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决目前各地晒黄烟烟叶调制和烟叶质量受不良天气条件影响较大的问题,在本试验中以广西贺州当地传统夹晒方式为对照,比较了不同晒制方式处理的烟叶的经济性状、外观质量和感官评吸质量。结果发现,常规晒制方式处理的晒黄烟经济效益最高,其次是“棚内夹晒”方式;常规晒制方式处理的晒黄烟外观质量最好,其次是“棚内索晒”和“棚内夹晒”;而“雨天盖膜索晒”“棚内夹晒”“棚内索晒”3种处理晒制的烟叶的感官评吸质量得分均高于常规晒制方法,其中“雨天盖膜索晒”处理的烟叶感官评吸质量最高,其次是“棚内夹晒”。以上结果表明,在天气条件不适时,“棚内夹晒”是广西贺州晒黄烟调制可选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大棚调制对晒黄烟烟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各试验区的晒黄烟调制后的中上等烟叶比例远远高于常规调制区.在变黄、定色、干筋期内加强温湿度控制对晒黄烟烟叶的等级有一定的影响.大棚调制后各试验区调制出的中上等烟叶比例基本都达到了98%.  相似文献   

3.
调制技术对晒黄烟烟叶中TSNAs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晒黄烟具有化学成分协调、香气足、焦油低等特点,为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晒黄烟资源,阐述了烟草特有TSNAs的组成、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如烟草类型和烟草品种、栽培技术与调制技术、烟草生物碱、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微生物作用等,并展望了调制技术对降低晒黄烟TSNAs含量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笆晒和棚晒两种调制方法对晒黄烟质量的影响,以期为优化晒黄烟调制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供试烟叶分成2组,分别进行笆晒和棚晒处理,再对处理后的烟叶相关指标进行测定,以评价两种调制方法对晒黄烟品质的影响。[结果]两种调制方法晒制的烟叶均以红黄、正黄色为主,总体外观质量差异较小;三部位烟叶平均总糖、还原糖笆晒高于棚晒,而烟碱、总氮棚晒高于笆晒烟叶,综合化学成分以棚晒烟叶氮/碱更适合、钾含量高,较优于笆晒;中部、下部叶感官质量评吸棚晒比笆晒较好,而上部叶笆晒比棚晒较好,综合感官质量棚晒略优于笆晒烟叶;笆晒设备成本投入是棚晒的2.82倍,晒制场地面积是棚晒的3.27倍,晒制管理用工是棚晒的1.77倍,表明采用棚晒调制方法不仅设备成本投入低、晒制管理省工,且对烟叶晒制质量也能保障。[结论]该研究为合理利用晒烟资源、优化晒制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晒黄烟具有化学成分协调、香气足、焦油低等特点,为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晒黄烟资源,阐述了烟草特有TSNAs的组成、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如烟草类型和烟草品种、栽培技术与调制技术、烟草生物碱、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微生物作用等,并展望了调制技术对降低晒黄烟TSNAs含量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晒黄烟的品质和安全性,全面系统地把握氮代谢在调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了不同调制措施对晒黄烟调制期间主要含氮化合物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总氮含量在晒制的前9 d呈下降趋势,9 d之后稍有上升,总体上变化不大;可溶性蛋白主要在晒制前期和中期发生降解;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曲线”,积累速度表现为“快-慢-快”的变化规律;晒制期间生物碱含量变化不大,硝酸盐最终含量低于开始晒制时。不同调制措施相比,划筋处理水分散失较快,有助于可溶性蛋白的充分降解,游离氨基酸的积累和硝酸盐的合理转化。  相似文献   

7.
针对南雄晒黄烟种植现状与开发利用情况,该文介绍了南雄晒黄烟的种植情况、内在质量、工业利用以及栽培调制技术,阐述了南雄晒黄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流通无序、栽培调制技术粗放、抗自然风险能力弱、科研投入与工业利用研究不足等问题,并从制定分级与收购标准、提高晒黄烟生产的规模化与标准化、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深化晒黄烟工业应用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南雄晒黄烟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醇化过程中晒黄烟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向红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0):1339-1341
研究了自然醇化过程中晒黄烟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并对醇化过程中的晒黄烟进行了感官评吸,为晒黄烟合理醇化和使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在自然醇化过程中晒黄烟内在化学成分和感官品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晒黄烟在自然醇化过程中总氮、淀粉含量略有下降;烟碱、总挥发碱含量均有大幅度地下降;总糖含量表现为前期下降、后期趋稳且稍有上升。自然醇化过程中晒黄烟感官质量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上部烟在30个月时达到最佳,中部烟在25个月时达到最佳,下部烟在20个月时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烟叶成熟度的涵义;分析了湖南晒黄烟成熟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提高湖南晒黄烟成熟度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施氮量和留叶数对晒黄烟产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晒黄烟品种‘寸三皮’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施氮量 82.5、97.5、112.5、127.5 kg/hm2 和留叶数 16、19、22 叶 / 株双因子试验共 12 个处理,研究施氮量和留叶数对晒黄烟农艺性状、产量、均价、产值和外观质量的影响。【结果】增施氮肥能促进烟株生长和增加氮代谢,同时有利于提高茎围、节距、叶片长宽及叶面积等农艺性状。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烟叶产量随着留叶数的增加而提高。在一定留叶数范围内,烟叶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变化而呈不同表现,当留叶数为16、22 叶 / 株时,烟叶产量均随着施氮量增加呈上升趋势;当留叶数为 19 叶 / 株、施氮量在 82.5~112.5 kg/hm2 时,烟叶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从同一施氮水平不同留叶数烟叶产值的变化来看,当施氮量为 127.5 kg/hm2时,烟叶产值随着留叶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当施氮量 112.5 kg/hm2、留叶数 19 叶 / 株时,烟叶产值最高、为54 567.00 元 /hm2。当施氮量为 82.5、97.5 kg/hm2 时,烟叶产值随着留叶数的增加而上升。从同一施氮量不同留叶数的烟叶均价来看,当施氮量在 82.5、127.5 kg/hm2 时,烟叶均价都随着留叶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当施氮量在 97.5 kg/hm2 时,烟叶均价随着留叶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当施氮量在 112.5 kg/hm2 时,烟叶均价随留叶数变化表现为先增后降,以留叶数 19 叶 / 株处理表现较高。烟叶外观质量以施氮量 82.5 kg/hm2、留叶数 16 叶 / 株,施氮量 97.5 kg/hm2、留叶数 22 叶 / 株以及施氮量 127.5 kg/hm2、留叶数 19 叶 / 株 3 个处理表现较好。【结论】晒黄烟品种‘寸三皮’在保证密度 15 150 株 /hm2 的常规栽培条件下,施氮量 112.5 kg/hm2、留叶数 19 叶 / 株时,在贵州福泉种植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地掌握烤烟的烘烤时间,提高烟叶品质,以烤烟品种云87的烟叶为试材,通过延长烘烤时间,研究其对试验品种烘烤后烟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烘烤时间无论对烟叶的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均有很好的作用,其中变黄期烘烤时间延长24h的处理,烟叶的外观质量和化学成分均为最佳,正常烘烤(对照)最差。说明延长烘烤时间能够改善烟叶的外观质量,使烟叶的各化学成分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12.
谭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8):191-192,217
为实现减工、节能、提质的烟叶烘烤目标,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对在热泵烤房和燃煤烤房条件下的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及评吸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泵烤房烘烤的烟叶成熟度好、颜色鲜亮、组织结构疏松、油分足,烟叶的香气质、香气量、杂气、余味等有所改善;烟叶上中等烟比例平均提高6.39百分点;产值提高了3 218.5元/hm~2。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烘焙工艺对烤烟烟叶化学品质的影响,利用模糊灰色关联分析法对6种不同烟叶原料烘焙前后的化学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烘焙工艺对选定的6种烤烟烟叶的化学品质均有改善作用,改善程度位于0.05%~15.75%之间,不同烤烟烟叶化学品质的改善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性;烘焙后,红河K326 C3F烟叶的品质改善效果最明显,为15.75%,适宜作为烘焙工艺的烟叶原料。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片烟烘焙工艺时应充分考虑到烟叶原料自身的差异性。选择适宜的烤烟烟叶进行烘焙处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其化学品质,提升其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烤烟品种云烟97的上、中、下3个部位的烟叶分别设计7个烘烤工艺条件处理,对烤后烟叶的感官质量进行了因子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劲头、浓度、甜度和余味7个指标对感官质量评价的影响较大,11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有67.27%达到显著水平。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得分=0.58587F1+0.26588F2",得出:下部叶在变黄末期42℃延长8 h、中部叶在主变黄期38℃延长12 h、上部叶在42℃延长20 h有利于提高烤后烟叶的感官质量。  相似文献   

15.
对烤烟品种云烟97的上、中、下3个部位的烟叶分别设计7个烘烤工艺条件处理,对烤后烟叶的感官质量进行了因子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劲头、浓度、甜度和余味7个指标对感官质量评价的影响较大,11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有67.27%达到显著水平。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得分=0.58587F1+0.26588F2",得出:下部叶在变黄末期42℃延长8 h、中部叶在主变黄期38℃延长12 h、上部叶在42℃延长20 h有利于提高烤后烟叶的感官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不同密集烘烤工艺对烤后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进一步优化密集烘烤工艺,在湖北中烟公司原料基地进行了优化密集烘烤工艺与常规烘烤工艺的对比试验,并对烤后烟叶质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密集烘烤工艺与常规工艺相比,显著改善了烤后烟叶的评吸质量、外观质量和等级结构,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含量较为协调,优化的密集烘烤工艺显著提高了烤后烟叶的工业可用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泸州烟区不同海拔高度烟叶的烘烤特性以及烤后烟叶的质量差异,进一步完善烘烤工艺,提高烟叶质量,以泸州烟区不同海拔高度的烤烟为试验对象,设置高、中、低3个海拔高度处理,对烘烤过程中烟叶的叶片以及主脉的水分变化进行测定,并对烤后不同等级烟叶的物理特性与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烘烤过程中各处理的叶片水分变化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在烘烤中期叶片含水率低至65%左右时,叶片含水率下降迅速,之后缓慢变化,主脉水分在烘烤的前90 h主脉水分含量变化幅度较小,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但在烘烤的96~128 h有较大差异。不同海拔高度烟叶的单叶重以及叶片厚度有较大差异,且3个海拔的烟叶单叶重都有随着部位的升高而增加的趋势,其他物理指标差异相对较小,同一海拔随着烟叶部位的升高,钾含量、氯含量和钾/氯值随部位的升高而下降,总氮、烟碱和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采青及返青烟叶烘烤品质。[方法]以K326下部4片不适用鲜烟叶为原料,在烘烤前增加捂黄处理工艺,并喷施2种不同配方的生物制剂复合物,研究其对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物理外观、质体色素、常规化学成分和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探索适合的捂黄处理技术。[结果]2种捂黄处理能够缩短烘烤时间66 h,烤后烟叶含青率降低,并以T_2处理黄烟率最高。类叶比以T_1处理略好于T_2处理,优于对照。烟叶总糖、氨基酸、淀粉、蛋白质含量受捂黄处理的影响较大,均以T_1和T_2处理后烟叶含量较高,感官评吸质量以T_2处理较优。[结论]捂黄处理能够改善采青及返青烟叶的烘烤特性,提高烤后烟叶的内在品质,可为采青及返青烟叶有效利用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以中烟100为对照,研究4种不同密集烘烤工艺对豫烟7、9、10号烤后烟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烤烟品种间烤后烟叶外观、内在质量差异明显。与中烟100相比,豫烟7号表现为不易烘烤且处理间差异较大,淀粉含量适宜(平均降低1.21个百分点,平均为5.79%),K_2O含量提高(平均为1.71%),总体以工艺2处理表现最好,烤后烟叶经济性状较好,外观质量总体评价较高,淀粉含量适宜(5.93%),总糖、还原糖含量较高,K_2O含量最高(1.96%),钾氯比高(2.33),化学成分协调性相对较佳,感官质量综合得分最高,尤其是香气质好、香气量足,浓香型特征明显;豫烟9号表现为较易烘烤,整体烘烤质量明显好于中烟100,均价提高2.27元/kg,淀粉含量平均降低1.46个百分点,感官评吸香气质较好、香气量较足,无明显缺点,工业评价较好,具有浓香型特征,总体以工艺1处理表现最好,烤后烟叶经济性状最好,均价达到19.92元/kg,总糖含量较高、淀粉含量适宜(5.83%)、化学成分协调性较好,香气质较好、刺激性较小、余味舒适,感官质量综合评价较高;豫烟10号表现为较易烘烤,整体烘烤质量均好于中烟100,稍差于豫烟9号,总体以工艺1处理表现最佳,烤后烟叶经济性状最高,均价达到19.50元/kg,外观质量评价最高,总糖含量较高、化学成分协调,香气质较好、杂气少、刺激性小,感官质量综合评价较高。综合分析,豫烟7、9、10号配合适宜烘烤工艺均可烤出浓香型特征突出的烟叶,符合特色烟发展需求,值得在浓香型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