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传染性贫血(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CAV)引发,自1979年日本学者Yuasa等[1]分离到了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以来,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世界许多国家相继证明了该病毒的存在,我国亦于1992年由崔现兰等[2]分离到CAV.CAV在1995年的第6次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维也纳会议报告中被归为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环状病毒属[3].游离CAV为DNA病毒,球形,直径约23~25 nm,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病毒之一.CIA以引起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免疫抑制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雏鸡生长发育和免疫反应,是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2.
由于马在经济上的重要性日渐减小,忽视了对马病的研究,一般来说,比对其他家畜疾病的研究水平落后将近二十年。马传贫也直到六十年代中期,在欧美由于这种传染病能造成赛马业的重大损失,才加强了研究。对于本病引起注意的另一原因是由于人的气管移植术的发展,制备抗淋巴细泡血清需用的马匹日增,而有可能从无症状带毒传贫马将病毒扩散到人的危险。虽然迄今还仅只有一例人感染马传贫的报道,而且很多人与传贫病毒接触,未见发病。此外,这还由于马传贫已用作研究入和动物病毒性感染中免疫参与的贫血症发病机理模型。美洲中部被认为是本病毒的策源地,马感  相似文献   

3.
2005年4月1日,法国中部Barjouville地区的一个农场暴发了马传染性贫血,病马1匹,22匹疑似。  相似文献   

4.
马传染性贫血病(equine infectious anem ia,简称EIA)是马属动物特有的传染病,以反复发作、贫血和持续病毒血症为特征。近年来,赛马、旅游骑行、表演等盛行,马匹流动性大,对检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准确、快速地检测马传染性贫血病,笔者采用双抗原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作为筛选方法,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得出2种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8.96%。在选用试剂时,可以先选用双抗原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作为筛选方法,出现阳性样品时,采用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ID)方法进行确诊。本试验为北京市马属动物的马传贫检疫净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6.
马传染性贫血的流行曾给呼伦贝尔地区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几十年来,由于陆续采取了检疫、隔离、扑杀、消毒等综合性防制措施,同时应用ID、ELISA、和斑点试验(DB)等血清学检测方法,1976~2002年共进行马传贫检疫566581匹,扑杀12461匹,检疫阳性率由1965年的9.1%下降至2002年的0.64%,使呼伦贝尔地区马传贫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正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马属动物的慢性传染病,属人、畜共患传染病。一旦发生很难消灭,曾给世界养马业造成重大损失,至今仍是全世界重点检疫的对象,被国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加以控制消灭。目前,在我国已呈消灭状态。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1968年由于宿县(现宿州市踊桥区)从新疆买马带入马传贫,1968—1988年,淮河以北的21个县(市、区)先后认定有本病,疫情确诊后,即采取了普查、检疫、免疫注射、扑杀等综合性防制措施,1989年以后,全省未再出现临床病畜和阳性畜。经农业部考核验收,1995年全省达到部颁稳定控制区标准,2007年达到部颁消灭标准。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1968年由于宿县(现宿州市埇桥区)从新疆买马带入马传贫,1968-1988年,淮河以北的21个县(市、区)先后认定有本病,疫情确诊后,即采取了普查、检疫、免疫注射、扑杀等综合性防制措施,1989年以后,全省未再出现临床病畜和阳性畜。经农业部考核验收,1995年全省达到部颁稳定控制区标准,2007年达到部颁消灭标准。  相似文献   

10.
用琼脂扩散试验(ID)对马传染性贫血(EIA)检测阴性马随机抽出649份样本,经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复检,结果检出ELISA阳性马29匹,复检阳性率为4.4%。同时对当地马传染性贫血疫情相对稳定控制下隐性、慢性带毒马其潜在的传染源及采取的相应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EIA),该病是由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中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马、骡、驴的一种传染病。该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该病的临床症状以马属动物贫血、消瘦、出血和水肿为主。一旦发生,能给马、骡、驴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马传贫的综合预防和控制,及时有效地扑灭疫情,为马属动物养殖业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成为防治马传贫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马属动物的疫病,以马的易感性最强,骡、驴次之。该病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我市多次发生和流行,严重地影响了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几十年来,我市按照农业部及省局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严格检疫、监测、预防注射、扑杀病畜和阳性畜等综合性防制措施,到80年代中期,马传贫疫情得到控制,并于1995年通过农业部考核验收,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  相似文献   

13.
慢病毒跟其他逆转录病毒一样,可以将前病毒基因组持久地整合到感染细胞的染色体上,并且在感染的细胞和子代细胞中表达病毒基因,可以作为将目的外源基因引入细胞的载体.慢病毒不但能够感染分裂状态的细胞,而且还具有感染非分裂细胞的能力,因而,慢病毒载体备受关注.以HIV-1为基础的慢病毒基因转移载体是目前研究最为透彻的慢病毒载体.尽管已经在增加HIV载体的生物安全性和减少产生具备复制能力的病毒方面作了很多改进,但若应用于人类临床试验,仍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开发非灵长类慢病毒基因转移载体系统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马、骡、驴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给马属动物造成严重威胁,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大理州马传贫防控工作始于1977年,1987年首次确诊,1997年8月通过云南省畜牧局组织的考核验收,达农业部颁发的稳定控制区标准。根据《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消灭马传染性贫血病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农牧[2014]22号)文件的精神,为确保大理州在2017年顺利通过国家消灭马传贫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普洱市自1977年以来开展的马传贫普查工作进行了回顾,详细介绍了普洱市历年来马传贫检疫、净化、免疫情况、流行病学概况及特点。根据调查情况分析得出通过采取监测检疫、扑杀淘汰、无害化处理、免疫注射、加强流通监管等综合防控措施,是马传贫防控最有效、最彻底的办法。普洱市自1999年开始至2016年检测结果全为阴性,从1997年停止注射疫苗至今已有20年。对照农业部标准,普洱市马传贫已达消灭标准,并于2016年11月通过考核验收。  相似文献   

16.
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equine infctious anemiavirus EIAV)导致马持续性感染和反复病毒血症,与人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同属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二者有很多相似的特性[2].EIAV是遗传结构最简单的慢病毒,其感染的潜伏期只有几天至几周,而且在EIAV感染过程中新的抗原变异株的出现与疾病的反复发作相关,这使EIAV有可能作为研究HIV-1分子致病机理及免疫机制的动物模型[3].  相似文献   

17.
<正>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制定下发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按照农业部兽医局的要求,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时建忠代表农业部,组成考核验收组,对广东省消灭马传贫工作进行了考核验收。考核验收组认真听取了广东省农业厅、东莞市、深圳市畜牧兽医局消灭马传贫工作汇报;审查了广东省等21个地市130个县的全部消灭马传贫资料;随机抽查了广州市、东莞市和深圳市的相关马场、马术俱乐部等,共采集  相似文献   

18.
马传染性贫血(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EIA)简称马传贫,又称沼泽热,是由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的一种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该病的特征是病毒持续性感染、免疫病理反应以及临床反复发作,发热并伴有贫血、出血、黄疸、心脏衰弱、浮肿和消瘦等症状。  相似文献   

19.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转录调控需要细胞因子,病毒蛋白及病毒RNA及DNA顺式作用元件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调控因素正在不断被发现和鉴定,并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和复杂的相互作用,本文旨在阐述马传染性贫血病毒转录调控过程中涉及的各种调控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同时对慢病毒系统的各种调控策略进行了简单比较。  相似文献   

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马传染性贫血防制工作的流行病学、防制措施及其效果,对新疆养马业带来的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