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满足农民流通需要,新政权大力发展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对农民日常生活有着深远影响,它不仅便利了农村商业流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而且把农村经济逐渐纳入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供销合作社运行过程中,它对于农民日常生活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构建农民对新生政权的政治认同成为党对农村进行文化改造的重点,这种改造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进行业余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政治教育,为农民了解、熟悉、认同党的政治理念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清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三是建立健全各种文化改造的保障机构和规章制度;四是努力发展书籍报刊、戏曲、电影等群众性文化事业。文化改造的结果是农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普遍支持和拥护新生政权,形成了符合党所要求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初期,黔东南地区灾荒是经常性和普遍性的,党和人民政府继续推行设仓积谷政策,积极开展救灾度荒,取得了明显成效。积谷政策的推行对赈灾救荒、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及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范连生 《农业考古》2012,(6):149-153
资金为农业生产三大要素之一,其重要性不亚于土地和劳动力。"资本的效果,在结合自然与人工而为生产的媒介,农民的成功与失败,与资本的多寡大有关系。因无资本则虽有肥沃的土地,亦不能充分利用以增加生产改良品质,且有时不得不受商人的剥夺,不能雇佣人工来帮助生产。"因此,拥有必要的资金,是进行再生产的基础和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8):107-108
统一全国财经工作的完成解决了通货膨胀严重、财政赤字过高等困扰着新中国的问题,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建设奠定了基础。本文从进行财经工作统一的原因及主要内容进行论述,并对统一财经工作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做出评述。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依赖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在:种子革命、化肥的使用、农药的使用和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改进等方面。为促进农业更好的发展,我们应遵循趋利避害,转害为利的原则,减少这种影响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8.
9.
创建农场是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虽然1947至1949年创建的一批农场名称消逝了,但它们永远地刻在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历史丰碑上.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基层乡村社会建构的逻辑起点。通过对阶级的动态建构,中国共产党将其政治意识形态下行并渗透到乡村社会,从而,一种新型的以阶级为基础、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泛政治化的社会结构形态正在形成,并且这种具有等级差异的阶级结构形态与过去的传统的差序社会结构形态在形式上明显不同。阶级关系在乡村基层社会的最终形成直接导致了传统社会结构的缺失与错位,农民在阶级关系的构建中寻找自身的阶级定位,但这种定位恰恰是新的社会分层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建国初期,推广新式农具是逐步实现农业技术改造和保证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开展了农具推广工作.虽然一些地区没有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盲目推广农具,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农具推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总的说来,这一时期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具的推广,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2.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 is the stability of the structure of clan kinship and baojia geopolitical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the late Qing government bega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associations break the traditional ties.The farmers associations remained in theory in is this time。It did not carry out in practice in countryside.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chieved effective mobilization of the villages to realize the goals though farmers associations in Revolutio...  相似文献   

13.
胡明 《农业考古》2012,(1):311-314,324
苏南地区包括的苏锡常等地区自明代以来就一直是我国工商业高度发达的地区,苏南乡村不同的生存环境塑造了苏南与华北不同的乡村生产和权力结构。民国时期是中国由近代向现代的过渡时期,这时期的苏南乡村也经历着这种转型。国家出于政权现代化、增加税收等目的,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的控制。国家权力对乡村的渗透,对原有的乡村权力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家政权下沉带来的政权力量,乡村中传统的士绅、宗族、宗教势力,还有适应乡村形势产生的时势权力等,构成了复杂的民国苏南乡村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为了厘清近代中国农会的发展脉络,在阅读整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清末、民初农会组织、功能及与官方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民初官权的加重,使农会组织发展发生了收缩与变向.农会成为政府农政机关的辅助部门和乡绅权势的新载体,与设立农会的初衷背道而驰,最终导致农会组织沦落为官绅结合、控制农村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5.
从新中国成立到人民公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婚龄是反映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量度之一。从总体上看,婚龄是不断增加的,上海郊区、河南潢川和辽宁清原的个案也论证了这个观点。从婚龄增加的原因看,乡村社会的控制力、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因素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随着民国时期华北小麦生产的发展,小麦生产在华北农村经济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这是由小麦生产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结构和产量结构中所占的较高比例以及小麦销售与农民收入的紧密联系共同决定的。民国华北小麦生产的进步还促进了华北麦作区畜牧业的发展和草帽辫业的繁盛。  相似文献   

17.
对于民国农村借贷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综观有关论著,多数研究建立在各种农村调查报告、当时人研究论著、档案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而对藏于民间有关材料则注重不够。笔者近来收集到5本华北民国时期的农村借贷账本,笔者尝试使用文献分析、统计、会计学的方法对这5本账本重新进行分析并将账本中所反映的利率水平与农村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周晓庆 《古今农业》2013,(1):98-104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在近现代农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如何看待这场乡建运动?它对于我们当代的新农村建设又有什么借鉴意义?九十多年后的今天,以发展经济学赋予的新思维模式和新的分析思考问题方法剖析这场运动,我们得出结论:民国式的"乡建运动"不能救活农村;找出并解决核心制约因素,让农民成为乡建主体是推动农村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钟启顺  郭灿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801-7804
民国时期湖南自然灾害异常频繁,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原因与社会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自然原因主要有地质、地理、气候以及自然生态方面的因素。社会原因主要有社会政治与社会经济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