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大豆红冠腐病是一种为害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该病害的典型症状是大豆叶片变黄萎蔫,植株枯萎,根系变黑腐烂,茎基部及根系表面产生大量红橙色小点,是病原菌的子囊壳。其致病菌为寄生柱枝孢菌(Cylindrocladiumparasiticum),有性阶段为冬青丽赤壳菌(Calonectriailicicola)。本文对大豆红冠腐病及其致病菌的文献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2.
值得关注的大豆新病害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大豆病害在世界上报道有上百种 ,其中大豆疫病菌、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番茄环斑病毒、烟草环斑病毒等危害大豆的有害生物是我国检疫性有害生物 ,但近年国外大豆病害的发生情况有了一些变化 ,一些新兴的、重要的病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防止这些新的危险性有害生物随进口大豆传入我国 ,避免对国外大豆上病害的了解停留在大豆疫病菌等有害生物上 ,现着重介绍几个近年在国外发生普遍、经济影响大、中国没有分布、随大豆传入风险高的新的危险性真菌病害 ,从而对大豆真菌病害有新的认识。1 大豆突死综合症一种镰刀菌引起的大豆突死综合症 (英… 相似文献
3.
对40个供试菜用大豆品种进行了抗2个SMV流行株系的鉴定。结果表明,有4个品种抗SC-3株系,分别是‘苏鲜4号’、‘浙鲜豆5号’、‘奎丰4号’和‘KVS124’;‘浙农8号’和‘苏鲜4号’抗SC-7株系,‘苏鲜4号’兼抗SC-3和SC-7株系。这些品种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遗传相关的研究。此外,还鉴定筛选出‘通豆6号’、‘青酥2号’、‘青酥4号’、‘青酥5号’和‘青酥6号’等5个品种对SMV的主要流行株系SC-3表现耐病,这些品种可直接用于菜用大豆的生产。研究还显示,来自江苏地区的育成品种抗性相对较好,而来自上海崇明的地方大豆品种资源抗性普遍较差,这可能与该地区流行的SMV株系的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日本种植的大豆发生的病毒病、真菌病和细菌病的主要种类的病原、分布范围、越冬场所、为害大豆的部位和为害症状、引起严重发生的环境条件及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6.
我国魔芋5种新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魔芋是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大力发展魔芋生产已成为不少地区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之一 ,成为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又一有效途径。随着魔芋规模化种植面积增加 ,魔芋软腐病等持续发生流行 ,且有不断发展蔓延的趋势 ,发病后产量损失一般为30%~50% ,甚至可造成大面积绝收。魔芋病害的严重发生已成为制约魔芋生产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关键因子。为此 ,近几年来 ,对我国魔芋病害进行了初步研究 ,经查新检索 ,发现了5种新病害 ,并对其防治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现简要介绍如下 :1病害的识别1.1魔芋白纹羽病(Ros… 相似文献
7.
高粱新病害顶腐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我国高粱上发生的新病害顶腐病是由亚粘团串珠镰孢(Fusarinm moniliforme var. subglutinans Wr.&Reink.)侵染引起的。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适宜pH值为6~8。小型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28℃,适宜pH值为6~7。病菌在Bilai培养基上,pH4~11间均易产生大型分生孢子。黑光灯和日光灯照射对大型分生孢子形成有促进作用,且黑光灯优于日光灯;在光照处理下最适宜产生大型孢子的培养基为小麦粒和高粱粒。病菌在PSA培养基上培养10~12天后可产生厚垣孢子。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以半乳糖、甘露糖为佳,乳糖、木糖、葡萄糖次之。对氮源利用远不及碳源。人工接种条件下,病菌能侵染高粱、苏丹草、哥伦布草、玉米、谷子、珍珠粟、薏苡、水稻、燕麦、小麦、狗尾草等禾本科植物。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粱上发生的新病害顶腐病是由亚粘团串珠镰孢(Fusarinm 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 Wr.&Reink.)侵染引起的。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适宜pH值为6~8。小型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28℃,适宜pH值为6~7。病菌在Bilai培养基上,pH4~11间均易产生大型分生孢子。黑光灯和日光灯照射对大型分生孢子形成有促进作用,且黑光灯优于日光灯;在光照处理下最适宜产生大型孢子的培养基为小麦粒和高粱粒。病菌在PSA培养基上培养10~12天后可产生厚垣孢子。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以半乳糖、甘露糖为佳,乳糖、木糖、葡萄糖次之。对氮源利用远不及碳源。人工接种条件下,病菌能侵染高粱、苏丹草、哥伦布草、玉米、谷子、珍珠粟、薏苡、水稻、燕麦、小麦、狗尾草等禾本科植物。 相似文献
9.
10.
番茄茎基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番茄茎基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供试PDA、PSA、2%水琼脂、Richard、番茄煎汁、燕麦片和番茄燕麦等7种培养基中均能良好生长,而在2%水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为缓慢;菌丝在2~32℃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20℃,致死温度为50℃,10min;菌丝生长的pH范围为3~10,最适为5~7;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病菌在7种供试培养基上均能产生菌核;菌核在10种供试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萌发温度范围为5~30℃,最适20℃,致死温度为59℃,10min;菌核萌发pH范围为3~10,最适为7。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昌平区不同生菜品种病害调查与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北京市昌平区生菜病害发生情况,为生菜栽培以及生菜病害的防治工作提供必要依据。对北京市昌平区温室栽培的10个生菜品种的病害种类、病株率进行调查,并对病原物进行分离纯化和形态鉴定。调查的10个生菜品种共发生3种病害,分别是生菜霜霉病、生菜灰霉病和生菜软腐病。显微形态观察和鉴定结果表明,生菜霜霉病和生菜灰霉病的病原物分别为莴苣盘梗霉Bremia lactucae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病害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北散生2号’外,其他生菜品种上均有病害发生。‘北紫生3号’与‘红皱’品种只发生了生菜灰霉病,并且病株率较低,分别是6.8%和9.6%,表现相对抗病。所有调查的品种中,‘北散生2号’品种对以上3种病害的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 AMV)是一种世界性分布、宿主范围广、具有严重危害性的植物病毒,能引起大豆的严重病害。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的AMV CP蛋白制备的抗血清,建立了高效、准确的AMV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应用于病害调查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制备的3份抗血清对重组蛋白和AMV感染的大豆植物粗提液的效价均达到256 000倍,血清特异性分析结果显示3份抗血清仅识别感染AMV的大豆叶片,不识别感染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的大豆叶片。通过建立的AMV间接ELISA与常规RT-PCR同时对采集的50份疑似感染AMV的大豆样品进行检测,有46份样品检测结果一致,符合率达92%。利用建立的AMV ELISA方法和课题组已建立的SMV ELISA方法对吉林省大豆主产区的大豆样品进行病毒检测的结果表明,病毒检出率为38.30%,SMV的检出率达30.85%,AMV的检出率达17.06%,复合侵染率为9.61%。对接种AMV的40个大豆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40份大豆全部感染AMV,但是病毒载量存在差异,部分品种表现出AM...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在河北卢龙大豆叶片上检测到6株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 命名为SMV-Gm1~SMV-Gm6。根据小RNA深度测序结果和参考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克隆了SMV河北分离物的基因组序列。测序结果经拼接后获得了6个SMV基因组全长序列, 大小分别为9 588 nt(SMV-Gm1、SMV-Gm3和SMV-Gm5)和9 584 nt(SMV-Gm2、SMV-Gm4和SMV-Gm6)。开放阅读框位于基因组第132位至第9 332位核苷酸, 编码一个多聚蛋白(分子量约为350 kD)。BLAST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 SMV-Gm1、SMV-Gm3和SMV-Gm5与江苏SMV分离物(登录号:MH919386)的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 为98.06%~98.07%, 且遗传距离较近, 并与江苏、浙江和山西SMV分离物聚为一小簇;SMV-Gm2、SMV-Gm4和SMV-Gm6与韩国SMV分离物(登录号:FJ640954)的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 为98.48%~98.51%, 且遗传距离较近。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磷(P0)和施0.15 mg P2O5/kg土(P1)两个处理,研究了33个河南省地方性大豆品种磷素营养特性的差异,旨在为磷高效大豆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根据大豆品种不同磷营养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可将磷胁迫条件下供试大豆品种分为3类,其中第一类品种(产量高、磷吸收量大、磷利用效率中等)综合磷营养性状值最优;磷充足条件下供试大豆品种可分为4类,其中第一类品种(籽粒产量高,磷吸收量大,磷利用效率较高)综合磷营养性状值最好。相关分析表明,大豆苗期与成熟期的磷吸收量之间的相关性达显著以上水平(P0,r=0.5096**;P1,r=0.3596*);大豆苗期,磷素吸收总量和植株生长量的相关性较高(P0,r=0.8124**;P1,r=0.8724**),对生长起决定作用;成熟期,磷素利用效率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有所增加,但是磷素吸收总量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仍大于磷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大豆花叶病毒(SMV)是影响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对大豆生产造成影响。赤霉素(GA)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喷施外源GA对SMV侵染的野生大豆抗病反应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测定喷施外源GA后接种SMV的野生大豆植株内源水杨酸(S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抗病基因表达,发现与对照相比,喷施外源GA的野生大豆植株的株高、根长、叶面积、植株干重、内源水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抗病相关基因GmPR-1、GmPR-10和GmNPR1的表达显著增加。说明在病毒侵染野生大豆之前喷施GA可以促进植株的生长,诱导植株抗病反应,降低病毒危害。 相似文献
16.
河北东部沿海地区野生大豆病毒病抗性与几种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来源于河北东部沿海地区的129份野生大豆进行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鉴定。结果表明,2.3%的野生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14.7%的野生大豆表现为中抗,26.4%的野生大豆表现为中间反应类型。选取11份不同抗性水平野生大豆进行生化指标的比较,相关分析表明,POD和SOD酶活性与野生大豆对病毒病的抗性无明显的相关性,而PPO和PAL活性与野生大豆对病毒病的抗性呈显著正相关,可利用PPO和PAL活性作为野生大豆病毒病抗性鉴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大豆花叶病毒(SMV)是影响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对大豆生产造成影响。赤霉素(GA)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喷施外源GA对SMV侵染的野生大豆抗病反应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测定喷施外源GA后接种SMV的野生大豆植株内源水杨酸(S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抗病基因表达,发现与对照相比,喷施外源GA的野生大豆植株的株高、根长、叶面积、植株干重、内源水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抗病相关基因GmPR-1、GmPR-10和GmNPR1的表达显著增加。说明在病毒侵染野生大豆之前喷施GA可以促进植株的生长,诱导植株抗病反应,降低病毒危害。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