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茄子为供试材料,研究机械损伤、二点叶螨取食对茄子损伤诱导挥发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损伤后,茄子植株释放的挥发物主要是绿叶性气体;遭受二点叶螨取食后释放出的挥发物与机械损伤植株存在很大不同,许多新的组分被诱导出来。 相似文献
2.
3.
试验结果表明,葡萄植株经过不同伤害处理后,所诱导的挥发物组成存在明显的不同,机械损伤后葡萄植株释放的挥发物主要是醇、醛和酯类物质,二点叶螨取食后释放出的挥发物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海拔对贯叶连翘挥发性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积累的影响.【方法】以3个海拔(1 000、2 300和2 800 m)生长的贯叶连翘的地上部分为材料,对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液进行GC-MS分离鉴定.【结果】3个海拔共分离鉴定127个VOCs,其中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液分别鉴定出100、59个,32个共同存在;乙酸乙酯萃取液中VOCs总相对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而正丁醇萃取液中VOCs总相对含量在2 300 m呈现最低;相对含量较高的VOCs包括1)butanoic acid,butyl ester (54.96%);2)γ-sitosterol (16.46%);3)propanoic acid,2-methyl-,butyl ester (16.37%);4)n-hexadecanoic acid (15.99%);5)tetratriacontane (13.83%)等.【结论】海拔对非极性和极性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对贯叶连翘在高海拔区域种植栽培、VOCs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复配剂螨嗪菊酯对防治抗性二点叶螨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了螨嗪菊酯对抗性二点叶螨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螨嗪菊酯对二点叶螨的共毒系数(CTC)是358.34,其毒力是甲氰菊酯的20.1倍,螨死净的4.45倍。用螨嗪菊酯25mg/L、50mg/L、100mg/L处理室内盆栽菜豆上的二点叶螨的成螨和若螨,处理后7d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71.77%、83.56%、87.92%和76.18%、90.61%、95.14%;同样浓度对二点叶螨卵的校正抑制率分别为68.76%、85.96%和94.31%。螨嗪菊酯在施药后第15d对二点叶螨成螨仍有79.77%校正虫口减退率。在田间药效试验中,螨嗪菊酯1,500和2,000倍液对苹果树上二点叶螨在施药第7d后的校正虫口减退率为95.42%、90.56%;对豇豆和茄子上二点叶螨施药第7d后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3.8%、85.0%和91.08%、88.27%,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 2 3℃恒温条件下 ,测定了二点叶螨的各种实验种群增长参数和干扰反应时间。结果表明 :二点叶螨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为 0 .15 96,平均世代历期 2 6.2 5 72 ,干扰反应时间短。 相似文献
7.
不同寄主植物对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发育历期和产卵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室内25℃恒温条件下,分别采用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inn.)、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inn.)、月季(Rosa chinensis Jacq.)、桃树(Amygdalus penica Linn.)和转Bt基因抗虫棉(transgenic Bt cotton)等5种植物饲养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和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Boisduval)),观察它们在这些寄主上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上的2种叶螨发育历期及产卵量略有差别,但2种螨都是在桃树上的发育历期最短,在菜豆上的雌成螨5日产卵量均最高。综合发育历期和产卵量两个因素来看,菜豆和桃树为二斑叶螨的最佳寄主;朱砂叶螨在菜豆、茄子和桃树上发育最适合。2种叶螨相比较,适宜的寄主植物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二斑叶螨属蛛形纲,蜱螨亚纲,螨目,叶螨科,又名二点叶螨、白蜘蛛。二斑叶螨是一种几乎遍布于全世界的害螨,据中国农科院董慧芳等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我国没有该螨的分布,以往的很多记载均为误定。二斑叶螨可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进口的花卉、果树苗木、草莓苗等由国外传入国内。该螨寄主广泛,可为害朱砂叶螨的全部寄主。此外,还可为害苹果、梨等果树。一、发生规律1.危害特点二斑叶螨的出蛰温度为5~7℃,3月下旬开始发现其出蛰活动,主要在地面早春绿色植物上活动;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25℃恒温条件下,分别采用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inn.)、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inn.)、月季(Rosa chinensis Jacq.)、桃树(Amygdalus persica Linn.)和转Bt基因抗虫棉(transgenic Bt cotton)等5种植物饲养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和朱砂叶螨(T. cinnabarinus(Boisduval)),观察它们在这些寄主上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上的2种叶螨发育历期及产卵量略有差别,但2种螨都是在桃树上的发育历期最短,在菜豆上的雌成螨5日产卵量均最高.综合发育历期和产卵量两个因素来看,菜豆和桃树为二斑叶螨的最佳寄主;朱砂叶螨在菜豆、茄子和桃树上发育最适合.2种叶螨相比较,适宜的寄主植物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二斑叶螨(Tetraychus urticae Koch)和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 Boisduval)以棉花为寄主时,单种种群和混合种群数量动态及内禀增长力(rm)值来确定2种叶螨竞争力的大小.结果表明:2种叶螨试验单种种群的活动虫态数量动态曲线均在第38天达到峰值,两者的单种种群达到峰值时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食料(10%蜂蜜水、10%葡萄糖水、10%蔗糖水和清水)饲养的棉铃虫齿唇姬蜂体内糖原、脂肪和蛋白质的测定分析,证明了蜂蜜水饲养的雌、雄蜂体内的糖原含量最高,清水饲养的雌、雄蜂体内糖原含量最低。蜂蜜水饲养的雌蜂体内的糖原含量与葡萄糖水、蔗糖水和清水饲养的齿唇姬蜂体内的糖原含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蜂蜜水饲养的雄蜂体内的糖原含量与清水饲养的齿唇姬蜂体内糖原含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不同食料饲养的齿唇姬蜂体内脂肪含量的测定显示,用蜂蜜水饲养的雌、雄蜂体内脂肪含量最高,用清水饲养的最低;不同食料饲养的齿唇姬蜂体内脂肪含量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各种食料饲养的齿唇姬蜂雌蜂体内蛋白质含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蜂蜜水饲养的雄蜂体内蛋白质含量与葡萄糖水、蔗糖水和清水饲喂的雄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饲喂葡萄糖水、蔗糖水和清水的雄蜂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13.
14.
2013年5月10日至8月30日在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实验站的黄金梨园进行了二斑叶螨的系统调查,并对有效杀螨剂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二斑叶螨的数量在6月10日以前较少,但随着温度的提升,6月中下旬后其数量迅速增高,6月30日内膛达到了14.23头/叶;进入7月中旬后,雨量增多,二斑叶螨的数量受到抑制;7月15日,内膛、外围数量均下降至2.45头/叶。此后,尽管8月比较干旱,但二斑叶螨未再猖獗,推测可能是受高温的影响。药效防治试验发现:药后10 d,24%螨危效果与20%三唑锡相当,校正防效分别达87.78%和86.64%;其次是1.8%阿维菌素,达79.66%;20%甲氰菊酯和15%哒螨灵效果较差,分别为63.43%和49.73%。 相似文献
15.
二斑叶螨抗性种群对6种杀螨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昌乐县(R1)和寿光市(R2)蔬菜大棚内的二斑叶螨为试虫,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其对6种杀螨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对两个种群毒力最高的均为唑螨酯,其LC50分别为2.384 mg/L(R1)和1.939 mg/L(R2);其次为阿维菌素,LC50分别为2.426 mg/L(R1)和9.921 mg/L(R2)。R1种群中甲维盐、除尽、噻螨酮的LC50在34.383~1237.592 mg/L之间,相对毒力分别为哒螨灵的82.499、9.808、2.292倍。R2种群中噻螨酮的毒力最低,LC50为1 225.602 mg/L;除尽、哒螨灵、甲维盐的LC50分别为791.649、308.580 mg/L和13.892mg/L,相对毒力倍数在1.548~88.223倍之间。 相似文献
16.
热带吸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确定了热带吸螨能够捕食二斑叶螨,能生长发育繁殖.在20-35℃温度范围内,热带吸螨对二斑叶螨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的圆盘方程,在20-30℃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热带吸螨雌成螨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捕食量增加,处理猎物时间缩短,单位时间攻击率增大,控制能力也增强;与30±1℃相比,在35±1℃时,单位时间攻击率虽有增强,但日最大捕食量明显下降,处理猎物时间延长,控制能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北京地区作物上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不同种群对杀螨剂的敏感性水平,了解二斑叶螨对药剂敏感性与体内4种解毒酶活力的相关性。【方法】在实验室内采用改进的玻片浸渍法(slide-dip method)检测北京房山、怀柔、昌平、延庆和平谷5个地区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对联苯肼酯、阿维菌素、螺螨酯和哒螨灵4种杀螨剂的敏感性;采用PCR技术对单头叶螨的CYTB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检测二斑叶螨对联苯肼酯的抗性突变位点;并采用酶标仪微量板法,检测二斑叶螨体内与抗性相关的多功能氧化酶、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力。【结果】5个田间种群对联苯肼酯最敏感,其LC50分别为2.4880、6.4693、6.2398、0.7882和14.7783 mg•L-1。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次之,其LC50分别为22.4712、35.4431、14.5260、15.4904和14.0023 mg•L-1。对螺螨酯和哒螨灵的敏感性非常低,螺螨酯的LC50分别为49.6833、81.8826、72.9609、204.4609和1 433.5137 mg•L-1,哒螨灵的LC50分别为202.6902、806.8324、375.3518、188.3234和2 310.9040 mg•L-1。延庆地区二斑叶螨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其活力分别为14.9508 U/(mg protein)、0.2271 μmol•mg-1 protein•30 min-1和58.2962 U/(mg protein)。怀柔地区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地区,其活力为1.4272 μmol•mg-1 protein•30 min-1。联苯肼酯、阿维菌素、螺螨酯和哒螨灵的敏感性水平与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的酶活力之间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采用PCR技术对5个地区的288个二斑叶螨个体进行CYTB基因检测后,仅发现怀柔地区的一个个体CYTB基因第126位氨基酸密码子的第一位核苷酸由G突变为A导致氨基酸由G突变为S,其余地区均无突变,这与生物测定方法中各地区对联苯肼酯较敏感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北京地区二斑叶螨不同种群对联苯肼酯敏感性最高,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次之,对螺螨酯和哒螨灵敏感性非常低;二斑叶螨对4种杀螨剂的敏感性水平与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的酶活力之间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通过检测到的基因突变个体,说明怀柔地区二斑叶螨种群中存在着对联苯肼酯产生高抗性风险的个体。PCR方法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检测种群抗性发展程度。基于以上结果,在农业防治二斑叶螨中应降低联苯肼酯使用频率,交替使用阿维菌素,避免使用螺螨酯,停止使用哒螨灵,以延缓和降低二斑叶螨产生抗性的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