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快速、准确、有效的抗病性鉴定方法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和保障.目前,国内外鉴定油菜菌核病的抗(耐)病性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草酸鉴定法、人工气候室盆栽苗接种鉴定、大田成株期人工辅助接种鉴定和大田病圃或非病圃自然侵染鉴定法等.草酸鉴定法对鉴定材料的破坏性大,育种中应用仅供筛选抗草酸的单株或材料,且不能鉴定抗菌核病菌侵入的材料.人工气候室盆栽苗接种鉴定受空间或成本的限制,难以用于大量的筛选工作,大田成株期人工辅助接种鉴定和大田自然侵染鉴定既受季节的限制,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探寻更高效、准确的抗(耐)病性鉴定方法,仍是抗病育种的迫切需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准确、快速、高效的鉴定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及抗源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已报道的七种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在同一条件下对两个感病和两个抗病品种进行鉴定比较。结果表明:草酸浸根(叶)法用于白菜型油菜鉴定效果不好;不同生育期的油菜对菌核病抗性有差异,应该以花期鉴定为主,苗期鉴定为辅;在花期以麦粒叶腋接种、琼脂块叶腋接种和牙签茎杆接种,接种后发病程度依次为牙签>麦粒>琼脂块;三种花期接种方法与大田接种鉴定的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8000),这三种方法均能有效反映抗、感品种的差异,其中花期牙签茎杆接种法与大田接种鉴定法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r=0.9140)。根据抗性鉴定方法比较的结果,选用花期牙签茎杆接种法,以中油821为对照,对四川农业大学油菜研究中心G1自交系的44份油菜育种材料进行鉴定、筛选,得到12份高抗材料,其中有5份材料的抗性极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3.
油菜菌核病预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滑动相关普查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以气象、海温和环流资料为预报因子的油菜菌核病病情指数预报子模式。对子模式采用平均、加权、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进行综合集成。结果表明,集成模式提高了历史样本的拟合精度和独立样本试报的准确性,特别是人工神经网络集成模式的效果更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谭荫初 《植物医生》2002,15(1):22-22
1.花期摘除“三叶”。油菜花期常与越冬菌核的病菌子囊孢子释放的吻合时间长。在油菜终花前后分次将主茎1.2m以下的长柄叶、短柄叶和主茎低位无效叶等“三叶”摘除 ,中断病菌再侵染 ,使其无法侵入茎秆而起到预防作用。这种方法不仅简而易行 ,省药、防污染 ,而且增产效果显著。实践证明 ,摘叶的防病效果为76.7% ,喷药的为54.1% ,而种子药剂处理、轮作换茬的仅有37.6%。这是由于摘除“三叶”后 ,改善了油菜株间通风透光 ,增强光合作用 ,促进籽粒饱满 ,每667m2 增产油菜为22~33kg。必须指出 ,每次摘除的“三叶”…  相似文献   

5.
控病栽培技术对油菜菌核病发生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小行栽培对油菜菌核病的控病研究结果表明,油菜大小行组合以行距70cm和32.5cm为宜,其发病期比常规等行栽培区的见病期延迟5~7d,自然控病效果达41.6%~47.4%,相当于常规等行栽培1次用药的防治效果;增产效果达17.9%.起到了减轻发病程度,减少用药次数,降低污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大面积使用的多菌灵、防霉宝、禾枯灵、克菌灵、油保2号等多菌灵系列杀菌剂对菌核病都有较好防效;用药适期在用药一次情况下于油菜开花株率近100%时至一次分枝开花株率80%左右时用药,防效最高;隔7~10d用第2次药,其防效比用药1次的提高21.63%;喷药方法可因地制宜,采用机动与手动相结合,喷雾与喷粉相结合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下田喷药操作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从油菜苗期到成熟期都可造成危害 ,其中以中后期发病最普遍 ,危害最严重。一般发病率达 10 %~ 2 0 % ,严重的达80 %以上。菌核萌发和产生子囊盘的温度为 5~ 2 0℃ ,土壤相对湿度为 70 %~ 80 %。每年 3~ 4月份春暖多雨 ,气温和湿度都适合菌核的繁殖侵染。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大量萌发 ,产生子囊盘 ,散发出子囊孢子随风传播 ,如果子囊孢子遇上油菜开花结荚期 ,油菜本身抵抗力弱 ,菌核病菌最容易侵入油菜植株危害。病菌侵入油菜植株后 ,在病部 (多为茎秆 )分解茎秆细胞的胶织物 ,使茎秆表面纤维破裂如麻 ,茎秆…  相似文献   

8.
黄旭正 《广西植保》1999,12(4):16-17
油菜是一种油肥兼收、用地养地结合的作物,广西随着冬季农业的开展,各级领导很重视油菜生产,并把油菜列为一种油肥兼用主要作物之一来抓,加快了油菜生产的发展步伐,全区油菜播种面积由1990年的1.43万hm2,逐年扩大到1995年的6.2万hm2,1998年发展到6.6万hm2左右。油菜种植产区主要集中在河池、柳州、梧州、桂林等4个地区。如1995年这4个地区共种植油菜面积达5.6万hm2,占全区油菜面积的90.74%。其中河池地区为1.7万hm2,柳州地区1.6万hm2。油菜种植面积在3400hm2…  相似文献   

9.
我国油菜菌核病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各地对油菜菌核病的研究成果和防治经验.从防治策略、经济阈值与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等方面综述了油菜菌核病目前的防治技术.并结合我国油菜菌核病的防治现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离体叶片菌丝体接种法和活体叶片菌丝体接种法对19 份黄瓜品种( 系) 进行了黄瓜菌核病抗性筛选。结果表明:黄瓜品种C1 、A15 、甘丰2 号、中农2 号的抗病性较强。中农7 号、828 等品种具一定的抗病性。其余品种( 系) 大多抗病性较差,其中津春3 号、山东密刺较感病。  相似文献   

11.
草酸法筛选油菜抗菌核病材料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作者研究了影响油菜对毒素草酸抗性的一些因素以及运用毒素草酸法筛选抗力核病材料的效果,结果表明,油菜苗期用草酸浸根后,苗病害严重分别随温度,草酸浓度和草酸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大,随湿度,苗龄的增大而减小,在用草酸法鉴定品种的抗性时,草酸浓度10~15mmol/L温度18~28℃,相对湿度80%~90%和自然光照对2~5片真叶期苗适合。用草酸浸根和浸叶法筛选油菜抗病材料的效果明显,用草酸浸叶筛选的8个品  相似文献   

12.
生物化学法监测瓜-棉蚜田间种群的抗药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显示出,瓜-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种群中大多数个体都具有6条基本的酯酶活性带(E_2—E_7),但是,在东北旺抗性种群中发现了具有9条带的个体,其中E_1染色最浅,E_8、E_9染色较深。由于该蚜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水平与其酯酶活性密切相关,确定每毫克蛋白质15分钟水解α-乙酸萘酯大于40微摩尔的蚜虫个体频率在种群中大于0.11(11%)时为抗性种群。由于AChE变构是瓜-棉蚜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的主要抗性机制之一,作者提出一种检测具有AChE变构抗性基因个体的方法,如果这类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大于1%,即为抗性种群。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自噬在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利用酵母Saccharomyces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related gene,ATG)编码的蛋白序列比对核盘菌基因组,获得核盘菌假定ATG,并以核盘菌1980菌株为出发菌株,基于同源重组的原理对假定ATG进行敲除和回补,并测定不同突变体的生长表型和致病能力。结果表明,从核盘菌基因组中比对到2个ATG,分别命名为SsATG5SsATG8,两者在核盘菌致病过程中均上调表达。SsATG5SsATG8敲除突变体在菌丝生长、产草酸和侵染垫形成方面与野生型菌株无明显差异,但SsATG5敲除突变体在离体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叶片上的致病力显著下降了约40%,在活体拟南芥植株上的致病力显著下降了约80%,同时SsATG5回补突变体恢复了正常的致病力。表明SsATG5参与了核盘菌的致病过程,证实自噬在核盘菌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核盘菌不同分离株对油菜的致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带菌牙签活体茎秆穿刺接种法和离体叶片菌饼接种法,以3个品种的油菜为供试寄主,对陕西省5个地区10个县的油菜和其它5种寄主共495个核盘菌分离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两种接种方法接种3个不同油菜品种所反映的不同分离株的致病趋势一致。离体叶片菌饼接种蓉油12号除来自勉县和城固县的2个分离株不能致病外,其余493个分离株均能致病,但各分离株所致病斑直径差异很大,为0.5~42.6mm,其中病斑直径在10~40mm的分离株占94.7%,属于优势群体。同一地区甚至同一地块均存在不同致病力的分离株,不同寄主来源的分离株在油菜离体叶片上均能致病。说明核盘菌种内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这种分化与地理来源和寄主来源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Baseline sensitivity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causal agent of stem rot of rapeseed, to a dicarboximide fungicide iprodione was determined using 50 isolates (historic population) collected in 2001 from the rapeseed fields without a previous history of dicarboximide usage. The 50%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50) values to iprodione of these wild-type isolates ranged from 0.163 to 0.734 μg/ml with a mean of 0.428 μg/ml. In 2007 and 2008, 111 isolates (current population) were collected from rapeseed fields with 4–5 years of iprodione application. The EC50 values of these 111 isolates ranged from 0.117 to 0.634 μg/ml. The historic and current population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 0.05) different in sensitivity to iprodione. The EC50 values of these 161 isolates to a carboxamide fungicide boscalid ranged from 0.002 to 0.391 μg/ml with a mean of 0.042 μg/ml. In the laboratory, three iprodione-resistant (IR) isolates HA17-IR, SZ31-IR, and SZ45-IR were induced from wild-type isolates HA17, SZ31, and SZ45, respectively. The EC50 values of the IR isolates were 200-fold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riginal wild-type parents. The IR isolates showed an increase in osmotic sensitivity. The IR isolate HA17-IR lost its ability to produce sclerotia, and showed a significantly lower virulence on rapeseed leaves than its parent isolate HA17. In contrast, the IR isolate SZ31-IR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virulence than its wild-type parent SZ31. PCR assays showed that the partial two-component histidine kinase (os-1) gene, which is the putative target gene of iprodione, was deleted in the low virulent IR isolate HA17-IR. DNA seque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each of the other two IR isolates SZ31-IR and SZ45-IR had two point mutations in their partial os-1 gen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utations in os-1 gen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dicarboximide sensitivity, sclerotial development, and virulence in S. sclerotiorum.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不同品种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和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等特点,于2021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法及SSR标记对32份甘肃省生产应用甘蓝型冬油菜与9份陕西中部及江苏省现推广应用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越冬率及春化特性差异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探究其抗寒性差异,分析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甘肃省生产应用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高于80%,陕西中部及江苏省甘蓝型冬油菜品种越冬率均小于25%,且抗寒性强弱差异明显;根据春化率高低,参试材料可分为强冬性、冬性、半冬性、弱冬性等4个级别;强冬性材料未现蕾的植株占比高,春播后难以抽薹现蕾进入生殖生长,加权平均薹高随之偏低,抗寒性强;春化率越高,成熟期的加权平均株高越高且抗性越弱,越冬率与春化率呈负相关关系;筛选出的98对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共扩增出976个总位点,其中多态性条带750个,多态位点比率达72%,说明其分子遗传水平上的多态性丰富度高,陕西中部及江苏省甘蓝型冬油菜遗传多样性整体高于甘肃省生产应用甘蓝型冬油菜;通过聚类分析,可将甘蓝型冬油菜划分为9类;根据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可分为3大类,与抗寒性分类趋于一致。研究成果有望为鉴别甘蓝型冬油菜品种、构建指纹图谱及选择不同生态区适宜品种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水稻品种对二化螟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本研究对本省目前推广的47个主要稻种进行了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抗性测定,发现中抗品种2个,耐虫品种22个。粳稻较籼稻更抗二化螟,因而,籼、粳稻的防治指标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四霉素对采自山东省不同地区不同蔬菜作物的151株菌核病菌的毒力作用,同时比较了其对蔬菜菌核病菌不同生育阶段的抑制活性,并通过离体叶片法评价了四霉素对蔬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核病菌对四霉素比较敏感,敏感性频率呈单峰正态分布,151株病菌菌丝生长的平均EC50值为 (0.29 ± 0.01) μg/mL,该值可作为蔬菜菌核病菌对四霉素的敏感基线。此外,经四霉素处理后,该病菌的菌核数量以及干重明显降低,菌核明显变小;2 μg/mL的处理对菌核萌发的抑制率达到100.00%。 离体黄瓜叶片接种试验表明,四霉素对菌核病具有较好的保护和治疗效果,且保护作用较为显著。在质量浓度为20 μg/mL时,四霉素对该病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和异菌脲。因此,四霉素具有防治蔬菜菌核病的潜在价值,可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油菜和小麦种苗根系对乙草胺的耐性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油菜和小麦根系对乙草胺耐药性差异的原因,采用水培法研究了梯度浓度乙草胺对油菜和小麦种苗根系形态、根尖生理代谢和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 mg/L乙草胺对油菜根长抑制率为33.63%,而对小麦根长抑制率可达55.22%;100 mg/L乙草胺对油菜侧根抑制率为63.03%,而对小麦侧根抑制率达100.00%;经0.01 mg/L乙草胺处理后的油菜根尖细胞膜透性高于小麦,当乙草胺浓度高于0.1 mg/L后,小麦根尖细胞膜透性剧烈增加且高于油菜;在较高浓度乙草胺胁迫下,小麦根尖抗氧化酶活性均低于油菜;10 mg/L乙草胺处理下,小麦根尖的解剖结构变异较油菜明显,表现为细胞排列松散、混乱,根冠变形,分生组织细胞染色程度变浅,伸长区细胞分化提前,中柱鞘细胞木质化。研究表明,小麦的根系建成比油菜更容易受乙草胺抑制,且侧根数比根长更敏感;油菜和小麦对乙草胺耐药性差异可能与细胞膜透性、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根尖细胞组织分化等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20.
甘肃临夏高寒区油菜种植气候区划与产量预测气候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临夏地区油菜气候生态条件以及气候条件对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该地区油菜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要素为降水、气温和日照;根据高寒地区油菜生长季节对不同气候要素的依赖程度,对高寒地区油菜种植进行气候区划,并根据气候区划分析了双低油菜不同生长阶段所需气候条件;把双低油菜从播种到成熟划分为五个生育期,建立各生育期动态气候预测模式,实现了双低油菜产量气象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