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榆,亦称榆树或家榆。白榆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适应性强,目前已成为我国北方各省(区)重要的造林树种,我区许多林业专业户对白榆很感兴趣。白榆是一个明显的多型种,在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都有较多的变化,因此出现了一些优良类型。所谓优良类型,是指白榆的株型主干高大,通直圆满,侧枝细,分枝角度合理,冠幅窄,适于密植,单位面积上出材量高。这样的白榆有钻天白榆、细皮白榆、粗皮白榆和密枝白榆。钻天白榆在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均有分 相似文献
2.
3.
<正> 白榆(Ulmus pumila Linne)是重要的造林树种,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生长快、适应性强、材质优良,是我省平原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异花授粉和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种内变异很大,个体间经济性状差异显著,形成了一个优劣混杂的群体,因此必须进行遗传改良,去劣留优,这是提高白榆木材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我省从70年代开始进行白榆的良种选育 相似文献
4.
5.
6.
白榆优良无性系区域试验是用河南、河北、山东的13个优良无性系作试验材料,经过5年造林测定,对13个优良无性系进行统计分析,选出37个具有生长快,干形直的优良无性系,依据无性系的区域范围,确认7个优良无性系可以在河北省冀东南部平原区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 七十年代末开始的以提高干材产量、改善干型品质为目标的白榆遗传改良工作,截止1985年,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先后选出了13个优良无性系品种,并且已在生产中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为了扩大每个品种的栽培范围,充分发挥这些品种的生产潜力,1986年春,我们根据全国白榆优良无性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本文介绍了连续两年用11个优良种源的155个自由授粉家系为材料进行的种源—家系配合试验的结果。它表明优良种源区家系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为陕西3种地类分别选出可供生产利用的10个优良家系,树高遗传增益达12%~18%。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986年春,我们分别在黄土型沟底、阴向沟坡、阳向沟坡、阴向峁坡(斜坡)和阳峁坡(斜坡)等五个不同立地类型上设置了白榆造林对比专题试验。试验设在绥德县中角乡景家沟村。该地为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具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有的地形地貌,土壤为黄土母质上发育的黄绵土(淡粟钙土)。1985年秋进行了鱼鳞坑整地。试验地选择了面积为0.03—0.2公顷5块。1986年4月1日采用常规造林方法在所选择的试验地中分别栽植71株、98株、125株、374株和329株,并设置了保护行。当年6月9日进行第一次成活率调查,10月17日进行了第二次。以后于每年秋季树木停止生长后调查了高、径生长量,并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五个立地类型成活率和保存率高低依 相似文献
16.
优良组培白榆无性系对盐分响应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科学》2016,(3)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组培白榆无性系耐盐响应,以期探索白榆无性系耐盐机制,为白榆耐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前期优良组培白榆无性系耐盐筛选试验结果为基础,对试验筛选出的3个耐盐型(30号、51号、65225号)白榆无性系与3个非耐盐型(7号、46号、68号)白榆无性系组培盆栽苗进行盐胁迫对比试验,通过控制NaCl浓度(0,0.3,0.5,0.7,0.9%)及水分(土壤水分过充足)的条件下,研究盐胁迫对耐盐型与非耐盐型白榆无性系生长量(树高增长率、地径增长率、干物质量)、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歧化酶(POD)]、渗透调节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钠离子与氯离子含量、光合特性(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表观叶内导度、气孔限制百分率、叶绿素)的影响。【结果】1)盐胁迫条件下,耐盐型与非耐盐型白榆无性系生长量均随NaCl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SOD,POD)随Na Cl浓度的升高总体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等光合特性均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叶绿素含量随NaCl处理浓度增加呈现降低趋势;减少Na~+与Cl~-向地上部位的运输,使Na~+与Cl~-在根系内大量积累。2)通过对耐盐型、非耐盐型白榆无性系对比研究发现,在高浓度NaCl处理条件下,耐盐型白榆无性系通过在体内大量积累可溶性糖含量,并提高SOD酶活性的方式提高自身耐盐能力。【结论】白榆无性系细胞内可溶性糖含量、SOD酶活性决定白榆无性系耐盐能力的强弱,可以作为白榆无性系耐盐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几年来,由山东、河南、天津、河北、宁夏、新疆等十三省市区组成的全国榆树协作组根据“以选为主,选、育、引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开展了白榆良种选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为了进一步研究白榆在自然生境内的变异类型,探讨主要形态变异与经济性状的相关程度,统一各地白榆形态型的划分标准,为白榆良种选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在中国林科院林研所指导下,全国白榆协作组组成了由山东、河南、天津、河北、宁夏五省、市、区参加的白榆自然类型调查组,在北纬34°——41°,东经114°——119°范围内进行了调查研究。历时三个月,比较细致地分析了平原、山区、盐碱地等不同生境中白榆形态变异,统一划分出自然类型,并通过经济性状对比,评选出优良类型。现将有关材料摘录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