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强不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和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代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自强不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渗透和溶化到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是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标志。作为文化基因的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锤炼和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心理品格、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自强不息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铸就中国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2.
我要去狂欢     
<正>北京是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778年的建都史。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2012年北京获得中国特色休闲城市-文化休闲之都称号,是中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是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城市。  相似文献   

3.
建设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领导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在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重要优势就是要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党的领导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和内在实质;依法治国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方略和可靠保障。只有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这三大重要优势,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第一批柬埔寨出口中国的8 000 t木薯于元月1日从西哈努克港起运。据悉,该批木薯是中国河南天冠集团发往中国的第一船木薯。天冠集团是中国生物能源行业的开创者和领军企业,是中国国家燃料乙醇标准化委员会的设立企业和国家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是国家命名的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没有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就谈不上中国的现代化。研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如果不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将是片面的、肤浅的。"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中国农民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的现代化是中国整个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探讨农民现代化的历史与内涵,对于正确分析中国的农民问题,正确选择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窦祥铭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1):196-200
中国农民银行的建立和发展在整个中国农村金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第一个中央农业银行,经过法币政策的实施和四行实行专业化,中国农民银行逐渐统一了农贷,称为国民政府的国家农业专业银行,这是中国农村金融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安徽是中国农民银行最早开展农贷业务的省份之一。中国农民银行在安徽的农贷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并结合时局的变化和安徽的自身特点,逐渐走上了一条相对完善的道路,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农贷制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之本,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必由之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懈追求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孝经》及其蕴涵的孝道孝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精髓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形塑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化,化育了中国人的人格品质和行为范式,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近邻尤其是东亚的朝鲜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取向,成为中国和韩国在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中和西方个体本位价值观念的冲击,克服现代文明病,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花生生产与供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不仅是世界花生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也是贸易大国。从中国花生生产、进出口贸易和需求等方面对中国花生供需现状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2005年中国花生供求平衡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韩精灵  龚平 《现代农业》2009,(10):89-9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完结的历史性工程。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个体价值维度的理解,是拓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审视视野和转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角度的认真理解和具体体现。从个体价值维度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但是一种信仰教育,还是提升我们精神世界,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方法论。最后,准确理解、接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的重要创新,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深化有着突出贡献.根据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和新时代中国发展实际,党和国家作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论断,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实际发展难题,并不断丰富社会主义社会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发展的题中要义,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路...  相似文献   

12.
2007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农业污染减排是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农业污染即面源污染,或称非点源污染,主要有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的土壤和水体污染、农业生产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和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等三大类。当前中国严重的面源污染问题是由农业生产方式决定的。中国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因充分利用废弃物、综合效益提高、减施化肥和农药等特征,而具备实现面源污染减排的功能。中国生态农业是中国解决面源污染减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途径。针对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应该提高认识、建立和完善支撑体系并积极推广中国生态农业经典模式,加快中国农业发展,推进面源污染减排。  相似文献   

13.
林宝 《河南农业》2019,(18):62-6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表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回首过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经引入、传播和发展的动态过程,经验和教训并存。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新时代背景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整行装再出发,立足于实践,坚持和创新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正确认识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对于更好把握和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没有中断的文化。怎样解释这种文化现象?恐怕要到中国文化精神的优秀基因中寻找答案,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具有向上性、向善性和理性的精神品格。向上性是它的刚性,向善性是它的柔性,向上性和向善性都包含在理性之中。中国文化既有刚性又有柔性,刚性和柔性的统一就是韧性,或者叫弹性。外圆内方,刚柔相济是中国文化崇尚的境界。或许这就是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这也是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李冬阳 《现代农业》2011,(2):106-10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它们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精髓,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农业考古》2021,(4):241-247
中华农耕文化孕育于中国传统农业之中,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探讨了中国早期主要哲学流派对农业生产实践的认识,从新的视角探究传统农耕文化对这些哲学流派主要思想观点的影响,提出传统农业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基础,传统农学思想中的"天人关系"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哲学之精华,至今仍对当代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几千年来,茶文化之花之所以在中国大地上常开常新,就是因为茶能符合中国国民的内在追求,从而茶文化精神成为中国国民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茶文化精神也反映了中国的国民性。中国茶文化之花是由具有中国特性的国民浇灌和培育出来的,即中国国民性规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内在特质(即茶文化精神),因此,要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中国茶文化,就必须首先理解和认识中国人,即中国的国民性。一、重视现实人生是中国国民的特性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在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塑造中国国民特性的主要思想是…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沃土,是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9.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党实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双重创新的永恒课题,二者之间互为过程和结果,是过程和结果的辩证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恪守理论与实际长期相结合的一系列原则,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必须遵循特殊的路径与标准,唯如此,才能充分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崔改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105-2106
中国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中国古代封闭分散的农业经济,它是人们形成保守心理的经济根源。中国古代体制和文化不能改变中国农业经济的保守性和缺乏创新动力的状况。而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是克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人们心理的保守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