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肉芝并引 (宋)苏 轼 予昔梦食石芝,作诗记之。今乃复得石芝于海上,子由和前诗见寄。予顷在京师,有掘井得如小儿手以献者,臂指皆具,肤理若生。予闻之隐者,此肉芝也。与子由烹而食之,追记其事,复次前韵。 土中一掌婴儿新,爪指良具肌骨匀。 见之怖走谁敢食,天赐我尔不及宾。 旌阳远游同一许,长史玉斧皆门户。 我家韦布三百年,只有阴功不知数。 相似文献
2.
赠牛山人 (唐)贾岛 二十年中饵茯苓,致身半是老君经。 东都旧住商人宅,南国新修道士亭。 凿石养蜂休买蜜,坐山秤药不争星。 古来隐者多能卜,欲就先生问丙丁。 [1]饵:食。《后汉书·马援传》“常饵薏苡实”。 [2]东都:又称东京,即今洛阳。 赠丘先生 (唐)贾岛 常言吃药全胜饭,华岳松边采茯苓。 不遣髭须一茎白,拟为白日上升人。 [1]华岳:华山,古称西岳。 [2]白日上升人:上,天上,升,飞升;意为白日成仙。 莲峰歌 (唐)贾岛 锦砾潺湲玉溪水,晓来微雨藤花紫。 冉冉山鸡红尾长,一声樵斧惊飞起。 松刺梳空石差齿,烟香风软人参蕊。 阳崖一梦伴云根,仙菌灵芝梦魂里。 [1]潺湲:水徐徐流动。 相似文献
3.
路南食鸡 (清)赵翼 老惊叹应未得,异哉此鸡是何族。 无骨乃有皮,无血乃有肉。 鲜于锦鸡膏,腴于锦雀腹。 只有婴儿肤比嫩,转觉妇子乳犹俗。 [1]全句意为:鸡(土从)入馔,远胜于锦鸡、锦雀等野味。 [2]全句意为:鸡(土从)的鲜嫩好象婴儿的肌肤,即使妇女的乳汁,也比不上鸡(土从)鲜美的滋味。 相似文献
4.
寄润卿博士 (唐) 皮日休 高眠可为要玄纁,鹊尾金(火卢)一世焚。 尘外乡人为许椽,山中地主是茅君。 将收芝菌为防雪,欲晒图书不奈云。 若使华阳终卧去,汉家封禅少一人。 [1]芝菌:灵芝、蘑菇。 [2]封禅:帝王登泰山举行大典,祭天日封,祭地日禅。 依韵修睦上人山居 (唐) 胡曾 畹兰未必因香折,湖象多因为齿焚。 兼济直饶同巨楫,自由何似学孤云。 秋深栎菌樵来得,木魅山鼯梦断闻。 闲凭竹轩游子过,替他秋日见西曛。 [1]栎菌:栎树,自古以来就彼人们用来种香菇、木耳等食用菌,此处是指栎树上生长的野生食用菌。 山居即事 (唐) 吴融 不傲南窗且采樵,干松每带湿云烧。 庖厨却得长兼味,三秀芝根五术菌。 [1]三秀芝根:此处泛指可食的菌类。 病中宜茯苓寄李谏议 (唐) 吴融 相似文献
5.
夏日杂咏 (明)刘基 雨霁蝉花粘枯草,风檐萤火出苍苕。 细观景物宜消遣,寥落兼无浊酒杯。[1]蝉花:参见《蝉花赞》注。 茵子诗追和杨庭秀韵 (明)史迁 松花岗头雷雨急,坡陀流膏渍香汁。 新泥日蒸气深入,穿苔破藓钉戢。 如盖如芝万玉立,紫黄百余红间十。 燕文微匀滑更湿,顷筐盛之行且拾。 相似文献
6.
山墅 (宋)方岳 且莫嫌穷僻,山居尽自奇。 候樵分玉蕈,熏穴得香狸~[1]。 杯隽明冰片,崖寒孕雪芝~[2]。 不遣吾一美,惭尔野人为。 [1]玉蕈:一种蘑菇。宋陈仁玉《菌谱》载:玉蕈,生山中初寒时,色清晰可爱,故名玉”。 [2]雪芝:雪白的蘑菇,此处指玉蕈。 相似文献
7.
尝云芝茶 (元)刘秉忠 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 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通圣妙香。 海上精华难品第,江南草木属寻常。 待将肤腠侵微汗,毛骨生风六月凉。 [1]云芝茶:云芝,生林中枯树上,色彩斑烂,似天上浮云,故得名。云芝的多种制剂现已临床应用于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云芝茶,采集野生云芝制成的茶。 [2]含英咀美:云芝含有17种氨基酸,在用开水冲泡后部分氨基酸游离出来,滋味异常鲜美。 [3]圣妙香:云芝具有独特的香味,经烘炒后制成的云芝茶,香味尤其浓烈。 相似文献
8.
尹子渐归华产茯苓若人形者赋以赠行 (宋) 梅尧臣 因归话茯苓,久著桐君藉。 成形得人物,具体存标格。 神岳畜粹和,寒松化膏液。 外凝石棱紫,内蕴琼腴白。 千载忽旦暮,一朝成琥珀。 既莹毫芒分,不与蚊蚋隔。 拾芥曾未难,为器期增饰。 至珍行处稀,美价定多益。 [1] 琥珀:是植物树脂经过石化的产物,可作装饰品,亦可入药。旧说松脂化茯苓,茯苓经过漫长岁月又变成琥珀。 [2] 蚊蚋:小昆虫。琥珀中有的含小昆虫,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9.
四川通江银耳碑文玄祖庙碑小江河之有黑木耳山也,开天以来便已有之,而其有白木耳山也,则自光绪二十年(1894)起.是年,于馆于林子垭祠堂内,八、九月间,祠后一小黑木耳山广出,而其最多者莫若大小沐浴雨溪.当其砍时,皆为黑木耳,而当年所结都是白木耳.盖黑木耳必谕年始结,而白木耳则以本年二、三月砍,六、七月即结,其产甚速;其卖钱较黑木耳过多,货分上次,即价判 相似文献
10.
《万源县志》黑白耳黑耳择山内八、九年或五、六年之青冈树用之,花梨树、梓树亦可,不必过大.每年秋冬间将树伐倒,纵横山坡,日晒雨淋,两点(面)俱到.至次年二、三月,将木立起,二、三十根攒一架,再经淋晒,四、五月内即生木耳.第一年结耳甚少,次年最旺,三年后间生白耳者,虽价值倍常,菁英竭矣.或云:白耳生于第一年之春,盖以艳阳蒸醖,元气骤泄,业此者深以为忌.又有黄者,名金耳,亦名桂花耳,感秋气而 相似文献
11.
《南江县志》造银耳法一、选树择细皮青[木冈]树径寸许者,五年斫一次.二、斫法于春间视树叶初展如燕口时即斫下,连枝叶任意倒放,俟斧口起裂后,截成二尺许长之节.三、排法择半阴半阳之浅草地,以每晨雾罩浓厚者为佳,俗呼曰"堂子".将树密排其上,逾三月,即生耳,至秋深始毕.能生两季,本年曰"新山",次年曰"陈山".四、制法将耳收回,用长尺许之竹丝或铁丝密穿之,置硬木炭火上辗转烘干即成. 相似文献
12.
《遵义府志》菌杨雄《蜀都赋》;瑕英菌芝。《蜀语》:地生曰菌,音郡。菌之大者名斗鸡菇;生桑树者上名树鸡,生栎、松林中,有黄、白、赤、绿四种,可食。其面上如石灰者,杀人,用黄土和木浆,食之可治。又音卷。夏月天雨生山中石骨上,土人名地骨皮,可食。《田居蚕室录》:夏菌,五、六月;秋菌,八、九月,雨后生,种类至颗,俗随形呼。其大脚菰、青糖菰、刷帚、松毛、黄丝诸种无毒。一种爪其 相似文献
13.
14.
孙中山创四物汤 唱戏的腔,厨子的汤。汤在饮食中是很重要的。做汤只用少量的菜,经济实惠,味道鲜美,深受平民的欢迎。贫苦百姓一年四季都喝汤,汤是一种平民的食品。孙中山是平民的领袖,在艰苦的革命事业中也提倡喝汤。为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有一次孙中山先生到福州演说,宣传救国思想,也藉以筹集革命经费。当时福州的归侨代表乃同仁志士已安排好盛宴招待他。孙中山先生为激励革命精神,节约资金,演说结束后,自已悄悄到一家叫“聚春园”的小菜馆里用餐,只要了一菜一汤。代表们不见孙中山赴宴,便四处寻找,后来找到这家小餐馆,他执意不去,代表们便只好把宴会改在聚春园,共享一菜一汤。 相似文献
15.
16.
蕈菌学是研究蕈菌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真菌的现代学科。簟菌英文是mushroom,但mushroom一词可译成蕈、菌、菇或蘑菇等,缺少一个统一的名称。研究mushroom 的科学也在名称上出现了蘑菇学、食用菌学、药用菌学等不同的提法。由于对mushroom 的理解不同,很多学者所下的定义也不同。公元1703年吴材著的《吴菌谱》中记载“出于树者为蕈,生于地者为菌”,“蕈”和“菌”皆指具有显著子实体的高等真菌。在分类上,我们一般把不同的微生物称为不同的菌(每一种类都有其专一的学名),如Bacteria 称为细菌,Actinomyces 称为放线菌,Yeast 为酵母菌,Rust 为锈菌,Smut 为黑粉菌,Fungus 为真菌。为了与上述微生物名称相适应,拟将mushroom 译成“蕈菌”。笔者认为,蕈菌是指那些具有显著子实体以资鉴别的一类 相似文献
18.
(土从)宗堫(凶八夂) (土从),音Zǒng,读宗。出顾野王《玉篇》(502—557):“高足繖头,俗名鸡(土从)。”又明张自烈《正字通》(1368—1644)亦有相似记载。明杨慎(1368—1644)《升庵外集》又称鸡(土从)为鸡堫:“鸡菌,菌如鸡冠也。故云南名佳菌也,日鸡堫,鸟飞而敛足,菌形似之,故以鸡名,有以也。”堫,音Zóng,读粽。(凶八夂)是堫的异体字。郎英(1487—1559)《七修类稿》则称鸡宗:“云南土产地蕈,诗书本菌子也,而方言谓之鸡宗……以其同鸡烹食至美之故。”宗是(土从)的同音字,也是方言,李时珍说:“南楚人谓鸡为(土从)”,直到今天,在云南,仍有不少美味食菌被称为(土从)的,如长根金钱菌(Collybia radicata)为露水鸡(土从),宽褶金钱菌(Collybia platyphlla)为 相似文献
19.
萮萮茈蘛蕍 萮茈,音yù zy,读俞此,就是木耳类,见《说文》:“茣,木耳也,从艸,(而大)声,一曰萮茈。”很可能是一种方言。在《类篇》和《篇海》中,蕍,又作蘛,音yù,读俞;萮是蘛的异体字,足见用萮称木耳类,自汉代以来,还是很普遍的。 栮耳宋代几部字书如《集韵》、《类篇》均有栮字,音ěr,读耳,“亦作(木而大),木(木而大)。”在《说文》、《名医别录》、《新修本草》中,均有“木耳”之名。后来去繁就简,合为“栮”字,似有一定道理。宋朱熹(1130~1200)詠木耳诗有句云:“树耳黑垂聃”,聃即耳曼,此处引伸为下垂貌,很形象地钩勒出木耳的轮廊,《说文》中耳字篆文作“(?)”,与木耳形状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了对菌类生物的认识和探索,并将"菌蕈"作为一个独立的生物类群积淀了独特的菌蕈文化。灵芝作为菌蕈种类的一种,也是菌蕈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芝以其食用和药用价值在菌蕈文化中有着特殊地位,在系统丰富的菌蕈文化中,灵芝的部分整理为神话传说、古书典籍、宗教专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记载。灵芝文化作为中国古代菌蕈文化的补充,与菌蕈文化互为表里,共同丰富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对它深入的研究,对当代进一步加强对菌蕈类群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