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传盈 《中国蜂业》2013,(3X):13-13
<正>尊敬的社长:我是一名退休已5年整的教师,现年66岁。我从17岁开始养蜂(1964年6月),至今已经有49个春秋了。在这几十年的养蜂岁月中,《中国蜂业》以及改名之前的《中国养蜂》对我的养蜂事业起了关键的指导性作用,保证了我几十年养蜂事业的顺利持续发展。我从1972年开始订阅贵杂志,一直到现在都没有间断过。有很多人订阅了杂志报纸,也许会出于工作繁忙或者其它一些原因的耽搁,不一定保证期期都能认真阅读。与这些人不同,我订阅的杂志每一本每一篇都要认真研读,我也因此吸收并记载了许多养蜂专家、师傅们的先进经验,不仅应用于自己的养蜂实践中,我还帮助过一大批  相似文献   

2.
问:我在湖北省枣阳市清潭镇租房养蜂,转眼在此养蜂已有十多年。近期有一位养蜂人在离我租房养蜂的地方50m处购了一套房,他说我影响他养蜂,要我立即搬迁,否则就要怎么怎么。我该怎么办?这位养蜂人有权令我搬走吗?如果我非搬走不可,我可向这位养蜂人要求赔偿搬迁场地所受的损失吗?我的房东可向他提出赔减少房屋出租费的损失吗?  相似文献   

3.
《中国蜂业》2011,62(8)
我是一位业余养蜂者,从上初中开始学习养蜂。那时,我们村庄有200余户,近百家养蜂,到现在只有我一人还养有近40群,中间间断了14年,因参加工作太忙。20世纪90年代后,孩子们相继毕业,家里无经济底子,又想到了养蜂。给亲朋好友送点蜂蜜土特产是片心意,又得到了满意的回报。他们便成了我的好顾客,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位农村小学校长,业余养蜂30年。2000年退休后,养蜂兴趣仍然不减,我只养3~6群蜂,不仅经济上有补贴,还陶冶了情操。我从1986年开始订阅《中国养蜂》,退休后,我又重读这20年的《中国养蜂》,把一些有实用价值的文章剪贴做为老师,用来指导我在养蜂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总有一种激励人的精神……我业余养蜂17年,年年创利润平均都在5千元以上,最多时达一万元。每年群均产蜜50千克以上。因业余养蜂,取浆很少,无一亏损,很难说是采用了哪一种养蜂法。我也学习了大量的养蜂书籍,发现很多都有局限性,因此我无一照搬,立足主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6.
颜志立 《中国蜂业》2012,(7X):40-41
<正>在那十几年里,我深得《中国蜂业》杂志编辑部黄文诚、李继庸、陈谋、孔凡昌、王彦姿等各位老师的指导帮助,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过了最初的困难阶段,这是我终身铭记的。1978年3月,因工作需要,我从一所中学调入当时湖北最著名的国营农场养蜂场。在此之前我对蜜蜂十分陌生,连蜂蜜也很少吃,只是在初中上学时曾读过杨溯的散文《荔枝蜜》。到蜂场的第一件事就是急找养蜂书刊。十分遗憾,在那个知识匮乏年代,我只得到一本刚邮发不久的当年第一期《中国蜂业》,是双月刊。但无论怎样努力,都找不到前一年的期刊,因为蜂场仅为每个养蜂组各订一本,场部余数不多;每个组都舍不得将以前的《中国蜂业》"割爱"于我,连借阅都困难,我只能紧盯住以后新到的刊期。随后不久,蜂场领导又赠送了一本老版的《养蜂手  相似文献   

7.
杨德华 《蜜蜂杂志》2009,29(12):44-44
养蜂是我一生的爱好,从业余养蜂到辞掉工作专业养蜂,几十年来蜜蜂与我结下不解之缘。常年转战南北,追花夺蜜,历经风雨,饱受冰霜,尝尽酸甜苦辣,也领悟到养蜂带来的各种生活乐趣和丰收喜悦。好多事都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了,惟独令我心酸而又庆幸的一件事,至今难忘,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8.
赵政虎 《中国蜂业》2008,59(1):40-40
我有随时写养蜂记录的习惯,翻开十来年的养蜂记录,能从中总结出很多有用的养蜂经验,也有一些新发现。我家蜂场后的一棵杏树有50年树龄。自从开始养蜂,每年我都记录下杏树开花时间。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教师,自从参加高兴劲就不用说了。从此以后,我就迷上了小工作就开始业余养蜂。刚养蜂那年,只有1群中蜂,却取蜜15公斤,那种蜜蜂。前几年,我的蜂群染上了囊状幼虫病,几经周折,病情终于得到控制,但8群蜂只剩了3群,而且群势很弱。经过这次挫折,我明白了干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专业知识的道理,单凭自己摸索、积累经验是不够的,于是订了《中国养蜂》,  相似文献   

10.
开展蜂产品医疗保健咨询服务给蜂园带来勃勃生机·孙宪爱蜂业经济事关蜂业兴衰、蜂场存亡,这是每个养蜂工作者体会最深的。我养蜂37年,有东奔西跑学习养蜂的漫长岁月,也有蜂产品滞销、价格不好的烦恼。实践使我认识到:是我们自己的宣传工作没跟上。近5年,通过咨询...  相似文献   

11.
<正>我已养蜂31年,养蜂已融入我的生活,如果让我放弃,我还真的舍不得这一事业。一个优秀的养蜂员,不仅要有天赋,还要有较好的悟性,再加勤奋努力,有胜任工作的信心和养蜂技能,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养蜂凝聚着辛苦劳动和繁杂的工作,养蜂路是坎坷的,但依然焕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而在世事下打磨得滑净。  相似文献   

12.
<正>笔者于1961年农学院毕业,分配到江苏东部沿海的射阳县工作。那时在江苏全省有3个国营蜂场,射阳蜂场就是其中的一个。有意蜂2500多箱,中蜂500多箱,职工30人。在当时"养蜂大军"中身为技术员的我肩负重担,生活在养蜂基层一线,干着最为具体的业务工作。曾有人喜称我是"蜂司令"。50年过去了,我经常回忆起曾经干过的这份心爱的工作,总觉得现在的养蜂业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1蜜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退休干部,年已古稀,休闲无事。2003年冬一位养蜂者住我村放蜂,我每天总到放蜂地观望,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听他介绍养蜂经验和好处,从此引起了我的兴趣和爱好。我决心通过养蜂欢度晚年,就这样我买了3群蜂,随即订阅《中国养蜂》,通过精心管理,蜂群安全越冬,第2年立春,进入春繁阶段,不幸蜜蜂全染上了白垩病,经反复多次交替用药喷治,方控制病势,这种蜂病,治疗起来真让人头痛。我从《中国养蜂》上看到,中国农科院蜜蜂所育种中心培育出的抗病优种王“美意”出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蜂业》2013,(6X):14-14
<正>我从1972年开始养中蜂,在初养阶段是一无所知,后来朋友提醒去邮局订了一份《中国蜂业》(当时名为《中国养蜂》)。那时候,还是一本季刊杂志。通过学习,我对养蜂知识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从此与《中国蜂业》结下了不解之缘。40年来,我一直坚持订阅学习,《中国蜂业》成了我学习生活的朋友,养蜂的指南。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一名女干警的我与《蜜蜂杂志》结缘已近8年,《蜜蜂杂志》伴我成长。我有一个亲戚大学毕业后回家搞起养蜂试验,仅5年由1~2箱发展到了50多箱,我与他共同探讨养蜂奥秘、品尝蜂蜜、蜂胶,从中受到不少启发。工作之余帮助养蜂合作社写材料、录音,是我的一大乐趣。我近几年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烟台日报》《烟台公安报》等报刊杂志发表稿件2 010篇,唯独《蜜蜂杂志》是我的新朋友。自我认识了《蜜蜂杂志》以后,我更是深深地喜  相似文献   

16.
项守信 《中国蜂业》2006,57(1):19-19
我养蜂已有50年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现小螨,几乎每年都不同程度受到小蜂螨危害,与小螨结下了30年的斗争史。《中国养蜂》杂志和养蜂书籍上说:小蜂螨不能越冬。根据这种说法,我曾在蜂群越冬后换睥,立即连续治螨,但5、6月份仍能发现小螨。这样的方法我是年年用.仍然是年年小螨不绝。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小螨的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17.
徐子成 《蜜蜂杂志》2010,30(10):38-38
<正>我是定地养蜂人,出于对养蜂的爱好,年养蜂控制在50群左右。我养的意蜂提供给消费者的蜂产品是货真价实的  相似文献   

18.
伍应乾 《蜜蜂杂志》2019,(3):I0003-I0003
一年始春,回想去年一年的养蜂过程,仍历历在目。我是一个年已七旬的定地养蜂者,养的是意蜂。通过这几年订阅《蜜蜂杂志》,在杂志的帮助下,经过认真实践,在定地养蜂上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杨玉华 《蜜蜂杂志》2022,42(2):后插15-后插17
我和《蜜蜂杂志》的结缘,还要从40多年前我开始从事养蜂工作说起。1974年4月,我还在青年点下乡,一个偶然的安排,我被借调到虎林县土产公司养蜂场当了一名养蜂员。养蜂,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工作,既然已经当上了养蜂员,就要好好学习养蜂技术。于是,我就开始收集养蜂书籍和杂志。  相似文献   

20.
我今年七十有五,1994年退休,退休前身体很差.早在1960年我就患有肝硬化,并有重度胃下垂、肠胃炎、肺气肿、前列腺增生、关节炎等疾病,1.73米的个子,体重才90来斤.1970年做阑尾手术后回到单位,由于血压低,五六月份还要穿薄棉衣,亲朋好友无不为我的身体担忧. 在上世纪50年代,我就养过中蜂.退休后,我对养蜂情有独钟,1994年开始以小转地方式养蜂.不仅养中蜂,还养了40余箱意蜂.经过这十来年养蜂,我的健康状况逐渐好转,各种慢性病逐渐消失,体重也增加了十几斤,连医生都感到惊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