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药王孙思邈临床用人参(一)》中,对《备急千金要方》初读所获,将药王临床应用人参简况作了报告。又读《备急千金要方》的姊妹篇《千金翼方》30卷,对药王临床应用人参的进展情况再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人参是药中珍品,因有奇效,特称之为“百药之长”,又称“神草”.在我国医籍和本草著作中人参居于特殊地位。《神农本草经》将人参列为上品,其经典论述,已得到世界公认。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人参的应用又有独到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单味人参药用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参研究》1994年第2期,作者发表了题为《论人参积压的重要出路之一在于扩大应用》中,在我国历代1447首含有人参的处方里随机选取349方,按现代《方剂学》分类方法做了分类,强调了人参不只是滋补品,在15类方剂中均有广泛应用。提出每位临床中医师每天能开出50克人参,扩大使用与消费的数量,就能解决我国人参产大于销而造成严重积压的问题。此外,对国家政策、对学术界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今村革丙的《人参史》第六卷杂记篇第三章《人参文艺》第一节的人参诗里有中国18首,朝鲜7首,日本21首,计27首。朝鲜、日本早期文学均受中国文学影响,都用汉字撰写诗文,在此可见一斑。原书序言称:朝鲜在三国(指新罗、百济、高句丽)以前有过人参诗文,刊载于文籍之中,到高丽  相似文献   

5.
孙文采 《人参研究》2007,19(1):47-48
《中国人参方集》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人参界、医药界的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现在有多部人参著作陆续出版,惟独不见做为治疗药的人参在临床上深加重用的专著问世。《中国人参方集》的出版,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我们为之热烈庆贺!《中国人参方集》是一部1,464,000字的煌煌巨著,是一本十分珍贵的人参方药专书,这是资深的人参专家宋承吉教授10余年的心血结晶。该书在今天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出版,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在人参史、中药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篇章。宋教授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上党人参就是党参,并用之贬低和否…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应用人参最早的国家。早在汉元帝(公元前48~33年)时代《急救章》、《春秋论》和《礼论》等书中都有“参”的记载。东汉安帝时许慎著《说文》中进一步说明“人参出上党”。以后的医药书籍大多记载人参。到了明代嘉靖年间,上党人参基本采绝,东北的人参成为主要的资源。因此,人参的采集中心转至东北,使东北人参的采集业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人参绝非党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人参基源是五加科人参,绝不是桔梗科党参。唐代的《新修本草》相当我国第一部药典,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它所描述的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涛《外台秘要》中大量含人参的处方,所应用的人参无疑都是五加科人参。日本珍藏历史文物的“正仓院”收藏中国的野山参实物已达1260年之久。  相似文献   

8.
此前报告的《陶弘景在人参药用历史上的贡献(一)》中,简要介绍了我国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梁国医学家、道学家陶弘景在本草学方面的贡献,谈到《本草经集注》中“朱书”、“墨书”,以及“小字”在本草文献中的学术地位,讨论了“小字”中关于人参“生上党及辽东”问题,同时历数了国内外在人参学术上道德不端者的种种作为与伎俩,痛斥其否定中国人参药用历史、歪曲自古以来中国所用人参不是五加人参而是桔梗科党参诸多谬论。  相似文献   

9.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五加科人参属植物)。panax意为长寿,包治百病。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对人参的药理学作用有这样的描述:“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明目,开心益智。”因其具有神奇而广泛的药理学作用,在中药领域中享有“百草之王”的美誉。  相似文献   

10.
正人们都知道,在清·乾隆年间问世的《本草从新》中[1],吴仪洛首次将人参、党参分列词目,即在本草典籍中于公元1757年时党参才有独立的记载。世人公认,人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按《本经》成书于秦汉时代推算,人参在"本草"中记载比党参要早1900年。为什么党参被收载得如此之晚?应当严肃地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1.
人参药理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王筠默 《人参研究》2001,13(3):2-10
人参是中国特产的珍贵中药,自古作为滋补强身、扶正固本、“开心益智、轻身延年”的上品。其化学成分的提取,单体皂苷的分离和药理作用的研究等诸多方面,近年来均有阶段性的总结报告。1994年以前的科学研究报告,已详见王本祥《人参研究进展》(1991年)和赵汉钟与本人合编的《人参、西洋参研究大全》(香港,1998年)等书,现就最近几年药理研究的新篇章,综合加以分析,作为对前书药理方面理论实验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关于振兴抚松人参产业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斌  朴亮 《人参研究》2009,21(1):28-33
据史书记载,人参药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参药用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入,人参对人类的贡献也越来越大。《神农本草经》认为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卷一);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人参“能治男女一切虚症、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胎前产后诸病”等二十多种疾病,载有以人参为主的医治若干病配方的例证(《本草纲目》草部目录第十三卷)。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服食人参、栽培人参,都写入他的诗中,还有一首《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写他得灵草人参登霞的诗是鲜为人知的。诗曰:  相似文献   

14.
正在武汉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人参本草考证和中药检验研究》中~[1],袁俊贤认为:在《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肘后方》等经典名著记载和应用的人参,都是桔梗科党参;在"党参自传"一文内,假借拟人的手法,以党参之口说出:"我说上党人参自古只有党参一种,我从未听说过有一种五加科人参与我并存。"从根本上否认中国有药用人参之存在。这是袁俊贤在新浪网上连续发表10篇"人参  相似文献   

15.
“参”字源于甲骨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写《中国人参》中,在人参史部分涉及到“参”字的起源问题。经查阅多种文献,几乎都记载“参”字最早出自西汉时代成书的《急就篇》。在日本人今村鞆写的《人参史》中也如此记述,且被很多学人所引用,乃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有人出于不同的目的,以“史”为据,断言中国在西汉时代才开始应用人参;或以始载《神农本草经》为据,认为中国应用人参最早始于秦汉时代。  相似文献   

16.
人参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我国传统中药,被誉为百草之王,东北三宝之首。它的功能和药效作用闻名遐尔,早已被古今中外医药所证实。我国人参的发现和利用早于世界各国,在西汉《急救章》一书中就对人参有明确的记载,人参的药用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阶段人参在我国中药中用途非常广泛,在中国药典、中国国家部颁标准中出现的次数均排在第一位,中国药典2000年版80次,中国国家部颁标准中400余次。  相似文献   

17.
<正>袁俊贤主任药师在《人参本草考证和中药检验研究》[1]中,占重要篇幅的是10篇有关人参本草考证的论文。对其中诸多文章,本文作者已写出12篇论文正式发表,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揭露与批驳。现在,对袁氏搬弄的"人参就是党参"的谬论再做一番挖掘,以暴露袁氏在人参史上的恶劣作为及其根基。对陶弘景确立的中国人参经典袁氏所进行的篡改和作伪,已有初步披露[2],现将《人参本草考证和中药检验研究》中点睛之笔"前言"里,两段上海"老中医  相似文献   

18.
正一、以崇敬心情了解陶弘景的历史地位和学术地位2011年11月,在国家图书馆查阅与核对有关中国人参史资料期间,曾到琉璃厂中国书店遍查中国医学史著述,惊喜发现《陶弘景转》,遂购下一册。在临时居所和旅途中,爱不释手,虔诚捧读。因为此期正在撰写《陶弘景在人参药用历史上的贡献》,已有3篇论文成稿,并在《人参研究》相继刊出。对陶弘景的传世本草著述,怀有十分敬仰的心情。尤其对人参的相关内  相似文献   

19.
中国药茶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药茶也称"茶剂",指以饮片或提取物(液)与茶叶或其他辅料混合制成的内服制剂,可分为块状茶剂、袋装茶剂和煎煮茶剂~([1])。"药茶"首见于宋代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卷96"药茶诸方"篇,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时期~([2]),是中医临床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中药剂型,是种别具特色的中药剂型。  相似文献   

20.
正对袁俊贤的"关于日本《正仓院药物》122号样品问题"[1]一文做过批驳。在2015年《人参研究》第3期,以"因特网上关于人参的诸多谬论需尽快清理"为题[2],对袁氏在多方面抄袭拙文"鉴真大师辨明真人参"的内容:妄称我国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所用的人参都是桔梗科党参,金元以来中国才开发应用五加科人参等谬论,作了初步的揭露。同时声明拙文是为批驳国际人参研究权威日本学者柴田承二教授,维护中国药用人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