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花蓟马寄主选择性与寄主物理性状及次生物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西花蓟马对6种蔬菜寄主(甘蓝、莴苣、黄瓜、茄子、芹菜和大蒜)的选择性,及其与寄主物理性状(颜色、叶毛数和叶片厚度)和次生物质(单宁酸、黄酮和总酚)的关系,采用非自由选择法,以每雌每天所孵化的子代若虫数为选择性指标,探讨其与寄主叶毛数、叶片厚度和次生物质的关系;采用叶碟法观察西花蓟马成虫对颜色的自由选择。以每雌每天所孵化的子代若虫数为选择性指标表明,西花蓟马对6种寄主的选择性,从大到小依次为甘蓝>莴苣>黄瓜=茄子>芹菜=大蒜,而西花蓟马对叶片颜色的选择趋性为甘蓝>莴苣>芹菜>黄瓜>大蒜>茄子。相关分析表明,西花蓟马的选择性与寄主的叶毛数(R=-0.073,p=0.890)、叶片厚度(R=-0.683,p=0.135)和总酚含量(R=-0.023,p=0.966)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寄主的单宁酸和黄酮的含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28(p=0.042)和-0.820(p=0.046)。单宁酸和黄酮的含量对西花蓟马的寄主选择性有很大的影响,其含量越高越不利于西花蓟马的寄主选择。  相似文献   

2.
西花蓟马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世界性害虫。通过对其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成虫繁殖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寄主植物上饲养西花蓟马,其发育历期长短顺序为辣椒>四季豆>茼蒿。寄主植物的不同部位对西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成虫繁殖力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取食果实和叶片相比,西花蓟马取食花朵时生长发育速度、存活率及繁殖力明显提高。茼蒿花朵是西花蓟马最嗜好的寄主,用其饲养的西花蓟马成虫产卵期长、平均产卵量高;西花蓟马的未成熟期在茼蒿花朵上最短,为11.07 d,而在辣椒叶片上长达14.78 d。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共存时的生殖竞争,采用叶盘法测定了孤雌生殖方式下和两性生殖方式下,接入不同数量西花蓟马雌、雄成虫后,豆大蓟马日产卵量和总产卵量;接入不同数量豆大蓟马雌、雄成虫后,西花蓟马的日产卵量和总产卵量,明确了2种蓟马成虫数量和性别对彼此日产卵量和总产卵量的影响。在豆大蓟马孤雌生殖方式下,1头西花蓟马雌成虫即可使其日产卵量和总产卵量显著降低,由8.8粒和61.6粒分别下降至7.5粒和52.4粒,而1头西花蓟马雄成虫对其产卵量无显著影响;在豆大蓟马两性生殖方式下,1头西花蓟马雌成虫同样可显著降低其日产卵量和总产卵量,由6.6粒和46.2粒分别下降至5.2粒和36.6粒,1头西花蓟马雄成虫也可显著降低其产卵量,分别下降至5.9粒和41.4粒;西花蓟马雌成虫对2种生殖方式下豆大蓟马产卵量的影响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雄成虫。在西花蓟马孤雌生殖方式下,1头豆大蓟马雌成虫和雄成虫即可显著降低其产卵量,日产卵量由6.8粒均下降至6.1粒,总产卵量由47.4粒分别下降至43.0粒和42.6粒;在西花蓟马两性生殖方式下,1头豆大蓟马雌成虫同样可显著降低西花蓟马的日产卵量和总产卵量,分别由6.1粒和43.0粒下降至4.3粒和30.0粒,但2头豆大蓟马雄成虫才可使其产卵量显著降低;豆大蓟马雌成虫对西花蓟马2种生殖方式下产卵量的影响大于雄成虫。无论是否受到干扰,豆大蓟马2种生殖方式下的日产卵量和总产卵量均高于西花蓟马。表明在西花蓟马与豆大蓟马的生殖竞争中,由于豆大蓟马的繁殖力较高,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4.
田甜  郅军锐  牟峰 《植物保护》2014,40(1):77-73
研究了二斑叶螨雌成螨的密度分别为5、10、15头/株,为害时间分别为2、4、6 d时,西花蓟马2龄若虫对上述处理菜豆的选择性,并通过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分析鉴定了相应处理菜豆的挥发物。结果表明,在菜豆上二斑叶螨密度为10头/株和15头/株时,西花蓟马均趋向于选择二斑叶螨为害4 d的植株,二斑叶螨密度为5头/株时,西花蓟马对不同为害时间菜豆的选择性差异不显著。在二斑叶螨为害的3个时间段下,西花蓟马2龄若虫均趋向于15头二斑叶螨为害的植株,对5头为害株的选择性最差,表明高密度的二斑叶螨为害株对西花蓟马有一定的吸引作用。挥发物的种类和含量在二斑叶螨不同密度不同时间为害下存在一定差异,推测1-庚烯-3-酮、新植二烯、(Z)-3-己烯 2 甲基 丁酸酯、2,6-二甲基-辛烷、3-甲基-壬烷、十三烷对西花蓟马具有一定的吸引作用,1,4-己二烯-3-醇、1-辛烯-3-醇、2 乙基-己醇、反式 2,4-二烯醛、β-环柠檬醛、顺式-3-己烯醇2-甲基-2-丁烯酸酯对西花蓟马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5.
室内研究了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二斑叶螨和桃蚜的捕食能力及在3种害虫共存条件下的捕食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二斑叶螨和桃蚜均具有捕食能力。捕食能力最初随着猎物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猎物数量不断增加时,其捕食量趋于恒定值。在猎物数量充足时,东亚小花蝽对于二斑叶螨、蚜虫和蓟马的日均捕食量分别为17、12.5头和12头。3种猎物共存时,东亚小花蝽对西方花蓟马的捕食选择性均强于对二斑叶螨和桃蚜。选择性依次为西方花蓟马桃蚜≈二斑叶螨。猎物数量相同时取食西花蓟马的数量为12.6头,二斑叶螨和桃蚜的数量分别1.2头和2.4头。  相似文献   

6.
健康和虫害菜豆对二斑叶螨、西花蓟马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和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取食的菜豆对后取食昆虫的影响,研究了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分别取食健康和虫(螨)害菜豆时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并组建生命表,比较生命参数的异同。二斑叶螨取食健康菜豆和西花蓟马2龄若虫为害菜豆时未成熟期没有明显区别,但各螨态的存活率在健康菜豆上较高;取食健康菜豆时,雌成螨寿命为24.56 d,内禀增长率为0.2640,均高于取食西花蓟马为害菜豆。西花蓟马的未成熟期取食两种菜豆时也没有明显的区别,但二斑叶螨为害菜豆使西花蓟马的存活率下降;西花蓟马雌成虫平均寿命和单雌日产卵量在健康菜豆上分别为33.35 d和4.02粒,显著高于螨害菜豆,在健康菜豆上净增殖率也较高,为40.4264。研究表明,西花蓟马或二斑叶螨为害后的叶片对后取食害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但对其存活率和繁殖均产生不利影响,西花蓟马和二斑叶螨取食诱导菜豆产生了一定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7.
西花蓟马与烟蓟马在紫甘蓝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与本地物种烟蓟马的发育和繁殖的区别,在25℃恒温条件下,组建了西花蓟马与烟蓟马在紫甘蓝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显示,西花蓟马在紫甘蓝上的未成熟期为11.55天,显著低于烟蓟马;西花蓟马两性生殖时,雌成虫平均寿命为32.06天,单雌产卵量为125.19粒,孤雌生殖时,雌成虫平均寿命可达43.33天,单雌产卵量上升到246.40粒,而烟蓟马雌成虫平均寿命仅为23.44天,终生可产卵186.06粒;西花蓟马取食紫甘蓝的内禀增长率为0.1543,低于烟蓟马的0.1872;西花蓟马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为72.2456,而烟蓟马为126.2272;西花蓟马在紫甘蓝上的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期所占的比例低于烟蓟马,而成虫期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在人工气候培养箱中,温度(28±1)℃,相对湿度(70±5)%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及光周期对西花蓟马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孤雌生殖与两性生殖的繁殖力最适光照强度不同。西花蓟马在10 000 lx时孤雌生殖的产卵量最高,两性生殖的最高产卵量则出现在20 000 lx时。初步明确了光照条件对西花蓟马的繁殖方式有明显影响。孤雌生殖状态下,光周期对西花蓟马总产卵量无显著影响;在所有光周期下24 h均无明显产卵高峰;光照时段单位时间产卵量在光周期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黑暗时段单位时间产卵量在光周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L//D=16h//8h时最多,L//D=12h//12h时最少;L//D=12h//12h时,光照时段单位时间产卵量显著高于黑暗时段。其他两个光周期下光照时段和黑暗时段单位时间产卵量均无显著差异。两性生殖状态下,光周期对西花蓟马产卵总量影响显著。L//D=12h//12h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光周期;光周期为L//D=12h//12h时,光照时段10∶00-12∶00时有一个明显的产卵高峰,其他两个光周期均无明显产卵峰值。光照时段单位时间产卵量在光周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L//D=12h//12h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光周期。但黑暗时段单位时间产卵量在光周期之间无显著差异。所有光周期下光照时段与黑暗时段单位时间产卵量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性,本研究采用罩笼法观察了西花蓟马对8种不同蔬菜寄主植物(茄子、甘蓝、辣椒、黄瓜、莴笋、番茄、芹菜、香菜)的选择性,并使用“Y”形嗅觉仪评价了西花蓟马对不同蔬菜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8种不同蔬菜寄主植物中,西花蓟马对茄子、甘蓝的选择性最高;对芹菜和香菜的选择性较弱,表明西花蓟马对芹菜和香菜表现出忌避性。本研究结果为了解西花蓟马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食物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玫瑰花粉、茶花花粉、油菜花粉、10%蔗糖溶液4种不同食物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室内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建立和种群生态学研究提供更为可靠的实验方法和数据.[方法]采用花粉-生物膜饲养法测定4种不同食物饲喂条件下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参数.[结果]添加花粉能显著增加西花蓟马的产卵量,玫瑰花粉+10%蔗糖溶液饲养下的西花蓟马的平均产卵量最高(114.32粒),而10%蔗糖溶液饲养下的平均产卵量最低(55.21粒).在发育历期上,4种食物饲养的西花蓟马除若虫期有差异外(F=24.01,p=0.012),其余虫态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饲养效果最好的玫瑰花粉+10%蔗糖溶液连续饲养西花蓟马3个世代,编制实验种群生命表,其生命表参数为:平均世代历期(T)22.202 7~23.295 3 d;净生殖率(R0)59.0025~64.5397;内禀增长率(rm)0.177 7~0.183 7.  相似文献   

11.
光谱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趋光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二点委夜蛾趋光反应特性,利用光行为学方法研究了14种不同波长单色光对其成虫趋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40~605 nm波谱范围内,成虫的趋光率较高,均在56.0%以上;雌成虫对360 nm紫外光、440 nm蓝光、524、562 nm绿光及605 nm橙红光的趋光性较强,趋光率分别为75.0%、72.5%、72.5%、72.0%和71.5%;雄成虫对360、380 nm紫外光、440 nm蓝光、498 nm绿光及605 nm橙红光的趋光性较强,趋光率分别为73.0%、71.0%、71.5%、70.0%和69.0%;性别对二点委夜蛾趋光行为略有影响,除雄成虫对483 nm蓝光的趋光率显著高于雌成虫外,雌、雄成虫对其它单色光的趋光率、避光率均无显著差异;二点委夜蛾雌、雄成虫的避光率较低,均在4.0%以下。表明二点委夜蛾成虫具有很强的趋光性,且对360 nm紫外光趋光性最强。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与植食性昆虫的相互作用,将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 BEG167,Fm)、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 BEG141,Gi)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 Berch,Gv)3种AM真菌以及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分别接种至花生和番茄上,通过测定AM真菌的侵染定殖和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指标分析AM真菌与甜菜夜蛾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甜菜夜蛾取食菌根花生植株后,Fm、Gv和Gi的侵染率和泡囊数均有增加,侵染率分别是未取食的1.15、1.10和1.11倍,而Fm的泡囊数增加最显著,是未取食的1.27倍。在菌根番茄植株上,Fm和Gv的侵染率显著增加,分别是未取食的1.24倍和1.94倍,Fm、Gv和Gi的泡囊数均显著增加,分别是未取食的1.50、1.98和1.42倍。甜菜夜蛾取食菌根花生和菌根番茄植株后,幼虫存活率下降,幼虫历期和蛹期明显延长;Fm对其影响最显著,甜菜夜蛾在花生上的存活率、幼虫历期和蛹期分别为26.67%、26.78 d和10.67 d,在番茄上分别为35.52%、24.33 d和10.39 d,与取食非菌根植株处理差异显著。表明甜菜夜蛾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AM真菌的侵染和定殖,而AM真菌能抑制甜菜夜蛾的生长和发育,但其影响因AM真菌种类而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从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幼虫僵虫中分离的虫生真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形态学鉴定及ITS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该分离菌株对朱红毛斑蛾1~6龄幼虫的毒力。结果显示,结合形态学特征和ITS基因序列分析将该虫生真菌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并将该菌株命名为PfBb。球孢白僵菌PfBb菌株可侵染朱红毛斑蛾1~6龄幼虫,随着该菌株孢子液浓度的增加,其对朱红毛斑蛾幼虫的毒力逐渐增强。PfBb菌株孢子液处理朱红毛斑蛾1~5龄幼虫6 d时的LC50分别为2.61×104、1.04×105、1.11×106、1.54×106和1.44×107 个/mL,处理6龄幼虫8 d时的LC50为1.02×107 个/mL。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PfBb菌株对朱红毛斑蛾1~6龄幼虫的LC50和LC90随之降低,表明存在剂量效应。当处理浓度相同时,朱红毛斑蛾1~6龄幼虫的僵虫率随着虫龄的增加而降低,但在较高浓度1.0×107~1.0×109 个/mL处理时,1~5龄幼虫的僵虫率无显著差异,说明1.0×107个/mL球孢白僵菌PfBb菌株孢子液防治朱红毛斑蛾幼虫即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表明球孢白僵菌PfBb菌株对朱红毛斑蛾有较大的生防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加州新小绥螨国内种群的最佳贮藏方法,在4、7、10℃下,以叶片+叶螨和花粉2种冷藏基质及不同冷藏时间为参试因子,研究了低温贮藏对其雌成螨存活、产卵和捕食的影响,并测试了其卵冷藏后的存活及发育情况。结果显示,温度、基质和时间3个因子均显著影响冷藏处理后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的存活率、产卵量和捕食率。在4、7、10℃下,以花粉为基质冷藏超过10 d后雌成螨存活率均低于50%,不适宜长期贮藏;以叶片+叶螨为基质冷藏分别超过20、25、30 d后雌成螨存活率显著降低,超过30 d后产卵前期较对照的1.05 d显著延长,分别达到3.07、3.14、2.29 d。在2种基质中,所有冷藏处理的单雌1周日均产卵量为1.55~2.96粒,均低于对照的2.97粒,且随冷藏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冷藏后雌成螨产卵期捕食率为每12 h 11.60~15.84头,均高于对照的11.60头。冷藏温度和时间显著影响卵的孵化率和发育历期,短期冷藏后孵化的雌螨比例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表明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适宜以叶片+叶螨为冷藏基质,短期冷藏的最适温度为4~7℃,长期冷藏最适温度为10℃;卵以4℃冷藏7 d最佳,在10℃下冷藏不宜超过2周。  相似文献   

15.
以天然生长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隆畅河自然保护站的濒危植物蒙古扁桃(Prunus mongolica)去内果皮的种子为材料,以不同渗透势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条件,研究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蒙古扁桃种子吸胀速率、萌发率、萌发指数、活力指数、苗高和根长、组织饱和含水量等指标均表现出明显降低的趋势,而幼苗初生芽干重、根干重和根冠比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蒙古扁桃种子对水势变化既敏感又抗旱,种子能够萌发的最低渗透势阈值为-0.65 MPa。干旱胁迫未能萌发的种子复水后萌发率较高。分析认为,蒙古扁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特征对种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人工栽培时保证 土壤墒情应是保障建植成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丽蚜小蜂寄生对Q型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丽蚜小蜂寄生对Q型烟粉虱的影响,通过室内饲养观察不同龄期Q型烟粉虱被丽蚜小蜂寄生后的生长发育,并比较了被寄生后烟粉虱若虫的个体大小及死亡率。结果表明,2龄、3龄和4龄烟粉虱若虫被寄生后均能继续发育,2龄若虫蜕皮进入3龄和3龄若虫蜕皮进入4龄的时间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而被寄生若虫的4龄期显著延长。对于同一龄期的烟粉虱若虫,丽蚜小蜂偏向于选择较大的个体寄生,2龄和3龄被寄生若虫发育后期个体比未被寄生个体大,但4龄时被寄生的个体在发育后期略小于未被寄生个体,显示丽蚜小蜂对不同龄期若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同。2龄若虫死亡率为61.64%,显著高于3龄和4龄若虫;4龄若虫褐蛹率最高,为48.84%。表明无论寄生哪一发育阶段的烟粉虱若虫,丽蚜小蜂的寄生均为容性寄生,田间应用丽蚜小蜂防治Q型烟粉虱时在其若虫3~4龄时释放更适宜。  相似文献   

17.
粘虫蛾飞行过程中体温及呼吸强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蛾飞行时体温和呼吸强度等生理因素的变化,采用昆虫飞行磨固定吊飞装置,通过模拟粘虫蛾夏、秋季节不同迁飞活动的环境温度,采用半导体点温计和CO2呼吸测定仪测定了25℃和19℃条件下对其体温和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粘虫蛾在25℃和19℃飞行时体温均显著增加,且在15~20 min后达到最高值,然后下降并趋于稳定;在25℃飞行20 min时,雌、雄蛾最高体温分别为29.78、30.71℃,在19℃飞行15 min时,分别为22.90、22.72℃;在25℃和19℃飞行时呼吸强度显著提高,在15 min时达最高值,分别为149.98×10-6/min和106.12×10-6/min;在2种温度下粘虫蛾飞行时的呼吸强度与体温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粘虫蛾在飞行时呼吸强度显著增加,体温显著升高,代谢速率和能量消耗加快,以满足其飞行的生理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和蛹经短时高温处理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将草地贪夜蛾卵和蛹在34、38、42、46℃高温下分别处理2、4、6 h后,测定短时高温下草地贪夜蛾卵的孵化率、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蛹的羽化率和雌成虫及其子代的繁殖力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和高温持续时间延长卵的孵化率逐渐降低,卵在38℃及以上处理6 h或高温46℃处理2 h以上孵化率显著降低;46℃处理6 h的孵化率最低为12.21%,幼虫不能成活;在42℃处理4 h以上和46℃处理2 h以上卵的发育历期延长,与对照差异显著,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短于对照,蛹的发育历期与对照比无显著差异;38℃处理6 h、42℃处理6 h成虫的产卵量显著低于对照。短时高温处理蛹后,雌蛹和雄蛹在46℃处理2~6 h后羽化率分别为0~15.00%和0~6.75%,均显著低于对照,雌蛹在42、46℃下的羽化率高于雄蛹,蛹在38℃处理6 h和42℃处理2 h以上后羽化的成虫产卵量较低,为121.25~186.75粒。表明高温38℃以上持续6 h或42℃以上持续2 h以上草地贪夜蛾种群生长会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9.
桃蚜、萝卜蚜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桃蚜、萝卜蚜在一系列恒温、变温下的发育速率,结果表明:(1)低于18℃桃蚜比萝卜蚜发育快,19—27℃范围内两种蚜虫发育速率基本一致,高于27℃萝卜蚜比桃蚜发育快;(2)根据恒温下数据所拟合的logistic曲线准确地反映了变温下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可用于描述和预测种群在自然变温下的发育进度;(3)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温积常数两个统计量会随试验温度的波动方式和幅度不同而异,但只要数据和计算方法适当,还是能用于种群模拟和预测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低剂量杀虫剂与高温结合防控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种群的最佳组合,选用啶虫脒、多杀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多威4种杀虫剂的LC_(50)剂量处理西花蓟马成虫和2龄若虫18~76 h后,分别在41、43、45℃进行2 h热激处理,观察并记录每种组合下西花蓟马的存活情况。结果表明,药剂处理成虫或若虫18 h和28 h后再进行热激处理,西花蓟马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经4种杀虫剂的LC_(50)剂量处理后,不同高温热激均能不同程度降低成虫或若虫种群存活率,热激后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经灭多威LC_(50)剂量处理的成虫或若虫,再经高温热激处理后的存活率最低,其中45℃热激处理对成虫和若虫的存活率影响最明显,经45℃热激处理18 h和28 h后的成虫存活率为10.1%和5.9%,若虫存活率为6.1%和3.3%。研究表明,杀虫剂LC_(50)剂量与高温热激联合增强了对西花蓟马种群的抑制作用,药剂处理后选择最佳热激时间可最大限度降低西花蓟马的耐热性,进一步增强高温热激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