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播期对雨养旱地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路海东  薛吉全  郝引川  张仁和  高杰 《作物学报》2015,41(12):1906-1914
为了解决陕西渭北旱塬地区玉米播种期干旱缺水造成出苗不全、不整齐,导致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设置6个不同播期,研究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生产、产量形成、水分利用及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玉米的生育期明显缩短,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变化范围为2~19 d,生殖生长阶段则相对稳定,变化范围仅为?3~5 d。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不同播期处理间的单株干物质生产没有明显差异,但由于受播期调整后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影响,适宜播期的玉米花后雌穗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早播和晚播提高4.0%~23.6%、3.9%~24.5%和6.6%~14.5%。早播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播种期土壤含水量低而造成的出苗差,实际收获穗数不足;晚播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生殖生长期后移,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减少造成的花后干物质积累减少、千粒重下降。适期播种可以增加田间实际收获穗数,促进雌穗花后干物质积累,提高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结合该区生态因素,5月4日以前适墒播种是玉米高产的有效避旱播期。研究结果可为该区春玉米抗逆避旱高产栽培提供有效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柴杞主产区内选取格尔木市台、诺木洪站2个站点的枸杞发育期及相对应的气温、降水及日照等观测资料,应用逐步回归、概率统计等方法对柴达木地区不同发育时段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枸杞产量与老眼枝开花期间日平均气温,春梢生长期间日最高气温及积温,老眼枝果实成熟期间日最低气温,夏果形成及成熟期间气温日较差,春梢生长及秋梢开花期间的日照总时数达到较高正相关。(2)枸杞产量与老眼枝开花期、老眼枝果实形成期、春梢生长期、夏果成熟期、秋梢开花期及秋果成熟期间的降水达到较高负相关。(3)将影响枸杞产量的关键气象因素与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柴达木地区枸杞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方程,方程的复相关系数为0.9705,根据构建模型,回代历年产量和2019年实际预报应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均较小,预报精度较高,充分说明,选取的5个气象要素能够准确预报该地区的枸杞产量,可以在实际预报业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陇东塬区玉米灌浆期气象因子变化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气象因子的变化对陇东塬区玉米灌浆期生长的影响,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利用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玉米在灌浆前期(开花至乳熟)、灌浆后期(乳熟至成熟)及整个灌浆期(开花至成熟)光、热、水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浆期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温度日较差、光照时数对产量构成因素呈现较高的负效应,平均最低气温、≥10℃积温对产量构成因素呈正效应;降水量在整个灌浆期对百粒重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对株籽粒重和百粒重呈现较弱正相关,作物耗水量在灌浆后期对产量构成因素呈现较强正效应。同时分析得出玉米灌浆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温度日较差和光照时数呈现逐年降低趋势,平均最低气温、≥10℃积温和降水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总而言之,在陇东塬区热量和光照基本能满足玉米不同灌浆期的需求,水分是限制产量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有利于陇东塬区玉米灌浆,对提高产量有利。  相似文献   

4.
李强  孔凡磊  袁继超 《作物杂志》2020,36(4):150-452
基于2011-2016年大田试验和气象数据资料,研究了年际气象差异对西南丘陵区玉米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西南丘陵区玉米生产的高产稳产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西南丘陵地区雨热资源丰富,但气象因素存在明显的年际波动,降水量波动最大,积温波动最小,且玉米各生育阶段降水、积温和光照配置也有所不同。积温是该区玉米生育前期形态建成的主要限制因子,花前积温、花后日照和降水共同调控玉米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而后期产量形成是各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花后日照直接影响玉米穗部性状(穗长、穗粗)和产量构成(穗粒数、千粒重),从而调控玉米的产量;花后积温和降水则通过影响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对最终产量产生影响。因此,西南丘陵地区玉米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播期,适当提高生育前期积温,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高源器官的形态建成,为花后光合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减少花后降水量,提高花后日照时数,改善籽粒灌浆,提高籽粒充实度,从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5.
The accumulation of phytic acid with relation to the deposition of the protein component in grain during maturation of three maize varieties grown under the same topographical and agrotechnical conditions over 2 crop years was investigated.
Phytic acid was determined by the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of M ohamed et al. (1986).
Phytic acid conten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5) up until the late stage of dough grain maturity. Afterwards, until full grain maturity, no significant changes of phytic acid content have been obtained. At the same time, changes of phytic acid content expressed on a dry matter basis correlate highly significantly (P = 0.001) and negatively with total nitrogen in both vegetation years (r = -0.848 and r = -0.845) and alpha-aminonitrogen content (r=-0.799 and r = -0.792), but highly significantly (P = 0.001) and positively with prolamine content (r = 0.823 and 0.654). Grain matura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increased moisture and lower temperature resulted in lower phytic acid level.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播种量对‘鑫麦296’干物质生产与转运能力,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设计75、150、225、300、375 kg/hm25个播量条件,对5个播量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进行测定,并计算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结果表明,150 kg/hm2播量条件下,拔节—开花和开花—成熟2个阶段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生产量、花后干物质生产对籽粒的贡献率和成熟期籽粒干物质量最高,且与其他播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花后各器官干物质量均在150 kg/hm2播量水平条件下达到最高,其中收获期的穗部干物质量和花后各时期整株的干物质量也均在150 kg/hm2播量水平条件下达到最高,且与其他播量条件下差异达显著水平;‘鑫麦296’的产量在150 kg/hm2播量水平条件下达到最高,且与其他播量条件下差异达显著水平,在不同播量水平条件下产量变化趋势为150 kg/hm2>75 kg/hm2>225 kg/hm2>300 kg/hm2>375 kg/hm2。本研究可以为不同品种小麦的播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大麦籽粒灌浆期β-淀粉酶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内在联系,对两年间5个大麦品种籽粒灌浆期β-淀粉酶动态与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麦籽粒灌浆期的β-淀粉酶活性呈升–降–升的动态过程,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偏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大麦籽粒灌浆期β-淀粉酶活性与总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日照时数和日均日照时数的互作呈显著相关,与日均温、日均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总积温和日均温的互作、总雨量和日均日照时数互作呈极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总积温、总雨量和日均日照时数交互作用、总积温和日均温交互作用、总日照时数和日均日照时数交互作用、日均日照时数、日均温。  相似文献   

8.
9.
利用奉贤1981—2019年逐旬气温、降水、湿度、日照等气象观测资料及1982—2019年黄桃产量数据,分析了黄桃产量的变化趋势及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并通过采用单要素指标及相关分析法着重分析2003—2019年黄桃全生育期各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构建了奉贤黄桃产量的气象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黄桃产量以2003年为界,由波动上升转为上下波动,2003—2019年产量变异系数为22.9%。黄桃果实膨大—成熟期气象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较大,其次为花芽分化期、萌动—开花坐果期,落叶—休眠期较小。膨大成熟期气温(日照)在4—6月与产量呈正相关,而在7—8月为负相关,降水(湿度)影响与气温基本相反,其中7月下旬的最低气温、降水量、降水日数、日照均与产量呈显著相关;花芽分化期气温除7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上旬外均与产量呈正相关,且上年10℃终日及10、20℃有效积温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花芽分化期各旬降水量(降水日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波动大;落叶—休眠期的干旱及暖冬带来的蓄冷量不足可能对产量有一定影响。建立的基于气象因子的黄桃产量最小二乘偏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可为黄桃生产及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幼龄核桃林下复合间作的大豆生长变化及营养特性,以6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5年生的幼龄核桃林下进行带状复合间作,同时单作为对照,记载各品种的生长特性,并测量不同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成熟后籽粒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核桃林下带状复合间作大豆生育期延长4~8d,抗倒性降低;株高和底荚高度增加,分枝数减少,主茎节数变化不显著;干物质积累量在各生长阶段均比单作有所降低,苗期和花期影响不显著,鼓粒期和成熟期影响显著;粗蛋白含量比单作有所增加,增加量因品种不同而异,晋豆42的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脂肪含量均比单作降低,晋豆42显著降低;籽粒产量比单作降低显著,生育期最长、株高最高且倒伏的汾豆93减产最多,为59.03%,生育期短的晋豆25减产最少,为49.04%。6个品种中,汾豆78在间作模式下产量最高,为1617.5kg/hm2,其次是汾豆56,为1481.5kg/hm2。幼龄核桃林下复合间作大豆,会延缓成熟,使株高增加,分枝数减少,干物质积累量降低,粗蛋白质含量增加,粗脂肪含量降低,大豆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态条件对玉米郑单22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播种期试验,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对玉米品种郑单22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河南夏播条件下,随着播种期的推迟,郑单22的产量逐渐下降,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均逐渐降低,生育进程加快,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减小,但6月15日以前播种的差异不大。适宜生态条件为:全生育期积温2835.1~3038.2℃,至2560.4℃产量严重下降;全生育期日均温度为25.3~25.7℃,至25.1℃产量严重下降;全生育期光照484.2~630.4h,至420.7h产量严重下降;全生育期日均光照为4.3~5.3h;至4.1h产量严重下降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Grain yield of oats can be improved by increasing either vegetative growth rate or harvest index, but these two traits a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Currently, harvest index of oats is near an optimum at 45%, so further improvement in grain yield must come from increased vegetative growth rate. In this study, vegetative growth rate was measured at anthesis and at maturity by dividing vegetative dry weight at anthesis and straw yield, respectively, by days to heading. Genotypic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estimates of vegetative growth rate ranged from 0.53 to 0.66. When the highest 10% of the lines were selected for the two growth rate measurements, the actual genetic gain in grain yield was 3.5% when vegetative growth at anthesis was used, and a slight decrease occurred when vegetative growth rate at maturity was used. Selection for either growth rate measurement caused associated increases in biological and straw yields and dry weight at anthesis.Journal Paper No. J-12129 of the Iowa and Home Econ. Exp. Stn., Ames, Iowa 50011. Project 2447. Part of a study conducted by the senior author while a visiting scientist at Iowa State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栽培条件和耕作方式对大穗型超级稻籽粒灌浆结实的影响及不同粒位籽粒间差异,寻求超级稻高产优质栽培调控途径。以超级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和II优084为材料,设置麦秸还田和氮肥运筹两因素试验,研究其对茎鞘光合同化物生产、运转及强、弱势粒灌浆特性影响。结果表明,抽穗前麦秸不还田处理(A1)的叶片SPAD值和茎鞘干物质积累量大于麦秸还田处理(A2),抽穗期以后则相反;抽穗前,基蘖肥∶穗肥=7∶3 (B2)的处理叶片SPAD值高于基蘖肥∶穗肥=5∶5 (B1)处理,生育各期茎鞘物质积累量与运转率均为B2大于B1,但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前差异不大,抽穗与成熟期呈显著与极显著差异;A2与B2互作显著提高生育中后期茎鞘干物质积累量、茎鞘物质输出率与运转率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运转率;强、弱势粒粒重与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茎鞘NSC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NSC积累量呈显著负相关;强、弱势粒的起始灌浆势与抽穗期NSC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灌浆速率与抽穗期NSC含量及运转率呈显著正相关,强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与抽穗期NSC含量及NSC运转率呈显著正相关,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与NSC运转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播期试验,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对高淀粉玉米品种郑单21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河南夏播条件下,随着播期的推迟,郑单21的产量逐渐下降,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均逐渐降低,生育进程加快,叶面积系数最大值、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减小,但6月15日以前播种的差异不大。适宜生态条件为:全生育期积温2596.2~2764.5℃,至2311.7℃产量严重下降;全生育期日均温度为23.2~24.0℃,至22.7℃产量严重下降;全生育期光照514.9~603.2h,至436.7h产量严重下降;全生育期日均光照为4.6~5.2h;至4.3h产量严重下降。  相似文献   

15.
稻茬小麦氮高效品种产量构成和群体质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稻麦两熟条件下,将2016—2017和2017—2018年江苏扬州参试的24个和江苏睢宁参试的23个小麦品种按氮肥表观利用率(NUR)划分为高效(NUR≥50%)、中效(NUR 40%~50%)和低效(NUR≤40%)品种类型,比较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群体质量指标的差异,为稻茬小麦品种选用和大面积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两年度在扬州均表现出高效的品种为扬麦25和宁麦21,在睢宁为淮麦35。扬州和睢宁氮高效品种产量分别高于6500 kg hm~(-2)和7000 kg hm~(-2),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与氮中效和氮低效品种相比,氮高效品种具有较高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品种类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间产量和穗数与NUR均呈线性正相关。氮高效品种具有较高的孕穗期和开花期茎蘖数,分蘖成穗率,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孕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成熟期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不同氮效率品种类型间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两地不同品种类型间孕穗期和开花期茎蘖数、乳熟期LAI、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和成熟期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与氮肥表观利用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表明稻茬小麦氮高效品种生育早期表现出较强分蘖能力,且生育后期具有较高叶面积指数和光合生产能力,可用于灌浆的花后同化物质较多。本研究初步提出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16,000~20,000 kg hm~(-2)和花后干物质积量4100~6700 kg hm~(-2)可作为稻茬小麦高产高效品种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旱作粮食的影响,利用陇东塬区1961—2020连续60年气候因子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多项式函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进而分析80%保证率下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玉米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的初日呈提前趋势,终日呈现推后趋势,初终日期间持续天数呈现极显著增加趋势;80%保证率下,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初终日期间降水量随年代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0℃和≥10℃积温随年代增加呈现增加趋势,日照时数随年代增加呈现递减趋势。农业气候资源变化造成小麦播种推迟,成熟提前,但生育期缩短主要体现在越冬期缩短上,有效生长期得到保证;夏季热量资源增加保证了玉米生长,成熟期提早为小秋作物收获后的秋播工作赢得了时间,有效扩大了作物种植面积。陇东塬区小麦、玉米气候产量与生育期内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水份影响着陇东粮食产量的生育全过程,水资源短缺是陇东塬区作物生长的制约因素;平均气温对小麦、玉米是不显著的负效应,温度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对小麦、玉米的影响不一致,玉米受气候不确定性影响大于小麦。  相似文献   

17.
盐渍化水田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盐渍化水田进行水稻秸秆30%、50%和70%还田处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30%、50%和70%秸秆还田对拔节期水稻生长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没有显著影响,对灌浆成熟期影响显著。50%秸秆还田可提高灌浆期水稻有效叶片数和有效叶片面积,增加地上部干物重;30%秸秆还田的水稻产量比对照提高4.0%,差异不显著(P>0.05);50%秸秆还田的水稻产量比对照提高9.4%,差异显著(P<0.05);70%秸秆还田水稻产量比对照降低1.2%,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盐渍化水田秸秆还田时,秸秆还田量不能过多,控制在50%左右最佳,还田量过高不利于水稻生长发育,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8.
氮肥运筹对弱筋小麦群体指标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以弱筋小麦品种扬麦9号和宁麦9号为材,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及基追比对群体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叶面积指数(LAI)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及成熟期生物产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施氮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增加后期追氮比例及同比例2次追氮均提高了成熟期生物产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茎蘖成穗率、孕穗期LAI、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生物产量、成穗数、茎蘖成穗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LAI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弱筋小麦实现优质和产量7 000 kg hm-2的氮肥运筹技术以施氮量200 kg hm-2和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7∶2∶1,其高产优质协调的关键群体调控指标,最适LAI为6.9,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成熟期生物产量分别为5 300和16 500 kg hm-2,成穗数为466×104 hm-2,茎蘖成穗率为50%。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施肥对青稞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调节作用,以‘藏青27’、‘QTB13’和‘QTB25’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增加施肥量促进青稞分蘖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及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向营养器官和籽粒的分配,提高了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及对籽粒贡献率,降低了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对籽粒贡献率。‘QTB13’和‘QTB25’在F2条件下,更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及向营养器官和穗部的分配,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最大,产量也最大。‘藏青27’在F3条件下,更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及向营养器官和穗部的分配,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和对籽粒贡献率最大,产量也最大。说明合理施肥有利于青稞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20.
南方粳型超级稻物质生产积累及超高产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超级粳稻品种武粳15、淮稻9号、徐稻3号和常优1号为材料,对高产(8.25~9.75 t hm-2)、更高产(9.75~11.25 t hm-2)和超高产(>11.25 t hm-2) 3个产量等级群体的物质生产与产量的关系、干物质积累、输出与转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个超级稻品种成熟期、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抽穗期干物质重均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拔节至抽穗期的干物质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高产—更高产、更高产—超高产以及将3个产量等级综合起来);从高产到更高产再到超高产,4个超级稻品种的生物学产量不断提高(差异显著),而超高产群体的经济系数则与更高产水平相当(0.5000以上),显著高于高产水平;较之更高产、高产群体,超高产群体在生育中期(拔节至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大,抽穗期叶面积指数高、株型挺拔、群体质量优[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总颖花量与颖花/叶(cm2)、基部节间粗、单茎茎鞘重均高],在生育后期(抽穗至成熟期),光合能力强(叶面积衰减率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高)、干物质积累量高(占生物学产量的40.0%以上)、茎鞘物质的输出与转运协调[实粒/叶(cm2)、粒重(mg)/叶(cm2)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