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安徽江淮地区中稻田害虫和天敌群落动态进行了研究,田间调查共记录捕食性天敌12种,害虫12种。天敌优势种为草间小黑蛛、青翅蚁型隐翅虫、四点亮腹蛛、拟水狼蛛和圆尾蟏蛸;害虫优势种为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草间小黑蛛、拟水狼蛛、褐飞虱、青翅蚁型隐翅虫主要分布于稻株下部;四点亮腹蛛和白背飞虱主要分布于稻株中、下部;圆尾蟏蛸和稻纵卷叶螟主要分布于稻株上、中部。群落多样性在中稻生育中期最高,群落均匀度是影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以功能团为单位和以物种为单位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高度正相关。群落特征在中稻生长发育期间变化较大,群落稳定性较低。  相似文献   

2.
对两优0923非防治的中稻田白背飞虱、灰飞虱和褐飞虱与其天敌间的关系,采用灰色关联度法、生态位分析方法,对盆拍法调查的3种飞虱与其捕食性天敌在数量、时间和空间三方面关系进行分析,对每一种天敌对应的关联度、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相似性比例等参数标准化后的密切指数相加,按照密切指数值之和大小排序,评判3种飞虱捕食性天敌优势种.并用同样方法分析常规防治田农药对飞虱捕食性天敌的影响,以期为合理施药,科学保护和利用天敌优势种提供科学依据,其结果是,非防治田白背飞虱前三位天敌是条纹蝇虎、草间小黑蛛和锥腹肖蛸;灰飞虱的是八斑球腹蛛、茶色新园蛛和锥腹肖蛸;褐飞虱的是纵条蝇狮、四点亮腹蛛和黑肩绿盲蝽.防治田白背飞虱前三位天敌是条纹蝇虎、草间小黑蛛和锥腹肖蛸;灰飞虱的是拟水狼蛛、四点亮腹蛛和草间小黑蛛;褐飞虱的是黑肩绿盲蝽、拟水狼蛛和四点亮腹蛛.盆拍法的防治田和非防治田之间3种飞虱前三位的相同天敌,白背飞虱完全相同,灰飞虱没有相同天敌,褐飞虱的是黑肩绿盲蝽和四点亮腹蛛.飞虱与天敌在时间和数量关系上,扫网法的防治田和非防治田之间3种飞虱前三位的相同天敌,白背飞虱的是锥腹肖蛸和四点亮腹蛛,灰飞虱完全相同,褐飞虱的是纵条蝇狮和条纹影虎.两种稻田的差异主要是农药杀伤了飞虱,使飞虱数量减少,并对天敌有一定杀伤力,进而影响到天敌的发生规律.非防治田的盆拍法和扫网法之间,3种飞虱前三位相同的天敌,白背飞虱的是锥腹肖蛸,灰飞虱的也是锥腹肖蛸,褐飞虱的是纵条蝇狮.防治田两调查方法结果之间,白背飞虱的是锥腹肖蛸,灰飞虱和褐飞虱前3位天敌中没有相同天敌,其差异主要是两法调查稻株的部位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3.
采用Levins(1968)生态位宽度(Bi转化为Bi′)和Hurlbert(1978)生态位重叠(Lij)指标,对湖北荆州秋冬季大白菜(Brassicacampestris L. ssp. pekinensis(Lour)Olsson.)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和功能团的时间生态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害虫中优势害虫菜缢管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的Bi′居中,为0.6389,甜菜夜蛾(Laphygmaexigua Hubner)、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iBaly)与菜缢管蚜的Lij大于1;天敌中优势天敌八斑球腹蛛(Theridionoctomaculatum Boes.etStr.)和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graminicolum(Sundevall)]的Bi′较小,分别为0.7170和0.6645,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 Fabrici-us)与八斑球腹蛛、青翅蚁形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 Curtis)与草间小黑蛛的Lij大于1;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以及青翅蚁形隐翅虫与菜缢管蚜...  相似文献   

4.
本文调查有机稻区主要天敌类群(蜘蛛类、捕食性天敌昆虫、寄生性天敌昆虫)的消长动态及其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有机稻田以肖蛸、球腹蛛,青翅蚁形隐翅虫、绒茧蜂为优势种群,这些天敌迁入稻田迅速、发生量均高于常规稻田。其中有机稻田蜘蛛、青翅蚁形隐翅虫、绒茧蜂平均分别为272,37.8,8头/百株,分别比常规稻田多86.6,11.7,7.5头/百株。同时,在移栽后40 d内,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主要害虫发生量均低于其防治阈值,表明此时不必进行施药防治,以免杀伤天敌。因此有机耕作有利于自然天敌的恢复和保护,更能发挥自然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青菜田节肢动物群落及其时间生态位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青菜田节肢动物群落调查和时间生态位的测定,共记录节肢动物22个物种,其中植食性害虫14种、捕食性昆虫2种、寄生性昆虫4种、蜘蛛2种。小菜蛾、黄曲条跳甲、桃蚜、南美斑潜蝇为青菜田优势害虫,青翅蚁形隐翅甲、菜蛾绒茧蜂、蚜茧蜂和草间小黑蛛为青菜田优势天敌。还分析了群落中主要物种的时间生态位,探讨了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天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对花椰菜田节肢动物群落秋季的系统调查结果,共有害虫8种,捕食类天敌7种,寄生及中性类3种,其中烟粉虱、甜菜夜蛾的危害最严重,烟粉虱群落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天敌有三突花蟹蛛、八班球腹蛛、草间小黑蛛。  相似文献   

7.
在田间系统调查基础上研究了合肥郊区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调查共记录节肢动物21种,其中害虫10种,天敌11种。害虫主要优势种为菜青虫和菜蚜为优势种;捕食性天敌主要优势种为中华跃蛛、草间小黑蛛。害虫优势种菜青虫主要分布于甘蓝心叶和内层叶反面,而菜蚜分布较广。捕食性天敌优势种中华跃蛛、草间小黑蛛主要分布于甘蓝外层叶反面。群落多样性在时间过程中较稳定,影响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是群落均匀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褐稻虱田间种群动态,水稻的受害情况和褐稻虱一种主要天敌——草间小黑蛛的捕食作用,并建立这三个亚系统的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将三个亚模型耦联起来进行逐日模拟,测定出随褐稻虱种群数量、虫龄结构、水稻生育期、产量水平及草间小黑蛛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经济(?)值,为褐稻虱经济(?)值的研究探讨一种比较系统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稻田使用的防病虫农药中筛选出四种对草间小黑蛛低毒的农药品种,然后再进行这四种农药对草间小黑蛛及褐稻虱的相对毒力比较试验,最后得出,扑虱灵、叶蝉散、乙酰甲胺磷有较好的选择毒性。杀虫双虽对草间小黑蛛的杀伤能力低,但由于杀虫双对褐稻虱的杀伤能力亦低,其选择毒性就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0.
江苏稻田蜘蛛种群及优势种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结果表明,江苏稻田蜘蛛的主要种类有8科14种,其中草间小黑蛛、黑腹狼蛛、八斑球腹蛛是主要优势种群。镇扬丘陵稻区草间小黑蛛在比例稍低,四国肖蛸在镇扬丘陵稻区和里下河稻区较高。  相似文献   

11.
优质香稻主要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调查,并以优质常规稻鄂中5号和杂交稻两优培九作为对照,对鄂香1号和武香988主要害虫及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质香稻品种间主要害虫及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组成基本相同,不同物种种群数量在不同品种间无显著性差异。总的来看,主要害虫及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群数量和丰度武香988最高,两优培九最低;除鄂香1号外,不同品种样田的群落结构参数变化基本一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逐渐降低,而优势度升高,鄂香1号在水稻生育的后期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显示出升高而优势度显示出下降的趋势。群落结构的稳定次序依次是鄂香1号、两优培九、鄂中5号和武香988。  相似文献   

12.
对淮北棉田节肢动物优势种群组成和时空生态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棉蚜、烟粉虱、棉叶螨、棉盲蝽、四点亮腹蛛、龟纹瓢虫、T-纹豹蛛、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华姬猎蝽、小花蝽和青翅隐翅虫为优势种群;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值都是以龟纹瓢虫最大,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群与棉蚜时间生态位重叠值以八斑球腹蛛最大,空间生态位重叠值以T-纹豹蛛最大。综合分析了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群的数量、与棉蚜发生在时间上同步性和空间上同域性以及捕食量大小,建立了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群对棉蚜控制作用模型,以龟纹瓢虫控制作用指数最大,达19.82%。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平原越冬稻虫捕食性天敌群落结构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调查研究并经室内鉴定,洞庭湖平原稻虫捕食性天敌越冬群落的物种组成,包括捕食性天敌昆虫4目10科20种和稻田蜘蛛8科16属21种,其中天敌昆虫优势种为稻红瓢虫,稻田蜘蛛优势种为拟水狼蛛和食虫沟瘤蛛。稻田异质性的高低是影响稻田越冬捕食性天敌群落物种组成及丰富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稻田动物群落及农田蜘蛛资源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北培、万州、璧山、合川及永川5区、县、市的稻田动物及农田蜘蛛群落的结构组成及数量动态进行了田间系统调查与室内分析鉴定,发现稻田动物5纲17目101科198属269种,农田蜘蛛21科81属203种,其中稻田蜘蛛16科46属89种;稻田节肢动物2纲13目95科192属261种,其中昆虫11目78科145属171种;昆虫中天敌7目27科53属64种,害虫7目45科86属100种,其他类虫1目6科6属7种;稻田动物中天敌3纲9目46科102属156种,其中捕食性天敌3纲9目41科92属143种。稻田蜘蛛优势种主要是拟水狼蛛、食虫沟瘤蛛、草间小黑蛛、粽管巢蛛和八点球腹球。  相似文献   

15.
不同防治措施对花椰菜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防治措施对花椰菜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为花椰菜地害虫防治和天敌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施药对照区、生物农药防治区和化学农药防治区,按5点随机取样,记录植株和地面所有节肢动物的数量。在田间定点埋放盛有洗衣粉水溶液的玻璃瓶调查在地表活动的节肢动物种类及数量,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不同防治措施下花椰菜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差异。【结果】在广州花椰菜地共调查到节肢动物87种,其中植食性害虫29种,捕食性天敌54种,中性昆虫4种。防治措施明显影响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数及其数量。不施药对照区的捕食性天敌、植食性害虫和中性昆虫的数量均高于其他两种施药防治处理区,不同处理区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数及其个体数为不施药对照区生物农药防治区化学农药防治区。花椰菜地植食性昆虫功能类群的优势集中性以花椰菜苗期为最小,成熟期最大;捕食性天敌的优势集中性在不同防治区同样以苗期相对较小,而在不施药防治对照区花椰菜各生育期,其大小接近一致;在施药防治区,捕食性天敌的优势集中性表现出波动现象。在花椰菜不同生育期以及不同防治措施区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种不同。整个生育期优势度指数0.1的有烟粉虱、桃蚜、小菜蛾、菜青虫、前凹狼蛛、拟环纹豹蛛和八斑鞘腹蛛。花椰菜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在不同防治区和花椰菜各生育期之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各指数之间的变化趋势相似。群落整体多样性指数随花椰菜生长而增大,至中后期达到最大,此结果与田间群落的发展动态相吻合,在不同防治区之间的多样性指数为不施药对照区生物农药防治区化学农药防治区。均匀度指数在不同生育期和防治处理区的变化程度相似。害虫亚群落多样性与群落整体多样性变化趋势相似,其多样性指数在花椰菜生长中后期达到最大。不同防治措施区之间的多样性指数为不施药对照区生物农药防治区化学农药防治区,其中以化学农药防治区花椰菜苗期为最小。均匀度在花椰菜苗期为最大,而后随花椰菜生长而减小。捕食性天敌亚群落多样性在花椰菜各个生育期和防治处理之间变化相对平稳。地表节肢动物的调查表明,两种药剂处理区所施药剂对地表节肢动物的杀伤较大。同时,从地表节肢动物数量和捕食性天敌的数量动态来看,地表中性昆虫对捕食性天敌前期的定殖有一定的作用。蜘蛛与植食性昆虫、中性昆虫以及捕食性昆虫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捕食性昆虫与中性昆虫之间也具极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这些功能团之间在数量上具有较好的跟随效应。捕食性昆虫与植食性昆虫之间相关未能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药剂防治措施虽然能有效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但也使天敌数量相应减少。地表中性昆虫对捕食性天敌前期的定殖有一定的作用,药剂防治能影响花椰菜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生物农药对花椰菜地节肢动物群落影响小于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花菜田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方法] 以花菜品种雪宝1号F1代为试材,在田间系统调查基础上,分析合肥市西北郊花菜试验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各种群数量动态,计算群落均匀度和多样性。[结果] 调查共记录节肢动物25种,其中害虫12种,天敌13种。害虫主要优势种为菜蚜和斜纹夜蛾;捕食性天敌主要优势种为八斑球腹蛛和草间小黑蛛。害虫和天敌的优势种主要分布于花菜外层叶反面。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在10月上旬前较高,此后较低,在时间过程中呈稳定下降趋势。影响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是群落均匀度。 [结论] 调控花菜田节肢动物主要害虫优势种的种群数量,并保护天敌以提高群落的均匀度,是提高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强化栽培稻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强化栽培单季稻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主要病虫的发生规律及使用农药防治靶标病虫时对非靶标病虫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方式下褐飞虱种群数量较常规栽培方式增加了21.47%,白背飞虱增加了27.19%,稻纵卷叶螟增加了57.95%,二化螟增加了200.0%,纹枯病病情指数增加了29.10%。防治病虫靶标对非靶标病虫种群发展的影响以稻飞虱最为突出,用杀虫双、茚虫威、井冈霉素和苯甲·丙环唑等药剂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等靶标病虫时,均会刺激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增殖,其增殖幅度较常规栽培方式提高了26%~60%。  相似文献   

18.
在设施番茄栽培环境下,采取5点取样法调查黄板诱集的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利用群落特征指数对昆虫各群落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系统聚类方法对昆虫各群落特征的时间动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设施番茄诱集昆虫隶属7个目16个科。其中粉虱科Aleyrodidae为优势害虫;在天敌昆虫中蚜小蜂科Aphelinidae为优势种。设施番茄的害虫防治可以分为2段,其中番茄生长初期应充分发挥天敌昆虫的生物防治作用,但是番茄生长中后期,随着害虫数量的剧增,昆虫群落极为不稳定,此时应以化学防治措施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