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蚕期气候异变、病虫害多、农药污染严重,难于饲养。因此,应根据秋蚕期的特点,掌握秋蚕期饲养的关键技术。1控制好蚕室温湿度必须尽量使蚕室保持好目的温湿度。小蚕最好控制在27~28℃的范围内饲养,尽量不超过29℃。日中遇高温时应以通风为主,如室外无风,蚕室中温度比气温高,为  相似文献   

2.
2002年夏秋季节,鲁中南地区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给中秋蚕饲养带来了困难。沂水县公司采取了应变措施,仍获得了中秋蚕的大丰收,全县中秋蚕共放种9856张,总产茧量331160.9kg,平均张产茧33.6kg。本文就高温干旱气候条件下的中秋蚕饲养谈点体会。1 强化蚕室气流,降低蛋室温度,改善饲养环境2002年中秋蚕期前后,30℃以上的高温天气持续长达两个多月,长时间的高温,使蚕儿正常的生理机能受到抑制,特别是4龄以后的大蚕期,许多养蚕户反映  相似文献   

3.
张冬化  周新 《广西蚕业》2004,41(1):46-46
头批春蚕和晚秋蚕,由于气温变化较大,蚕室温度往往达不到蚕生长需要的最适温度标准,导致蚕儿发育不齐和延迟熟蚕结茧,不仅影响蚕茧质量,还会增加很多用工量。采用以下加温措施,保证蚕的全龄期温湿度在正常范围内,养蚕会更省工、省时和高产。  相似文献   

4.
海安县蚕种场最近几年的蚕种生产中不结茧蚕发生较严重,其原因主要来自环境因素和家蚕的病理生理因素2个方面.针对诱发不结茧蚕发生的不良因素,实施了合理布局春、秋蚕期,减少大气污染桑叶;加强桑园管理,采用适熟优良桑叶养蚕;精心饲养管理,增强家蚕的抵抗能力;合理使用桑园害虫化学防治药剂,避免微量农药污染桑叶造成家蚕的慢性中毒;严格消毒防病,避免蚕病蔓延危害;更新蚕室加温设备,创造良好的上蔟环境;适当使用蜕皮激素,促进熟蚕上蔟整齐等技术与管理措施,使不结茧蚕的发生率从15%下降至5%.  相似文献   

5.
目前,内污茧成了严重的问题.大部分内污茧是病蚕毙死茧中造成的.预防内污茧的办法,除蚕室蚕具消毒外,还需要加强饲育技术处理.蚕儿发病不仅是由于病原物的侵入,某些降低蚕儿体质的因素亦有助于感染.这些因素包括饲育环境和技术处理等.所以,控制内污茧的发生,不但是要做到消毒彻底,而且,适当的饲养技术同样是很重要的.初秋蚕(日本初秋蚕一般是七月上旬收蚁)开始,蚕病发生就引人注目了,这是由于高温多湿、叶质差、蚕儿体质虚弱的原因引起.考虑到今年初秋蚕期也可能发生内部污染茧,所以,下面打算从养蚕技术角度,提出一些防止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原蚕小蚕饲养是原蚕饲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将直接影响到种茧产质量,更关系到制种成绩与蚕种质量。"小蚕靠温养,大蚕靠风养",小蚕期通过温湿度控制,调节养蚕环境条件,提供最适宜原蚕生理需求的蚕室小环境,是养好原蚕小蚕的关键。而在淳安等山区原蚕区,蚕室小环境调节关键中的关键是加温补湿设施的完善与否,杭州蚕种场自制简易温湿度控制器解决的正是这一关键难题。1现有蚕用温湿度控制设备存在的问题杭州蚕种场自建立原蚕区以来,为解决原蚕小  相似文献   

7.
夏秋期,在给桑前淋湿桑叶的整个表面,可降低蚕室温度和增加湿度,减少蚕儿水份损耗,改善蚕儿食欲和适口性以及饲料的可消化性。从4龄开始,用湿叶饲养白茧1号、白茧2号,饲养期较之对照区:在夏期缩短29小时,在秋期缩短42小时。相应地增加了:平均全茧量增加13.2%和17.6%,平均茧层量增加14.3%和15.2%,产茧量增加13.9%和17.8%,并改良了茧的工艺品质。  相似文献   

8.
乐波灵 《广西蚕业》2003,40(3):53-54
家蚕的幼虫老熟后,吐丝结茧,是它的本性,“春蚕到死丝方尽”就是对这一本性的真实描述。但在生产上经常看到有些蚕不能吐丝结茧。众所皆知,丝茧育是以获取茧丝为主要目的,为了减少经济损失,希望广大蚕农朋友了解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采取措施加以避免。经过笔者调查,总结有以下几种原因可造成家蚕不吐丝结茧。1蚕儿发育不良1.1温度:催青期胚子发育在30℃以上的高温或20℃以下的低温,以及饲育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对蚕儿的丝腺发育造成影响,丝腺发育畸形,便可产生不结茧蚕。1.2营养:稚蚕期用叶过老或5龄蚕食下大量的嫩叶或喂叶不足,蚕儿常常处于…  相似文献   

9.
上蔟要点     
蚕饲养进入5龄上蔟阶段,如何抓好蚕儿上蔟后管理,过好上蔟关,避免不结茧蚕发生及黄斑茧增加,至关重要。1做到饱食适熟上蔟,在保证旺食期吃饱基础上,避免生蚕上蔟,“多吃口叶,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水稻、柑桔等作物除虫时,大量使用杀虫双农药,使桑叶或蚕室周围环境被污染,导致家蚕中毒。尤其是早中秋蚕期,发生大面积微量中毒现象,蚕儿老熟后上山不结茧,损失十分严重。在1989年、1990年的早秋蚕生产实践中,笔者发现发生杀  相似文献   

11.
<正> 蚕室是蚕儿生活的场所。为了使蚕儿正常生长发育,必须具有合理的生活环境条件。在养蚕过程中,为了适应蚕儿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我们通过调查:凡是为蚕儿创造和改善适应生理需要的蚕室环境条件,如保温保湿、通风换气、光线明暗一致,蚕儿生命活力,新陈代谢、抗逆性都强,生长发育健壮,不发生病害,蚕茧单产和茧丝品质都高,特别是夏、秋蚕用“口袋屋”饲养,蚕病发生严重,不少  相似文献   

12.
<正>秋蚕期是蚕农一年中饲养次数最多,饲养量最大的一个时期。秋蚕期,气温高,微粒子病毒繁殖快,而桑叶质量差蚕儿抵抗力下降,从而使微粒子病的爆发成为可能。为确保秋蚕稳产高产,控制微粒子病的爆发。必须切实做好把三关:"消毒防病关、桑叶病虫害控制关、饲育关"工作。1消毒防病关"一消":消毒。养蚕前(收蚁前10日)进行一次环境、蚕室、蚕具消毒。1环境消毒。清除原蚕户房前屋后等周围的杂草、垃圾和  相似文献   

13.
大丰市新丰镇2013年秋蚕上山期部分蚕农发生大批量不结茧蚕,笔者调研了不结茧的发生情况,分析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提出有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大丰市新丰镇2013年秋蚕上蔟期部分蚕农发生大批量不结茧蚕后,调研不结茧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不结茧蚕的原因,并提出有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 东阳市湖溪镇90多户蚕农饲养的200多万条秋蚕,不上簇不结茧,吐出的丝比圆茧丝还好。在蚕室看不到一个蚕簇,通体发亮的熟蚕在两米多长的特制钢丝床上吐着丝,熟蚕织出的、与钢丝床一样大小的平板丝,雪白光亮,平平展展,既平滑又柔软,用手扯怎么也扯不断。  相似文献   

16.
作者根据大丰市新丰镇2013年秋蚕上山期部分蚕农发生大批量不结茧蚕后,调研不结茧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不结茧蚕的原因,并提出有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焦玉凤 《北方蚕业》2007,28(1):57-58
为了规范柞蚕小蚕合成袋养蚕技术,降低发病率,提高结茧率,增加春柞蚕效益,笔者认为春季柞蚕小蚕合成袋养蚕的原则是:改悬挂育为茧床或帘上平面育,饲育温度24~25℃。湿度:蚕未眠时90%左右,眠时60%左右。不喂水叶,眠前出沙,蚕起青后上山。蚕室蚕具彻底消毒。春小蚕合成袋养蚕的具  相似文献   

18.
何猛 《蚕桑通报》2007,38(4):29-30
近年来蚕桑生产虽有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但据笔者在睢宁县调查,单季养蚕在1~3张的养蚕户仍占60%以上。这些养蚕户养蚕投入少,因小蚕共育成本增大.基本上都不采取小蚕共育技术,甚至小蚕室根本不加温,全龄采取自然温度饲养,春蚕1~3龄蚕室的平均气温是18~22℃.晚秋小蚕期蚕室气温略高些.但都远低于小蚕适宜温度26~28℃,这样就人为的延长了小蚕龄期.导致小蚕发育不齐,增加蚕病的发生,从而影响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因此,为使养蚕生产能持续发展,找到一种成本低,又安全、节能、环保、且简单易行的加温控温设备,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于丽萍 《四川蚕业》2002,30(3):39-39
<正> 正常的老蚕上蔟后,在合理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会迅速排尽粪尿,寻找合适场所吐丝结茧:部分不熟的蚕上蔟后,爬游或静伏一定时间,也会迅速排去粪尿,吐丝结茧。唯有少数蚕儿上蔟后到处乱爬,待体力不支时,掉到蔟下,或死亡,或卧伏。还有少数蚕儿上蔟后不吐丝也不死,就是不做茧。这类蚕统称“落蔟蚕”。  相似文献   

20.
任丽华 《四川蚕业》2003,31(1):43-44
在大面积生产中 ,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 :蚕儿在饲养期 ,从肉眼观察、生长发育等活动均较正常 ,但是上蔟后 ,出现较多的不结茧蚕。少者为几十头或几百头 ,多者几千头 ,严重的甚至上万头 ,给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 ,给蚕农的经济收入造成较大的损失。根据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经验和查阅有关资料 ,总结出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1 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1 1 与蚕品种有关系 :如东肥就有不结茧蚕或吐平板丝的生理特性 ;还有杭七、杭八、新九蚕品种等在蔟中易发生不结茧蚕 ;还有我们常用的春雷在蔟中低温多湿的环境情况下也易发生不结茧蚕。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