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菲律宾同我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即有着悠久的经济文化联系.本文收集相关资料力图系统论述古代中国与菲律宾的农业技术交流,以就教于国内外同行,并期待对今天的中国与菲律宾的农业技术交流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据悉,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安江省每天向柬埔寨出口70多吨各类蔬菜。该省向柬输出蔬菜最多的是ANPHU县,每天输出30-40吨,其次是CHOMOI县,每天15—20吨。在ANPHU县,农民每年从每公顷蔬菜可获得7300万越盾(约4500美元)的收入。部分农民每公顷每年甚至可收益3亿越盾(约1.9万美元)。  相似文献   

3.
据越南芹苴大学(Can Tho University)最新调查研究表明,越南农民因在水稻收获季节没有足够的人力和机械,年收入损失数千美元。  相似文献   

4.
从农业文献资料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出发,对平台的建设目标、构建方案等作了详细介绍.该平台依托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下的B/S模式,通过集成、整合等方式,整合农业文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5.
林蔚文 《农业考古》1990,(1):148-157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全省东南濒海,西北倚山,中部多丘陵,东南沿海有闽江下游、兴化湾及九龙江流域等冲积小平原。几千年来,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克沛,土地肥沃,无霜期日照期长,植物四季常青,自然生态环境十分适宜各种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栽培。原始社会至今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历代劳动人民用辛勤的双手栽培繁殖了为数众多的农业经济作物,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开拓、掌握园艺栽培技术,扩大作物的产品加工和开发利用,为推动福建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本文根据现有的部分方志史料及有关考古资料,拟对福建古代农业经济作物的种类,栽培种植园艺技术及开发利用这三个方面的历史状况作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物候和农业(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古代的物候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分析,认为物候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物候的出现并得到统治者的推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便于指导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庐陵古代农业发达,仅吉州一地,就为朝廷提供了近十分之一的粮食.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作了记载.虽然吉州的税赋较重,但也可见当时粮食的富足,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就庐陵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作一个深入的探析.  相似文献   

8.
1995年引进波尔山羊(原产南非),在江苏、陕西、四川等地推广。1998年山东从新西兰引进波尔山羊150多只,在菏泽、滨州地区推广。波尔山羊体格大,发育良好,体躯早熟,易育肥,产羔率达193%~225%,泌乳力强,每天可产奶2.5kg。1986年从意大利引进皮埃蒙特肉牛良种,已在河南、北京、山东等地繁育推广,用来杂交改良中国黄牛,杂交种生长发育快,肌肉丰满,屠宰和净肉  相似文献   

9.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是东南亚的重要国家之一,与中国云南接壤。缅甸古称掸国、骠国、顿逊国等。《旧唐书》云:其国境,东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东邻真腊国,西接东天竺国,南尽溟海,北通南诏些乐城界,东北距阳苴咩城六千八百里。往来通聘迦罗婆提等二十国,役属者道林王等九城,食境土者罗君潜等二百九十部落。又云:骠国,  相似文献   

10.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1):240-242
中国农业史研究萌芽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直至20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其中以万国鼎主持的456册、3700万字的《中国农史资料》为代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70年代末,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书的整理和研究,其中以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农学史》为代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其中以梁家勉主编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为代表。大约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中国农业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出现了一大批成果。如我所主编的《农业考古》杂志开始辟有“农业文化研究”专栏,10多年来陆续发表了一大批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与印尼关系密切,在农业科技方面有着较多的交流.一方面中国古代的农业科技文化传入印尼,中国的白菜、韭菜、荔枝、龙眼、肉桂等蔬菜水果,被移植到印尼,广泛栽种.另一方面,古代印尼的动植物输入中国,尤其是印尼的香料被中国人广泛采用,用于烹调或者用于医药或者用于贵族祭祀庆典等方面.中印两国在农业生产方面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对两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2.
今北京地区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始于公元前一千年以前,《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是为西周燕国之始。周初燕国都城的遗址,近年已在北京房山县琉璃河董家林村发现,其始建年代在商朝末年或稍早一些。又据董家林村古城遗址以东的黄土坡村商周墓地中存在大量带有明显商族文化特征的墓葬,可知在周初封燕以前,已有商族人在此居住。《左传·昭公九年》云:“及武王克商,……肃慎、燕、毫,吾北土也。”燕、毫,有些学者认为应连读为“燕毫”一国名,有些学者认为应分读“燕”、“毫”两国名,然而无论何解,可知在武王灭商之时,北方已存在一个叫燕或燕毫的商族国家,今北京房山县  相似文献   

13.
林蔚文 《农业考古》1991,(1):316-320
1、菘菜《三山志》:“菘菜与芜菁相尖,茎叶不光者为芜菁,茎短叶阔,厚而肥者为菘。”《闽书》除引上述之载外,还说:“周颙所谓秋末晚菘是也。张九龄自幽京携种归曲江种之,闽中呼为张相菘。曾师建记谓北地无菘南地无芜菁,体性相似而形状不同,地土然也。”《闽产异录》:“八闽通志:与芜菁相类,梗长而叶不光者为芜菁……福州泉州皆产菘。2、芥菜芥菜变种甚多。《三山志》:“芥菜似菘而有毛,味辛辣,此青芥也。紫芥茎叶通,叶多作(米斋)食之.最美。白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经济与农业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火金 《农业考古》2003,(3):130-134,174
中国传统社会生产主要是农业的生产 ,传统经济的主要成分主要是农业经济 ,其主要特点是小农经济的运作方式 ,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脱离不了农业。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她植根于中国这块特定的“土壤”中 ,受到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宗法伦理、农业经济及其小农生产方式等背景的深刻影响 ,表现出典型的生态型农业文化特征。传统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固与社会思想文化相得益彰 ,中国传统社会在这两者的互动中绵延和发展。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背景诸要素中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因和特征 ,以期获得农业社会经济背景与文化的关联。当…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对外交往更加广泛而深入,通过多边、双边政府间、社团、商贸、国际会议、友好人士等各种渠道,引进与交换品种、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等合作项目增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对于促进中国农业科技进步,高产优质高效,区域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良好作用,同时,扩大对外影响为推动国际农业技术进步与生产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一、种植业有些引进农业技术由于成效显著,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如水稻旱育稀植法,80年代日本专家藤原长竹和原正市先生在黑龙江传授,效果很好,1989年后开始在…  相似文献   

16.
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都是农业大国,两国都曾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两国在农业生产技术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有着较为密切的交流。这不仅推动了两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密切了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应制定正确的对策,加强与东盟的农业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我们的技术和相对经济优势,帮助东盟尽快解决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加速东盟的传统农业改造,带动双边和多边更大范围内的经贸合作;可以把我们熟练的劳动力、高水平的科技人员、成熟的技术和优质农产品推向需求潜力巨大的东盟市场,实现互利双赢,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古代农业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明 《甘肃农业》2005,(12):192-19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产业,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生产工具的进步,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社会大分工进一步深化,将农业进一步细分为种植业、畜牧业,使农业进一步分化为多层次、多系统的产业结构,成为我国古代产业的主要内容。本文根据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分不同历史阶段论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产生与发展。了解我国古代农业进而了解我国古代农业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影响,古为今用,对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越南是世界上第二大大米出口国,其水稻80%生长在湄公河三角洲一个平原广阔、亚洲最肥沃的农业区域之一。但这里的农民说,由于目前气候变化,海平面和温度不断上升,以后大米的产量将受到威胁。站在散落着一些塑料和木材的沙滩上的农民Cung Pham说,像这里的许多人一样,他已经失去了斗志。Pham住在茶荣省湄公河三角洲海岸。他以前种植各种不同的作物,但今天他的农田被水淹没。  相似文献   

20.
连云港的古代农业与稻作文化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文献以及海州地区的地方史志中 ,关于连云港的古代农作有些重要的载述 ,指称云台山沿海地区的稻作年有两熟 ;类有三种。且品质优良 ,曾经作为给皇家的贡品。现代考古学兴起之后 ,田野工作中的大量发现又涉及这一地区农作尤其是稻作的起源。我们从 1979年开始搜集地方农史资料 ,并就稻作起源问题与被认为是世界稻作起源地的南亚、云南等地相比勘 ,于 1983年在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主编的《农业考古》上提出中国大陆沿海山地是稻作起源地 ,而云台山的诸项特征及考古遗存最为引人注目。在 1985年又应邀在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在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