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试验所得数据,组建了桑白蚧实验种群生命表,并绘制“l_x”曲线.结果表明桑白蚧实验种群在25℃下,种群趋势指数和内禀增长能力最大(I=15.3,T_m=0.04571);实验种群前期存活率低,在35℃下桑白蚧仅能发育至—龄若虫;各发育阶段经过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该种群的理论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期占90%左右,而成虫仅占10%左右.  相似文献   

2.
三种金龟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3年和1994年在贵州西部高原草地对金龟自然种群的系统观测,组建了鲜黄锶金龟、金色蚂绢金龟和东方绢金龟的自然种群生命表。3种金龟的世代总存活率次为2.2%,4.6%和3.8%,发育进度相似,且均为1年1代,3龄幼虫是历期最长(228 ̄233d),死亡数最多的阶段。周限增长率(λ)依次为1.0014、1.0004和1.0011(≈1),种群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3.
桑白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Targioini—Tozzetti)是桑树主要害虫之一,在贵州各蚕区普遍发生,甚至在局部地方造成毁灭性损失,对于防治方法各地均有一些较好的经验、但就其种群趋势的研究,特别是初受害桑园虫口密度增长趋势,以及从受害到蔓廷的历期,目前研究少,对此我们于1987—1989年在自然条件下、用昆虫生命表的形式、结合田间桑白蚧天敌的情况对其作了部份探索性的工作,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采用生命表的形式研究了三化性桑蟥自然种群数量动态规律。通过计算各世代I值和IPC值 ,并进行组分分析证明 ,在自然环境中桑蟥的种群控制指数较低 ,繁殖率、生命率很强。种群增长虽然各世代有所区别 ,但I值都在 11以上 ;第 2代桑蟥的世代周期短 ,增长指数大 ,环境控制能力弱 ,容易蔓延 ,造成第 3代桑蟥迅速增长 ,形成灾害性危害。  相似文献   

5.
对于难于防治的桑白蚧采取综合治理对策,制定了治小、治早、兼治的策略,运应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的方法防治桑白蚧效果显著,用1%有效氯的漂白粉防治一龄若虫,虫口减退率达78.09%,并可兼作桑树体消毒剂而防治家蚕微粒子病。冬季防治以粘土浓泥浆涂干或柴油石乳剂刷干效果好,虫口减退率达78.50%和91.37%,开发利用桑白蚧的优势天敌——桑白蚧盗瘿蚊和桑白蚧扑虱蚜小蜂,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关系,化学防治注意使用对天敌杀伤力小的药剂;在一定区域内,全面防治受桑白蚧为害桑、果、林、而达到治本的目的。通过防治使铜梁县蚕农年增加经济收入441.915万元,并可获得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1992年5月,鼢鼠繁殖季节,在甘肃漳县金钟乡3种生境捕捉雌鼢鼠18只,剖检后,发现10只雌鼠阴道与双子宫交换处有肉瘤状异物。占全部雌鼠的55.5%,根据肉瘤形态及剖检特征确定为寄生虫包囊和纤维瘤。  相似文献   

7.
1992年5月,鼢鼠繁殖季节,在甘肃漳县金钟乡3种生境捕捉雌鼢鼠18只,剖检后,发现10只雌鼠阴道与双子宫交换处有肉瘤状异物,占全部雌鼠的55.5%。根据肉瘤形态及剖检特征确定为寄生虫包囊和纤维瘤。它能抑制鼢鼠种群的妊娠率(仅33.3%)、胎仔数(x=2),进而限制鼢鼠种群数量。初步分析其自然调节机理为:鼢鼠种群密度大,个体接触机会增加,易造成寄生虫传播。寄生虫侵入阴道后,抑制了鼢鼠繁殖,使种群密度下降,以至达到较低的水平。寄生虫及其生活史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不同温度下苜蓿叶象甲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娜  赵莉  柴颜军 《草地学报》2010,18(5):726-730
为了研究温度对苜蓿叶象甲(Hypera postica Gyllenhal)种群动态的影响,组建了其在18℃,22℃,26℃,30℃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18~30℃范围内,苜蓿叶象甲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苜蓿叶象甲的卵、幼虫、前蛹、蛹及产卵前期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82,10.47,8.60,11.91和9.53℃,有效积温分别为99.38,143.80,48.63,55.71和140.15℃·d,完成整个世代需要的有效积温为480.96℃·d。实验温度条件下其生存曲线呈A型,26℃时世代存活率及单雌产卵量最高,分别为47.6%,847.7粒。苜蓿叶象甲世代存活率(S)、种群趋势指数(I)与温度(t)间均呈抛物线关系,其生长发育繁殖的最适温区为25~27℃。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一些地方的樱桃园调查发现,桑白蚧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桑白蚧是危害樱桃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群居在树体主干和枝条上,以口针刺入皮层吸食汁液。受害枝条常表现为枝条凹凸不平、枯梢、新枝萎缩、树势衰弱死亡,给种植户带来经济损失。防治桑白蚧的方法主要有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物理防治主要是在冬季  相似文献   

10.
柑桔木虱( Diaphorina citri Kuwayam.)是果园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主要传播途径,明确果园柑桔木虱扩散规律,就掌握了柑橘黄龙病传播蔓延趋势。2016年3月—2017年5月在广西金秀县桐木镇一个具有特殊条件的柑橘园开展自然条件下柑桔木虱种群扩散规律的调研。本研究结果与现有国内外相关报道有明显差异性,柑桔木虱传入新果园,刚开始时形成“中心虫株”,然后向外扩散;风是自然条件下影响柑桔木虱种群扩散的主要因子,柑桔木虱扩散与风具有明显正相关,柑桔木虱扩散范围、趋势与风的吹向基本吻合,呈现以“中心虫株”为头部的慧星扩散形状;无台风异常天气影响下,柑桔木虱种群一年自然扩散距离约为105米。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基于大熊猫谱系(2015),将全世界990只圈养大熊猫依据个体来源划分为圈养出生组(C组,n=676)和野外来源组(W组,n=314),对2组个体的年龄分布、繁殖率、性比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编制2组的生命表,绘制其死亡曲线及存活曲线,并计算2组在统计期限内的总增长率——周限增长率(λ)。结果显示,2组大熊猫的周限增长率λ_C和λ_W分别为1. 114 7和1. 000 4,种群数量波动均较小,且λ_C> 1,C组大熊猫种群数量具有上升的潜力; 2组存活曲线均属于I型曲线,为增长型,大多数个体均能实现其平均的生理寿命,可见,2组大熊猫生理寿命上特征稳定,种群结构相对稳定。进一步统计发现:C组大熊猫的生命期望平均余年为(5. 00±0. 36),W组为(9. 40±0. 83),两者差异显著(t=-8. 485,N=33,P=0. 000); C组大熊猫的死亡率高峰出现在0~1以及26年龄级之后,15~25年龄级死亡率偏高且波动较大,而W组的死亡高峰出现在23年龄级之后且死亡率波动较小。综上可见,在现有圈养条件下,C组种群数量可持续发展前景较好,W组生理寿命特征更稳定、死亡率变化趋势更平缓。  相似文献   

12.
桑尺蠖第二代实验种群生命表和幼虫食叶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试验数据所组建的桑尺蠖第二代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第二代桑尺蠖种群趋势指数为16.054,影响桑尺蠖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时期为幼龄幼虫阶段.在自熊温度条件下,卵期5.00天(29.2℃),幼虫期20.34天(26.1℃),蛹期8.28天(27.9℃).幼虫全龄食叶量2720.7mg/头,其中,5龄食叶量占全龄食叶量85%以上,食叶量从3龄起显著增加,5龄平均每日食叶量比4龄增加258.7%.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境小花山桃草自然种群表型变异与协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花山桃草自然种群的表型特征是其对自然生境适应的结果,不同生境种群间表型特征的比较可为揭示其表型变异产生的原因及变异规律提供重要线索。本研究以分布于不同生境的5个小花山桃草自然种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16个表型性状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小花山桃草表型多样性较为丰富,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6.30%。表型分化系数在26.85%~96.98%之间,平均为73.03%,表明种群间变异是小花山桃草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不同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不同,其中株高、茎粗、单株果数和比叶面积在种群内的差异不显著,而在种群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表型分化系数达82%以上;节间距、叶宽、主根长、分枝数、果长和果宽在种群间和种群内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单果种子数和单果重在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差异均不显著。株高、茎粗、叶长、叶宽、茎重、叶重、主根重和单株果数表现出一致的协变格局,生理功能性状之间的这种整合特性有助于小花山桃草适应多样的生境。聚类分析显示,5个种群可按生境条件的好坏分为两大类,进一步表明小花山桃草的表型特征受种群间环境条件(水、肥)强烈影响。绝大多数表型性状与生境因子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果实性状(包括果宽、单果重和单果种子数)与生境因子相关性低,进一步表明繁殖性状不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调查祁连山哈溪林区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种群样地,用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函数研究不同放牧季节青海云杉种群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冬季放牧青海云杉种群Ⅰ龄级到Ⅱ龄级幼树的存活率达67.5%,死亡率在Ⅳ龄级最高,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Ⅰ型,存活率Ⅱ龄级最大,存活到Ⅲ龄级的概率为35.0%,存活到Ⅳ龄级的概率则降低至7.5%,死亡密度函数在Ⅲ龄级达到最大,为1.83%;夏季放牧青海云杉种群从Ⅰ龄级到Ⅱ龄级幼树的存活率只有16.5%,存活率Ⅲ龄级最大,死亡率在Ⅰ和Ⅵ龄级最高,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Ⅱ型,生存率相对稳定,种群的死亡密度函数在Ⅴ龄级达到最大,为0.23%;说明冬季放牧对青海云杉种群结构和动态的影响远远大于夏季放牧,导致幼苗幼树的储备不足,种群结构失调。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环颈雉种群密度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瑞 《野生动物》2009,30(4):201-202,228
2005年4-6月,作者在辽宁省实验林场、灯塔市铧子林场和建平县罗福沟乡对环颈雉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调查方法采用样带法。辽宁省实验林场环颈雉种群密度为2.0只/km^2,灯塔市铧子林场种群密度为3.2只/km^2,建平县罗福沟乡种群密度为6.8只/km^2。造成环颈雉种群密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是生境质量、猎捕压力和天敌数量。辽宁省调查地区的环颈雉种群密度明显低于其他省市和欧美地区,应采取加强宣传教育,保护栖息环境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大丰麇鹿种群增长抑制因素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丰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受到种群密度、食物资源匮乏、体表寄生虫害及近亲繁殖等因素的制约。笔者从实施易地保护、开展淘汰麋鹿鹿产品利用研究、建立野生麋鹿种群,麇鹿栖息地内草场改良、降低狼尾草的竞争优势、草场轮牧,异地交换优质雄鹿等方面,提出大丰麋鹿种群健康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2010年大鸨的全球种群数量估计为44100-57000只,其中57-70%分布于西班牙,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占15-25%,中国、蒙古及俄罗斯东南部共占4-10%,葡萄牙占3-4%,匈牙利占3%,土耳其占1-2%,其余零星分布于其他10个国家.在这次估算和调查结果中,大部分统计数据(占全球种群数量的67-75%)的可靠性很高,其余25-33%(分布于俄罗斯、蒙古国、中国、土耳其、乌克兰、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或因调查不完善或因数据陈旧导致可靠性较低.虽然有报道称部分国家(如土耳其、伊朗和中国)的大鸨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但本次调查表明,在过去的10年里,全球种群数量并没有明显减少,与目前有关全球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的预测恰恰相反.这是由于近些年在大鸨主要分布区(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展了全面、稳定的调查,使结果更准确;且在这些国家制定禁捕令后的几十年里,大鸨数量有明显恢复.仅在生活着全球大鸨总数的6-10%的地区,种群数量仍存在明显下降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农业活动加剧以及栖息地退化、非法捕猎、触碰高压线等原因造成的.只有极少部分(占全球种群数量的3-4%)因管理和保护措施得当,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德国、奥地利)或显著的(匈牙利)增加.占全球总数的19-22%因当前或过去的调查不准确,现状和种群发展趋势不明确.因此,我们建议:1)继续保护该物种以及对全球现状的关注;2)为更准确地估算大鸨全球数量和趋势,应在种群资料相对缺乏的国家尽快展开全国性的调查.  相似文献   

18.
黄花苜蓿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黄花苜蓿野生种群的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及贮藏蛋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花苜蓿野生种群内和种群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变异,种子千粒重在1.098~2.012g之间,其中二倍体黄花苜蓿种子千粒重最低,仅为1.098g,是四倍体黄花苜蓿种子平均千粒重的62.01%;种子发芽率也十分不整齐,种皮不经磨擦的自然发芽率十分低,从0~40%不等,平均发芽率仅为16.9%,二倍体种子的自然发芽率为0;种子贮藏蛋白SDS凝胶电泳亦显示出其具有多态性,平均多态位点百分比为37.9%,基因多样性为0.3066,种群分化系数为0.2257。  相似文献   

19.
苜蓿优势种害虫种群数量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昌郊区苜蓿优势种害虫有小绿叶蝉、黄守瓜等7种;桑梢角蝉、黄守瓜种群数量呈单峰型消长特点,小绿叶蝉、短额负蝗、中黑盲蝽、小长蝽呈双峰型消长特点,小黑跳盲蝽则为三峰型消长特点,各峰出现的时间因虫而异;苜蓿不同生育期害虫种类以及每种害虫数量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1991~1992年在泰来县东方红林场对鼢鼠种群季节消长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有效基数法对种群数量的预测预报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