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移栽后10~20天 ,稻苗迟迟不发 ,返青分蘖缓慢 ,以致出现萎缩和生长停滞现象 ,统称水稻僵苗症。水稻僵苗 ,一般减产20%~30% ,严重的减产50 %以上。水稻僵苗 ,不外乎是低温寒冷、施肥未经腐熟、绿肥翻压过多、田泥浮起鼓泡和缺少营养元素所致。“僵菌原因多 ,辨认不清出差错。”在生产实践中 ,不少农户难以分辨出水稻僵苗的原因 ,难以对症防治 ,结果造成损失。下面介绍几种水稻僵苗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供有针对性的治理。1.适期插秧。插秧时气温高低对秧苗插后能否正常生长影响很大。插秧时日平均气温低于15℃以下 ,不能满…  相似文献   

2.
水稻烂秧严重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星 《植物医生》2001,14(3):30-31
水稻烂秧是水稻育秧期间的常见病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一般死苗率在15 %左右。2001年由于水稻育秧期间长期低温阴雨 ,秧苗素质差 ,死苗现象严重。县农业局于4月26~30日在全县各乡镇开展了多点调查统计 ,全县旱育秧苗、水秧苗及两段秧寄插秧苗普遍长势较差 ,部分秧田(土)烂秧严重。全县烂秧面积达334hm2,占秧田面积的25 % ,旱育秧地死苗率平均为25.3 % ,个别旱育秧地死苗率竟高达82 % ,水育秧田死苗率平均为32.4 % ,个别水育秧田死苗率高达76.8 % ,寄插秧田死苗率平均为19.7 % ,个别秧田死苗…  相似文献   

3.
上海地区机插秧稻田杂草化除方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机插秧稻田前期化除5种方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最后一次整田后趁田水浑浊时,使用30%直播宁(丙·苄)WP 360 g a.i./hm<'2>能有效防除机插秧稻田杂草,且对秧苗安全,大面积示范效果理想.机插后5 d使用30%直播宁WP、53%抛秧星(苯噻·苄)WP因部分稗草、千金子已出苗,防除效果明显下降.机插前5 d使用50%丁草胺Ec 750 g a.i./hm<'2>,机插后10 d使用30%除草一次净(苄·丁)WP 450 g a.i./hm<'2>二次化除虽有优异的防除效果,但秧苗容易产生药害.  相似文献   

4.
稻田草害是影响中国机插秧生产最严重的限制因素之一,研发机插秧时可同步施用的除草剂产品和杂草防控技术是移栽稻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噁草酮和复合肥为核心,采用聚乳酸进行包膜,制得3种具有不同缓释时间的噁草酮-复合肥缓释颗粒剂 (噁草酮有效成分含量0.25%);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比较了该缓释颗粒剂在机插秧时同步施药对秧苗的安全性 及对杂草的封闭防除效果。结果显示:具有不同缓释时间的噁草酮-复合肥缓释颗粒剂按 180 kg/hm2(含噁草酮有效成分450 g/hm2) 于机插秧当天施用到田间,3~7 d后崩解释放,插秧后35 d时秧苗株高、地上部分鲜重及分蘖数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噁草酮乳油和吡嘧磺隆 ? 西草净 ? 扑草净可湿性粉剂在机插秧5 d后拌肥毒土法施用。噁草酮-复合肥缓释颗粒剂180 kg/hm2剂量下对田间主要杂草稗草、鸭舌草等的防效达90%以上,与两种对照药剂封闭处理杂草的防效相当。当噁草酮-复合肥缓释颗粒剂降低至80%用量 (144 kg/hm2) 时,对机插秧苗的安全性及田间杂草的防效与推荐剂量下的无显著差异。所有试验处理对机插秧苗无明显药害产生。此外,本研究还对噁草酮-复合肥缓释颗粒剂大面积机械化的应用技术进行了探索,采用改良的侧深施肥插秧机按180 kg/hm2的施药剂量在插秧的同时将该药肥颗粒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可实现机插秧同步精准机械用药,满足机插秧生产日益增长的省时省工需求。  相似文献   

5.
水稻田化学除草的有效方法是土壤封闭处理,在水稻移栽时,由于劳动力紧张,农民往往不能及时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因此错过杂草的最适防治期,造成杂草泛滥。为了解决水稻栽插与化学除草争劳力的矛盾,2013年江苏省张家港市植保植检站与德国拜耳公司合作,对其提供的机插与化除一体机进行除草试验。最终结果表明,机插与化除同步防除杂草的效果十分明显:株防效在药后45d达93.2%,药后60d达93.5%;药后60d的鲜质量防效达到91.8%,且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与张家港地区常规土壤封闭处理(移栽后3d进行化学防除)和茎叶处理(移栽后12d进行化学防除)相仿。  相似文献   

6.
大量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直播、人工移栽及机插3种插秧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及其传播介体白背飞虱的发生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机插方式下白背飞虱发生量最低,分蘖期成虫为4头/百丛,若虫为12头/百丛,抽穗期发病轻、病株率最低,轻病株率为3%,重病株率仅1.8%;人工移栽方式次之;直播白背飞虱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都较前两种方式重。调查结果还表明,分蘖期白背飞虱虫量直接影响抽穗期病株率的高低。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期播种和分期插秧试验研究晚育晚插节水栽培对北方粳型超级稻产量和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沈阳地区,沈农602晚播的最适期是5月上旬,插秧期在6月中上旬,可以取得9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而适期播种的秧苗,晚插最迟不应晚于6月10日;如想获得7 500 kg/hm2的产量,晚播不能迟于5月20日,插秧期在6月中上旬,而适期播种的秧苗,晚插的最后期限是在6月20日之前完成插秧,过晚不能完全成熟,结实率低,充实度差。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田示范验证47%氯吡·丙·异可湿性粉剂在机插秧田水稻移栽前与移栽后2次土壤封闭处理对杂草的防除效果及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47%氯吡·丙·异可湿性粉剂1 050 g/hm~2在机插秧水稻移栽前1 d毒肥处理结合水稻移栽后10 d 47%氯吡·丙·异可湿性粉剂1 050 g/hm~2毒肥处理对水稻机插秧田稗草、丁香蓼、异型莎草等杂草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平均高于90%,且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验证了2%双唑草腈颗粒剂(GR)对机插秧稻田杂草的防效及对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机插秧水稻移栽后12 d,2%双唑草腈GR 600 g/667 m~2及其以上剂量撒施处理对机插秧田稗属杂草、千金子、鸭舌草、耳叶水苋、鳢肠、异型莎草等杂草的株数和鲜质量防效优于机插秧稻田常规2次封闭施药处理(移栽前3 d 50%苯噻·苄WP 70 g/667 m~2毒土撒施+移栽后12 d 50%丙·苄WP 80 g/667 m~2毒土撒施),且对水稻安全。水稻移栽后12 d 2%双唑草腈GR 600 g/667 m~2撒施处理1次用药可有效控制机插秧稻田稗属杂草、千金子、鸭舌草、耳叶水苋、鳢肠、异型莎草等杂草,具有节本减药的综合效益,且对水稻安全,在机插秧稻田的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鄱阳湖区水稻田间杂草群落演替情况及原因,通过阐述鄱阳湖区近年来机械插秧二季晚稻田间杂草易发原因与发生特点,针对性提出机插二季晚稻田间杂草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1.
防除对象:能有效地防除稗草、牛毛毡、异型莎草、鸭舌草、矮慈菇、陌上菜、鳢肠、泽泻、萤蔺、节节菜等一年生及多年生禾本科、莎草科、阔叶杂草。适用作物:大龄秧苗移栽木田。限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稻田施用。施药适期:水稻移栽后已长出新根、活苗时施药,以杂草...  相似文献   

12.
53%苯噻酰·苄WP是江苏省苏研公司研制的苯噻酰草胺与苄嘧磺隆的复配剂,是目前防除抛栽、人工移栽稻田杂草的一种除草剂.为了探索其在机械插秧稻田的施用技术、除草效果及对水稻的安全性,2004年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冬季的油菜怎么管理?怎么才能在来年夺得高产?冬季油菜管理,具体要抓住几个要点。1 查苗补缺针对今年油菜秧苗小、移栽成活率较低的特点,要及时做好田间查苗补苗工作,保证早栽田块种足6 000~8 000株,迟栽田块种足8 000~10 000株。对缺苗的田块,要及时移苗补缺,保证种植基本苗。  相似文献   

14.
永修县从1991年进行农业生产结构大调整后,棉花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921993、1994年分别达到15、20和18万亩,以水改旱棉田为主,棉地的前茬多是油菜。为了夺取油菜高产,大面积推广种植821、79601、秦油2号等生育期长,成熟期晚的甘薯型油菜品种。这些品种往往要到5月中旬或下旬初才能收割完毕,如果等翻耕整地后再移栽棉苗,极易错失移栽良机,影响棉苗正常生长。因为:(1)移栽过迟,营养育的棉苗容易长成高脚苗;(2)春末夏初的多雨天气,不利翻耕整地,开沟作畦,土壤板结,透气化差,移栽后僵苗不发;(3)5月中、下旬,油菜地杂草…  相似文献   

15.
稻田草害农业防除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苗草竞争,以大苗栽培优势灭草我县推广的杂交稻“大、中、小”三苗配套栽培,而大苗栽培法面积较大。(表1) 1982年全省推广杂交稻大苗栽培413万亩,占单季稻30%,1979—1982年全省推广杂交稻大苗栽培1300多万亩。因大苗移栽,苗高40cm左右,6—8个分蘖,8—10张叶片,移栽后田间群体旺盛,秧苗田间底部光照条件差,透光率只有10%以下,不宜杂草萌发和生长,大苗移栽时面积指数达1.08至1.8,二十二天后达4.29;而小苗直栽田,移栽时一叶一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当前农村中稻直播田杂草多、抗性强的现状,剖析了农田杂草繁茂的成因,提出了组建专业合作社、改直播为机械插秧、药物提前除草、加强田间后期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了解马铃薯抗旱机制,选用马铃薯品种夏坡蒂和根优2号,研究了干旱胁迫对移栽马铃薯组培苗(移栽苗)块茎形成及其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相对含水量为50%对移栽苗的生长及块茎形成产生抑制作用,其单株薯数、薯重、结薯植株率和整株干物质量均显著低于65%处理,但其地下部干物质分配比例较65%处理高31.75%~36.42%(移栽后55 d);块茎形成过程中,匍匐茎GA含量、GA/IAA、ZR/IAA、GA/(IAA+ZR)值均为50%处理下明显低于65%处理,分别降低7.45%、26.67%、26.67%和23.08%;而茎与匍匐茎IAA含量则在50%处理下较高。各器官IAA含量随着块茎形成表现为先降后升,但GA/IAA、ZR/IAA和GA/(IAA+ZR)值则先增加后降低。块茎形成进程中,干旱胁迫在植株内部建立新的激素平衡,这可能是激素介导干旱信号影响马铃薯块茎形成的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以牡丹江32为试材,研究密度和插秧株数对水稻群体茎蘖数动态、最大叶面积指数、干物重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为保证水稻较高群体茎蘖数需提高增加每穴插秧株数至4~6株,较小的每穴占地面积有利于群体茎蘖数的提高,最佳行距×株距为36 cm×12 cm,这与常规栽培方式一致。增加每穴插秧株数可显著增加最大叶面积指数,这种增加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加每平方米茎蘖数实现的,而增加每穴占地面积对最大叶面积指数有降低作用。成熟期干物重与每穴插秧株数及每穴面积相关性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增加每穴插秧株数有增加干物重的趋势,而扩大每穴面积会减小干物重。每平方米茎蘖数、成熟期干物重、最大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对于牡丹江32水稻品种,插秧规格40 cm×10 cm或30 cm×12 cm,每穴插秧4~6株,产量可达到8 635.4、8 634.0 kg·hm-2,二者差异不大,显著或极显著大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9.
用20%稻E乳油培育水稻壮秧的生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选1和越富两品种为材料研究了20%稻E乳油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效成分300mg/L 20%稻E乳油处理,两品种株高均受到抑制,但出叶速度加快,根冠比、根系活力和根系再生能力显提高。与对照相比,处理的选1秧苗叶片中叶绿素总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增加,叶绿素a/b值提高。2)20%稻E乳油处理改变了秧苗内源激素的水平,降低了叶片、胚芽鞘和叶鞘中GA4、IAA含量及CTKs/IAA值,提高了根系中CTKs含量。3)经20%稻E乳油处理的秧苗移栽后无返苗期,最终单株分蘖数增加。试验表明20%稻E乳油可全面改善秧苗素质,在培育水稻壮秧上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陈永年  陈灿  马骏 《植物保护》2000,26(1):10-13
通过对秋甘蓝“京丰一号”逐株记载蚜量、植株长势及经济产量系统调查,明确秋甘蓝移栽后的幼苗期不能遭受蚜害;生长良好的一类苗,莲座期可耐蚜量主峰日3000头/株以下;但结球始期蚜量与产量有显著关系,不应受蚜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