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点叉尾Hui“腹水症”病原分离及免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斑点叉尾鱼回"腹水症"病原分离及免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水症"是一种对斑点叉尾鱼回危害较大的细菌性败血症,该疾病已在四川一些地区相继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00年6月四川彭山渔场饲养的斑点叉尾鱼回大规模发生"腹水症",造成大批斑点叉尾鱼回急性死亡.病鱼表现为体表充血、出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剖检见肝脏、脾脏、肾脏等肿大,或有坏死,胆囊肿大,胆汁黑色,肠壁菲薄,腹腔内积有大量淡红色腹水.我们对该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进行了免疫试验研究,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河南中牟地区斑点叉尾鮰突发性败血症病原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鉴定近期河南中牟地区斑点叉尾鮰突发性败血症的病原,本研究从患病濒死鱼中分离到3株致病菌并对其进行常规理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和致病性试验以及药敏性检测。结果显示,3株分离株理化特性与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特征相符,与Gen Bank中登录的A.veronii的gyr B基因同源性达99%以上,在系统发育树上均与A.veronii聚为一族。病理学和致病性试验显示,病鱼鳃、肝、肾、脾、肠等组织器官具有典型病理变化,人工感染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并能够从发病鱼组织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病原菌,以上结果表明3株分离株均为致病性A.veronii。药敏试验表明3株分离菌株均对氧氟沙星、氯霉素、多西环素3种药物敏感。本实验为中牟地区A.veronii的防治和自然感染A.veronii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斑点叉尾(Ictaluruspunctatus)又名沟鲶,是一种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广、生长快、抗病力强、产量高、肉细味美、起捕率高等优点,是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康升云等,2001;赵振山,2000;周国平,1999)。1蛋白质和氨基酸1.1蛋白质斑点叉尾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与蛋白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斑点叉尾鮰病毒(CCV)感染宿主范围和CCV病暴发的水温条件.本研究将斑点叉尾鮰、鳙鱼、加州鲈、鲫鱼、南方大口鲇、鲤鱼、胭脂鱼、岩原鲤、四川白甲、草鱼鱼苗各250尾,体质量约为25 g,随机分成102组,每组20尾,分别通过浸泡感染、胸腔感染和胸腔感染暴发温度实验,实验期14 d.结果表明,.加州鲈和南方大口鲇对CCV非常易感,25℃斑点又尾鮰和南方大口鲇死亡50%,加州鲈40%死亡;28℃斑点叉尾鮰和南方大口鲇全部死亡,加州鲈75%死亡;鲤鱼也会感染但不死亡,实验的其它鱼类没有组织病理学改变和临床症状出现.研究结果表明CCV对加州鲈和南方大口鲇敏感,暴发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6.
(一)鱼种培育鱼种培育是将夏花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将其培育成体质健壮的大规格鱼种。鱼种池以0.3公顷左右为宜,水深1.3~1.5米,放养方式分为主养和混养2种,主养亩(0.067公顷,下同)放夏花6000~8000尾,白鲢夏花1000尾左右,混养亩放夏花1000~2000尾,白鲢夏花2000尾左右,鳙鱼夏花500尾,草鱼夏花1000~2000尾,通常  相似文献   

7.
<正>引起鮰鱼病毒病的病原为疱疹病毒,发病季节主要在水温达到20℃以上的夏季。病鱼表现为鳍基部和皮肤充血,腹部膨大,腹水增多,眼球突出,腮丝发白,解剖鱼体发现肌肉及内脏组织出血,肾脏红肿、脾脏肿大变黑。病鱼常直悬于水中或在水面打转。  相似文献   

8.
斑点叉尾鮰鱼自引入我国后,网箱养殖是继池塘养殖之后的又一新型养殖模式,产量高,经济效益较为显著.但近几年的大规模养殖,造成水质恶化,饲养管理不当,饲料营养不全等造成疾病流行.主要表现在细菌败血症、爱德华氏菌、营养代谢性疾病等.  相似文献   

9.
斑点叉尾鲴是我市大中型水库网箱养殖的主要养殖品种,仅贵阳市乌江库区息烽水域2006-2008年养殖网箱就达300余口,为库区渔民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入,一般每口网箱纯收入可达8万元左右。随着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密度提高,养殖水域环境恶化,斑点叉尾鲴传染性套肠症频繁发生,危害很大,发病率在90%以上,死亡率在90%以上,严重的死亡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0.
斑点叉尾鮰亦称沟鲶,属鮰形目,鮰科,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它具有食性杂、适温广、抗病力强、生长快、易饲养、肉味鲜美等特点。 此鱼已在南方地区养殖试验成功,并大面积推广。为了改良辽宁省淡水养殖品种,提高本地淡水渔业经济效益,2000年,笔者在辽宁省铁岭市三家子渔场进行了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斑点叉尾鮰套肠病病原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疑似细菌感染的斑点叉尾鮰病原,本试验对临床病例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物化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动物回归试验和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落形态和生化特性与嗜水气单胞菌相符;16S rDNA检测与测序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分离菌确为嗜水气单胞菌;动物回归试验显示,分离菌能引起与临床自然病例相似的症状;药敏试验显示,分离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对青霉素类、头孢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结果表明,疑似细菌感染斑点叉尾鮰病例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可选择喹诺酮类药物进行病例的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2.
斑点叉尾(鱼回)是杂食性鱼类,在自然环境中无所不吃,消化能力极强,是易于人工养殖的品种。自1984年引进我国后,很快在国内进行推广养殖。初期饲料主要是由鱼粉、肉骨粉及各种农副产品下脚料组成,虽然在低密度条件下饲养可以满足其生长的营养需要,但对其确切的营养素需要量并不清楚。在营养素中,蛋白质最重要,它是构成有机体的重要成分,所有的酶类也都是由蛋白质组成。我们根据斑点叉尾(鱼回)的食性特点,从降低饲养成本出发,选择了以植物性原料为主的配合饲料,对其蛋白质适宜需要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斑点叉尾鮰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广军 《广东饲料》2005,14(5):27-29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 R),亦称美洲鲶、沟鲶,属于鲶形目,鮰科,为淡水温水性鱼类,天然分布于美国中部、加拿大南部以及大西洋沿岸流域.现在基本上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是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其产量超过美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该鱼具有适应范围广、食性杂、适温广、抗病力强、生长快、产量高、易饲养、肉质鲜嫩、容易捕捞等特点.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我国,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目前已在我国20多个省市养殖,产量高达16.2t/hm^2.本文综述了斑点叉尾鮰营养需求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斑点叉尾鮰属底栖杂食性鱼类.目前在我国主要是池塘养殖,具有投资小、不受面积大小的限制、见效快、收益大、生产稳定等特点,适合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淡水水域养殖.可主养,也可与鲢、鳙、鳊、罗非鱼等混养.现将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斑点叉尾鮰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名优品种。文章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斑点叉尾鮰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讨论了不同种类饲料添加剂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消化道形态结构与功能、抗氧化与免疫性能以及脂肪代谢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配合斑点叉尾鮰的推广养殖,珠江水产研究所饲料研究组与该所水产饲料厂联合研制出了斑点叉尾鮰系列饲料。该系列(鱼苗、鱼种、成鱼、亲鱼及药物防治病等)饲料,经广州、顺德、南海、佛山、番禺、东  相似文献   

17.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河鲶、美国鮰鱼,隶属鲶形目,鲶科.它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特点而深受养殖者的青睐,笔者在岱岳区温泉水产养殖试验场对池塘培育斑点叉尾鮰苗种进行了多年培育,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1苗种池的选择 苗种培育池面积0.2?0.33 hm2为宜,水深1.5 m左右,备有进、排水系统,...  相似文献   

18.
斑点叉尾 (Ictalurus punctatusRafinesque)属鲇形目科的鱼类 ,又名美洲鲇、沟鲇 ,在广东叫美国 ,原产于美洲 ,广泛分布于美洲中部和东部的淡水和盐度 0 8%以下的咸淡水中 ,除北美洲的大部分国家外 ,东南亚及西欧部分国家也有分布。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适温范围广、食性杂、生长快、制种较容易、起捕率高等很多优点 ,是美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我国曾于 1 970年引进试养 ,但未获成功 ,1 984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再次从美国引进养殖并获得成功 ,1 987年人工繁殖获得成功 ,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经济鱼类 ,池…  相似文献   

19.
斑点叉尾鮰又名沟鲶,是鲶形目的鱼类。它具有食性杂、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生长快、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等优点。自1984年从美国引入我国后,已经成为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下面就斑点叉尾鮰池塘标准化养殖的一些具体要求作一个简单的介绍。1池塘选择斑点叉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岗乌镇山地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成功经验,包括池塘和水源条件、鱼种放养、饲料投喂、日常管理、常见病害防治、养殖效益,为贵州山地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