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管舒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4):92-97
为探明范成大集大成式的田园诗歌的形成经过及其诗歌中农事题材对田园诗的渐次渗透过程,对范成大从青年时期至晚年时期的田园诗创作进行了研究。范成大的田园诗经历了由最初单纯描绘田园风光,到中、壮年时期,在田园诗中逐渐融入农事题材和悯农情怀的过程。诗人将田园风光、农事题材和悯农情怀三者有机整合,最终成就集大成之作《四时田园杂兴》。 相似文献
2.
沈曜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0,(3)
毛泽东 1 949年创作的两首诗 ,是开国领袖选择特定题材、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而抒写的不同寻常的诗作 ,意境阔大 ,气势磅礴 ,充分表达了洗刷百年耻辱、即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壮志豪情。深入地研讨这两首诗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 ,对于当代的诗歌创作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但我国重视城市人力资本的投资,却忽视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加大教育投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劳动力市场,推进助学贷款活动,则为强化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4.
5.
刘天利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5):72-74
宋代理学诗人的说理诗大多是枯燥乏味的语录讲义体, 朱熹的说理诗也多为此体。不过作为理学诗人中的杰出代表, 朱熹自有其不同凡响的地方, 那就是他创作了不少富有理趣的小诗。本文以朱熹的理趣诗为论题, 从作品的具体分析出发, 辅之以确凿的材料, 提出了以下观点:“朱熹的理趣诗是在禅宗以诗说禅方式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示道’之作。” 相似文献
6.
加大农村扶贫力度促进海南贫困人口增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海南自建省以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已经取得较大的成效,但目前扶贫任务仍然艰巨紧迫,特别是面临着贫困人口思想落后、科学文化素质依然偏低、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扶贫难度甚大,急需通过精神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开发式扶贫等措施,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率,以促进贫困人口增收。 相似文献
7.
8.
9.
10.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总数的70%以上,但农村消费额仅占全国消费额的40%,农村消费市场萎靡直接导致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制约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扩大内需政策的落实.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的成功经验,对于扩大中国农村消费市场,调整投资与消费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友群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6):48-49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已严重威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阻碍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目前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2.
范成大是南宋前中期著名的"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其创作的<催租行>和<后催租行>深刻地揭露了官府的赋役剥削,针砭了社会弊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艰难生计,体现了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吴正荣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5):100-103,114
"儒士"自觉地承担着儒家的社会意识,而"僧人"则以完成生命的超越为己任。在三教合流的传统中,"儒士"和"僧人"的内在文化构成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界分,常常互有融含。故而,论述时只能抽象出其"共相"意义上的概念,各置于"儒""释"系统中剖析其最高价值追求,得出儒士诗重社会伦理,而僧人诗则重解构文化局限,求证生命本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普遍短缺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公共品供给政策、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程序、政府责任划分不清等因素密切相关,要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按照构建公共财政的思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品供给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程序,明确各级政府的公共职责,创新农村公共品供给方式。 相似文献
15.
16.
应克荣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1):106-109
李白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怀乡诗。随诗人人生际遇的变化,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意蕴和内涵.早年的怀乡诗在壮怀激昂中蕴孽着淡淡乡愁,中年的怀乡诗更多怜子思亲的伦理亲情,晚年的怀乡诗体现了强烈的回归意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封建帝王的生活方式多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其中乾隆皇帝《御制诗集》收录有近 2 0 0首茶诗 ,为中国历代茶诗之最者。文章从乾隆皇帝茶诗说起 ,纵论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开拓了中国茶诗与茶学研究的文化视野 ,认为茶诗是中国诗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文人饮茶之习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的诗化 ,是中国茶文化美学的艺术结晶与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8.
李白的《清平调》三章诗问世千多年来,注释家蜂起,各家所见不一,是三章难解亦难译的诗。作者较深入地研究了本诗,于文中提出了“花人合一”之说,并将其译成英文。本文阐述了作者这一观点:译诗者必须具有译诗的素质,诗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类交际空间的不断缩小、人类相互了解的不断深化而越来越可译。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