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通过分析石家庄市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土地生产潜力,后备资源情况来探讨石家庄市耕地资源的利用潜力,并根据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魏金俤  濮励杰  彭补拙 《土壤》1998,30(3):131-136
通过分析温州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土地生产潜力,后备资源情况来探讨温州市耕地资源的利用潜力,并根据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钟卫胜 《土壤》1997,29(2):103-104
耕地资源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被开发耕种的土地。  相似文献   

4.
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的形式持续性、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4个特征,并针对我国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了耕作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的形式持续性、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4个特征,并针对我国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洞庭湖耕地资源时空特点入手 ,分析耕地资源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 ,资源利用现状 ;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洞庭湖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远东地区后备耕地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重要内容之一.除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外,深入探讨后备耕地资源的潜力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北亚地区是中高纬度上发展相对薄弱的地方,具有较高的后备耕地资源潜力.本文选取了地形、气候、土壤3方面7个适宜性评价指标,构建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后备耕地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综合...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新卫  黄大鹏  蔡爱民 《土壤》2001,33(6):300-304
在对安徽省耕地资源面临严峻形势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其持续利用潜力,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不同典型区耕地产能利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广东省农用地三个层次产能核算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五个典型区农用地产能理论利用潜力(远景产能潜力)和可实现利用潜力(近期产能潜力)的空间分布格局,最后结合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成果,根据各农用地分等参评因子的因子距和相关分析,分析了各典型区近期农用地产能提升的关键方向。结果表明:广东省粤北和潮汕地区农用地利用强度最高,农用地产能潜力较小,未来产能提升空间较低,尤其是潮汕平原区,有的地方已经基本用尽潜力。雷州半岛、粤西南、粤中南地区产能潜力较高,未来产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雷州半岛地区产能提升主要靠提高灌溉保证率;粤西南和粤中南提升的主要方向均是农田基础设施整治,提高灌溉保证率,同时改善土壤pH和提高土壤肥力分别是粤西南区和粤中南区的另一个产能提升的重要方向;粤北主要靠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有机质含量、改善田面坡度来提升产能;潮汕平原区农用地产能提升潜力较低,可通过对沿海土壤盐渍化的改善提升部分农用地产能。  相似文献   

10.
朱永明  赵丽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3):211-217,225
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为研究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采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对石家庄市1999—2009年的耕地资源面积与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和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以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结果表明:(1)石家庄市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2)从动态角度看,在短期内经济发展会引发耕地数量的减少,控制耕地数量会抑制经济的发展;从长期看,经济水平的提高会促进耕地数量的增加,经济发展对耕地的依赖程度减弱。(3)方差分解结果显示,耕地数量对经济指标预测方差的贡献率较大,尤其对人均GDP、第二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在第3期之后都超过了75%;经济指标对耕地数量预测方差的贡献度相对较小,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对耕地资源数量的影响最小,仅在1%左右。因此建议从提高经济效率、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等方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田排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农田排水资源化利用对提高灌溉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流失,防治农业排水对水体的污染,修复生态环境,促进节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该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从农田排水资源化利用的实践、基础性研究和技术措施3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指出了该项研究需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及地下水农田可持续利用的价值核算方法。通过对节水农业冬小麦实验及稻田不同生产方式的案例应用与分析,对不同生产方式及节水农业技术进行定量化比较研究,表明节水农业技术及生态农业型种植模式的水资簿利用不但效率最高,经济上合算;也有益于它的可持续利用。证明该方法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作用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有机废弃物资源总量及养分利用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我国有机废弃物产量巨大,理清我国有机废弃物总量及其养分资源量,有助于实现有机废弃物中养分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保障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方法】以我国2009—2019年间典型有机废弃物(秸秆、畜禽粪便、农村人粪尿、污泥和生活有机垃圾)的年产量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我国统计数据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近10年我国有机废弃物总量及其养分资源量进行估算,分析有机废弃物利用潜力。【结果】2009—2019年有机废弃物资源量和养分总量相对稳定,平均有机废弃物总量(干重)为12.9亿t,平均养分含量(N、P2O5、K2O)为4537.9万t。2019年废弃物资源量达13.11亿t (干重),相比2009年增加7.1%;养分总量达到4503.5万t,相比2009年增加3.0%。2019年有机废弃物全量还田可以输入氮(N)约1653.3万t、磷(P2O5)约799.6万t、钾(K2O)约2050.6万t,分别占作物养分需求量的71.8%、75.9...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阐述了我国西部地区草地资源特点、现状及其重要作用 ,构建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并结合西藏自治区丁青县案例分析 ,提出改革草地使用制度 ,实施草地生态建设和草地法制化管理 ,建立草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和草地资源信息系统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可收集的秸秆资源量估算及利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准确估算秸秆资源量及其分布是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基础,秸秆资源量估算的不确定性主要在于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的变异性。本研究基于江苏省区县尺度粮食产量数据,定量分析了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不确定性,进而探讨了不同秸秆利用方式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方法】 按草谷比和秸秆可收集系数估算区县尺度粮食作物秸秆资源量和可收集资源量,分析了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的变异性,探讨了秸秆资源量估算的不确定性来源,采用置信区间计算方法给出了江苏省作物秸秆资源量95%的置信区间。通过聚类分析与空间分析对秸秆资源量空间分布进行评价;最后基于情景分析方法对不同秸秆利用方式可能带来的环境效益进行计量。 【结果】 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存在较大变异,其变异系数分别为2.2%~16.7%和5.4%~18.9%。江苏省2014年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秸秆资源总量平均为3974万t (95%置信区间为3720~4227万t),而可收集秸秆资源量平均为3062万t (95%置信区间为2907~3217万t);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秸秆资源可收集量分别占全省的53.2%、36.7%、7.9%和2.2%。江苏省粮食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资源量分别为25.58万t (以N计)、3.51万t (以P2O5计)、46.22万t (以K2O计),在空间分布上各养分资源均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未被利用 (焚烧和丢弃) 的秸秆相当于3.07万t氮肥 (以N计)、1.93万t磷肥 (以P2O5计)、15.76万t钾肥 (以K2O计) 以及170.12万t标准煤。情景分析结果表明,如将未被利用秸秆进行秸秆还田、秸秆发电或热裂解炭化,可分别带来约36.2万t、230.18万t或381.16万t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潜力,相当于江苏省温室气体排放量的0.18%、1.13%或1.88%。 【结论】 作物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的变异性是秸秆资源量估算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发展区域特征的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是未来秸秆资源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江苏省粮食作物可收集秸秆资源较为丰富,但不同作物间可收集资源量存在较大差异。与其他利用方式相比,生物质热裂解具有更高的固碳减排潜力,是农业可持续秸秆资源利用的潜在途径。   相似文献   

16.
小流域雨水资源化潜力及其可持续利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态势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小流域作为研究单元,以雨水资源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小流域雨水资源化潜力的概念,分析不同层次的小流域雨水资源化潜力,探讨雨水资源可持续性与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建立了小流域雨水资源不同利用类型的判别模式,为黄土高原雨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和流域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区域雨水资源化潜力计算方法与利用规划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雨水资源化潜力是雨水利用规划的基础,也是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的基础,研究其计算方法十分必要。讨论并定义了雨水和雨水资源化潜力的概念,提出了影响雨水资源化潜力的地形特征因子、降水特征因子和利用方式因子的计算模型,建立了雨水资源化潜力、雨水利用程度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步骤,并进行了雨水利用规划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8.
Promoting the technique of crop straw incorporation hold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oil fertility and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is crucial for the adoption of this technique. Crop straw incorpor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and promoted in China for more than 30 years, but the adoption rate among farmers remains relatively low. Based on micro survey data on farmers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this study quantitatively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farmland size and benefit expectations o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incorporate crop straw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FWIS) by using an ordered logit (ologi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willingness to incorporate crop straw among farmers with different farmland sizes; farmers with larger farmland sizes are less willing to adopt crop straw incorporation than those with small-scale farmland. Benefit expectations significantly affect FWIS. Yield expectations are the key factor in improving FWIS. Cost and soil quality expectations are also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FWIS. Plot size affects FWIS more than farmland size. A larger plot size is associated with stronger FWIS. To improve farmers' expectations of crop straw incorpor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the use of micro-incentive policies for farmers and enterprises that provide social services for crop straw incorporation. Promoting the circul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adjacent farmland, appropriately expanding plot size and reducing the cost of crop straw incorporation will help promote FWIS.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用地利用等别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   总被引:17,自引:15,他引:17  
基本农田划定应以科学的土地质量分级为基础,而农用地分等工作是从耕地生产能力出发划定出区域的耕地质量的差异。所以,该文以北京市房山区为研究对象,依据农用地利用等别成果,借助聚类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提出了基于农用地利用等别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结果表明:房山区现有的基本农田布局中的耕地质量差异大,涵盖了从7等到21等的各等别的耕地,部分等别高的耕地划到一般农田;依据农用地利用等别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中,平原区耕地利用等别集中在18到21等,山区集中在10到18等,基本农田总面积数增加3520.52hm2,按照各等别对应的标准粮计算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提高44749t,而且平原区和山区的耕地生产能力差异很大。可见,利用农用地利用等别的成果进行基本农田划定,以优先划定高等别的耕地资源为基础将基本农田划定与耕地生产能力保护紧密结合,为区县尺度的基本农田划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