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矮化密植苹果园人工生草覆草与效益评估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2000—2004年对不同管理模式的矮化密植苹果园天敌种类及数量、果园生态状况、主要病虫发生情况、土壤质量等进行的系统调查及测定结果表明,果园连续三年植草覆草,可使果园树上主要天敌数量增加10.3倍,地面主要天敌增加6.4倍,蚜虫危害高峰期推迟3~7d,叶螨危害高峰期推迟10~15d,益害比值上升17.6倍,主要病害轮纹烂果病和斑点落叶病危害分别降低56.8%和46.7%,主要害虫蚜虫和叶螨百叶虫量分别降低46.2%和85.7%,农药使用次数减少3~4次。土壤全N量提高43.4%~49.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42.0%~45.0%,速效P提高28.0%~33.0%,速效K提高48.8%~50.2%。果园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果品质量及产量大大提高,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摘要: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催化脂肪酸合成的第一步,是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本研究采用PCR方法分别从陆地棉和拟南芥基因组中扩增出ACCase羧基转移酶β-CT亚基编码基因accD,ACCase羧基转移酶α-CT亚基编码基因CAC3的定位于叶绿体的转运肽序列。将CAC3基因转运肽序列与accD基因进行体外重组,构建融合植物表达载体pBI-CAC3tp-accD。重组质粒通过冻融法转化根癌农杆菌GV3101。渗透法转化拟南芥,收种子,在含卡那霉素的MS培养基中发芽筛选。用叶盘法转化烟草,经不定芽诱导、生根培养,获转基因烟草植株。T1代转基因拟南芥和转基因烟草植株经卡那霉素检测、PCR、RT-PCR检测后,初步表明目的基因已在植株中转化成功,并可以正常转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生产方式也在不断优化,主要体现在提升经济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上。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桃子的市场量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应加快桃子生产,创新其栽培技术,科学指导桃树密植方式与病虫害防治方法,为蜜桃生产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7.
冬小麦杂种后代(F1F2)粒重遗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是由穗数、穗重决定的。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增加粒重是提高单产两种不同的途径,所以育种工作者十分注意大粒型品种的选育。但如何选育大粒型品种,对后代又怎样选择,都有赖于了解小麦粒重性状的遗传规律。我们在选育新品种实践中研究了冬小麦不同粒重品种杂交早期世代(F1相似文献
8.
盆栽叶子花规模化矮化促成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从科学育苗、栽培管理、售前处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综合总结了叶子花的规模化矮化促成生产技术措施:选择泥炭土、蛭石和黄沙按3:2:1比例混合均匀的扦插基质,采用半木质化当年生枝条,剪成5~10cm长的2~3叶节一段,沾染1%自制生根粉的扦插育苗较组培育苗成本低,成活率高;结合修剪用2~5g/L的多效唑进行叶面喷洒能有效控制生长,矮化植株;选择2.5~4.0的丁酰肼叶面喷洒和每天保持不多于11h 的短日照处理,能有效促进开花;销售前全株喷洒脱50mg/L NAA 可延长花期20 天左右;整个生产过程加强肥水管理、温湿度控制和环境清洁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对辣椒F1杂种02-16及其亲本种子蛋白进行分析,杂种纯度为96.0%;苗期真叶POD同工酶电泳也可明显区分假杂种,纯度检测结果为96.7%.研究了Mg2 、dNTPs浓度对扩增结果的影响,建立起适合辣椒的RAPD-PCR体系;从91个引物中筛选出父母本有差异的引物3个,利用引物N5对F1纯度进行初步鉴定,检测结果为95.5%.3种方法检测与田间小区鉴定结果96.2%基本一致,表明这3种方法可作为辣椒F1杂种02-16纯度快速鉴定的有效手段.RAPD分析还揭示了辣椒栽培种内遗传多样性较低. 相似文献
11.
12.
13.
黄瓜黄色线与瓜长比的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2个性状稳定的自交系黄瓜,配成正反2个组合,测定结果表明,正反交组合黄色线与瓜长比的差异不大,表明黄色线遗传受核基因控制。应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方法对黄瓜组合(M25×M67)的6个家系世代(P1,P2,F1,B1,B2,F2)的黄色线和瓜长比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黄色线比例遗传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D模型)控制。分离世代中,B1,B2,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h2mg)为95.8%,93.39%和14.99%;多基因遗传率(h2pg)在1.36%~54.04%。主基因加性效应(d)和显性效应(h)值分别为-41.78和-35.96。黄色线的遗传可能是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4.
设施桃果实品质发育生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设施栽培的曙光、早红珠、春捷为试材,研究了桃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品质指标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着果实的发育呈下降趋势,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糖酸比不断增加。可滴定酸、总糖、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在果实接近成熟期迅速变化。果实中淀粉含量很低且呈下降趋势,只是在果实发育前期有所升高。果实中干物质含量变化在花后50d内变化趋势是由低到高,此后,三者呈现不规则变化。可溶性蛋白在果实内含量由高到低递减,前期降减程度最大,后期含量保持相对稳定,其变化规律与果实生长一致。 相似文献
15.
花椰菜杂交一代单球重及成熟期预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花椰菜亲本主要经济性状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杂交一代单球重和成熟期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花椰菜杂交一代单球重预测回归模型为B6~1=0.5010-0.0098B3_2 0.177284_2-0.0481B12_2 0.0760C3_2 0.0503C5_2-0.0316C6_2 0.0377C7_2 0.1943C8_2 0.0086B13_3-0.0287C6_3-0.0256C14_3-0.0318C17_3 0.0391C21_3,母本的全株重(B4_2)和父本的成熟期(B13_3)对模型贡献最大,均达极显著水平;花椰菜杂交一代成熟期预测回归模型为B13_1=-12.3706 0.2367B1_2-0.1005B7_2-0.3056B8_2 0.4529B13_2-1.5787C7_2 1.9000C13_2-4.896884_3 0.2146B5_3 10.3628B6_3 0.7588B15_3-2.6718C7_3 11.9065C8_3 1.1356C9_3 1.1995C13_3-1.3294C18_3-0.9262C20_3。母本的成熟期(B13_2)和父本的显球期(B15_3)是影响杂一代成熟期的最主要因子。经田间验证,杂交一代单球重预测准确率达80.3%,杂交一代成熟期预测准确率69.5%,模型预测值与田间实测值相关系数为:单球重r=0.5931,成熟期r=0.7237,均达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经对回归模型方差分析,F值均达到0.0001水准,证明回归方程对样本观测值拟合度较高,可用做杂一代单球重和成熟期性状预测。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果实生育早期的果形指数和果实纵径 横径可以成功预测苹果果实成熟时的果形指数和单个果实的重量。红富士苹果通过盛花后30d时的果形指数(X)预测成熟时的果形指数(Y)的回归方程为幂函数Y=0.805X0.278,果形指数随盛花后天数的变化拟合抛物线函数Y=1.36-0.009X 0.000035X2。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旱原地区,红富士苹果在盛花后约50d以前果形指数大于1;之后逐渐降低,盛花后约129d时降低至最小0.7814;果实成熟前有所回升,至成熟采收时约为0.8740。通过测量盛花后50d时的果实纵径 横径(X,cm),可以预测成熟时的单果重(Y,g),其回归方程为幂函数Y=0.677X3.2。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长采收期桃-双久红果实成熟前后硬度变化与相关内源激素的关系,以普通桃品种—川中岛为对照,在果实成熟前后各20d对其果肉硬度和内源IAA、ABA、CTK、GA3的含量和乙烯释放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果实的成熟,川中岛果实的硬度迅速下降,双久红果实的硬度则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川中岛果实的乙烯释放量在成熟后5d出现高峰,而双久红则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川中岛桃果肉中IAA、ABA含量、ABA/IAA值均明显高于双久红的,ABA含量与果实硬度呈显著负相关;随成熟度的加大,两类型桃果肉中CTK、GA3含量都呈下降趋势,但双久红桃果肉中的CTK、GA3含量明显高于川中岛的。 相似文献
18.
19.
20.
桃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糖及有机酸含量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研究桃果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及有机酸的变化规律,以21份各类型桃种质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糖和有机酸含量。发现蔗糖含量在所有试材中均呈前期平稳或小幅增长,成熟前30~50d快速积累的趋势,部分品种采前小幅降低;各品种柠檬酸含量也呈类似的变化,前期最高,花后10~30 d均有显著的大幅下降,此后出现小幅的升高后平稳,采前大部分品种降低。果糖、葡萄糖、山梨醇、苹果酸、奎尼酸品种间差异大,且无明显的变化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果实发育过程中,各试材蔗糖与果实大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有20个品种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呈显著的相关性;果实成熟时风味与蔗糖、pH、糖酸比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总糖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可滴定酸、苹果酸、总酸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