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薯原产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和哥伦比亚,一四九二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逐渐传播到欧洲和东南亚,十六世纪末叶,传入我国。现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南北各省都广为种植,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关于番薯传入我国问题,近年为学者、专家们所关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些论文。笔者不忖鄙陋,将近来考证、调查所得,写此拙文,以就教于海内方家。 相似文献
3.
论农村依法治理视域下的乡规民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6):191-192
乡规民约在农村依法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乡土性、区域性、自治性、非正式性等特征。礼是乡规民约存在的基础,体现在婚丧嫁娶、生产决策、生态保护、扶贫济困、纠纷调解等方面。乡规民约离不开法律的保障,法律需要乡规民约的配合。传承公序良俗、依法革新内容、民主程序制定、引导村民践行是乡规民约的法治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石声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8,(1):45-54
经济植物栽培利用的历史,不仅在学术上有重大意义,在实际生产上,也还是极重要的参考资料:因为这方面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这些植物原来的生态情况与生理要求;由这里,我们便可以找到增加生产的线索。我们祖国的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生产过程中,累积的成果,极为丰富。我们祖先所驯化的动物与植物,种类之多,用途之广,在全人类的历史中,是极光辉燦烂的。达尔文在‘动植物的驯化及其变异’中,对我们祖先的成就,曾表 相似文献
5.
乡规民约曾在徽州地区十分盛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封闭乡村逐渐走向开放,国家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基层政权组织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但是乡规民约至今仍然没有丧失其存在的意义,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更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本文介绍了农村建设的理论渊源,并研究了徽州乡规民约对新农村建设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7.
8.
9.
我国保存最完好、最早记载种茶活动的石刻沈宏在四川省万源市石窝乡的古社坪山岩壁上,有一幅刻于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记载王雅父子十二年前自福建建溪引种名茶,茶树生长繁茂的摩岩石刻《紫云坪植茗灵园记》。据我国现有种茶历史资料对比和有关茶叶专家证实,这... 相似文献
10.
11.
12.
<正>石器时代的脑外科手术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位有搜寻史前人类遗物癖好的外交家、人类学家斯奎尔,在秘鲁发掘到一个石器时代的人类颅骨,在这个头骨上人们有了惊人的发现:两条切割得极精确的平行幼细沟槽,与另外两条沟槽相交,四条整整齐齐的沟槽围住了那块头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脑外科手术。这种取出头骨检视脑部的方法今天称为环钻术。斯奎尔把这个曾经切开过的颅骨送交当时最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最早的药物栽培考证株洲天问斋刘志一距今7000年前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大批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化遗物。其中一块刻划有“五叶纹”的陶片和一只底部外面刻划有“四叶纹”的陶钵,引起我的兴趣。据浙江省博物馆俞为洁考证,“五叶纹”为百合科多年生... 相似文献
15.
在武宁县大洞乡彭坪村的港子口、鲁桥村的公路旁以及伊山乡坪坑村的杨梅嘴,至今仍然分别竖立着三块清代光绪年间的禁碑,一块为光绪三十三年立(公元1907年,高1.6米,宽1.2米,厚0.06米),一块为光绪二十年立(公元1894年,高1.5米,宽1.25米,厚0.05米),一块为光绪十二年立(公元1886年,高1.84米,宽1.11米,厚0.04米)。碑均为青石板制,字为楷书,阴刻,竖写,碑之四围加刻花边聊以装饰,并以青条石垒砌镶嵌加固,以免碰撞倒塌和雨淋日晒。这三块碑记主要说了八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催缴国课,二是严禁赌博,三是查禁烟馆,四是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乡规民约在调节乡村社会关系、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效用,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与智慧。当代乡村治理的转型与村规民约的重构,需要从传统乡规民约中汲取治理理念与经验,应恪守“共同体利益至上”为核心的道德理性,遵循“公同酌议”的议事规则,嵌入“家国一体”的治理理念。在秉持批判继... 相似文献
17.
印度发现最早的稻作文化遗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最近,印度发现了一处时代很早的稻谷遗址,引起了国外有关学者的关注。1984年初,日本奈良国立文物研究所的佐原真先生和日本古代稻米研究专家佐藤敏也先生曾根据原发表报告对这一遗址的发现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下面试据他们的介绍,向国内读者谈谈这一稻作文化遗址以及稻谷遗物的出土情况. 相似文献
18.
郎晓玲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0(1):106-107
“景教”在公元635年传入中国,其文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篡用道、佛、儒家词汇;模仿道家与佛家的叙事模式;显示出对异质思想的直接比附与接纳。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