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名田制是汉代四百年来土地制度方面的基本国策。制度的基础是前朝的授田制、限田制和军功爵制,特别是商鞅变法为名田制打下基础。由近年出土《张家山汉简》中,知道汉初推行名田制,按照爵位确定占有田宅数量。民爵和一般庶民要加入什伍组织。庶民可占有田一顷,宅一区。宅田宅数量根据户主变动有授有还。公大夫以上高爵位者不承担纳税和支差役,身死后继承人要降爵,减少相应的田宅数量。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文化艺术和庄园经济两大因素对魏晋南北朝园林的影响,并在介绍魏晋南北朝园林典型实例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艺术和庄园经济对后代园林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秦汉以后,农村中由地方豪强控制政治经济,很多人只是农奴身份,即便是自耕农也受到很大的压制。所发生的社会动乱,以及改朝换代的主导是权臣和地方豪强。土地制度改革也是由统治者主导进行的。到宋代较普遍的实行了佃耕制,出现了许多庶族地主。土地零细化,土地买卖频繁,劳动力自由化,大量的雇工出现。而失掉土地的农民成为流民或半流民,造成社会的严重问题,农民起义由此而频繁发生。但一千多年来“千年田换八百主”不断的更换土地主人,依然保持佃耕制,直到近、现代工商业的发展,才促成土地改革。两者的主要土地问题差异:前者是朝廷与豪强争夺编户,土地改革目的是抑制豪强;后者是流民丧失土地,要均平土地权力。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在检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分裂数百年的原因时,常常将这一时期普遍存在的坞壁社会组织归结为大一统王朝末期分裂的因素,即潜滋暗长的地方豪强势力在王朝政治日益腐败与中央权威日益沦丧后,以坞壁屯聚的形式崛起,造成了社会的持久分裂。读完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夏毅辉先生的新著《汉末魏晋南北朝坞壁考论》一书(该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一个清晰而真实的历史图景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汉末魏晋南北朝坞壁林立的现象恰恰是王朝分裂的结果。当然,作为研究这一时期“坞壁”现象的学术专著,《汉末魏晋南北朝坞壁  相似文献   

5.
李三谋 《农业考古》2002,19(3):207-214,218
明代 ,我国的地主经济、商品经济以及高利贷活动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与此相适应的土地买卖市场逐渐兴盛起来。社会上的货币垄断者官僚、地主和商人等在不同的时期 ,以不同的形式积极投资土地 ,并普遍地扩大购置田产的规模 ,反复地推动着农村土地所有权转移的进程 ,从而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国内封建经济的结构与形态。一、田产交易的态势元末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全面地打乱了传统的封建统治秩序 ,有力地削弱了地主经济 ,以至造成导致明朝初期土地占有关系的调整———重建官庄、移民垦荒、计民授田、惩治豪强兼并 ,从而使国内产生了较多的自耕…  相似文献   

6.
略论山东汉画像石的农耕图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代,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封建主义的基础是农业”。这个时期,随着牛耕技术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推动着在全国范围内确立起来的封建制生产关系更加趋于成熟。西汉晚期,土地兼并逐步加剧,以致形成东汉时期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豪强地主经济膨胀发展。封建制关系的发展所引起的意识形态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在各种各样的考古材料上也打上了烙印。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就是以这种大土地所有制的豪强地主经济为基础,在当时特定的政治历史条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人们流离失所,居无定所,造成人口管理混乱,政府对人口的管理始终处于无序状态,极大地影响了不同朝代政府的赋税增收,尤其当时一些豪强大族隐匿户口,截留赋税,使得大量户口未能够在政府的直接管辖之内。为此,不同朝代政府非常重视国家对户口管理工作,采取种种措施加以控制,以期稳定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大量有关果品的记载。果品不仅具备食用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持续提升,魏晋南北朝时期果品种植的面积持续扩大,种植技术不断成熟,种植品类日益繁多,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能力增强。果品在饥馑灾荒年代可以充当主食饱腹,可以调节味道增添层次,果树既具备观赏价值,又可以作为经济作物提供经济效益。此外,果品还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促进社会交往与文化交流。果品可用以彰显社会地位,可用以交际交流,可用以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可用以下酒醒酒以避世。果品丰富的生活和社会功用使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更广泛的开发和利用,并持续发展至今。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令史的职责不像汉代仅限于掌文书和参与礼仪活动,而是扩展到参与司法事务、参议政策、检查户籍、进行经济营生、协助选举等领域。尚书令史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举产生了很大影响,它自己是“小选”的对象,又在官员选举中制造滥选案件。尚书令史职责扩展、政治影响扩大的原因与尚书台职权扩大有关,也是当时士风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茶文化现象,与作为饮品的茶叶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其契合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所以为后世茶文化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郭浩 《农业考古》2022,(1):89-98
秦汉"大男大女模式"最初并不是专门用来征发赋役的,它是最基本的人身控制模式。直到汉初,"大男大女模式"与赋役制度仍不是直接对应。随着户赋演变为口赋以及杂税的弹性扩张,赋税征缴逐渐向"大男大女模式"靠拢;秦汉"傅籍模式"是朝廷每年八月对男子进行的系统工作,与女性无涉,其目的是统计男子服兵役、更役等常规徭戍的人数。汉代徭役的制度弹性导致服役对象由傅籍男性扩展到大男群体,甚至大女群体,呈现出"大男大女模式"与"傅籍模式"的纠缠不清,形成了汉代赋役身份的外在错位。  相似文献   

12.
汉简资料记载,汉初为了保护农业发展,律令禁止放牧养猪的养殖方式,这或许促使了圈养方式的兴起。两汉时期既有民间个体饲养也有政府集体养殖两种方式,边塞的戍守系统继续沿用此种模式。汉代人们对猪的认知度颇高,无论是在朝廷赏赐、医疗、饮食,还是在地名、人名中都广泛应用,猪文化影响深远。此外,西北汉简中的“肉价”可能就是猪肉价格的简称,这为深化汉代社会生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西汉建立之初,经过秦朝末年长期的战乱,土地荒芜,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百姓生活十分困苦。针对这种情况,汉初统治者高祖、吕后、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了招抚流亡、鼓励垦荒、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与民休息等政策,使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经过近70年的努力,呈现出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4.
试论汉代国家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喆  戚亦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376-4378
在研究史科的基础上,对汉代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汉代政府对农业实行轻税政策,除了"三十税一"的田租外,国家积极通过其他措施筹措粮食,使国家粮仓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  相似文献   

15.
三长制、均田制和府兵制是隋唐国强大的密码,但是这一体系之中有一个最大的缺陷是国家一定要有着充分的土地去支配,否则就会导致建立在其上的国家税收制度的失效。中唐以来,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以及大量浮逃户的出现,建立在土地公有制上的租庸调也随之失灵,李唐王朝只有日益缩小的税基。故中唐以来,"两税法"逐渐代替"租庸调"成为了最为主要的农业税收制度,但两税法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只能"救时之弊"。两税法的实施至多在税收项目和征收手续上有所简化,但是对剥削量而言并没有减少,所以也并未减轻农民负担,更没有解决好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问题,最终导致李唐王朝的税收彻底瓦解。  相似文献   

16.
自首制度出现于夏朝,确立于秦汉,在汉朝有所发展和完善,在唐律中更是达到了集大成的境地。宋承唐制。明、清两代对之有进一步发展;但唐律自首制度的基本原则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17.
石华  张法瑞 《古今农业》2006,6(1):19-27
农业是稳定政权的基础,元朝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相当重视,颁行了一系列重农政策和措施,这在《通制条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其中又以卷16《田令.农桑》“劝农立社事理条画”所载更为详实,给元代后期乃至后世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管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通制条格》“劝农立社事理条画”对元朝中前期农业所起的作用,成为元代农业管理纲领性文件的原因;并且还就这一时期蒙汉杂糅的二元体制对元代的农村、农民、农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三国时期孙吴的官田租佃制度,着重探讨了"二年常限田"的含义以及官田与私田的关系,并分析了嘉禾四年与嘉禾五年租税不同之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