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春麦区小麦育种50年Ⅰ.小麦育种工作情况及主要成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春麦区为我国春种小麦主产区。建国前虽推广13个抗旱丰产类型品种。但均不抗秆锈病,政协委员使秆锈病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建国后50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小麦品种改良工作。明确了以抗病为中心的高产,优质,适应性强适于集约化栽培为育种目标,控制了秆锈病的为害,使单产稳步提高。期间先后共育成审定210个优良品种,大面积更换品种4-5次。每次更换品种对促进小麦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遗传育种基础理论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东北春麦区小麦育种50年Ⅱ.小麦品种的演变及其系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年来,本麦区先后共育成审定2l0个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更迭品种4~5次。每次品种更新技代使单产不断提高,促进了小麦生产的发展。本文较详细阐述了品种演变过程,并根据品种的亲本之间血缘关系,汇集了小麦品种的系谱。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及用于种植小麦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小麦的单产及品质,以满足我国粮食持续增产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利用现有基因资源及常规和分子育种技术的前提下,选育出优质、高产、稳产的协调改良性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高产小麦品种设计与育种方法研究的建议,在现有基因资源前提下,结合传统和分子育种技术,力争快速培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优的小麦新品种,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江苏淮南小麦生产的现状、小麦育种的目标及方向,分析了近年来育成的镇麦系列小麦品种的遗传背景,介绍了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小麦育种实践,探讨了江苏省淮南小麦育种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江苏淮南小麦生产的现状、小麦育种的目标及方向,分析了近年来育成的镇麦系列小麦品种的遗传背景,介绍了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小麦育种实践,探讨了江苏省淮南小麦育种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8.
东北春麦区小麦育种50年Ⅲ.小麦育种与品种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本麦区小麦育种目标、育种途径与方法亲本选配、杂种后代处理与选择、品种试验、扩繁和推广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9.
黄淮麦区小麦育种方向和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小麦生产面临的问题,依据黄淮麦区自然、气候、生态特点,结合黄淮南片及陕西省中肥组区试及多年育种、生产实践,提出并分析了该区小麦育种方向,从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亲本选择与组配、协调提高产量三因素、加强后代抗病、抗逆、适应性选择等方面探讨了优质高产小麦的育种策略,以期对今后的小麦育种工作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南阳盆地麦区小麦生产的现状与育种应对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南阳盆地麦区小麦生产及品种的利用现状,围绕解决南阳盆地麦区高产与稳产、高产与优质、耐寒与早熟、矮秆与早衰4大矛盾提出具体的育种目标,即高产、稳产、优质、多抗、中早熟。具体性状指标要求:适合南阳生产的半冬到弱春性品种,产量三要素要在有一定亩穗数的基础上,以千粒重为主攻方向,要求亩穗数38万以上,千粒重42g以上,中早熟,半矮秆,抗倒伏能力强,抗病,播期弹性大,抗逆力强。  相似文献   

11.
豫南稻茬麦区优质高产小麦育种目标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豫南稻茬麦区小麦育种工作的现状,依据独特的生态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和小麦生产水平,结合几个推广品种的性状特点,提出了应以培育优质高产、稳产、耐湿、多抗、早熟小麦品种为目标。具体性状指标要求:选育半冬性多穗型品种,产量三要素中要突出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千粒重要求中等或偏上即可,早熟或中熟,灌浆速度快,半矮杆,抗倒伏能力强,耐湿抗病,适应范围广,播期弹性大,抗逆力强。  相似文献   

12.
小麦品种豫麦13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品种豫麦 13的品种特性及利用其所配制后代的表现进行了介绍和探讨 ,表明豫麦 13感白粉病的缺点在杂交后代易克服 ,以其为亲本配制组合搭配余地较大 ;配组的后代须设置白粉病诱发行 ;选用丰产性能好的抗病亲本与之配组 ,后代表现尤为突出 ;必须强化以其作为中心亲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对2010年以来小麦生育期间黄淮南片麦区非生物灾害和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种的表现进行分析,认为冬春干旱、春季倒春寒冻害,灌浆后期高温、干热风、倒伏等灾害,以及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叶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是影响该区小麦生产和品种利用的主要因素;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种一般为冬春抗寒性较强,抗倒性较好,后期根系活力强、耐热性好、灌浆快,抗(耐)病性好[抗(耐)赤霉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的品种。对品种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黄淮南片麦区不同地区小麦品种利用原则,最后对近年来部分新审定品种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小麦品种进行介绍,并提出了这些品种的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5.
1983—1994年黄淮麦区东西线穿梭育种工作的回顾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2年开展黄淮麦区东西线穿梭育种工作以来,历经13个年头,“七五”期间有山东、陕西、徐州、河南四个农业科研单位参加;“八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安阳棉花研究所小麦室也参加了这项工作。本文对十余年体会和进展作一回顾与简结。1 穿梭育种的进展1.1 小麦组合后代升选情况 “六五”以来共交流小麦F_1组合216个(仅“八五”期间就交流F_1组合129个),交流后代单株及亲本材料近1000个。现将各地在  相似文献   

16.
17.
黄淮麦区小麦超高产育种产量结构优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产量结构和生态环境互作理论出发,探讨了在黄淮麦区生态条件下,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结构模式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提出了选 育9t/hm^2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结构的多元化组合模式。并强调在小麦杂交育种中,通过对产量结构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诸如分蘖、幼穗分化、籽粒灌浆、抗病、抗逆性能等方面综合遗传改良,是培育和发挥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优质小麦新品种“鄂麦18” 集优质专用、高产、多抗、早熟于一体的小麦新品种“鄂麦18”在湖北大面积繁育成功。该品种填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中筋小麦的空白,荣获2005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19.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性状特点及改良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0-1992年黄淮南片及河南省水地小麦品种区试资料,统计分析了1980年以来该区育成品种的产量、产量三要素、抗性等性状的累计频率,以及“六五”期间、“七五”期间(以下简称“六五”、“七五”)该区育成品种的特点和应用情况。结果表明: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的生态型以半冬性(约占42%)和弱春性(约25%)为主。“七五”期间比“六五”期间,半冬性品种相对下降了6%;弱春性和春性品种则上升了17%和4%;株高降低约5~10cm;产量潜力明显提高,亩有效穗增多,穗粒数减少;品种抗病性提高;而品种的遗传基础趋于狭窄。提出了大面积生产条件下(亩产350~450公斤)对丰产、稳产、广泛适应性品种性状的要求和今后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20.
回顾近60年黄淮麦区品种间杂交育种与其他育种途径技术演变,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指导该地区冬小麦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