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肚倍夏迁蚜合理贮留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收虫箱收集得到的肚倍夏迁蚜,在室外直射光、室内散射光和室内黑暗条件下研究其贮留情况。结果发现,随贮留时间的延长,迁飞率降低,死亡率明显增大,单头蚜平均产蚜量下降,产蚜率增高;夏迁蚜平均产越冬侨蚜12.5头,随贮留时间延长,释放后平均产蚜数减少。直射光下夏迁蚜2h死亡率达98.94%.7月份自然高温不会导致夏迁蚜大量死亡,在40℃下半致死时间为4.91h.夏迁蚜的合理贮留条件为室内散射光(阴凉条件)下贮留1.56d,根据夏迁蚜的日迁飞习性,人工释放宜在贮留的第二天下午4:00后进行  相似文献   

2.
本观察表明,在自然状态下,麦蚜在麦上的增长情况是:(1)在蚜穗率抽穗当日为6%,穗后6天为48%,12天为91%,18天为100%;(2)抽穗后30天内,麦蚜在麦穗上逐日平均增长率为14.37%,并随着麦子灌浆成熟而从高到低地逐渐下降。麦蚜虫口消长情况是:(1)有蚜穗蚜虫虫口数与其迁飞麦穗的时间密切相关,迁飞麦穗时间越早,虫口越多,有蚜穗平均口每迟1天迁飞上穗,就减少6.8%;(2)平均虫量(包括  相似文献   

3.
迁飞对褐飞虱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期从虫源迁出地和迁入降落地采集待迁出与迁入、尚未产卵的成虫,分别在实验室单对接虫、饲养、产卵及田间笼罩繁殖,比较了褐飞虱迁飞对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虫源地迁出个体的平均产卵量为(233.7±78.6)粒,迁入种群个体的平均产卵量为(379.5±63.2)粒,经长距离迁飞后平均产卵量增加62.4%。田间笼罩饲养,在分蘖期和拔节期稻株上二者的单对繁殖量分别为(53.5±37.9)头、(186.7±72.8)头和(139.0±73.2)头、(264.8±70.9)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初步说明,长距离迁飞对褐飞虱的生殖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恒定的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寄生于桃蚜2~3龄若虫的烟蚜茧蜂的繁殖力和寿命。在22℃下在寄主密度分别为5,10,25,100或200头/d蚜虫时,寄生蜂平均寿命为3.6~6.8d。试验证明雌蜂产卵量及寄生蚜虫数量为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呈负加速上升,但当密度高于50头/d蚜虫时,两者均不再明显上升。分析证明烟蚜茧峰的内禀增长力随寄主密度增加而增加,在密度为200头/d蚜虫时达到最大值,为0.3641。当供蚜密度从5增加到200时烟蚜茧蜂的净生殖力增加了18倍,但平均世代长度则不受影响。烟蚜茧蜂对桃蚜的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反应,经计算其a=6.0341,Th=0.014。此外,还在7个不同起始密度下测定了烟蚜茧蜂对桃蚜种群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收虫箱收集得到的肚倍夏迁蚜,在室外直射光,室内散射光和室内黑暗条件下研究其贮留情况,结果发现,随贮留时间的延长,迁飞率降低,死亡率明显增大,单头蚜平均产蚜量下降,产蚜率增高;夏迁蚜平均产越冬侨蚜12.5头,随贮留时间延长,释放后平均产蚜数减少。  相似文献   

6.
蔬菜非持久性病毒病蚜虫传毒规律及防治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蔬菜非持久性病毒病,以蚜虫为介体传毒。传毒流行是病原、寄主和蚜虫三者适应的结果,也受环境因素影响。不同种类蚜虫传毒效能有差异,传毒能力受迁飞、光照、风向、风速、湿度、温度、寄主水肥条件、营养环境等影响。菜蚜在相对湿度78 、温度25~28 ℃发育最快,一日中上午8时前、下午6时后光弱时为迁飞高峰,夜间不起飞,阴天起飞少,风速超1.87 m /s起飞受阻,暴雨可把蚜虫震落到泥土中溺死。华北地区,蚜虫迁飞高峰:春季4月中旬至5月中旬,秋季7月中旬至8月中旬。药剂灭蚜防治非持久性病毒病无效。春露地番茄、西葫、甜椒早播,秋大白菜晚播均可避病。控制蚜虫传毒的生态防治措施为:播前翻地、晒土、浇底水,降低蚜量;间、套作玉米、韭菜使蚜虫在试探取食时失毒;利用蚜虫对不同颜色反应不同,设置银灰色反光塑料薄膜避蚜;苗期用50病毒1号乳油250倍喷雾防蚜。这些措施可有效地防治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银灰反光塑料膜防效94.29 ,病毒1号EC250倍,苗期3次施防效达86.1 ,增产35.9 ,利用生防天敌瓢虫控制传毒蚜虫也有前途。  相似文献   

7.
榆绵蚜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人工接种和田间调查,首次发现榆绵蚜的第二寄主是梨树,并确定榆绵蚜营异寄主全周期生活,5月中旬至6月中旬,榆绵蚜以有翅干雌蚜迁飞到梨园,在梨树根稍产无翅孤雌侨蚜为害;10月初至11月初,又以性母蚜迁飞到榆树上产雌雄性蚜,交配后雌蚜产卵越冬;春季干母、无翅干雌、有翅干雌为害榆叶形成伪虫瘿。  相似文献   

8.
肚倍蚜越冬种群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调查结果表明,肚倍蚜越冬种群在自然气候室内不同层次、方向的越冬寄主上的分布无本质差别,空间格局符合“复合波松”等理论分布型,由三重疏松个体组成,个体群面积分别为28,20个和12cm^2,个体群平均有虫3.8453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论抽样模型。抽样方法比较结果以五点取样,每点在相邻两层冬寄主上取样10个(×4cm^2)代表性最好。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一年之中,桃瘤头蚜发生12 ̄14代。各代平均发育期:干母17天,干雌12天,春季迁移蚜15天,性母22天,性蚜27天。秋季从夏寄主迁返桃树的有翅蚜即为性母,在桃树上产雌雄性蚜,交配产卵越冬。桃瘤头蚜最适温度范围为15 ̄23℃。营养条件是影响桃瘤头蚜田间数量及分化的关键因素。在防治方法方面,测定了6种药剂治蚜的药效,以氧化乐果和甲甲磷为好。防治桃瘤头蚜应采用综合措施,控制桃瘤头蚜于卷叶之前  相似文献   

10.
调查结果表明,肚倍蚜(KuburagiarhusicolaTakagi)越冬种群在自然气候室内不同层次、方向的越冬寄主上的分布无本质差异,空间格局符合“复合波松”等理论分布型,由三重疏松个体群组成,个体群面积分别为28,20个和12cm ̄2,个体群平均有虫3.8453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论抽样模型。抽样方法比较结果以五点取样,每点在相邻两层冬寄主上取样10个(×4cm ̄2)代表性最好。  相似文献   

11.
采用石蜡切片法系统观察了苹果绵蚜侵染苹果枝条形成肿瘤的显微结构,发现枝条肿瘤部位的木质部增生和膨大,产生非功能性木质部,导管受到破坏,枝条的水分和营养传输受阻。通过对红富士、金帅、昭锦108三个品种接种苹果绵蚜的定殖率和种群增长动态情况与肿瘤的导管完整率进行比较,发现此3个苹果品种的肿瘤导管完整率存在差异(F=11.03,P0.05)。富士和金帅品种上的苹果绵蚜种群发展迅速,抗性低,品种昭锦108上苹果绵蚜种群发展缓慢,具有较高的抗性。这与品种肿瘤导管完整率有一定的相关性,抗性低的富士和金帅肿瘤导管完整率较低,而抗性高的昭锦108枝条肿瘤导管完整率较高。因此,推断肿瘤的导管完整率能反映品种的抗性程度,可以为抗性品种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豆植株形态对大豆蚜寄生和天敌捕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大豆植株形态对大豆蚜的寄生和天敌捕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所表现的抗蚜性与其植株形态有关。裸大豆2个品种,大豆蚜10d增殖倍数分别为20.00和32.87;有茸毛大豆3个品种,大豆蚜10d增殖倍数分别为17.78,23.44和13.50。24h连续观察异色瓢虫对大豆蚜的影响,在捕食者的数量和发育阶段相同的情况下,瓢虫幼虫捕食量在裸大豆植株上为6.5头/h,在有茸毛大豆上为3.6头/h。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种群数量变化机制,探索2种色型豌豆蚜的种内密度效应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方法]在温室内设置不同的密度梯度,单种色型豌豆蚜密度设置为8、16、24、32头/株,2种色型共存时红色型和绿色型密度分别设置为4∶4、8∶8、16∶16头/株。[结果]单种色型豌豆蚜从密度8头/株增至32头/株时,随着密度的升高,2种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和寿命显著缩短,产蚜量显著降低,说明2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密度效应均存在一定的负效应。在总密度为8和16头/株时,2种色型豌豆蚜混合饲养的产蚜期、寿命与单种色型饲养相比无显著差异;在单种色型饲养的密度与混合饲养的同一色型密度相同时,由于混合饲养的总密度高于单种色型饲养,混合饲养的产蚜期、寿命显著短于单种色型饲养,产蚜量显著低于单种色型饲养;在密度为32头/株时,单种群饲养的产蚜期、寿命、单头产蚜量与混合饲养时无显著差异。在单种色型饲养条件下,同一密度下(16头/株除外)红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绿色型豌豆蚜,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红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寿命、产蚜量与绿色型豌豆蚜相比无显著差异;混合饲养中,在同一密度条件下,红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寿命、产蚜量与绿色型豌豆蚜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红色型豌豆蚜在该环境条件下的竞争力与绿色型豌豆蚜相当,红色型豌豆蚜与绿色型豌豆蚜共存对环境表现了一定的适生性。  相似文献   

14.
几种高毒替代农药对小麦蚜虫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测定了10种不同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效,并对其田间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吡虫啉乳油和3%啶虫脒乳油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药后1d防效即达到91%以上,持效期10d以上;25g·L-1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氰戊菊酯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5%溴氰菊酯乳油速效性逊于啶虫脒和吡虫啉,持效期相对较短;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防效一般。5%吡虫啉乳油和3%啶虫脒乳油可快速有效地防治小麦蚜虫,对天敌等影响较小,对作物安全,可作为防治的首选药剂使用。  相似文献   

15.
棉蚜年生活周期及其与寄主营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蚜虫在花椒上繁殖6~8代,在棉田发生18代。以后又在花椒上繁殖2代,全年发生23~25代,每代平均23.7天。一头棉蚜最长产仔期68天,一生最大产仔量为185头,寿命最长87天;一头成蚜一天最多产仔22头,不同棉蚜寄主,其糖、氮含量比例不同,棉蚜适宜不同比例范围。棉蚜多种“寄主”不是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6.
夏季木槿上棉蚜的种群动态及其寄主利用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南京地区冬寄主木槿上棉蚜种群年生活史的分化。【方法】采用定点、定株、定枝的系统调查及寄主转接建立生命表方法,比较夏季木槿上滞留棉蚜及棉花上棉蚜在主要夏寄主植物上的存活与繁殖能力。【结果】2006年和2007年的整个夏季,棉蚜的冬寄主木槿上均有滞留棉蚜种群存在,并且这些滞留棉蚜均以无翅型为主。木槿上夏季滞留棉蚜不能直接在黄瓜、香瓜、西葫芦、南瓜、四季豆和西红柿等寄主上繁殖后代和建立种群,仅极少部分个体可在棉花和豇豆上发育到成蚜并产仔,但产仔量极低,净增殖率多小于1。但是,滞留棉蚜经棉花寄主饲养多代后,能较好地利用棉花和南瓜寄主,表现出滞留棉蚜仍保持着对一些夏寄主的利用能力。【结论】南京地区冬寄主木槿上的棉蚜种群存在年生活史的多样性,同种群内存在异寄主生活史和同寄主生活史共存的现象;在木槿上营同寄主生活史的棉蚜已经失去或降低了对一些夏寄主的利用能力;棉蚜种群的转寄主生活史特性具有可塑性。  相似文献   

17.
绥化地区大豆田蚜虫及其天敌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以绥化为代表的黑龙江省中部地区的大豆蚜及其天敌的发生规律,2011年对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大豆田进行定点、定期调查。结果表明:6月20日至9月5日是大豆蚜虫的发生、危害期,盛发期是7月25日至8月15日;大豆蚜天敌主要以异色、龟纹、中华草蛉、印度三叉蚜茧蜂、食蚜蝇、小花蝽为主,寄生性天敌印度三叉蚜茧蜂数量到达峰值的时间是7月19日,捕食性天敌中华草蛉数量到达峰值的时间是8月10日,大豆蚜虫天敌数量到达峰值的时间比大豆蚜虫滞后5~10d。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同工酶技术研究了豆蚜种群消长与蚕豆苗生长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接蚜初期豆蚜种群呈指数曲线增长。当豆蚜种群密度达饱和时,蚕豆苗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32.6%,同工酶谱在 C 区酶带增加一条,蚕豆苗生长受到影响,导致豆蚜种群呈指数曲线下降。当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52%,C 区酶带增加两条时,豆蚜几乎全部迁离植株,且不能回接。根据豆蚜与蚕豆苗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控制豆蚜与蚕豆苗生长的相互比例关系方法。  相似文献   

19.
黑角直缘跳甲1年发生1代,附着于盐肤木枝干上的越冬卵块于4月中,下旬孵化,幼虫群聚取食盐肤木幼嫩叶片,共3龄,末龄幼虫5月上,中旬老熟,转移至地面钻入表土层营造土室化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