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紫花苜蓿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地区,江苏、湖南、湖北、云南等地也有栽培。在我国北方地区紫花苜蓿是轮作中的主要牧草,其前作应是一年生作物、中耕作物或根菜类蔬菜作物,而后作应安排经济价值较高,需氮肥较多的作物,如玉米、麦类、棉花、甜菜等。紫花苜蓿不仅是优良的牧草,也是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灌溉条件下的二年生苜蓿,返青后的盖度可达95%,与同一坡地种植的农作物相比,能显著减少水土流失。苜蓿有较强的固氮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含水量打捆对苜蓿干草饲用价值的影响,试验选择"金皇后"紫花苜蓿,测定不同含水量打捆苜蓿干草产量、叶片损失及营养成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苜蓿打捆含水量与苜蓿干草质量高度相关,苜蓿干草产量随着打捆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打捆时苜蓿含水量越低,叶片脱落越多,茎叶比逐渐增加,粗蛋白、胡萝卜素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呈降低趋势,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上升趋势;苜蓿含水量由30.25%降到18.66%的过程中,粗蛋白含量降低缓慢,但相对饲用价值降低明显。与传统苜蓿打捆相比,高水分打捆可明显增加苜蓿干草产量,减少叶片脱落,提高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翻耕与播种间隔时间对后茬苜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自毒作用对连作种植的苜蓿建植有不利影响,减轻自毒作用,使苜蓿的更新建植能够成功,是苜蓿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在北京地区进行了田间试验,对生长5年紫花苜蓿土地在不同时间耕翻,间隔0、15、30、45、90 d之后再播种同品种苜蓿,以研究耕翻至播种间隔时间对苜蓿苗期生长及生化...  相似文献   

4.
<正>黄花苜蓿是豆科苜蓿属多年生优质牧草,具有抗寒、抗旱、耐盐碱等特性,是高寒牧区人工草地建植和天然草地改良的理想牧草。黄花苜蓿适口性好,营养价值很高,与紫花苜蓿相当,产量和再生性虽逊色于紫花苜蓿,但其抗逆性却非紫花苜蓿能比,是苜蓿抗性育种不可缺少的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饲用价值、生态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本文主要对国内外黄花苜蓿抗寒性、抗旱性和耐盐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今后系统研究黄花苜蓿抗逆性和开发利用黄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粮食作物和饲草作物生产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差异,识别潜在的减排热点,本研究基于2018—2021年在甘肃和宁夏获得的738份有效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以小麦、玉米、苜蓿和饲用玉米四种作物为研究对象,使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评估温室气体(CO2当量)排放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每公顷的小麦、玉米、苜蓿、饲用玉米干物质产出分别为:6.45,16.81,6.28,17.05 t;蛋白质产出分别为:0.52,1.08,0.79,1.22 t。四种作物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3.89,5.14,1.12,4.34 t·hm-2;但在每吨干物质和蛋白质产出基准下,苜蓿与饲用玉米均显示较低的排放强度,其中苜蓿的优势更为显著。敏感度分析表明,化肥和农机使用对排放结果的敏感度平均达到75.29%和11.51%。因此,建议研究区域使用优质饲草作物替代粮食作物支撑草食畜牧业,同时加强作物的田间施肥管理和提高机械使用效率,能有效地减少草食畜牧业在饲料生产端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选出适宜在半干旱区种植的饲用植物,选取饲用玉米(Zea mays)、饲用高粱(Sorghum bicolor)和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3种饲用作物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2种牧草为研究对象,在无灌溉和施肥的管理条件下,比较分析其干物质产量、营养品质及饲用价值。结果表明,高粱(引自日本)的株高最高(289.25 cm),比甜高粱和玉米高约10%,苏丹草SP20(引自美国)株高最低(172.80 cm);甜高粱干物质产量最高(17.38 kg·m–2),其次为高粱(12.35 kg·m–2),均显著高于玉米(P<0.05)。苏丹草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相对较低,甜高粱与饲用玉米NDF和AD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苏丹草和紫花苜蓿相对饲用价值(RFV)值较高(135~143),其次是饲用玉米和甜高粱(107~109),高粱和老芒麦最低(95~102)。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地区种植甜高粱具有与饲用玉米同等的饲用价值,但甜高粱具有更高的产量,因此在半干旱区种植甜高粱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对土壤肥力、微生物及自毒物质的影响,以轮作5年的“甘农3号”紫花苜蓿地为试验材料,研究紫花苜蓿与小麦和玉米在不同轮作处理下对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自毒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紫花苜蓿与玉米和小麦轮作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的消耗增加。轮作玉米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的消耗量显著高于轮作小麦(P<0.05)。2)紫花苜蓿轮作玉米、小麦后,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且增量大小顺序为5年紫花苜蓿-2年小麦>5年紫花苜蓿-1年小麦>5年紫花苜蓿-2年玉米>5年紫花苜蓿-1年玉米;真菌数量下降,轮作处理较CK显著降低了48.96%、65.19%、66.72%、74.91%(P<0.05)。3)紫花苜蓿轮作玉米和小麦后,土壤主要自毒物质(绿原酸、阿魏酸、咖啡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素)含量均降低,轮作玉米和小麦后自毒物质总量在第1年较CK显著降低17.90%和27.50%(P<0.05),且轮作小麦第2年比第1年降低24.20%。综上所述,紫花苜蓿与玉米、小麦轮作能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组成,降低自毒物质含量,有效改善土壤环境,而土壤养分缺乏并不是引起紫花苜蓿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在半干旱地区紫花苜蓿的草田轮作中,以紫花苜蓿-小麦轮作为宜,且轮作2年小麦对土壤的解毒效果更为明显,应避免紫花苜蓿-玉米轮作,以维持农田肥力平衡。通过典型性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自毒物质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数量对自毒物质总含量影响最大,放线菌数量和自毒物质绿原酸、阿魏酸、咖啡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海河平原区苜蓿第3~5茬草雨季收获难的问题。于2011-2016年在位于河北衡水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所试验站开展了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5种不同饲草作物模式评价研究,以及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生产性能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不同饲草作物模式评价研究得出,30-30 cm、20-40 cm两种行距处理下的单作苜蓿小区干草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套作高丹草处理下苜蓿第2年前2茬干草产量显著低于单作苜蓿小区干草产量(P<0.05);套作青贮玉米处理后的总食物当量数显著高于单作苜蓿小区(P<0.05),但套作青贮玉米处理后的总经济效益与单作苜蓿小区无显著差异(P>0.05);套作青贮玉米处理下的平均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均显著高于单作苜蓿小区(P<0.05)。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生产性能比较研究得出,30-30 cm、20-40 cm行距套作青贮玉米处理下的苜蓿前2茬干草产量、总食物当量数、总经济效益、平均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得出,海河平原区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关键种植技术为:单作苜蓿田采用20-40 cm宽窄行秋播种植,于第2年前2茬苜蓿草收获后,在宽行中间套作青贮玉米,青贮玉米密度在6 万株·hm-2以内,9月底将套作的青贮玉米与苜蓿一起收获,之后苜蓿田苜蓿正常越冬,下一年再重复种植青贮玉米。该模式在保证与单作苜蓿同等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可有效解决苜蓿3~5茬草雨季收获难、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试验选用2头装有瘤胃瘘管的科尔沁黄牛,采用尼龙袋法测定5种粗饲料(三叶草、苜蓿干草、稻草、玉米秸秆和羊草)在黄牛瘤胃内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有效降解率(ED)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结果表明:DM和CP有效降解率和营养物质消化率三叶草最高,稻草最低,羊草、苜蓿干草和玉米秸秆居中;NDF和ADF的有效降解率和营养物质消化率以苜蓿干草最高,玉米秸秆最低;稻草和玉米秸秆饲用价值较低,苜蓿干草和三叶草饲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收割时间对紫花苜蓿的质量非常关键.现蕾期时,苜蓿的相对饲用值较高,是收割的最佳时期,28~ 32天后可再次收割.开花后,紫花苜蓿的相对饲用值会下降,此时收割已太晚,如饲用需加入大量添加剂.紫花苜蓿收获时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饲用玉米(Zea mays)、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 sudanense)互为受体材料,在不同浓度(0、12.5、25、50、100、150、200 mg·mL-1)植株水浸提液处理下,测定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相关指标,旨在探究三者间的化感效应关系,为轮作、混播或间、套作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3种作物相互间均具有化感效应,其效应因受体植物种类、受体器官、组织浸提液浓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供试浓度范围内,饲用玉米水浸提液浓度25、50 mg·mL-1分别是促进紫花苜蓿、高丹草生长的最佳浓度,且均对种子活力的促进效果最佳,综合化感效应指数(SE)分别为0.074、0.092;紫花苜蓿水浸提液浓度50 mg·mL-1是促进饲用玉米生长的最佳浓度(SE=0.027),且对胚根生长的促进效果最佳,紫花苜蓿水浸提液对高丹草均为抑制效应(SE <0);高丹草水浸提液各浓度对紫花苜蓿、饲用玉米均为抑制效应(SE <0)。综上,紫花苜蓿宜与饲用玉米,不宜...  相似文献   

12.
<正>紫花苜蓿是当今世界上栽培最早,面积最大,最重要的一种优质蛋白饲料作物,堪称“牧草之王”。苜蓿青草及其调制的青贮、干草、草粉等是许多家畜不可少的饲料,苜蓿是我国实施农业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发展农业的首选饲料作物,山东省东营市的牧草产业化是以耐盐紫花苜蓿产业化为代表,现正在大力推进过程中。本试验研究紫花鲜苜蓿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对土壤肥力、微生物及自毒物质的影响,以轮作5年的"甘农3号"紫花苜蓿地为试验材料,研究紫花苜蓿与小麦和玉米在不同轮作处理下对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自毒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紫花苜蓿与玉米和小麦轮作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的消耗增加。轮作玉米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的消耗量显著高于轮作小麦(P0.05)。2)紫花苜蓿轮作玉米、小麦后,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且增量大小顺序为5年紫花苜蓿-2年小麦5年紫花苜蓿-1年小麦5年紫花苜蓿-2年玉米5年紫花苜蓿-1年玉米;真菌数量下降,轮作处理较CK显著降低了48.96%、65.19%、66.72%、74.91%(P0.05)。3)紫花苜蓿轮作玉米和小麦后,土壤主要自毒物质(绿原酸、阿魏酸、咖啡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素)含量均降低,轮作玉米和小麦后自毒物质总量在第1年较CK显著降低17.90%和27.50%(P0.05),且轮作小麦第2年比第1年降低24.20%。综上所述,紫花苜蓿与玉米、小麦轮作能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组成,降低自毒物质含量,有效改善土壤环境,而土壤养分缺乏并不是引起紫花苜蓿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在半干旱地区紫花苜蓿的草田轮作中,以紫花苜蓿-小麦轮作为宜,且轮作2年小麦对土壤的解毒效果更为明显,应避免紫花苜蓿-玉米轮作,以维持农田肥力平衡。通过典型性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自毒物质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数量对自毒物质总含量影响最大,放线菌数量和自毒物质绿原酸、阿魏酸、咖啡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紫花苜蓿(以下简称苜蓿)用途广泛,不仅是主要的饲用作物,而且也可用作绿肥。目前,垦区牧业中以奶牛为重点的草食畜禽发展迅速。引草入田,粮草轮作,利用根茎和畜粪还田保持地力,利用茎叶喂畜,种草养畜改造低产田的面积不断扩大。由于目前垦区所用苜蓿品种较为混乱,而我省又无苜蓿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可借鉴,为选出适合垦区生态条件,高产优  相似文献   

15.
栽培管理措施对紫花苜蓿越冬率的影响王会中,赵洁(牙克石市草原工作站牙克石市022100)紫花苜蓿用途很广,它不仅是主要的饲用作物,而且也是很好的绿肥作物。从饲用价值来说,它是各类家畜的上等饲料。不论青贮、放牧或是调制成千草、青贮,适口性好,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16.
1选地 紫花苜蓿应选择平坦地和缓坡地,以排水良好,水分充足,土质肥沃的油沙土地或土层深厚的黑土地最为适宜。内涝的低湿地、贫瘠的黄土地,多石的沙砾地、土层根薄的白浆土地等都不适宜。紫花苜蓿良好的茬口为瓜类、大豆、玉米、高粱、向日葵、甜菜、苏丹草、籽粒苋等作物,各种叶菜和根菜类,也是苜蓿的好茬口。用紫花苜蓿茬地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甜菜等作物,都能获得高产和优质的产品。种植在贫瘠的土地上,可起到明显改土肥田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河南地区玉米田喷施莠去津除草剂对后茬紫花苜蓿生产的影响,选取我国广泛种植的20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受害指数、生产性能和干草品质比较,结果表明:(1)玉米田后茬紫花苜蓿根际土壤莠去津残留量受降雨影响较大,因前茬作物玉米生长期间强降雨的淋溶作用,2021年秋季种植的苜蓿土壤中未检出莠去津残留。(2)在河南地区正常降雨年份,以夏玉米推荐浓度(3.75 l/hm2)喷施莠去津,残留量对后茬紫花苜蓿产生明显毒害作用,但不同苜蓿品种受害程度有所不同。(3)紫花苜蓿遭受莠去津毒害时,植株高度和生物产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正>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黄花苜蓿(M.falcata)是半湿润地区放牧场有价值的成分。有关苜蓿对干旱地区放牧场的畜牧生产和改良半干旱地区草原作用的文献还不是太多。Townsend 等(1975)认为苜蓿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以西的大平原的干旱地区是最理想的豆科饲用植物之一。Herrey(1960)曾报导,在怀俄明州羔羊收益之所以增加,是由于在天然草地上播种了苜蓿和沙生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m)的结果。干旱地区引入栽培的“Nomad”苜蓿,最成功的技术之一就是用于改良美国东南部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海河平原区苜蓿第3~5茬草雨季收获难的问题。于2011-2016年在位于河北衡水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所试验站开展了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5种不同饲草作物模式评价研究,以及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生产性能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不同饲草作物模式评价研究得出,30-30cm、20-40cm两种行距处理下的单作苜蓿小区干草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套作高丹草处理下苜蓿第2年前2茬干草产量显著低于单作苜蓿小区干草产量(P0.05);套作青贮玉米处理后的总食物当量数显著高于单作苜蓿小区(P0.05),但套作青贮玉米处理后的总经济效益与单作苜蓿小区无显著差异(P0.05);套作青贮玉米处理下的平均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均显著高于单作苜蓿小区(P0.05)。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生产性能比较研究得出,30-30cm、20-40cm行距套作青贮玉米处理下的苜蓿前2茬干草产量、总食物当量数、总经济效益、平均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得出,海河平原区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关键种植技术为:单作苜蓿田采用20-40cm宽窄行秋播种植,于第2年前2茬苜蓿草收获后,在宽行中间套作青贮玉米,青贮玉米密度在6万株·hm-2以内,9月底将套作的青贮玉米与苜蓿一起收获,之后苜蓿田苜蓿正常越冬,下一年再重复种植青贮玉米。该模式在保证与单作苜蓿同等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可有效解决苜蓿3~5茬草雨季收获难、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不同牧草品种、栽培措施以及水地种植饲用作物的产草量与经济效益进行的3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引进的美国苜蓿王比本地苜蓿产草量可提高30%以上;将农业上的地膜种植技术引入山地种草,可使出苗率和保苗率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当年产草量提高30.7%;水地种植饲用玉米与传统粮作玉米相比,每公顷年产值可提高4092元和(2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