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参阅众多学的研究成果,综合概述了影响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的诸多因素,其中包括杂种小麦自身生育特点和栽培环境,同时,还从更深层次阐明了杂种产量优势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以期为栽培上提出关键性的技术措施,使CHA杂种小麦的产量优势得到充分地发挥以及强优势组合选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选择利用RHT1,RHT2和RHT8,RHT9矮秆基因,采用多交,互交,聚合杂交方法,经多年选择选育出一系列矮秆,农艺性状好,适于CHA杂交制种的6个矮秆品系做亲本,进行杂交组9个矮×矮类型的矮直CHA杂种小麦。1993-1995年两年内在一般管理下对9个矮秆CHA杂种小麦产量及产量因素进行优势及相关分析:有4个杂种小麦产量超标,最高6.1%,穗粒数普遍增多,亩穗数减少,千粒重增减不一,穗粒理增加  相似文献   

3.
CHA杂种小麦生产发育及产量优势特性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CHA杂种及基本本为材料,探讨了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过程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不同组合优势性状及其大小,从而不同角度阐述了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1991-1992年度,采用相关分析,分级通径分析与组合类型分析方法,研究了19个CHA杂种小麦的产量,产量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山西晋南区CHA杂种生态型应为冬性或半冬性的以多粒为主兼顾粒重的重穗类型;高产杂种来自高产双亲;晋南麦区选择双新都为高产水平的“重穗型×”、“中间型×中间型”、“重穗型×中间型”的配组模式,出现强优势组合的机率可能大些,配组亲本中,重穗型应选择多粒大粒重穗型或多粒  相似文献   

5.
研究简讯     
9个化杀杂交小麦组合RAPD指纹图谱分析AnalysisofRAPDFingerprintinginNineCHAHybridWheat杂种小麦是提高小麦单产的一个重要途径,强优势组合亲本选配与杂种优势预测又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目前,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亲本的选配都是依据农艺性状的观察以经验而定,这需要大量的田间工作和较长的时间。本研究通过对9个化杀杂交小麦组合RAPD指纹图谱的分析,试图在分子水平上,研究RAPD技术在杂交小麦亲本选配及杂优预测中应用的可能性。试验材料分别为93繁17×白玉…  相似文献   

6.
与常规品种比较,杂种小麦总光合生物产量优势明显,但输入到籽粒中的光合产物比例较小,或产量结构不够理想,其产量优势不突出。因此,杂种小麦要突破生产应用关仍需寻找突破口。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常规小麦育种研究结果,提出杂种小麦、化学杂种小麦大幅度提高产量优势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两个半矮秆杂种小麦优势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 ̄1994年以麦优1号和麦优4号两个杂种小麦及其亲本和标准对照计7个品种(组合),比较研究了含Rht3基因的高产半矮秆杂种小麦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生物学产量、光合特性、株高和抗性等性状优势。结果表明,麦优1号和麦优4号两个杂种小麦的经济产量、生物学产量,RuBP羧化酶总比活性和抗逆性均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或超高亲优势,但两个杂种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优势表现有所不同,无一固定模式。组合间超标优势差  相似文献   

8.
对CHA杂种小麦化优8号和化优5号的光合特性研究表明:供试杂种小麦上部叶片第九叶和旗叶一生中与普通小麦对照品种相比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含量、RuBP羧化酶活性和RuBP加氧酶活性;叶片的叶绿素缓降期优势较小;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和RuBP羧化酶含量基本无差异。杂种小麦上部叶片一生中光合速率的提高可能受RuBP羧化酶含量的影响较小,而是随着RuBP化酶活性尤其是该酶的初始活性及  相似文献   

9.
杂种小麦的粒重优势在利用杂交种提高小麦单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研究杂种小麦荐灌浆特点及粒重优势,选用杂种小麦冀杂901和常规对照品种冀麦30作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这方面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报告如下:1)杂种小麦冀杂901灌浆过程、特点及其粒重超标优势形成的原因。将调查结果以花  相似文献   

10.
1990~1992年用本院粮作所新育成的高产半矮秆杂种小麦麦优1号并以生产上推广的优良品种扬麦5号作对照,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播种期,施肥水平和年度间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条件下杂种超标优势不同,具有Rht3矮秆显性基因的半矮秆杂种小麦麦优1号产量超标优势主要来自每穗粒数的增加和较强的抗倒性,根据杂种小麦不同栽培条件下产量形成过程中的优势变化特征,提出了亩产400kg以上的优化高产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1.
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氮,果糖积累和含量的杂种优势因品种和取样日不同而异,植株,茎秆的果糖积累在开花期前表现正向杂种优势,而叶片为负向优势;不同生育期组织氮积累一般为正向中亲优势,而果糖和组织氮含量一般为负向优势,籽粒产量,籽粒氮(蛋白质)产量和含量的平均中亲优势分别为8.55%,7.31%和-0.90%,果糖积累的杂种优势与籽粒产量,籽粒氮(蛋白质)产量的和含量优势一般无显著相关关系;开花期和灌浆末期植株果糖含量的杂种优势正相关于籽粒产量优势,负相关于籽粒氮(蛋白质)含量优势,组织氮积累和含量的杂种优势与籽粒产量的优势无显著相关关系,而与籽粒氮(蛋白质)产量和含量优势多为正相关,这表明很有可能通过间接选择高的组织氮积累和含量杂种优势,以提高籽粒氮(蛋白质)产量和含量优势多为正相关。这表明很有可能通过间接选择高的组织氮积累和含量杂种优势,以提高籽粒氮(蛋白质)产量和含量杂种优势,而不降低或者提高籽粒产量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2.
张丹  邹洪军  陈志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06-10807,10839
[目的]分析不同杂优组合玉米(Zea mays L.)杂交种产量及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以提高育种效率。[方法]以辽宁省常用的来源不同的10个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7个杂交种为试材,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杂优组合杂交种产量差异、产量杂种优势表现及影响产量的各构成因素。[结果]杂交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自交系间产量差异极显著,母本自交系的产量都比父本产量高,说明杂交种的产量产生优势受到亲本组合方式的影响;改良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进而提高玉米产量,应当侧重于协调增加行粒数和穗行数,提高百粒重,这3个性状的选择,有利于F1代产量优势的发挥;使F1代发挥产量优势应根据各杂优群自交系的组配特点选用不同杂优组合。[结论]该研究可为引进新的玉米种质、扩增玉米种质来源、更好地选育玉米杂交种以及更加完善地利用杂种优势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提高玉米育种的预见性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 12个CHA小麦杂优组合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优势关系分析 ,揭示了CHA小麦杂种优势表现规律和各种优势对产量表现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平均优势表现大小顺序为 :产量 >穗数 >千粒重>穗粒数 ,各优势对产量超标优势的关联度顺序为产量平均优势 >千粒重超标优势 >穗粒数超标优势 >穗数平均优势>其它。由此反映出在杂优利用研究中进行亲本选配和强优组合筛选时对群体穗数和千粒重、穗粒数的不同要求。  相似文献   

14.
油用亚麻杂交种产量及性状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亚麻温敏型雄性不育系1S为母本,12个来源不同的亚麻品种为父本组配了12个杂交组合,对其F1代产量及其性状的杂种优势、性状相关性和亲子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亚麻杂交种产量的超标优势变幅为-0.76%~21.48%,平均超标优势为7.50%.单株产量具有较强的超标优势、超亲优势和超中优势,有效分茎数和每果粒数具有较强的超中优势,其它各性状的超标优势不显著.有效分茎数、有效分枝数和单株果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F1代产量性状受亲本影响较大.有效分茎数、有效分枝数和单株果数是影响产量性状的主要因子,是亚麻单株产量杂种优势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杂交香稻亲本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研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为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SR标记检测R527等恢复系与泸香90A等不育系间的遗传距离,并分析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间的相关性。【结果】杂交香稻亲本间遗传距离与产量性状及其各构成因素杂种优势间的相关系数偏小(-0.257~0.292),均未达显著水平。【结论】所选用的杂交水稻亲本间的遗传距离大小并不能反映杂种优势;所选用的SSR标记不能预测水稻产量杂种优势,利用分子标记遗传距离来预测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赵卫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413-2414,2416
选用自育的高代品系及南疆本地培育品种作亲本,对海岛棉杂交一代主要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组合的产量性状具有正向的中亲优势,衣分和单株铃数的超亲优势及竞争优势也大多为正向优势;各组合纤维长度、强度的杂种优势基本为正向。纤维长度和纤维强度的各杂种优势间均为正向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他性状间的杂种优势相关关系各为不同的相关表现。  相似文献   

17.
以15个茎瘤芥亲本为材料,按7×8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组合,分析茎瘤芥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同一性状不同亲本间及同一亲本不同性状间一般配合力存在较大差异。瘤茎产量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变幅为-29.88~13.48,其中显著或极显著正向效应值有5个,占33.33%。组配的56个组合瘤茎产量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变幅为-35.86~34.24,其中显著或极显著正向效应值有24个,占42.86%。在茎瘤芥杂种优势利用中,既要重视一般配合力选择,更要重视特殊配合力选择。瘤茎产量平均超亲优势为6.24%,变幅为-46.34%~77.22%,正向优势组合占64.29%,茎瘤芥亲本间瘤茎产量存在较明显的杂种优势。相关分析表明,瘤茎产量的超亲优势与特殊配合力间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且相关系数较大,说明可用特殊配合力效应预测瘤茎产量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8.
玉米杂种一代农艺性状和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32个不同胚乳类型玉米杂交组合,11个农艺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不同胚乳类型问杂交组合的性状优于相同胚乳类型间的性状.而性状杂种优势也是相同的.对单株产量起直接作用的是穗重、行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优势起直接作用的是穗重、千粒重优势.  相似文献   

19.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杂种优势标记与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业芸  袁隆平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4):2699-2714
【目的】对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影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探讨亲本培矮64S和9311的遗传差异与水稻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间的关系,以探明水稻产量杂种优势的分子预测途径。【方法】应用经单粒传法获得后续世代的219个培矮64S×9311 F8重组自交系(RILs)株系材料与亲本培矮64S回交,并选用151个分布于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上的SSR多态性标记,构建回交群体RILs BCF1;构建基因组总长为1 617.7 cM、标记间平均距离10.93 cM和含151个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和自由度不等的单向分组方差两组法、三组法分析,用SAS软件ANOVA分析、混合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等方法,对回交RILs BCF1群体的产量性状及其构成因素的F1表型值进行相关分析、优势预测与QTL定位。【结果】本回交杂种群体RILs BCF1具备多种基因型,遗传变异丰富,性状平均值均显著高于亲本群体重组自交系RILs F8,共筛选到影响RILs BCF1群体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性状杂种优势的阳性、增效位点74个;其中,三组法所筛选的阳性、增效位点数高于两组法,用这些阳性、增效位点所预测的遗传距离与产量F1性状值的相关性也显著提高;三组法所筛选产量性状的增效位点与两组法所筛选的增效位点完全一致;连锁紧密的位点有成簇分布的现象,每穗空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有6个杂种优势位点相同,并与3个产量杂种优势位点重叠,且均处在第7染色体上;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对4个产量性状进行预测的回归方程模型;筛选到28个杂合型的特异性标记,它们与产量性状的表型值显著相关,使用特异性标记可使遗传距离与产量F1性状值的相关系数由全部标记的0.335提高到0.617;定位到3个与产量杂种优势相关的QTL和3个影响每穗实粒数杂种优势的QTL。其中,在第7染色体上影响每穗实粒数和产量杂种优势的QTL QGpp7和QHy7与影响每穗实粒数和产量杂种优势的增效位点的结果相符。【结论】通过增加筛选产量杂种优势阳性位点或增效位点数量、筛选影响杂种优势特异性分子标记的方法,可显著提高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F1性状值的相关性,有效提高用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对杂种优势预测效率。定位了3个影响产量杂种优势的QTL及3个影响每穗总粒数杂种优势的QTL,分别在第2、3、7、11和12染色体上,其中,影响产量杂种优势的数量性状位点QHy7,贡献率为7.48%,可用于杂种优势的预测和杂交组合的选配。定位于第3染色体RM293-RM468的表型贡献率为14.9%的抽穗期QTL可用于早熟高产水稻的选育。  相似文献   

20.
陆地棉亲本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双列杂交方法,研究了6个陆地棉(GossypiumhirsutumL.)亲本材料有关产量性状的配合力、亲子关系和F1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所有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相同性状不同亲本之间以及相同亲本不同性状之间的一般配合力不同;同一性状不同组合之间,以及同一组合不同性状之间的特殊配合力各异;F1与双亲一般配合力及总配合力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产量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以籽棉产量、皮棉产量的杂种优势最高;555的一般配合力高且本身表现优良,是一个很好的高产亲本,可在棉花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