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鸡新城疫F毒株和鸡痘HP_1毒株对鸡单独和联合经口免疫,比较其体液免疫反应和免疫原性。两个鸡群各自的抗新城疫病毒血凝抑制(HI)抗体滴度和抗鸡痘病毒的被动血凝(PHA)抗体滴度相似。各组鸡经第二次接种后血清中IgG浓度显著增高,新城疫疫苗诱发产生的IgG量显著高于鸡痘疫苗。两种疫苗联合免疫和新城疫F毒株疫苗单独免疫,血清中产生的IgG浓度无明显区别。用新城疫和鸡痘强毒,在不同日龄经联合和单独免疫获得的保护力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3.
某鸡场37日龄AA商品肉鸡发生严重疫情,确诊为新城疫ND。应用鸡NDI系,NDⅡ系LaSota疫苗分别进行气雾和肌注紧急接种免疫试验,试验分6组进行,另设空白对照组,各组气雾免疫获得的成活率分别为86.34%,76.98%,70.36%,而肌注接种免疫获得所成活率分别为61.46%,57.19%,49.64%空白对照组成活率41.13%,NDI系疫苗气雾免疫的效果高于其它试验组,差异极显著*(P〉 相似文献
5.
接种不同剂量的新城疫疫苗对鸡免疫应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前在我国使用的新城疫疫苗主要有Ⅰ系、Ⅱ系、F系、LaSota系(Ⅳ系)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其中Ⅳ系苗因其使用方便,免疫效果较好,引起的反应小,所以在临床上应用较多,并常以饮水免疫,但使用剂量较大。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受抗原用量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抗原用量的加大免疫效果也相应增强,但并不是抗原用量越多越好,过高的免疫剂量不但不能提高机体的免疫效果,反而会产生免疫抑制,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投入。为了给临床应用剂量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我们设计了本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湖南长沙某养殖公司张先生来电询问:在对禽群使用疫苗进行免疫预防时,以多少剂量为好?如果加量应用,是否效果更好?答:家禽用疫苗剂量以生产厂家所推荐的剂量为准。因为不管是弱毒冻干苗还是灭活苗,在制造时已严格按照相关规程,保证会有足够数量的免疫抗原,从而确保免疫效果,所以,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再加量使用。如果考虑到疫苗,主要是冻干苗运输、贮存过程中有少部分的影响,以及使用时的一些非正常损耗,可适当加量。如果盲目地加量应用,并不会有更好的效果,有时反而适得其反造成禽只的免疫麻痹,得不到应有的免疫功效。生产中… 相似文献
8.
目前,农户饲养的鸡群发病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控制难度大,特别是一些易发的传染病,如鸡新城疫、马立克氏病、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常发生免疫失败.一旦发生疫情,农户常把它归咎为疫苗质量不好.当然,免疫失败除了疫苗方面的原因,如不合格疫苗,疫苗的菌株或毒株与流行的病原不相符外,不正确的免疫程序和操作方法也是引起免疫失败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向农户介绍一下常用疫苗的接种方法,供农户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鸡全胚成纤维细胞在鸡痘细胞活疫苗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鸡胚全部组织(全胚法)制备鸡胚成纤维单层细胞和采用鸡胚部分组织(常规法)制备鸡胚成纤维单层细胞生产了鸡痘细胞活疫苗,接毒后均产生大量的感染多核细胞和典型细胞融合性病变(胡椒粒样).鸡胚效价检测表明,鸡痘细胞苗和鸡痘组织苗均可引起鸡胚绒毛尿囊膜水肿、增厚或痘斑,但鸡痘细胞苗产生痘斑数量明显高于鸡痘组织苗.鸡体刺种结果表明,鸡痘细胞苗诱发的免疫反应(发痘)好于鸡痘组织苗;与常规法相比,全胚成纤维单层细胞制备方法可提高鸡胚利用率2倍以上.全胚法也可应用于制备其他鸡成纤维细胞疫苗. 相似文献
14.
15.
为查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地区鸡群免疫效果不佳及免疫失败的原因,对部分养鸡场和养鸡户进行了调查,经分析,发现引起免疫鸡群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疫苗质量、鸡群健康情况、免疫方式和免疫程序等。 相似文献
16.
鸡球虫病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球虫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危害养鸡业的重要寄生虫疫病之一。对鸡球虫病疫苗的研究已成为广大动物医学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对鸡球虫病疫苗的研究现状以及核酸疫苗在鸡球虫病防制中的应用等研究新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以新城疫病毒F基因的cDNA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重组 ,构建了新城疫病毒F基因疫苗。采用不同剂量接种SPF鸡后 ,通过抗体监测和强毒攻击试验 ,分析了其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及免疫保护作用。结果表明 ,接种剂量为1 0 0 ,2 0 0ug时 ,试验鸡在免疫后第 2周出现较明显的抗体反应 ,接种剂量为 1 0ug时抗体变化不明显。以标准强毒F4 8E9攻击后 ,空白对照组及接种剂量为 1 0 ,1 0 0ug组的鸡只全部发病死亡 ,未获得免疫保护 ;而 2 0 0ug组鸡只 30 %存活 ,获得部分免疫保护。表明基因免疫效果与接种的剂量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鸡早期胚胎精原细胞和睾丸发生发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连续切片技术,研究了15~45期(孵化50h~19d)鸡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精原细胞与睾丸发生发育的关系。结果显示:孵化第22~28期(第3.5~5天),原始生殖腺内的原始生殖细胞(PGCs)胞质内的糖原颗粒开始分解;第29期(孵化第6天),鸡胚性腺开始分化,PGCs的糖原颗粒进一步分解;第31期(孵化第7天),PGCs内的糖原颗粒完全消失。在雄性,性腺开始显示睾丸特征,PGCs分化为精原细胞;第34期(孵化第8天),睾丸内曲精细管索开始形成,呈实心状,精原细胞位于其中;第35~37期(孵化第9~11天),曲精细管索数量逐渐增加,索内精原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单层排列,且已分化出支持细胞,但数量不多,形态不易分辨,间质内有少量间质细胞;第38~40期(孵化第12~14天),可见到典型的曲精细管,精原细胞数量增加,支持细胞亦增多;曲精细管间的间质细胞成群分布。第40~45期(孵化第16~19天),两侧睾丸大小略有差异,右侧稍大于左侧,精原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呈葡萄串状分布在曲精细管的中央;曲精细管的管腔已经形成,精原细胞已分层排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