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自治区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践中,遵循自然规律,在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同时,采取禁牧、轮牧、休牧和生态移民等措施,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同时,内蒙古重视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机构建设、执法体系建设、生态保护和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等经验值得南方省市学习借鉴。建议进一步推广生态自我修复工程,扩大生态修复范围;自然生态修复与人工生态修复结合;生态保护与生态移民、资源开发与城市化结合。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梅县于2002年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试点县,3a来实施了大量的生态修复措施,并开展了生态修复效益监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梅县生态修复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当地生态自我修复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生态修复的效益监测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梅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各项效益较治理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关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相关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修复是从整个生态结构与功能整体上的恢复与改善为目标的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全新观念。本提出生态修复关键措施是封山育林育草,核心是预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行政、法律、政策、经济和技术等各个方面的有力支撑;生态修复工作要着重发展农村经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相似文献   

4.
“生态修复适宜条件”和“生态修复适宜区”频繁出现于一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文章中。笔者拜读这些文章后发现,作者们所提“生态修复适宜条件”和“生态修复适宜区”的原意,是指生态修复工程的适宜条件和生态修复工程的优先考虑区域。理论上讲,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绝大部分人为的退化生态系统都可以自然恢复到破坏前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是确定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和进行工程项目布局的空间指导与前提。该研究以广西河池为例,构建“自然本底-主导生态功能-生态胁迫问题”综合评估框架,进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划定研究。结果表明:1)河池市共划定6个自然本底类型区,“一江两河三山”的自然本底特征决定了分区的宏观构成;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现显著区域差异,粮食生产功能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固碳释氧功能集中分布在西北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及生境质量功能在南部较为突出;3)各项生态胁迫问题严重程度整体呈现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点,石漠化、生态退化问题集中分布在东南部,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土地整治潜力在东北部尤为突出,矿山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在全域内均有分布;4)综合自然本底分区、主导生态功能分区、生态胁迫问题识别,最终将河池市划分为15个生态修复分区,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策略。研究可为河池市生态修复实践提供参考,并为其他区域生态修复分区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6.
快速城市化进程降低了城市水循环系统的自我调节效率,在防洪排涝需求及城市天然海绵体不足以满足需求的背景下,海绵城市与城市生态修复耦合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并能扩大生态空间。本文以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为出发点,梳理了海绵城市与城市生态修复耦合建设的途径、技术措施,并从社会、经济、生态效应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可行性和应用前景,提出了海绵城市和城市生态修复的相关对策和建议,可为我国海绵城市和城市生态修复的耦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的角度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定位于“以生态恢复为目标的中长期时间尺度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提出评价生态修复成效的监测指标和综合评判初步设想,克服传统水土流失治理中以中短期保水保土为主要目标和任务的不足,为全国方兴未艾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理清思路,为生态修复规划和项目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生态修复工程监测的目标、原则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生态修复监测的内容、方法,为建立我省生态自我修复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林植物群落演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利民  邓岚 《水土保持通报》2004,24(4):38-39,50
根据调查资料,研究了东江流域上杨水土保持试验区内4种典型人工生态修复林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分布及林冠郁闭度、地表覆盖度等多项植物群落学。通过与未经生态修复的稀树草坡植物群落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林植物群落次生演替状况,并针对生态修复提出了一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2年永定县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本文分析了该县生态建设的有利条件,生态修复的做法与经验等,为进一步开展全省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