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稻渔共生是以水田稻作为基础,在水田中养殖鱼、虾、鳅、蟹、鳖等水产和鸭(禽)等动物,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肥、气及各类生物资源,通过水稻和水(禽)产动物既共生共育又互利互补而形成的种养生态模式。"稻-鱼""稻-鱼-鸭""稻-虾""稻-鳖""稻-蛙-菜""稻-鳅""稻-鱼-菇""稻-鱼-萍""稻-鱼-萍-鸭"等种养模式是最大限度利用稻田空间的主体复合种养模式,水稻扎根稻田泥土中,鱼、虾、鳖、鳅、蟹生长在水中,鸭、萍在水面  相似文献   

2.
稻-鸭-萍共作对水稻田病虫草的控制效果及增产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生物间互作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稻-萍共作处理能够有效地控制水稻田草害的发生,稻-鸭、稻-鸭-萍处理模式对褐飞虱及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且稻-鸭-萍共作模式的增产作用明显,杂交籼稻增产近20%,粳稻增产也达8.8%,并可生产无公害稻米和有机稻米。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兴化市野陈村稻-鸭-萍共作的生产经验;阐述了稻-鸭-萍共作的生态效应,并对共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存在的技术措施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兴化市野陈村稻-鸭-萍共作的生产经验;阐述了稻-鸭-萍共作的生态效应,并对共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存在的技术措施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稻-鸭-萍共作模式的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得出了稻-鸭-萍共作生产有机稻米的高效途径,对探索水稻高效种植模式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控制好食品原材料的品质对现代食品安全非常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食品安全保障的一条不可忽视的途径。文章以湖南芷江稻鸭共生系统为例,研究了农业文化遗产对现代食品安全的保障功能,得出了稻鸭共生系统显著降低了病虫害、有效抑制了杂草生长、提升了稻鸭共作区的营养物质浓度和总溶解固体物的结论,并提出了芷江鸭的种鸭选育、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等加强芷江稻鸭共生系统保护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稻—鸭—萍共作技术以生态循环生产为基础,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大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以生产绿色优质大米和无公害肉鸭为最终目的,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总结稻—鸭—萍共作技术的优势,分析其效益,旨在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稻萍鸭生态系统是一种稻田养萍、养鸭,互促共生、生态环保、有机高效的栽培模式,是一项集有机稻米生产与水禽共养于一体的生态型农业清洁生产模式.稻萍鸭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效应有:一是抑制稻田杂草的发生和危害,控制效果达95%以上,其对阔叶杂草控制效果最好,对双子叶和单子叶杂草控制效果良好.二是压低害虫基数,减轻害虫发生和危害,其对稻飞虱等虫害的控制效果较好.三是控制水稻病害,尤其是水稻纹枯病得到有效控制.四是改良土壤,表现为土壤养分库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结构有较好的改善,土壤环境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有利于水稻对养分的吸收.五是刺激作用,在稻鸭共作的效果中,由于鸭的活动刺激了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9.
开展了稻鸭共育和稻鱼共育结合灯光诱杀防治有机稻田主要病虫害的研究。结果表明,在4个处理中,灯光诱杀+稻鸭共育对水稻病虫的防效最好,对黑尾叶蝉、稻飞虱、四点叶蝉、水稻枯心白穗的相对防效分别高达80.82%、77.16%、74.13%和59.83%;灯光诱杀+稻鸭共育处理田水稻纹枯病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田间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田,相对防效分别达85.38%和70.37%;稻鱼共育、灯光诱杀+稻鱼共育、稻鸭共育、灯光诱杀+稻鸭共育处理的稻田总利润较对照田分别增加了5.95万、5.86万、5.47万和5.31万元/hm2。可见稻田养殖结合灯光诱杀在提升有机稻田主要病虫害防效的同时能稳定增产创收。  相似文献   

10.
开展了稻鸭共育和稻鱼共育结合灯光诱杀防治有机稻田主要病虫害的研究.结果表明,在4个处理中,灯光诱杀+稻鸭共育对水稻病虫的防效最好,对黑尾叶蝉、稻飞虱、四点叶蝉、水稻枯心白穗的相对防效分别高达80.82%、77.16%、74.13%和59.83%;灯光诱杀+稻鸭共育处理田水稻纹枯病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田间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田,相对防效分别达85.38%和70.37%;稻鱼共育、灯光诱杀+稻鱼共育、稻鸭共育、灯光诱杀+稻鸭共育处理的稻田总利润较对照田分别增加了5.95万、5.86万、5.47万和5.31万元/hm2.可见稻田养殖结合灯光诱杀在提升有机稻田主要病虫害防效的同时能稳定增产创收.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镇江市近年来成功推行"稻鸭共作",农民种植水稻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依靠役鸭除草、治虫。据介绍,"稻鸭共作"饲养出来的鸭子叫"稻鸟鸭",生产的稻米叫"野稻米"。由于采取生态农业循环种植法,产量也不低,而且大米品质、口感俱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像"稻鸟鸭"、"野稻米"一样的  相似文献   

12.
<正>元阳县改变传统发钱发物的输血扶贫模式,完善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利益联结共享机制,精准实施"菜单式"产业帮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一是大力推广稻鱼鸭生态种养模式。抓住元阳县被农业部列为"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县"的机遇,大力发展稻鱼鸭综合种养,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方式,按照每户23只鸭苗、10kg鱼苗的发放标准,在新街镇、攀枝花、牛角寨等7个乡(镇)建设示范区13片1333.3 hm~2(2万亩),覆盖15个  相似文献   

13.
"稻鸭共育"对稻田病虫草害的控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通过"稻鸭共育"对水稻田病虫草害影响的调查,分析了"稻鸭共育"对稻田杂草、稻飞虱、螟虫、纹枯病的控制及害虫天敌的保护作用,并对"稻鸭共育"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1986-88年举行的"稻-鱼-鸭"、"稻-鱼"、"稻-鸭"和"稻"(CK)四个处理的田间试验及一系列辅助试验资料,旨在鉴别三种共栖模式的投入、产出和经济、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在低温地区的稻田四周挖沟养鱼、放鸭不仅能提高稻、鱼、鸭蛋的产量和收入,而且还改善了稻田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稻-鱼-鸭"被认为最佳模式,鸭是最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1986-88年举行的"稻-鱼-鸭"、"稻-鱼"、"稻-鸭"和"稻"(CK)四个处理的田间试验及一系列辅助试验资料,旨在鉴别三种共栖模式的投入、产出和经济、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在低温地区的稻田四周挖沟养鱼、放鸭不仅能提高稻、鱼、鸭蛋的产量和收入,而且还改善了稻田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稻-鱼-鸭"被认为最佳模式,鸭是最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为使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的绿萍在稻田系统中的生态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加强绿萍的循环应用,[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动态分析了稻鸭萍共作系统的生态结构,绿萍在系统中的生长动态和增产效应.[结果]通过鸭子和绿萍在稻田生态位的添加,使原来的稻田食物链结构趋向复杂化,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效促进了水稻产量性状的表达和稻米品质的改善.稻鸭萍共作处理的有效穗、千粒重、实际产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高出7.77%、1.34%和20.03%;整精米率提高4.02%,垩白粒率降低30.24%.随着鸭子的不断成长,对萍的采食量也不断增加,整个共作期间每只鸭可食鲜萍量40.8 kg鸭子在稻田的取食、践踏、嬉戏等行为,利于绿萍的分萍、倒萍,促其生长,绿萍生长后期倒萍速度明显低于稻萍处理.[结论]总之,稻鸭萍共作系统是一项种养相结合,节本增效的生态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17.
自2014年起石首市全域探索绿色发展,在水稻生产上创新应用"稻+鸭+蛙"2类绿色生产模式,集成10种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水稻提质增效、生态环境好转、社会影响轰动的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明确生态农场"稻鸭共作"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稻鸭共作"技术的完善以及在生态农场中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结合前人研究分析了"稻鸭共作"的生态效益,从生态农场实际生产的角度,综合分析了"稻鸭共作"系统与普通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农药、化肥、人工、管理等投入,并分析了生态农场"稻鸭共作"生产的发展前景。结果表明:虽然"稻鸭共作"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有机肥、人工以及生物农药,同时"稻鸭共作"使得水稻有效穗数减少,导致稻米产量降低,在不考虑有机认证费用的前提下,生态农/kg,远远高于市场上常规生产的稻米,但停止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土壤和空气环境都得到了改善,生产的大米没有农药残留,易通过有机认证成为有机大米,可获得净收益76 000元/hm2,远高于常规生产获得的净收益(27 595元/hm2)。  相似文献   

19.
潜江市近几年通过对不同稻鸭共育种养模式的试验和示范,成功地探索出了适合当地生产发展的"油-稻 鸭"和"虾-稻 鸭"的种养模式,分析了两种模式的经济效益,总结了配套的种养技术.  相似文献   

20.
"稻鸭共生"技术由中国"稻田养鸭"的传统技术发展而来。"稻鸭共生"技术被称为"亚洲的农业技术"。但各国各具特色:日本注重其理论研究,不断追求高程度技术标准化;韩国将此项技术与生态农业推广紧密结合,提倡全民环保意识;越南利用此项技术提高稻米品质,促进出口事业蓬勃发展;菲律宾则致力寻求生产、经济、生态的最佳平衡状态。中国的"稻鸭共生"技术则利用稻和鸭间共生共长的关系构建起一种立体种养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