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热带水土保持》2006,18(4):F0003-F0003
杨玉盛,男,196d年9月出生于福建省仙游县,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兼职教授。1988年毕业于福建林学院,获农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2002年从厦门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旅游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通知》精神,2017年3月24日,太湖流域管理局在安徽省歙县召开歙县水土保持试验站综合观测场标准化建设设计方案咨询会。会议邀请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水土保持工程中心,南京林业大学,安徽省水利厅、水土保持监测总站,黄山市水利局。  相似文献   

3.
蒋国祥 《土壤学报》1963,11(1):109-110
微量元素工作会议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于1962年12月10日到15日在南京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植物研究所、土壤研究所、林业土壤研究所和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并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土壤肥料研究所和江苏分院,以及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有关单位。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通报》2006,26(2):F0002-F0002
赵其国先生,男,1930年2月25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53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农学系。1983年晋升为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是第13,14,15届中国共产党全国党代会代表。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连任三届)、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连任二届)、南京大学兼  相似文献   

5.
水稻群体物质生产的农业气候计算机模拟及最适季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为中籼稻“南京3736”。作物群体叶面积指数、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资料从江苏徐州、兴化、南京和昆山1985年的大田试验获得。生育期资料从长江流域水稻气候生态试验(1985年)及江苏省水稻区域试验(1983—1985年)获得。同期气象资料从当地  相似文献   

6.
张达斌 《土壤》1984,16(2):80-81
1983年12月24日,南京土壤研究所邀请建所初期现在宁的老一辈土壤科学家、老干部,南京分院及兄弟单位的领导和本所科技人员代表共120多人,举行了庆祝建所三十周年座谈会。  相似文献   

7.
陈鹤清 《土壤》1987,19(1):56-56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生会和团总支联合发起召开的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26-30日在南京土壤研究所召开。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2001~2008年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与治理成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1~2008年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采用"监测水土流失的定量新方法"对南京全市各区县和小流域8年期间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定量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8年期间南京全市平均轻度以上(包括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为858.5 km2,平均轻度以上水土流失总量为206.4×104 t,全市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2)南京地区水土流失存在年内和年度变化特征,其侵蚀月份多数发生在4~8月,侵蚀最严重年度为2003年,最轻年度为2001年,最接近8年平均监测年度为2006年;(3)各区县、镇街和小流域8年平均水土流失状况存在差异,就土壤流失总量、轻度以上面积和强度以上面积而言,最严重的是江宁区,其次是六合区,最严重小流域是江宁区百家湖和上坝河小流域;(4)8年来南京全市水土流失控制成效显著,侵蚀模数由中度降为轻度,土壤流失总量、流失面积和急需治理面积均大幅减少;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和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使南京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有明显改善;(5)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分析说明,植被覆盖率增加和水土保持措施对控制水土流失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南京城市杂交马褂木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城市杂交马褂木林的小气候特征,探讨杂交马褂木林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机制,在南京林业大学选择杂交马褂木林地作为研究对象,以空旷水泥地作为对照,使用Decagon微气象监测系统对其光照、温度、相对湿度等气候因子进行了长期监测,从日、月、年等不同尺度对城市马褂木林的温湿度等气象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春、夏、秋季白天马褂木林气温(Ta)低于水泥地,四季夜间林地Ta均略高于水泥地,夏秋两季白天林地相对湿度(RH)高于水泥地,夜间林地RH低于水泥地且相对湿度差较小;水泥地Ta与RH日较差和日均值变异系数均高于林地,4—11月份林地Ta月较差和月变异系数均小于水泥地,6—11月林地RH月变异系数低于水泥地,水泥地RH及Ta的年较差和年变异系数均略高于林地;林地可以将日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频率最大的时刻分别推迟2.5h和0.5h;马褂木林气温与相对湿度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且呈现高温低湿、低温高湿的规律。说明,城市马褂木林夏秋两季的白天具有显著的降温增湿作用,在秋冬的夜间具有显著的保温作用,夏季能延缓高温、冬季能够推迟低温,使得温湿度变化更为缓和。并且,温湿度之间能够相互影响,林地的环境因子也能显著影响水泥地的温湿度。  相似文献   

10.
《土壤污染与防治》简评《土壤污染与防治》一书由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译审杨景辉先生编著,全书分八章,约65万字,已于1995年第四季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编著者长期从事土壤和环境科学方面的文献研究工作,发表过多篇有关综述。近年来,作者针对我国...  相似文献   

11.
《土壤学报》2009,46(1):183
本刊编辑委员会于2008年11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召开了编辑委员会会议,决定实施稿件录用编委负责制,并划分了土壤学科的专业领域。经过酝酿、推荐,产生了新一届编辑委员会。现将新一届编辑委员会介绍如下:主编蔡祖聪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执行编委(按专业领域和姓氏笔画为序)土壤地理与土壤信息史舟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史学正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甘霖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小敏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土壤物理与土壤侵蚀李保国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杨劲松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依艳丽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逄焕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蔡崇法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壤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1999年学术年会于10月19—22日在南京召开.江苏省副省长姜永荣、省科协副主席孙彦德,以及省农林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江苏省科委、省民政厅、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中科院南京分院、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等单位领导和来宾出...  相似文献   

13.
陈冬峰 《土壤》2003,35(1):86-88
1 概 况 座落于风景秀丽的玄武湖畔,与南京九华山毗邻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标本馆是中国馆藏最丰富的集研究性收藏与科普性展出于一身的土壤标本馆之一。标本馆现有面积600多平方米,分土壤瓶装标本库、土壤陈列标本及图片展览厅、土壤调查研究成果展览厅、土壤分类鉴  相似文献   

14.
在南京林业大学树木园内,应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一年生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盆栽实生苗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光合响应参数、相同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下的净光合作用参数、高光强度下的Pn-CO2变化曲线;用光合作用光响应实测值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麻栎的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探讨双曲线修正模型对麻栎幼苗的适用性及麻栎的光合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在光合有效辐射强度160μmol/(m2·s)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为24.0%、14.5%、11.4%的处理组和土壤含水量32.0%的对照组之间的净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出的光响应数据除了光饱和点和实测值有较大的差异外,拟合的其他光响应数据相差不大,并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实测值呈现相同的趋势;3)麻栎的羧化效率、CO2补偿点都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土壤含水量抑制了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15.
以南京林业大学下蜀林场黄棕壤为试验对象,采用室外盆栽试验,研究生物质炭不同施用量(炭土质量比0、1%、2%、4%)对黄棕壤理化性质及龙脑樟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可有效改良黄棕壤物理性质,4%施用量改良效果最好,与仅施化肥处理相比,土壤总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显著提高,土壤容重显著降低(P0.05);施用生物质炭可显著提高土壤pH(P0.05),改善土壤酸碱性;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氮磷有效性影响显著(P0.05),低施用量下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高施用量下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生物质炭1%施用量下,龙脑樟叶片产量最高(41.54 g),分别比对照和仅施化肥处理提高141.53%和11.16%;而苗高相对生长速率较仅施化肥处理显著降低6.79%,有利于矮化苗木。可见生物质炭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苗木生长的最佳施用量并不相同。考虑到经济效益,1%的生物质炭施用量对龙脑樟叶片产量的提高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在旱涝灾害对棉花生长影响的研究基础上,根据江苏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棉花生产的现状,对江苏棉花生产进行了分区。选取徐州、灌云、南通、盐城、兴化、宜兴、南京7个市(县),分别统计了近30年来棉花生长期间内的降水量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分析各分区棉花生产旱涝灾害的发生规律并进行了评述,有针对性地提高了趋利避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姚贤良 《土壤》1987,19(2):108-112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物理研究室会同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于1986年9月12-22日在南京举办的一次小型的“土壤结构研讨会”已圆满结束。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1~2010年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采用水土流失与土壤养分面源污染综合监测的模型方法,通过在南京全市范围土壤的布点采样和分析,对南京地区各区县10年期间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状况进行了定量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1)全市各类土壤全氮、全磷、铵态氮和有效磷数据,能较好反映南京土壤养分现状和施肥情况。近年来全市大多数地区土壤具有全氮、有效磷显著增加、全磷明显减少的特点。(2)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具有年内和年度变化特征,其侵蚀与污染的月份多数发生在5~8月,侵蚀与污染最严重年度为2003年,最轻年度为2001年;(3)10年平均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的空间分布在各区县有显著差异,江宁区最严重,其次是六合区;(4)全市10年来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控制成效显著,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加强,对减少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施卫明 《土壤》1997,29(6):332-334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研究实验室、国际土壤学会土壤与环境专业委员会(Commission Ⅷ)和中国土壤学会联合主持,中国科学院、国际土壤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加拿大磷钾研究所和加拿大Canpoex公司以及美国土壤学会的联合资助下,“土壤-人类-环境相互影响”国际学术讨论会已于1997年5月4日至11日在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协调土壤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提高土壤的持续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李良谟 《土壤》1978,10(6):246-246
澳籍土壤微生物学教授詹耀曾于1978年6月9-20日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考察和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