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了实现水稻超高产目标,选取不同类型的理想株形品种或品系,研究了不同理想株形的性状构成、株形性状相关与性状遗传、株形性状遗传及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及理想株形的几种模式。结果表明,理想株形性状构成的几种模式都能在特定条件下获得高产。理想株形与超高产育种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理想株形与超高产育种问题需要在诸方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解决。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年来吉林省水稻界对杨守仁理想株形理论进行的学习、研究、探讨及取得的成果。重点阐述了将理想株形理论同吉林省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得到的独特观点。并提出了未来吉林省水稻育种需重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超级稻育种研究中的问题及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综观国内外超高产育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所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目标及技术方法等方面 ,提出笔者的新见解 .笔者认为 ,因地制宜的全面协调平衡达到圆满是超级稻育种的基本理论 .因此 ,必须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 ,确定适合于当地的超高产指标和理想株形 (包括根系的理想形 )模式 ,采用常规育种方法和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育种方法 .这是超级稻育种获得成功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4.
水稻植株形态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回顾了水稻株形育种的发展历程,归纳了茎、蘖、叶、穗、根五大理想株形形态指标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株形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株形遗传改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作物超高产育种途径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3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为例,阐述了作物超高产育种的概念,归纳了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并从理想株形选育、高光效育种、遗传资源的发现与创新和生物技术手段4个方面分析了作物超高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超级稻是将产量、品质、抗性聚合一体.具有理想株形特点的新型水稻.是充分利用水、土地、光能等有限资源.大幅度提高品种生产能力的育种、栽培技术集合。因此。科学推广超级稻,是大幅度提高我省水稻单产、增加水稻总产:改善稻米品质,创立吉林大米品牌;提高种稻效益,保证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高梁若干株形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梁的株形性状主要包括株高,叶角和叶向值等,这些性状在F1代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中叶向值为负优质,株高的杂种优势最大,但在试验范围内株高与籽粒产量之间没有的相关性,今后育种中可适当降低株高。  相似文献   

8.
在水稻矮化育种成功 60 周年之际,回顾了黄耀祥院士在水稻育种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1959 年 通过人工杂交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矮秆品种——广场矮,开创了一条水稻矮化育种的新 途径。水稻矮化育种的成功,使水稻单产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与墨西哥的小麦矮化育种一起,引领了农业史上 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并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在水稻矮化育种 基础上,黄耀祥院士先后开创了水稻丛化育种、半矮杆“早长”超高产育种、半矮秆“早长、根深”超高产(特) 优质育种和超级稻育种,创建了高效的杂交育种“组群筛选法”,从而建立了水稻生态育种科学体系,丰富和 发展了水稻育种学。黄耀祥院士带领育种团队先后培育出 60 多个水稻新品种,其中推广面积超过 66.7 万 hm2 的 品种有 15 个,先后获得国家、省 ( 部 ) 级等各类科技成果奖 15 项,为我国粮食增产和水稻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 贡献。通过回顾黄耀祥院士在水稻育种研究上取得的主要成就,展示他不断解决水稻生产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总结他求真务实、敏锐创新、甘于奉献、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以期对农业科研工作者有所启迪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粱的株形性状主要包括株高、叶角和叶向值等,这些性状在F1代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中叶向值为负优势。株高的杂种优势最大,但在试验范围内株高与籽粒产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今后育种中可适当降低株高。由于F1代叶角为正优势,叶向值为负优势,要获得紧凑型高粱杂交种就必须选择叶角更小、叶向值更大的亲本系。本试验中的紧凑型高粱(叶角小,叶向值大)没有表现出高产趋势,说明产量形成是较复杂的,既受株形因素的影响,也受其他性状的影响,超高产必须要实现株形性状与其他优良农艺性状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研究了高赖氨酸玉米株高、叶角和叶面积三个株形性状及穗粒重、千粒重和籽粒产量三个产量性状.这些性状在F1代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中株高的杂种优势最大,但在试验范围内株高与产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在今后的育种中可适当地降低株高.叶角和叶面积在F1代为正优势,要获得紧凑型高赖氨酸玉米杂交种就必须选择叶角更小的亲本自交系.本试验中的紧凑型高赖氨酸玉米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超高产优势,说明高赖氨酸玉米的产量形成是较复杂的,既受株形因素的影响,也受其它性状的影响.优质前提下超高产必须要实现株形性状与其它优良农艺性状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北方粳稻新株型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以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4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为主,从籼粳稻杂交、新株型创造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综合评述了北方粳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讨论了水稻超高产有关的生理与遗传基础问题,指出新株型超高产育种是实现水稻单产第三次飞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作物基因组学与作物科学革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作物科学的发展对于世界粮食的增产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第一次绿色革命的历史。通过比较中国与国际上矮化育种时间、矮源的来源以及同期主要绿色革命国家产量的提高幅度,证明中国应该是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策源地与发起国之一。包括“中国绿色革命”、杂交水稻等成果在内的中国作物科学研究成果对中国及世界作物生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当前中国的作物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一次绿色革命之后的数十年间,中国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遗传改良年增长仅为0.7%-0.9%,远低于1.7%的需求;肥水利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3;机械化程度虽有较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品质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食品安全存在较大问题。鉴于上述情况,目前迫切需要开展一场以“更高产、更高效、更优质、更环保”为主要目标的新的绿色革命。尽管传统的作物科学对作物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事实证明,仅靠传统的作物科学难以完成新的绿色革命重任。作物基因组学是当前生物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新兴学科。当前大多数作物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标志着作物科学已经进入基因组时代,为基于基因组学的作物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基因组学的发展正在促进作物科学在以下4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促进作物种质资源核心种质构建、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与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种质资源变异组学科的形成;(2)促进作物育种理论与育种方法的重大突破,推动育种基因组学的形成与发展;(3)推动环境条件与栽培措施影响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机制研究,一批受环境因素调控的基因将被发现,促进栽培学研究向栽培基因组学的方向发展;(4)迅速提高特色作物的研究水平,缩小作物间研究差距。当前是作物科学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种质资源变异组学、育种基因组学与栽培基因组学的发展将引起作物科学的革命,并将由此引发新的绿色革命。文中分析了中国当前在研究队伍的组织、研究题目与研究材料的选择与研究成果的转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the Green Revolution have been studied widely, but not its social-cultural effects on different farming communities. The adoption of high yielding varieties (HYVs) of rice changed the nature of rice farming in the two West Bengal villages of Padulara and Naigachi. The villages present an interesting contrast of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change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adop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This study document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doption, specifically the effect on rituals which guided the stages of traditional rice farming and communal life. Agricultural rituals are being modified to suit the processes of modern rice farming, while family rituals are holding strong. The study also shows the evolving nature of rituals as it reflects new found wealth, gender roles, and economic class in these villages.  相似文献   

14.
In 1996, a mega project that aimed to develop rice varieties with super-high yield potential(super rice) was launched by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MOA) in China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he ideotype approach and intersubspecific heterosis.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with a large number of super rice varieties being approved by the MOA and the national average grain yield being increased from 6.21 t ha~(-1) in 1996 to 6.89 t ha~(-1) in 2015. The increase in yield potential of super rice was mainly due to the larger sink size which resulted from larger panicles. Moreover, higher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and improved root physiological traits before heading con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in sink size. However, the poor grain filling of the later-flowering inferior spikelets and the quickly decreased root activity of super rice during grain filling period restrict the achievement of high yield potential of super rice. Furthermore,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the high yield potential of super rice requires a large amount of N fertilizer input, which has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N consumption and a decrease in nitrogen use efficiency(NUE), although it remains unclear whether super rice per s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latter.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review the history and success of China's Super Rice Breeding Program, summarize the advances in agronomic and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high yield potential of super rice, and examine NUE differences between super rice and ordinary rice varieties. We also provid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Green Super Rice Project, which aims to diversify breeding targets beyond yield improvement alone to address global concerns around resource us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t is hoped that this review will facilitat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rice production into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5.
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以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近20年来从事超级稻育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主线,从基本理论、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综合评述了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的理论与方法,并讨论了与粳型超级稻有关的生理和遗传问题,指出开发推广超级稻是提高北方粳稻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北方水稻生产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安粳698(原试验品系号96H-698)系安顺市农科所1993年用Huaciga Yu124作母本,安粳314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粳稻品种。该品种通过1996-1997两年品比、1998-1999两年省区试、1999-2000两年省生产试验,均比对照增产11.3%-41.5%。株高100-119cm,有效穗19.5-30.9万/667m^2,每穗实粒数108-125粒,全生育期160-166d,中抗稻瘟病、纹枯病;在包含9项指标的米质测定中,有2七指标达二级优质米标准,其余指标达一级优质米标准,2000年11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适于贵州中部灿粳稻混栽稻作区和贵州省西部海拔1500m以下的粳稻稻作区栽种。  相似文献   

17.
国际水稻研究所新株型水稻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突破现有水稻品种的产量水平 ,国际水稻研究所从 1 990年开始利用热带粳稻 (爪哇稻 )资源育成了一种被称为新株型 (NPT)的水稻。该水稻具有穗大、无效分蘖少、茎秆粗、叶片挺直等特点 ,预期在热带地区的产量潜力为 1 2~ 1 5t/hm2 。在大田试验中发现 ,部分新株型水稻表现出了较高的产量潜力 ,同时也存在生物产量低、结实率低、抗病虫能力差等问题。综述了新株型的育种背景、在大田试验中的表现及其改良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培育杂种优势强、营养生长周期稳定、适应性广及米质优的弱感光型杂交稻新组合,实现华南稻区弱感光杂交稻组合的升级换代.[方法]2011年以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最新育成的软米型不育系丰田1A与自选育的广亲和强优势新恢复系桂981配组后,2012~2013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高产示范基地进行生产品比试验,2013~2015年推荐参加桂南稻作区晚造感光组区域筛选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考察其综合性状.[结果]丰田优981丰产性好、稳产性强、适应性广、米质优.全生育期112.0 d左右,比对照博优253短5 d左右,穗粒数168粒,结实率88.6%,千粒重25 g,米粒长宽比3.6,直链淀粉含量13.4%.在2012和2013年的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生产品比试验中,丰田优981平均产量为7785.0和7687.5 kg/ha,分别比对照博优253增产9.50%和5.60%;2013年区域筛选试验平均产量为8163.0 kg/ha,比对照博优253增产11.48%;2014和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7948.5和7917.0 kg/ha,比对照分别增产9.17%和10.61%;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7209.0 kg/ha,比对照增产4.74%;2016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稻2016009号).[结论]丰田优981应用前景良好,可在桂南和桂中稻作区适宜种植感光型品种植的地区作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19.
在水稻株型设计系统(Rice Plant Type Design System,RPTDS)基础上,以冠层光分布为指标,利用改造后的非自然群体,通过田间实验和虚拟实验的比较研究,对RPTDS系统中水稻冠层三维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虚拟实验结果与田间实验结果虽然在数值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具有极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同时,虚拟实验结果更能够有效反映冠层结构差异,冠层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说明RPTDS系统基本能够准确反映群体冠层结构和光分布态势。  相似文献   

20.
两系杂交稻“两优616”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优616是用两系不育系广占63—4S与强恢复系福恢616选配而成的两系杂交稻,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米质较优等特点。该文介绍两优616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