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写农民,给农民写”,是已故著名作家浩然(1932-2008年)一生创作的宗旨。也许从小就生长在农村吧,我特别喜欢读他的作品,可以说,我是读着《艳阳天》和《金光大道》等作品长大的,并因此爱上了写作。浩然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不仅写了大量以“三农”为主题的作品,还写了不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
张锦贻 《草原》2011,(12):87-91
近期的少数民族儿童文学,从整体看,仍是民族文学中的薄弱一环。但从个体看,几个北方南方的"70后""80后"作家的创作势头很猛。他们的作品不仅以其独具的民族视角、独特的题材领域、独一的描述方式,在民族儿童文学创作中别开生面;而且,覆盖到成人文学领域。他们原汁原味地  相似文献   

3.
杨啸 《草原》2014,(6):71-73
屈指算来,我走上文学道路,已是半个多世纪了。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我把大部分精力,倾注在了儿童文学创作上。在走上文学道路之初,我主要是热衷于写诗,也写短篇小说(大部分都不是儿童文学范畴的);我把创作的重心转向儿童文学,或者说是下决心毕生献身于儿童文学创作,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的。  相似文献   

4.
<正>我特别爱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他的散文大多是在他晚年写成的,其特点是优美、淡雅、朴实、精炼。尤其是他那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大白话,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读汪曾祺的散文,又感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二者融合后,显示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汪曾祺先生散文的第二大特点,就是从小处写起,以小见大,他特别擅长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中选材,表达真挚的感情。因为《槐花》一文只有一千来字,全文一句华丽的辞藻都找不到,一句漂亮的比喻句也看不见,  相似文献   

5.
我爱小蜜蜂(散文)蜜蜂,这个小生灵,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称赞过它。有的赞美它辛勤劳作:“墙外蜜蜂去又来,可怜终日太忙生”(宋、陆游《净智西窗》);有的赞美它无私奉献:“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列宁说蜜蜂“能引路”。著名散文...  相似文献   

6.
诗歌漫话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便开始背诵唐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幼年的我并不体会这些诗的含义,更无法感受它的意境。对于我,这些诗的全部魁力在于念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押韵。于是,日积月累,我也能背不少诗了。上学以后,随着知识的丰富,年龄、阅历的增长,我渐渐体会了它们的意境。其中,我最欣赏李白的诗──仙风道骨,飘逸潇洒。读他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我经常沉醉在…  相似文献   

7.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被前人研究了几千年。时至21世纪,它作为“经”的意义在学界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对其“微言大义”的阐发连篇累牍,举不胜举。鉴于此,笔者拟从文学研究的大视野,选取散文研究的视角,从叙事文学的范畴入手,对20世纪以来《论语》的叙事文学研究作一番综述。  相似文献   

8.
深深的怀念     
忽然接到我的学生宝音、萨仁发来的敖德斯尔同志与世长辞的噩耗,这勾起了我心中的悲痛之感和怀念之情。敖德斯尔这个名字,在深蓝的蒙古小说的夜空中犹如启明星般耀眼夺目。我从小就听到他的名字,喜欢读他的作品。他的小说那么感人,他的散文那么优美。六十年代初我考入内蒙古大学时,他正在内大文研班学习。那时我才第一次见到他,是一位魁梧的随和的人。但我真正认识他并与他来往还是"文革"后的事情。他是我最敬重的老作家之一,也是我们德高望重的慈善可亲的师长。有一段时间,我们经常在周末一起跳交际舞。他身体健壮,年纪虽比我们大20来岁,但跳起舞来步子非常矫健。若是高兴了,他还到乐队跟前  相似文献   

9.
阿尔泰 《草原》2010,(10):82-84
我是搞诗歌创作的。以前虽然写了一些序言,但几乎还没有为小说类作品写序。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我曾给我区著名作家力格登的长篇《馒头巴特尔的故事》写过序。至于为什么,是因为力格登的这部长篇是儿童文学作品,而且这部作品中,新时期少数民族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所产生的冲突、局促感、憧憬以及斗争得到了成功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肖光铨 《蜜蜂杂志》2009,29(12):19-21
我是一个业余养蜂爱好者。1961年8月进入蜂场后便师从吴永中老师,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受益匪浅。我的青春岁月是在与蜜蜂朝夕相伴中度过的,痴蜂、爱蜂之情难以割舍;1972年底转行到商业部门后,爱蜂之情丝毫未减,尤其对中蜂情有独钟,业余养中蜂至今,曾繁殖到12群,经历过“中囊病”和“烂子”的困扰。  相似文献   

11.
读《我对“伤热”一词的看法》一文有感读陈明广“蜂友关于《我对“伤热”一词的看法》一文后,本人有不同看法,愿与蜂友们共同探讨。首先,“伤热”一词有几点关键:不同时期、不同蜂群大不相同。越冬群窖温达到5、蜂团松散,即为“伤热”。繁殖期如长期超过22℃,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儿童文学自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运动"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近百年来,不断有许多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传入国内,翻译对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儿童文学在题材、主题、故事结构等方面都要求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价值标准。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要不忘自己是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不忘译作的读者是孩子,儿童文学的翻译应保证广大中国少年儿童通过译文容易理解和接受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译文能得到与原文读者类似的感受、启发和教育。  相似文献   

13.
父爱     
我的父亲经历“复杂”,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当过赤脚医生:干过民兵连长:帮助别人代过课:干过两三年大队支书。村里人都说我父亲实在聪明,直到现在他所教过的孩子都还称呼他张老师,大人们称他张支书,不管别人怎么认为,在我母亲眼里他是个老憨,因为别人“当官”一年都把自己的家搞得停停当当,而我们家仍旧是土屋一座半,所以父亲得了母亲不少的埋怨,那时的他却总是嘿嘿傻笑。  相似文献   

14.
少时读书,从课文上读过著名作家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对文中的养蜂场景及人物的描述印象尤深。特别记住了“养蜂大厦”的名称和领笔者参观的养蜂人———老梁(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举动挺稳重。)我想,受到作家称赞的人,定是个了不起的人。谁曾想到,读过课文后15年,我竟入道养蜂。急急找出落尘的课本重读《荔枝蜜》,更想知道我的这位前辈“老梁”是谁,还在养蜂吗?翌年,中国养蜂学会在北京通县成立,时任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的朱荣同志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以行家口气谈到了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的作用,进而建议为…  相似文献   

15.
我的恩师王栋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五十年了。时隔虽长,但我的心始终没有忘怀先生。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学者、是一位“循循然善诱人”的教育家,也是我国开创动物营养学的奠基人。他对我从事动物营养学术研究指出了方向,因此,他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恩师。王栋先生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不顾抗日战火纷飞之际,毅然返回祖国的。1943年正当我在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牧系读二年级时,先生到西农任教授及系主任。为我国首次开授了动物营养学,我曾担任该课程的课代表,并引发了我对这门学科的极大学习热情。当我毕业时,…  相似文献   

16.
此论散文的艺术空间,不是题材范围,而是作品中思想内容所涉及的时空范围及结构跨度。它包括自然时空和思想内涵,也包括层次、段落、句子相互间及它们内部的结构关系。散文的艺术空间首先决定于作品的思想内容。结构形式中形成的空间可使作品藏象外之旨,有言外意,显示出“含蓄”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7.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是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通常分为两部分,即“工业产权”和“版权”。根据1967年在斯德哥尔摩签订的《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的规定,知识产权包括对下列各项知识财产的权利: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及唱片和广播节目;人类一切活动领域的发明;科学发现;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以及商业名称和标志;制止不正当竞争以及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由于智力活动而产生的一切其他权利。总之,知识产权涉及人类一切智力创造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头幸福的犬,“妈妈”叫我小白,于是大家也都叫我小白。我们家加上我共有5口,“爸爸”、“妈妈”、“哥哥”和我,还有胖胖。”爸爸“整天在外打工,为了养活我们全家,“爸爸”要打两份工。“妈妈”下岗后工资很微薄,又在2年前患过乳腺癌,已经不能出去做任何事情了。“爸爸”和“妈妈”都是非常善良和勤劳的人。“哥哥”在北京读大学,1年也就回家2次。胖胖和我一样,也是曾被人遗弃的流浪犬,幸亏遇见了“妈妈”,她收留了我们,使我们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9.
周贤森 《蜜蜂杂志》2012,32(10):30-31
读者:我读《“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刊登于《蜜蜂杂志》2012年第4期)这篇文章时,有点吃力,需费点劲,反复读了几遍,边读边动脑筋思考。文章颇有特色,视角多维,情感多姿,文学色彩浓郁,蜂业刊物有这种特色的文章不多见。但文章里表述的某些意思,有时较难清晰、准确把握。比如,“怪哉”,到底是什么意思?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跨度较大,断断续续,不是一气呵成。完成初稿后,又修改了几次。文章脱稿后我自己也反复读了好几遍,有你同样的感觉。以“怪哉”作标题,开头“怪哉”,结尾“怪哉”,多处“怪哉”,留下了种种困惑,妙哉!我认为不必为寻找“标准答案”伤脑筋。让每个读者都有自己所体会的意思更好。用审视“应考作文”的眼光阅读,没意思。  相似文献   

20.
研究者普遍认为平和冲淡、闲适自然是周作人散文的风格,然而周作人自己却尤其看重散文的"苦涩"味。"苦"表现在思想内容上,"涩"则体现在语言表达上,"苦涩"结合而成为他20世纪30-40年代散文的一种独特风格,这与他的文学主张、个人气质及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另外,这种"苦涩"味也成为一种文学传统,对诸多作家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