性状基因型充分表达以及诸多抗逆性与丰产性有效结合的选种方法:并将多层次的鉴定工作贯穿于育种过程始终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7.
8.
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世界农业产量比战前水平低5%,人均产量低15%。在欧洲、苏联、亚洲大部分地区遭受战争的很大破坏,北非连年遭受旱灾,粮食严重短缺。20世纪40年代末,世界上一部分地区正在治愈战争带来的创伤,另一些地区则仍在与殖民主义作斗争。世界大多数人口处于贫困之中,受到饥饿的威胁。20世纪下半叶的50年,人类在与饥饿作斗争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世界人口虽增加了2.5倍,但人均粮食摄入量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产发展50年来,世界农产品总产量比1950年约增长1.6倍。1950年世界小麦单产…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河南省小麦育种工作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建国前,河南省小麦面积400万hm2左右,单产不足600 kg/hm2,20世纪50年代总产在400万t上下。50年代前期面积有了较快发展,最多曾达510万hm2(1955年),但由于病、虫、旱灾害频繁,单产始终徘徊在900kg/hm2以下,且面积不稳,一度不足400万hm2。60年代中期随着对农业的重视和生产条件的逐渐改善,总产达到450万t,70年代后,单产逐步上升,到1983年已突破3 000 kg/hm2,总产达1 456万t,面积恢复到430万hm2。90年代中后期,单产和总产均有较大发展,面积一度到480万hm2,单产达4 500 kg/hm2左右,总产达2 100万t左右,但由于连年丰收和…  相似文献   

11.
高寒地区冬小麦抗寒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寒地区冬小麦抗寒育种是打破冬小麦种植禁区的关键技术之一。该地区冬小麦育种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越冬成活率与产量性状间平衡上。文章依据国内外冬小麦抗寒研究与育种的结果,对该地区冬小麦育种工作应着重做好的若干工作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新的冬小麦加代繁种方法。在我国北部冬麦区,第一代种子破休眠和春化处理后当地越夏繁殖,第二代种子就地育苗、异地移栽于海南岛加繁,第三代种子拿回当地及早春播加繁,一年两地三代繁种,缩短了育种年限。  相似文献   

13.
我国鱼类育种50年回顾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产事业迅猛发展,鱼类育种也是这样。回顾我国鱼类育种50年的工作,展望今后的发展方向,将对我国的渔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对此内容加以介绍,以飨读者。1 50年回顾1949年以来,我国对鱼类遗传育种的研究卓有成效,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主要是淡水鱼类的引种驯化和杂交育种。建国以后我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仅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发利用本国的鱼类资源,而且对国外某些适合于国内养殖的优良品种进行了有选择的引进。例如团头鲂、三角鲂、细鳞斜颌鲴、黄尾密鲴、银鲴、银鲫等,…  相似文献   

14.
关于小麦育种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回顾了近年来小麦育种工作的进展,并提出了今后小麦育种的目标和途径。小麦育种目标的制定应该包含4个方面:丰产性,稳产性,品质和生产成本。丰产性的实现要依赖生物学产量和经济系数的提高,可以通过繁茂性和粒叶比的选择来实现。目前我国品质改良的工作重点仍是提高面筋强度,应加强高分子量谷蛋白优质亚基和谷蛋白大聚体含量的选择,耐热性也是黄淮麦区品质改良的重要内容。稳产性的提高应增强品种的抗旱和耐热性能,水旱轮选是选育抗旱品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细胞膜稳定性和气-冠温差在组织和群体水平上较好地反映了植物耐热性的差异,可用于耐热品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无论个体发育还是群体结构晚播麦田都与适播麦田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冬前差距较大,通过小麦的自动调节作用,起身拔节期差距缩小,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越到后来,差距越小。晚播麦田由于冬前分蘖少,单株成穗率低,穗粒数、千粒重均不及适播麦田,可以通过选用耐晚播广适抗逆半冬性品种,调整播量增加基本苗,培肥地力,提高播种质量等栽培管理措施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西藏自治区农科所于2001年用冬青11号/ZDM829作父母本通过品种间杂交,在连续几年的单珠选择,于2004年稳定出圃,并经过品观、品比试验,2009年升入全区区域试验,2011年开始示范。2006—2008三年的品比试验中产量分别405、415、551.3公斤产量居第一。该品种在2009、2010连续两年的全区区域试验种亩产382.5多公斤,比对照增产10%以上。该品种在2011、2012连续两年的全区生产示范中亩产372公斤,比对照增产11.7%,同时进行了栽培试验最高产量达550公斤。该品种于2013年年底即将审定。主要特点是高产稳产、茎秆弹性如同小麦一般。属于粮草兼顾型品种,而且抗细菌性条斑病和锈病。栽培技术要点为合理密植,适时播种,施足基肥,加强越冬和返青期的管理,适量追肥。  相似文献   

17.
西藏开展冬小麦研究50多年来,成功引进、育成推广品种肥麦、藏冬6号、藏冬20号、山冬6号等20多个,并且在产量、适应性、品质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在育种方法上有很大改进;但还存在着基础研究滞后、种质资源研究利用不够、育种目标单一等问题。据此,对今后西藏小麦育种工作提出几点建议:明确育种目标,加强西藏当地小麦种质资源及引进资源的鉴定、利用和创新,加强基础研究、育种技术与方法的创新,积极开展穿梭育种、异地培育、多点试验等工作。  相似文献   

18.
江苏淮阴地区特殊自然气候条件对小麦品种有独特要求。生产上种植的品种较多,主体品种不突出,综合性状欠佳。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制定了小麦育种目标,经10a努力,选育出淮麦894、淮麦14号、15号、17号、18号等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我国条锈病核心疫源区陇南冬小麦育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条锈病核心疫源区甘肃省陇南地区的生态和生产条件,对近年来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及品种抗病性利用研究方面的进展做一简要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麦育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育种策略及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