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离和鉴定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病原菌,并分析其与麦角菌科其他真菌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竹子丛枝病病原菌的鉴定、病害的防控和麦角菌科物种间亲缘关系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样品上分离病原菌,利用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结构并测量分生孢子大小,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物种,基于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构建麦角菌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形态结构与竹针孢座囊菌一致,分生孢子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凹凸不平的褶皱、略有光泽、边缘不整齐的浅黄色菌落,分生孢子针形,大小为(22.4~52.0)μm×(2.2~6.0)μm。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菌丝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平整、边缘整齐的圆形菌落,病原菌培养72天后产生短棒状分生孢子,大小为(5.4~10.5)μm×(1.2~2.8)μm。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自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针孢座囊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9%;分离自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竹异香柱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100%。【结论】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竹针孢座囊菌,该菌与麦角菌属的亲缘关系近。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箣竹异香柱菌,该菌与肉瘤座菌属的亲缘关系近,与香柱菌属的亲缘关系远。  相似文献   

2.
血红铆钉菇对土传病原菌抑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24种培养基上对血红铆钉菇子实体进行分离培养,对分离的菌种与病原菌立枯丝核菌、茄孢镰刀菌、链格孢、终极府霉、根癌菌在PDA平板上进行对峙测试,结果对病原菌立枯丝核菌能够重寄生,对茄孢镰刀菌产生抑菌带,对链格孢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器官形成。同时进行了液体培养基的筛选,其培养滤液对病原细菌A.t产生抑菌圈,血红铆钉菇液体菌剂及其代谢物对病原细菌抑制作用比病原真菌强。室内盆栽试验表明,在灭菌土上血红铆钉菇对茄孢镰刀菌引起的猝倒病有一定防效,田间处理试验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广东省徐闻县2~3年生石碌含笑嫁接苗枯梢病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分析其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病枝表皮削除后,取病组织接种到PDA培养基中,25~30℃黑暗培养后,得到纯培养物,将其接种到健康寄主,测定其致病性。将病原菌的ITS、组蛋白HIS、延长因子TEF和微管蛋白TUB的基因扩增测序后,在Gen Bank进行序列比对,采用邻接法(NJ)和贝叶斯法(BI)进行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分析,确定病原菌与近缘种的关系。根据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形态学特征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将菌饼接种到培养基中,测定不同培养基、温度、p H、碳氮源和光照处理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形成分生孢子座的影响。【结果】从病组织中分离到的菌株可引起健康植株发病,其形态学特性与间座壳菌一致。Gen Bank比对结果显示,病原菌ITS序列与间座壳菌几个种的序列同源性高于99%,而HIS、TEF和TUB基因序列与Diaporthe ueckerae的序列同源性为100%。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石碌含笑病原菌与Diaporthe ueckerae以自展支持率99%和后验概率1.00聚集在同一分枝。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和产生分生孢子座数量差异显著,在p H 4-8时菌丝生长和产分生孢子座差异不明显,不同光处理对病原菌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对产生分生孢子座影响差异显著,12 h光照+12 h黑暗处理与12 h光照+12 h黑暗+10 min紫外线处理不利于形成分生孢子座。【结论】石碌含笑枯梢病的病原菌是D.ueckerae Udayanga et Castlebury 2015,对环境因子适应性广,仅在低于15℃和高于35℃时不产生分生孢子座。  相似文献   

4.
【目的】杨树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用材林树种之一,对其长期的生产力维护和人工林的健康管理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杨树根腐病的防治措施作为林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以化学防治方法为主,但其存在许多环境危害,所以具有诸多优点的生物防治成为了现在国内外的研究焦点,找到生防菌是研究的重中之重。以一系列实验分离筛选到用于防治根腐病的低温适生菌为创新点,旨在找到对杨树根腐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并明确其分类地位,令其在杨树根腐病的生物防治生防菌种类方面作为参考,也为进一步研究其定殖特性、林间防效及生物安全性等问题提供前期基础。【方法】为了筛选出新的低温适生生防菌菌种资源,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杨树土壤中分离得到20株芽孢杆菌,经过初步筛选得到了拮抗效果最好的一株芽孢杆菌B42,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平板对峙法对该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进行测定,然后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结果】该芽孢杆菌对杨树根腐病菌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同时对茄病镰刀菌、红松根腐病镰刀菌、山核桃干腐病菌、链格孢、油茶炭疽病菌、白腐菌均具有广谱抗性。【结论】根据菌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的结果,鉴定该菌B42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相似文献   

5.
为防治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核桃炭疽病,从核桃叶、茎、根等组织中分离出9种内生真菌。分别对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与胶孢炭疽菌进行平板对峙试验和田间致病性检测,筛选得到一株抑制效果较好的菌株Chen-P20。经分子学和形态学鉴定为木霉属真菌Trichoderma sp.。研究表明:平板对峙培养条件下Trichoderma sp. Chen-P20菌丝对胶孢炭疽菌抑制率为83.3%,其孢子悬浮液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率为84.7%。Trichoderma sp. Chen-P20在核桃叶、茎和幼苗植物体内拮抗活性显著,对胶孢炭疽菌的防治率分别为62.6%、55.6%和66.8%。Trichoderma sp. Chen-P20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培养基为PDA,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甘氨酸,最适环境条件为25℃,持续光照,pH在5~6之间。  相似文献   

6.
红树林内生真菌1403的形态与分子鉴定(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红树林内生真菌1403是从中国南海分离的一株镰刀菌,在液体发酵条件下能够产生灰黄霉素和葸醌类的抗生素。基于1403在形态学方面具有以下特征:产小型分生孢子的分生孢子梗较长,小型分生孢子呈椭圆形,大型分生孢子线形或略微弯曲,本文将它与有类似形态特征的镰刀菌进行了比较,发现1403与植物病原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有性态为Gibberella moniliforme)表面上很相似,气生菌丝均可产生大量假头状或链状的小型分生孢子,但深入的研究却发现1403与F.verticillioides具有不同的性状,如产生的多生分生孢子梗有时与单生分生孢子梗长度相当,产生环状菌丝,以及菌丝发生融合等现象,进一步以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分析法将1403与其它相似镰刀菌进行系统发育比较,综合18S、28S、ITS三水平上的分析结果可以将1403归于镰刀菌亚组Gibberella fujikuroi,并最终在EF—1α水平上将其定为Fusarium proliferatum.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我国优良的种质资源新疆野苹果树中分离和筛选用于苹果病害防治的内生细菌,以期为苹果病害生物防治提供新的菌种资源。【方法】采用稀释分离法和组织分离法从新疆野苹果枝干中分离内生细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对葡萄座腔菌、胶孢炭疽菌、苹果拟茎点霉3种苹果树的致病菌均具有显著抑菌效果的菌株,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序列分析,明确分离和筛选出内生细菌的分类地位,经离体接种试验证实其是否具有致病性。【结果】共分离获得内生细菌217株;筛选出对苹果3种病原菌均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菌株7株(M-m7、M-m12、M-r12、P-m9、P-m11、L-m12、P-r21),对葡萄座腔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7. 00%、72. 60%、76. 60%、60. 64%、65. 96%、65. 81%、71. 79%,对胶孢炭疽菌的抑菌率分别为69. 85%、64. 95%、68. 87%、68. 37%、56. 12%、53. 54%、65. 66%,对苹果拟茎点霉的抑菌率分别为77. 63%、79. 22%、72. 60%、69. 37%、70. 27%、69. 30%、71. 05%。经鉴定,M-m7、M-m12、P-m11、L-m12为枯草芽孢杆菌,M-r12、P-m9为贝莱斯芽孢杆菌,P-r21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试验证明这些生防菌株对苹果枝条不具致病性。【结论】从新疆野苹果枝条中筛选并鉴定出对苹果3种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菌株7株,对苹果树不具致病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鉴定引起万州区香樟叶斑病的病原菌,明确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筛选出有效抑制叶斑病病原菌的杀菌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和纯化病原菌,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特征及ITS、tub2、GAPDH、ApMat多基因联合分析鉴定其病原菌种类;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其菌丝生长特性,并进行杀菌剂的筛选。[结果 ]分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 d呈现灰褐色,边缘灰白色,后期有橘红色孢子堆出现,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两端钝圆、透明无色、为独立的单胞,测量其孢子大小为(9.8~18.6)μm×(4.2~6.0)μm;用两种方法对优势菌株ZT-1进行致病性检验,均能引起香樟叶片发病;代表菌株ZT-1和ZT-5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聚在一支,支持率达100%;菌落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0,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甘氨酸,最适的光照条件是全黑暗;在化学和生物杀菌剂中,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蛇床子素水乳剂的室内毒力较强,对C. gloeospor...  相似文献   

9.
【目的】杨树溃疡病是中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生物灾害之一,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杨树溃疡病是持续有效的手段。本研究旨在从杨树林地土壤中分离出对杨树溃疡病菌有良好生防效果的拮抗微生物。【方法】以杨树溃疡病病原菌葡萄座腔菌为靶标,进行土壤中生防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鉴定。土壤微生物的分离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拮抗微生物的筛选分为初筛、发酵液复筛和拮抗菌株离体复筛3步,初筛采用平板对峙法,拮抗菌发酵液复筛选择三明治法和改良琼脂扩散法相结合的方法,最终通过离体组织防治效果测定确定目的生防菌株;生防菌株的鉴定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河北省廊坊市和河南省原阳县的杨树林地中按上、中、下3层共采集48份土样,从土样中共分离得到微生物259株,其中细菌122株;放线菌106株;真菌31株,各土层微生物数量规律整体符合上层>中层>下层;通过平板对峙法初筛选择出8株抑菌带直径>4 mm的细菌和放线菌以及8株拮抗菌菌落直径>40 mm的真菌;再通过发酵液三明治法和改良琼脂扩散法复筛,筛选出8株对杨树溃疡病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分别是细菌TYZ1B3和YX5B1,真菌LS10F1,LX5F1,LZ10F1,LS6F1,LX6F2和 TLZ2F2;最终通过离体组织防治效果测定,从这8株拮抗菌株中筛选出1株土壤生防真菌LX6F2,其对杨树离体组织溃疡病的防治效果可达76.04%;经过形态学观察,菌株LX6F2的菌落、菌丝及孢子形态符合镰刀菌的特征,通过 rDNA-ITS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分析,测得生防菌株 LX6F2的序列长度为563 bp,序列登录号为 FR872729.1,其与编号为 JN038467的木贼镰刀菌相似度高达100%,从而鉴定该菌株为木贼镰刀菌。【结论】该菌株的发现为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原材料,对杨树溃疡病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可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对其抑菌机理、有效拮抗成分及菌剂研制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平板法对西南桦猝倒病发生区健康苗木组织、根际土壤及咖啡壳堆肥化基质进行菌种分离和分子鉴定。将分离获得的17株菌株与西南桦苗木猝倒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进行平板对峙实验,筛选病原拮抗菌。结果表明,筛选出的真菌5#、7#及细菌BJ、JCl对西南桦苗木猝倒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具有较强抑制效果。其中真菌5#和7#的抑菌率分别为91.30%和90.12%;细菌BJ和JCl抑菌带较宽,对峙4天分别达0.4cm和0.5cm,抑菌率分别为80.4%和78.6%,且BJ抑菌效果更好;真菌与细菌比较,拈抗真菌5#和7#比拮抗细菌BJ和JCl抑制热区西南桦苗木猝倒病菌效果更好。通过对峙实验筛选出的5#、7#、BJ和JCl拮抗菌,对热区防治苗木猝倒病及生防制剂的开发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引起尤溪县杉木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自西城镇东村村杉木人工林的疑似炭疽病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与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对获得的病原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对病原菌进行活体条件下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5株病原菌,菌落形态相似,气生菌丝白色、絮状,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呈圆柱状,两端钝圆。基于ITS和GAPDH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S1、S3、S5、S7、S9与沧源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ngyuanense均聚在同一分支。结合形态学特征、系统发育分析和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将尤溪县杉木炭疽病病原菌鉴定为沧源炭疽菌C. cangyuanense。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油茶炭疽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湖南省油茶炭疽病病原,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湖南省长沙、株洲、浏阳、永州、怀化、常德、常宁等油茶主产区9个样地的典型油茶炭疽病叶,分离纯化叶片病健交界处的真菌菌株,观察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分生孢子及附着孢的形态特征,确定为炭疽属真菌。进一步对炭疽属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株。对获得病原菌的r DNA-ITS、CAL和GAPDH 3个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得到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模式炭疽属菌株序列按照3个基因一致的顺序拼接后采用PAUP和MrBayes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从湖南省9个采样地共分离获得62株炭疽属菌株,致病性测试表明这62株菌均能对油茶嫩叶和果致病,但不同菌株的发病时间具有一定差异;根据形态特征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最终明确湖南省油茶炭疽病的病原种类。【结论】湖南省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包含果生炭疽菌、暹罗炭疽菌、胶孢炭疽菌、山茶炭疽菌和哈锐炭疽菌5种炭疽属真菌,其中果生炭疽菌分布范围最广,分离率最高,达到64.5%。  相似文献   

13.
古侧柏鳞叶内生真菌分离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古侧柏鳞叶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分别以夏季、秋季的古侧柏健康鳞叶为材料,分离内生真菌,共获得311株,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隶属于21属。进一步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优势菌株C-3(Chaetomium sp.),C-6(Nigrospora sp.),C-14(Trichoderma sp.),C-19(Bipolaris sp.)和C-30(Alternaria sp.)对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这5株内生真菌对4种病原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C-14表现最强,抑菌率分别为79.55%,59.82%,75.67%和62.82%,显著高于其它菌株(P0.05)。  相似文献   

14.
将采集获得的野生硬叶兜兰植株,采用新单菌丝团分离法,分离纯化后,获得6株菌根真菌。对6株内生菌的菌落形态、产孢结构和分生孢子形状、大小作了测量与观察及一些生物学特性初步鉴定,结果为5株菌根真菌分别属于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胶膜菌属(Tulasnella)和镰刀菌属(Fusariu),未鉴定1种。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越冬期枣树组织中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并从中筛选出对枣缩果病病原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从越冬期健康枣树的树皮、枣股、枝条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225株,共鉴定出12个真菌属,其优势属为茎点霉属、链格孢属、毛壳菌属和镰刀菌属。研究结果表明:越冬期健康枣树组织中内生真菌分布普遍,种类丰富;不同品种、不同部位中内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差异。室内平板对峙实验结果表明:在225株内生真菌中,有25株内生真菌对枣缩果病病原茎点霉菌1-2有抑制作用,最高抑菌率为85.45%;有14株内生真菌对病原壳梭孢菌1-5有抑制效果,最高抑菌率为76.00%;内生真菌F7和F8对两种病原菌均有抑菌效果,而且均有明显的抑菌带,这说明上述两株菌均可产生抗菌代谢物质。  相似文献   

16.
井冈山毛竹菱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ITS-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井冈山毛竹菱斑病病原菌进行了研究.从108块毛竹病斑组织中分离获得30株真菌,选择分离频率高的菌株为研究对象,结合ITS-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节菱孢属菌(Arthrinium sp.)、赤霉菌属(Gibberella zeae)和炭角菌属(Xylaria sp.)5个属.经过室内和田间有伤接种致病性测试证实,尖孢镰刀菌、链格孢菌、节菱孢属菌、赤霉病菌和炭角菌属皆具有致病性,其中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最强,分离相对频率最高,初步推断其为井冈山毛竹主要致病菌类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明确重庆樟树溃疡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采集重庆市渝中区、北碚区和涪陵区的樟树溃疡病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观察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对不同菌落形态代表菌株的rDNA-ITS、β-tubulin和EF1-α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并测定其致病性。[结果]从重庆不同地区采集的樟树溃疡病样品中共分离得到48份菌株,单菌丝纯化后得到68株纯化菌株,根据纯化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特性及分生孢子特征,将其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3种类型。选取不同类型的代表菌株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这3类菌株分别为葡萄座腔菌属中的Botryosphaeria dothidea、B.parva和B.rhodina。致病性测定结果发现:所有菌株均能使樟树枝条产生黑色坏死病斑,且B.parva菌株的致病性最强,B.rhodina菌株的致病性次之,B.dothidea菌株的致病性最弱。[结论]重庆樟树溃疡病的病原菌为B.dothidea、B.parva和B.rhodina,其中B.rhodina和B.parva为引起樟树溃疡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具有病原菌拮抗活性的樟叶越桔嫩枝内生真菌,为活性内生真菌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等5种病原真菌和密粘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等3种木腐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内生真菌的拮抗活性.[结果]有7株内生真菌对绵腐卧孔菌Poria...  相似文献   

19.
油茶根际硅酸盐细菌拮抗菌筛选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其种子提取的茶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素有"东方橄榄油"之称。由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引起的油茶根腐病,导致植株不能正常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干枯死亡,给油茶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硅酸盐细菌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肥料菌种,同时具有一定的生防功效。从油茶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获得硅酸盐细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对油茶根腐病原菌层生镰刀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得到的73株硅酸盐细菌,有7株具有具有拮抗作用,其中菌株K56抑制效果最好,平板对峙抑制率达到85.9%;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发现,该菌抑菌活性物质经过热处理以后,基本失去生物活性;在pH值5.0~8.0时都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pH值6.0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达到8.8 mm;紫外线照射60 min后,抑菌圈直径为8.6 mm。抗菌谱测定结果表明,该菌的生防效果较专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核桃和‘凤丹’牡丹都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核桃幼树栽植后3~4年才能挂果有收益;‘凤丹’牡丹是小型灌木,且生长周期较短,单独栽培对土地的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可以通过核桃林下套种‘凤丹’牡丹的方式来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此增加短期产出,本试验为了探究核桃林下间种‘凤丹’的最适栽植密度,进而开展此试验。【方法】以核桃林下2年生‘凤丹’牡丹实生苗为试验材料,比较了其在35种不同栽植密度条件下(每种植密度小区面积为60 m2,随机区组),不同栽植密度对牡丹生长量、牡丹结籽量及丹皮产量、牡丹籽千粒质量和丹皮质量、经济效益的影响差异。【结果】:1)随着株行距的增大,‘凤丹’牡丹实生苗植株的生长高度、分枝数量、新梢粗度、根条数量、根条长度、根粗和丹皮酚含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但结籽量和丹皮单位产量变化趋势相反,当株行距增大到一定限度时,其对各生长指标的影响则又相对减缓;2)在株距大于30 cm,行距不低于40 cm时,即栽植密度为52 500株/hm2左右,牡丹的生长量可以达到较高水平;3)栽植密度达到33 345株/hm2,牡丹结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