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漯麦8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漯麦8号是河南省漯河市农科院培育的半冬性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2005—2006年国家黄淮区试结果,平均单产7657.5~7833.6kg/hm^2.增产显著;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7008。  相似文献   

2.
中麦 9号是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培育的冬小麦高产品种 ,1 998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中麦 9号品种的特点是矮秆 (株高 80cm左右 )、大穗 (穗粒重 1 .5 g左右 )、大粒(千粒重 5 0 g左右 )。穗数中等 (穗数 6 0 0万 /hm2 左右 ) ,茎秆坚韧抗倒伏。适应在黄淮北片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种植。根据中麦 9号的生理特性 ,经多年试验和生产示范 ,已总结出一套既节水省工 ,又增产增收的中麦 9号高产栽培技术。在全生育期浇 2~ 3水 (比传统管理方法少浇 1~ 2水 )的情况下 ,应用此项技术单产可达 75 0 0kg/hm2 左右 ,在土壤肥沃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规范小麦新品种临麦9号的高产栽培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因地制宜地加快临麦9号的推广,研究制定了临麦9号高产栽培技术,规范了临麦9号高产栽培的产量构成以及种子处理、耕作整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技术。该品种适宜山东省中高肥水、旱肥地麦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昌麦9号是许昌市农场和许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稳产、高产小麦新品种,在2012-2016年河南省小麦冬水组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突出,于2017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合品种比较与大田示范试验,总结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小麦新品种选育的核心是对亲本的遗传改良以及杂交后代的有效选择.为了达到小麦优质、高产、稳产、多抗、早熟目的,在亲本组配中,注重亲本遗传背景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状优良,用遗传基础丰富、配合力高、丰产稳产性好、矮秆、抗寒、抗旱、抗倒、适应范围广的弱春性品种周麦13为母本,以高产、优质、遗传基础丰富、综合抗灾能力强的豫麦54(百农64)为父本,其杂交后代用系谱选择法并施加选择压力,提高环境胁迫性,实行早代诱发行接种病圃鉴定,以早代选择为突破口,选育出新的小麦品系漯9908-3-3-2.该品系不仅具有株型好、长相清秀、穗层厚、抗寒耐旱、耐后期高温、灌浆快、熟相活泛等特点,而且硬质率、产量潜力和抗倒伏性能明显优于周麦13和豫麦54.于2008年通过河南省和国家审定,定名为漯麦9号."国审小麦新品种漯麦9号的中试与示范推广"已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和陕西等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漯麦9号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1999年以周麦13为母本、豫麦54(百农64)为父本配制成单交组合(编号为漯9908),采用系谱法定向选择育成,200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和国家审定.该品种为半冬性,苗壮,抗寒,分蘖成穗中等;株型紧凑,株高75~78 cm,茎秆坚韧有弹性,抗倒性能特好;耐后期高温,灌浆快;穗层厚,穗大码密,白粒,半角质,子粒饱满,硬度高,商品性好;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稳产性好.  相似文献   

7.
国审小麦品种漯麦18超高产攻关田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漯麦18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2003年选用创新种质4336作母本、周麦16为父本杂交,采用本地加代、早期测产和提纯同步进行的育种方法,定向选育7年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12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麦2012011)。该品种属弱春性、中大穗型、中晚熟品种,参加3年国家黄淮南片区域及生产试验,产量均居首位,表现为茎秆矮壮、坚韧,抗倒性好;苗期抗寒性好;苗期抗旱性强,中后期抗干旱高温;根系活力强,叶功能期长,灌浆速度快,耐后期高温,抗干热风  相似文献   

8.
小麦新品种选育的核心是对亲本的遗传改良以及杂交后代的有效选择.为了达到小麦优质、高产、稳产、多抗、早熟的目的,在亲本组配中,注重亲本遗传背景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状的优良性,用遗传基础丰富、配合力高、丰产稳产性好、株高适中、抗寒、抗旱、抗倒、抗多种小麦病害、适应范围广的弱冬性品种鲁麦14(烟中1604)为母本,以高产、优质、遗传基础丰富的豫麦41(温麦4号)为父本,其杂交后代用系谱选择法并施加选择压力,提高环境胁迫性,实行早代诱发行接种病圃鉴定,以早代选择为突破口,选育出新的小麦品系漯9816-8-3-13.  相似文献   

9.
周文富 《种子科技》2001,19(5):307-307
淮麦 18号系江苏省淮阴市农科所 1990年以丰产性能突出的早熟品种豫麦 13号为母本、高产抗病品种鲁麦 14为父本 ,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半冬性超高产小麦新品种。 1999年 8月通过江苏省审定。同年响水县引种 ,经品比 ,示范展示 ,淮麦 18号具有超高产、品质优和多优性 ,一跃成为淮北冬麦区苗头性和明显发展趋势的新品种。1 特征特性1.1 半冬性 ,中早熟。淮麦 18号半冬性 ,抗寒性好。幼苗生长茁壮 ,分蘖力强 ,成穗较多。株形紧凑 ,叶片上冲 ,叶挺 ,剑叶挺拔。全生育期长相清秀 ,熟相一般。常年最适播期为 10月 5 - 15日 ,10月下旬分蘖 ,3月下…  相似文献   

10.
泛麦5号为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农科所培育的半冬性中早熟小麦新品种,2004年获河南省审定,2005年获国家审定。2007年河南省收获面积5.2万hm2,2008年度河南省收获面积15.3万hm2。成为河南省上升势头最快的品种之一,2008年度安徽省小麦种子招标中标10.4万hm2,成为安徽省第四大小麦种植  相似文献   

11.
藜麦是一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干旱的经济作物,其经济效益是种植小麦、油菜等大田作物的15倍。对藜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为高寒山区广大藜麦种植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漯麦9号是漯河市农科院以抗倒伏能力强的周麦13为母本,遗传基础丰富、抗逆性强的百农64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5-2008年度参加国家冬小麦品种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参试代号为漯9908。漯9908在试验中表现突出,2008年9月通过国家审定,定名为漯麦9号,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08007。  相似文献   

13.
藜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军 《中国种业》2020,(8):112-113
结合多年藜麦试验种植结论和生产实践,初步总结概括出了一套藜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从藜麦品种、茬口选择、整地要求、施肥水平、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藜麦种植提供技术参数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4.
豫东的杞县及周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蒜生产基地,由于大蒜茬口早,肥力基础好,所以是种植玉米获得优质高产的理想茬口,常年蒜茬种植面积在30万hm^2以上。为筛选出适应豫东地区大蒜茬口的玉米品种,2005年与2006年我们用河南省当前主推的十多个品种做了2年产量比较试验,其中漯单9号(豫审玉2005004)表现尤为突出,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该品种为春麦,由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小麦辐射室采用生物技术方法育成。于1992年选育而成。经一系列产量对比试验,品种品质分析和抗性鉴定,并在全省区域和大面积示范。  相似文献   

16.
李玉兰  陈辉 《种子科技》2011,29(11):41-42
淮麦26号原名淮麦0432,由江苏省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通过淮麦18号和百农9267进行有性杂交,连续单株选择,于2004年育成,属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200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该品种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强,成穗多;株型较紧凑,茎秆弹性较好,较抗倒;长相清秀,穗层整齐,熟相好;纺锤形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半硬质,结实性好;全生育  相似文献   

17.
<正>1特征特性先锋10号小麦属弱春性早熟品种,幼苗匍匐,苗期叶长下披,冬季抗寒性差,分蘖力弱,成穗率高。春季起身偏晚且慢,拔节后发育速度快,抽穗早,抗倒春寒能力弱。成株期株型偏紧凑,穗下节长,叶片较大,半披,株行间通风透光一般,平均株高75cm,茎秆弹性好。纺缍型穗,长芒穗码稀,穗层整齐,受倒春寒影响结实性差。长粒,大小均匀,饱满度中等,角质率高,黑胚率低,商品性好。叶功能期长,耐后期高温,灌浆速度快,成熟早落黄好。产量构成三要素:平均成穗  相似文献   

18.
国审郑麦366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国审郑麦366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中心选育的强筋优质、高产稳产、矮秆抗倒、半冬性中早熟小麦新品种。针对国审郑麦366的特性及各生育时期的要求,提出了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正>优质小麦品种先麦12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求在保证优质小麦品质特性的基础上,提高产量和效益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优质小麦的栽培技术对品质的要求是:保证生产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高,湿面筋含量高,容重高,出粉率高。每一项栽培措施都应该围绕达到上述品质指标和高产高效的要求制定。结合近年的生产实际,在继承传统小麦高产经验的基础上要实现先麦12的优质、高产、高效,必须抓好以下关键栽培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20.
新麦21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用偃展1号为母本、新麦9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抗寒、抗病、中早熟小麦新品种,为促进新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利用,特提出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