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茶毛虫的发育起点与有效积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明确,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常数(日度),进而探明了卵期发育的数学模式:y=12.53+191.00x,预测式:N=191.00±36.13/T-(12.53±2.15);幼虫期发育的数学模式:y=6.16+820.24x,预测式:N=820.24±99.39/T-(6.16±2.14);蛹期发育的数学模式:y=4.89+365.28x,预测式:N=365.28±6.85/T-(4.89±0.36);全世代发育的数学模  相似文献   

2.
大造桥虫幼虫生长发育及其取食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造桥虫是危害大豆的主要食叶性害虫之一.为了明确大造桥虫幼虫发育龄期及各龄期对大豆叶片的取食量,深入研究其取食危害规律,采用离体叶片单头饲养法,系统观测幼虫生长发育及各龄期取食量.结果显示,大造桥虫幼虫共6龄,在27 ~ 28℃条件下,幼虫发育历期平均需要19.05 d,其中1龄3.07 d,2龄2.00 d,3龄1.86 d,4龄2.24 d,5龄3.33 d,6龄6.38 d.各龄幼虫的头宽与体长均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头宽与体长的生长模型分别为n =0.178e0.489x(R2 =0.997)和y2=1.671e0.519x(R2=0.994);大造桥虫幼虫发育阶段与取食量的关系模型为:叶面积,y1=6.387e1.202x(R2=0.976),鲜叶重,y2=0.467e1.319x(R2=0.949).整个幼虫期可累计取食大豆叶片面积为17 218.88 mm2,重量为2 669.50 mg.其中4~6龄幼虫的取食量占整个幼虫期取食量的98%以上.因此,从有效控制大造桥虫幼虫危害的角度出发,防治宜在3龄前进行.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汉中市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提高病害测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多年来汉中市小麦条锈病测报资料进行了主导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发病程度的主要因子包括小麦感病品种种植比例(x1)、秋苗病田率(x2)、秋苗单位面积平均病叶数(x3)、1月份平均气温(x6)、上年11月份降雨量(x11)、早春病田率(x18)、3月中旬病田率(x19),与发生程度(y)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发病程度预测模型:y=-6.354 7+0.084 0x1+0.022 8x3+0.662 8x6+0.020 9x11,R2=0.968 7。拟合预测符合率为92.31%,相对误差8.96%。利用预测模型对2014-2016年汉中市小麦条锈病进行预测,预测的病级分别为2.93、3.21、1.92,与2014、2015、2016年发生的实际病级3、3、2相吻合。此模型可应用于生产中小麦条锈病的测报。  相似文献   

4.
过婉珍  吴关宝 《茶叶》2002,28(4):204-205
茶芽粗腿象(Ochyromera quadrimaculata voss)一年一代,以成虫危害春茶芽叶。影响田间成虫高峰日早迟的关键因子是当地3月份的平均气温(x1)和3月份的降雨量(x2),以成虫高峰日5月1日=1,……,其预测方程为y=29.3646-2.4106x1-0.00446x2±1.6。经对13年的回报,准确率极佳。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成虫在田间自然条件下雌雄比例及其动态,在大豆食心虫成虫发生期,采用田间随机网捕法系统调查其成虫性比。在室内测定雌雄比例变化对其繁殖及寿命的影响,系统观察记录成虫寿命及雌虫的产卵量,并对成虫性比与其寿命和生殖力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田间自然种群雌雄性比随成虫发生时期延续而逐渐增大,其动态规律符合指数函数模型y=0.032 1 exp(0.207 6 x),且雄虫羽化早于雌虫。室内试验结果显示:大豆食心虫性比的变化显著影响成虫寿命、产卵期、产卵前期及产卵量。大豆食心虫成虫性比为1∶1时成虫寿命最长,雌虫、雄虫寿命分别为15.6和15.7 d。成虫寿命随着性比的增加或减少呈显著缩短的趋势,表现出明显的性比失衡寿命消耗现象。性比为1∶1时产卵持续期最长为8.1 d,随着某性别所占比例的增加,其产卵期逐渐缩短。性比小于1时雌虫的产卵前期和产卵量均显著长于和高于性比大于等于1时,且当性比为1∶4时产卵量最高,为82.4粒。大豆食心虫雌雄比与雌虫产卵量之间关系符合指数函数模型y=101.740 7 exp(-0.174 2 x)(R~2=0.934 8;F=71.694 7;P=0.000 4)。上述研究结果能够为进一步开展该害虫预测预报和评价性诱剂防治效果等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小麦旗叶距与花粉减数分裂动态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适当大小的花蕾是观察小麦减数分裂成败的关键,小麦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拔节后期,为了研究花粉减数分裂动态变化,需要调查研究花粉减数分裂的形态学指标。为此,以5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系为材料,对小麦旗叶伸出长度、旗叶距和幼穗长度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旗叶距与旗叶伸出长度及幼穗长度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旗叶距y与旗叶伸出长度x的回归方程为y=0.6144x-9.1081,1.54cm≤x≤28.94cm;小麦幼穗长度y与旗叶距x的回归方程为y=3.2547e0.09x,-8.88cm≤x≤8.78cm。当旗叶距为±3cm时取材,可看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分裂相。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苎麻叶面积测定的最佳方法,本研究进行了三种叶面积测定方法比较研究,对不同部位不同形状的苎麻叶片参数与叶面积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长宽积系数法、鲜重系数法、干重系数法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构建的三种叶面积测定方法线性模型,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分别为:y1=0.7287x1+1.1145;y2=1.2041x2-16.805;y3=1.1385x3-11.983。并对各苎麻叶片参数进行了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取样部位对长宽积系数、鲜重系数、干重系数均有显著影响,叶片大小对鲜重系数、干重系数有显著影响,叶片形状对长宽积系数有显著影响。在利用系数回归法测定苎麻叶面积时,应根据不同的叶片参数选择更为贴近的回归线性模型。  相似文献   

8.
王月胜 《作物研究》2006,20(3):217-219
从生产实际出发,阐明了玉米产量与氮、磷、钾三元素施肥模型的构建方法,通过肥效试验得出适合湘北不同土壤地力的玉米生长最佳肥料施用配方为N:P2O5:K2O=9:5:6;施肥效益模型为:y=4769.49+2.92x1+9.79x2+1.0x3—0.004x1x2+0.003x1x3—0.006x2x3—0.003x1^2-0.012x2^2-0.002x3^2。通过对肥料投入与产量回归方程检验和回归系数检验,构建的施肥成本与产量的效应回归方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2005-2006年以杂交中稻组合Ⅱ优602、Ⅱ优7号、冈优725为材料,通过头季稻不同施氮量使施促芽肥时植株营养状况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分别设促芽肥施用量处理,探究再生稻促芽肥高效施用量与头季稻齐穗期库源结构关系。头季稻基肥和分蘖肥施氮的农学利用率是促芽肥的1.31~3.35倍;头季稻齐穗期剑叶SPAD值与库源结构关系密切;头季稻齐穗期剑叶SPAD值、叶片含氮量和群体单位面积的总颖花量3个因子可以用来预测再生稻高产的促芽肥经济施用量。建立了根据头季稻齐穗期剑叶SPAD值(x)预测再生稻促芽肥的高效施氮量(y)的回归方程(y=-25.733x+1212.4,r=-0.9534*)。  相似文献   

10.
为大豆田间大造桥虫发生危害的预测和防控提供依据。以大豆为寄主食料,研究了22、25、28、31、34℃共5个温度处理对大造桥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和成虫繁殖的影响,测算了各虫态的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22~31℃范围内,各虫态发育历期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且卵、幼虫、预蛹及蛹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34℃高温对卵发育有明显抑制作用,1~5龄幼虫可以正常发育,但6龄幼虫无法存活;卵在22~28℃时孵化率均在98%以上,幼虫及蛹的存活率均在28℃时最高。大造桥虫卵、幼虫和预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68,9.10和10.97℃,有效积温分别为88.96,333.41和33.97日·度。成虫单雌产卵量在31℃时最高为754.83粒,28℃时次之为726.28粒。  相似文献   

11.
12.
13.
稻属分类研究综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稻属([sup]Oryza[/sup] L.)是禾本科中重要的植物类群,该属有20余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自从林奈于1753年建立生物命名系统以来的近250年中,稻属无论在物种的数量还是分类系统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稻属分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对稻属的分类建议。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论述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意义,分析了福建省热带作物学会近年来开展活动的特点与成效,针对“十一五”期间我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造三大城市经济群中心任务,如何进一步发挥学会人才荟萃,加强服务工作,提出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