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褐稻虱是我省苏北中稻区水稻的主要害虫。其发生危害规律与苏南和沿江稻区不同,迁入代成虫通过其子代的繁殖,到第三个世代暴发危害,即形成迁入代→繁殖代→主害代的隔代暴发型相。由于夏季的温湿条件(尤其是田间小气候)和水稻生育期(特别是杂交稻)对于褐稻虱的栖息和取食都较苏南稻区适宜,故其增殖势也较苏南单季晚稻强。该区自八十年代迄今大发生的频率为46%,中等以上发生频率达77%。据此,提出在苏北中稻区对褐稻虱采取“治(2)代控(3)代”的药剂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90年代苏北沿海稻区褐稻虱发生特点及暴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苏北沿海稻区90年代褐稻虱的发生特点及暴发原因。  相似文献   

3.
济宁稻区褐飞虱发生动态刘汉舒,魏靖,任耀全(济宁市植保站,272100)(任城区植保站)济宁市位于鲁西南,南四湖周围水稻面积较大。近几年来,褐飞虱的发生也和全国一样,发生较重。1991年为特大发生年,一般稻田百墩虫量为2~3万头,最多的地块达到19万...  相似文献   

4.
苏北杂交稻区褐稻虱为害损失及防治对策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1990-1991年试验认为,苏北稻区褐稻虱防治指标10头/穴是适宜的,不能放宽。在防治中8月初卵孵盛期施用“四合一”,可达到多病虫兼治目的。本试验1991-1992年在高邮、宿迂、铜山、海安、东海5县推广750万亩,在苏北地区累计推广2000万亩次。  相似文献   

5.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属同翅目飞虱科,单食性害虫,为害水稻,现在几乎遍布亚洲水稻种植区。稻褐飞虱的为害,主要是直接刺吸植株液汁,致使稻株枯死,同时被害植株发育也受到抑制,导致水稻穗数减少,成熟度不一,造成大幅度减产。此外,稻褐飞虱还是水稻病毒病草丛短缩病(grassy stunt)和粗糙矮缩病(raggedstunt)的重要传病媒介。矮杆多计,直立草状的品种适于稻褐飞虱的栖息繁殖。高肥栽培技术和全年栽培有  相似文献   

6.
湖北(监利)稻区褐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430064)陈其志褐飞虱是我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在中、晚稻上造成严重为害。“湖北(监利)稻区褐飞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被列为国家“8·5”应急计划项目,现将我省褐飞虱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研...  相似文献   

7.
沿江稻区褐飞虱重发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05年~2010年褐飞虱田间系统调查资料,总结出了近年来沿江稻区褐稻虱迁入期提前、峰次多,以及短翅成虫始见早、后期补充迁入量大的发生特点,进而分析得出水稻生长后期褐飞虱暴发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繁殖虫源量大、暖秋气候及生育期延长、害虫产生抗药性等。据此提出了强化测报、治前控后、综合防治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8.
熊谱成 《植物保护》1983,9(1):39-39
褐稻虱是我地晚稻穗期大害虫,此时植株高、密度大,施药工效低,效果差。而且距收获期近,用药不当,会造成农副产品污染。使用敌敌畏毒砂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敌敌畏迂水易分解,残效期短,无残留。毒砂主要利用敌敌畏的熏蒸杀虫作用,毒气达到的地方,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配制方法: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3-5两,加水5-10倍稀释,分次倒入20-30斤晾干的细砂中,充分拌匀,砂的温度以不结成块便于撒播为准。毒砂宜随拌随用,撒播要匀。每亩用量5两,施药后3小  相似文献   

9.
褐稻虱是连作晚稻中后期的主要害虫。1982年我们进行了速灭威防治5代褐稻虱及对稻田蜘蛛等天敌影响的试验。 试验农药为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对照农药为乙氯杀螟粉、25%二二三及40%稻瘟净乳剂。药械为东方红—18型机动喷雾器和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两  相似文献   

10.
我县地处太湖之滨。进入80年代后,耕作制度从原来的一年三熟(麦、稻、稻)演变成一年二熟(麦、稻)。单季稻常年5月20日前后播种,6月20日左右栽插.水稻褐飞虱主要在7月中下旬迁入我地,迁入后直接定居本田繁殖为害2~3个世代。据历史资料统计,我县70年代褐飞虱大发生年频率为30%,80年代上升到80%,为害损失已占水稻各种病虫之首.1990年太湖地区褐飞虱是一个大发生年。根据全县8块单季稻预测圃观察,本地二、三、四各代高峰期百丛虫量分别为104头、4 954头和18 592头。成熟前测查,自然“冒穿”率为  相似文献   

11.
廖逊  万虎  李建洪 《农药学学报》2019,64(5-6):718-728
褐飞虱是中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由于杀虫剂的大量、频繁使用,褐飞虱已经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开展褐飞虱抗药性相关研究将为褐飞虱的抗药性快速检测、抗性治理及其综合防治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褐飞虱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动态、交互抗性、抗性适合度代价和抗性遗传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两个方面介绍了褐飞虱的主要抗性机制。最后探讨了该研究领域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2005年长江流域稻区褐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分析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8  
从害虫种群动态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历史资料的比较分析,研究了导致2005年褐飞虱暴发成灾的关键因子。结果认为一定的迁入虫量为褐飞虱暴发成灾奠定了基础,异常高的种群增长倍数是暴发的关键,而引起高种群增长倍数的主要因子是单季稻面积的扩大,异常的气候条件和滥用化学农药。长期过量施用吡虫啉而引起的抗药性和失时防治带来的低防治效果,导致了严重的灾害。2005年褐飞虱暴发成灾的重要启示是:褐飞虱治理的关键在于通过减少前期不合理的农药施用,改良品种的遗传性状和促进田间自然控制作用,建立起一个能有效控制褐飞虱高增长能力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3.
溴氰菊酯对稻褐飞虱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爱兵 《江西植保》2007,30(2):70-71,76
用稻苗喷雾法测定了溴氰菊酯对褐飞虱的毒力,然后在亚致死剂量处理过的水稻植株上,放入3龄中期若虫饲养至羽化。存活的成虫按翅型分成单对转移到新鲜无药的孕穗初期的水稻上继续饲养,观察并记录其繁殖力。  相似文献   

14.
稻褐飞虱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1995年用点滴法和药膜法,分别测定了监利县褐飞虱对甲胺磷,扑虱灵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对甲胺磷的LD50两年分别为0.0166,0.0286μg/头,以郴州的LD50为敏感基线标准比较抗生倍数为1.5,2.7,扑虱灵的LC50两年分别为0.001523,0.002969mg/ml,以玉林的LC50为敏感基线标准比较。  相似文献   

15.
通过褐飞虱怀卵雌成虫不同梯度数量下的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单季中稻田二代褐飞虱怀卵雌成虫数量以及前期防控对后期褐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二代怀卵雌成虫数量(x)决定了后期褐飞虱种群大小(y);前期防控(防控:c=1;不防控:c=0)能够明显压低后期褐飞虱种群大小(y);并可建立广义线性回归模型:log(y)=0.943x-3.191c+0.703xc+7.200。根据该模型可以确定两个临界值:(1)x0.4头/百丛时,需要采取"压前控后"策略,即在二、三代低龄若虫高峰期各施药一次,才能有效控制褐飞虱发生危害;(2)x2.4头/百丛时,即使采取"压前控后"的策略,褐飞虱仍然会大发生。2006-2014年大田普查数据亦表明当x2.4头/百丛时,三代褐飞虱极易大发生。本研究明确了褐飞虱前期种群数量对后期发生程度的影响,并可依据前期怀卵雌成虫数量采取不同的防控策略,实现科学防控,减少用药。  相似文献   

16.
熊谱成 《植物保护》1990,16(3):52-52
稻褐飞虱在湖南晚稻上一般发生3代(即四、五、六代),其中以9月下旬晚稻乳熟期发生的第五代若虫密度最大,每百蔸禾可达数千至近万只,是造成晚稻死秆的主要虫害。因此防治第五代若虫是控制晚稻成灾的重要一关。而短翅型成虫,对褐飞虱数量的增长有特殊作用,特别是雌虫最多,产卵量比长翅型大1—2倍。短翅型成虫的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7.
稻褐飞虱最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模式研究与推广湖北省植保总站胡兴启,顾卫东监利县植保站宋敦砚,谭世俊水稻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53.3万hm2。褐飞虱是其主要害虫之一,80年代后期以来,大发生的频率逐年加大,1991年全省发生面积126.8万...  相似文献   

18.
本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东部滨临黄海。常年种植水稻面积13333.3hm2左右。由于品种布局的变化,消声匿迹十多年的三化螟,近年又复危害,大螟也由偶发为常发,日趋加重。据1994~1996年水稻后期螟害损失率考查,白穗率平均达1.34%,高的达30%,其中:大螟占60.46%;二化螟占6.97%;三化螟占32.55%,仅此一项,全市3年因螟虫损失稻谷达402Kg。一、种群演替与危害特点1、螟虫演替过程80年代前,大螟、二化螟、三化螟交替并发。1979年调查,螟害率0.98%,其中,大螟占46.93…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主要稻区褐稻虱生物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测定了我国主要水稻区包括9个省25个县市的褐稻虱,除TN1品种属敏感外,其他品种均表现出抗性。说明这些地区的褐稻虱属于生物型1。从生存率和群体建立试验结果来看,也证实了上述的结果。根据褐稻虱在我国稻区以生物型1为主的事实,本文对今后抗褐稻虱水稻品种选育的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水稻品种对稻褐飞虱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不同生物型反应是不相同的。试验结果证实:(1)褐飞虱若虫在敏感性品种上的生存率显著地高于抗性品种。在TN_1上,无论那种生物型的生存率均很高;而栖息在Mudgo的褐飞虱若虫,其生存率以生物型2的最高,而生物型1与生物型3的均很低,栖息在ASD_7的若虫,以生物型3的生存率最高。(2)褐飞虱在敏感品种上的后代群体密度显著地比抗性品种的大。生活在敏感品种的若虫,发育进度较抗性品种的快,并且身体较重。(3)在敏感品种取食的飞虱,其分泌的蜜露量较抗性品种的多,生物型2取食Mudgo的和生物型3取食ASD_7的均分泌较多的蜜露。上述结果说明了水稻品种抗褐飞虱的机制属抗生性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