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以采自青海高寒草地阿坝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种子为材料,利用营养液砂培法,研究吲哚乙酸(IAA)或6-芐基腺嘌呤(6-BA)与氮素配施对老芒麦幼苗地上部生长特征的影响,旨在探究不同浓度氮素与外源IAA或6-BA配施对老芒麦的促生效应,以期为外源激素与氮素配施调控老芒麦幼苗生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素与IAA或6-BA配施较单一氮素、6-BA和IAA施入能更好地促进老芒麦的生长,氮素与IAA配施浓度为5∶5时老芒麦叶面积、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较对照(12 mg·L?1单一氮素)处理显著提高,叶面积较对照处理增大12.31%,叶绿素提高1.2%,可溶性蛋白提高17.72%,且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氮素与6-BA配施浓度5∶5时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该处理下老芒麦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较12 mg·L?1单一氮素和20 mg·L?1单一氮素处理分别提高了9.1%和19.72%,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氮素与6-BA配施浓度为3∶7时叶面积达到最大,叶面积分别比12 mg·L?1单一氮素和20 mg·L?1单一氮素处理时提高了16.77%和19.41%,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经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进一步综合评价得出,氮素与IAA配施浓度为5∶5时能更好地促进老芒麦幼苗地上部生长。  相似文献   

2.
试验以青藏高原青海省高寒草地中广泛分布和退化草地补播改良中的常用牧草品种-‘青牧1号’老芒麦为研究对象,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湖湖东地区设置1龄到6龄老芒麦自然生长田,6龄老芒麦施肥田和老芒麦连续施肥田(6年)的3个处理,测定老芒麦地上生物量和穗部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青牧1号老芒麦2龄和3龄地上生物量较高,3龄后逐年降低。青牧1号老芒麦地上生物量变化情况,可以分为4个阶段,1龄期,2~3龄期,4~5龄期和6龄期。老芒麦单穗重从2龄到5龄逐渐增加,6龄显著性降低。青牧1号老芒麦从2龄到5龄,单株穗重占比逐渐升高,6龄开始降低。6龄田施用氮肥和磷肥均显著提高了老芒麦地上生物量,氮肥增产效果优于磷肥。高氮(N75)处理下6龄老芒麦地上生物量最高。6龄青牧1号老芒麦单穗重在N60处理下最高。长期施肥可有效提高老芒麦地上生物量,N60P75处理下地上生物量最高,在N75P75处理下6龄老芒麦单穗重最高。长期不施肥,6龄老芒麦茎重比例最高。N45P90长期施肥处理下,茎秆重量比例下降,穗重和叶重比例相对增加明显。N60P90和N75P75长期施肥处理下,也可有效提高单株老芒麦穗重的比例。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渍水胁迫对不同磷水平下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沙培研究了渍水对低磷(LP,0.1 mmol·L-1 NaH2PO4)、中磷(NP,1.0 mmol·L-1 NaH2PO4)和高磷(HP,2 mmol·L-1 NaH2PO4)下紫花苜蓿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水分下,与NP水平相比LP和HP均抑制了苜蓿的生长;在渍水胁迫下,NP和HP水平下苜蓿的生长速率、地上部干重、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尖数等指标显著低于正常供水,而LP水平下苜蓿的生长速率和地上部干重则高于正常供水,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尖数等指标在短期渍水(2 d)时高于正常供水,在长期渍水(11 d)时则显著低于正常供水。综上所述,渍水能缓解LP对苜蓿的伤害,主要是通过维持根系的生长,而渍水则对HP下苜蓿的生长不利。因此,在我国南方多雨和地下水位高的土壤中栽培苜蓿,适当少施磷肥既可减少磷的流失,又有利于提高苜蓿的耐渍性。  相似文献   

4.
以采自青海高寒草地阿坝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种子为材料,利用营养液砂培法,研究吲哚乙酸(IAA)或6-苄基腺嘌吟(6-BA)与氮素配施对老芒麦幼苗地上部生长特征的影响,旨在探究不同浓度氮素与外源IAA或6-BA配施对老芒麦的促生效应,以期为外源激素与氮素配施调控老芒麦幼苗生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素与IAA或6-BA配施较单一氮素、6-BA和IAA施入能更好地促进老芒麦的生长,氮素与IAA配施浓度为5∶5时老芒麦叶面积、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较对照(12 mg·L-1单一氮素)处理显著提高,叶面积较对照处理增大12.31%,叶绿素提高1.2%,可溶性蛋白提高17.72%,且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氮素与6-BA配施浓度5∶5时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该处理下老芒麦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较12 mg·L-1单一氮素和20 mg·L-1单一氮素处理分别提高了9.1%和19.72%,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氮素与6-BA配施浓度为3∶7时叶面积达到最大,叶面积分别比12 mg·L-1单一氮素和20mg·L-1单一氮素处理时提高了16.77%和19.41%,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 0.05).经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进一步综合评价得出,氮素与IAA配施浓度为5∶5时能更好地促进老芒麦幼苗地上部生长.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GA3)和6-苄氨基腺嘌呤(6-BA)对高加索三叶草根蘖芽生长发育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在不同浓度的GA3(0对照、300、600、900 和1200 mg·L-1)和6-BA(0对照、25、50、100和200 mg·L-1),对其根蘖芽生长后的植株高度、叶片数、叶绿素含量和内源激素含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所有GA3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株高(P<0.05)。尤其在600 mg·L-1 GA3处理下,平均株高为21.33 cm(高于对照处理4.12倍)。GA3还促进了叶绿素a的合成,最显著效果是在600 mg·L-1 GA3处理下,叶绿素a的浓度为0.92 mg·g-1(高于对照76.92%) (P<0.05)。GA3对叶绿素b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在6-BA所有处理浓度下,株高约为对照处理2.6倍,并且对于叶片数,6-BA处理比GA3处理更敏感,在200 mg·L-1时最多,高于对照2.99倍。 6-BA显著促进了叶绿素a和b的积累(P<0.05)。内源激素含量在整个处理浓度下均显示出对外源激素应用的剂量反应。对于地上植物部分,600 mg·L-1的外源GA3引起内源玉米素(ZT),GA3和生长素(IAA)分别增加约23.84%,55.71%和137.99%,而脱落酸(ABA)减少约44.09%。与对照相比,外源200 mg·L-1 6-BA使内源ZT,GA3和IAA含量分别提高了约293.23%,49.71%和49.84%,而ABA降低了约52.48%。对于地下植物部分,内源激素变化与地上部分植物的响应大致相似,明显不同在于外源同样浓度GA3(600 mg·L-1)和6-BA(200 mg·L-1)处理引起的ABA降低要少(分别为15.15%和28.26%)。总之,600 mg·L-1 GA3和200 mg·L-1 6-BA是促高加索生长发育的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川草2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Chuancao No.2’)为材料,采用砂培法,通过测定幼苗形态、生理特性和端粒酶活性,研究喷施不同浓度(30,75和150 mg·L-1)赤霉素(Gibberellin, GA3)和吲哚乙酸(Indole acetic acid, IAA)后对老芒麦幼苗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以期为促进老芒麦生长、提高产量甚至防止早衰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各处理提高了株高、叶长、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150 mg·L-1 GA3和30 mg·L-1IAA处理利于老芒麦植株生长和生物量积累。GA3各处理降低了10~15 d的叶绿素含量和第15 d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显著提高了0~5 d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0~15 d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第10 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藏北嵩草(Kobresia littledalei C. B. Clarke)种子休眠与发芽的特性,采用浓度为20~40 g·L-1 NaOH处理1,2,3 h及不同浓度(0~400 μmol·L-1)的赤霉素(Gibberellin,GA3,GA4+7)、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氟啶酮(Fluridone,FL)和多效唑(Paclobutrazol,PA)等外源植物生长物质单独及两两混合后处理藏北嵩草种子。结果表明藏北嵩草种子不存在吸水障碍;20 g·L-1NaOH处理2 h,30 g·L-1,40 g·L-1 NaOH处理1 h均可显著提高发芽率(P<0.05);50 ~200 μmol·L-1 GA4+7,200 μmol·L-1 GA3,200~400 μmol·L-1FL单独作用时对发芽有促进作用,而任何浓度ABA和高浓度PA(≥200 μmol·L-1)则表现为抑制作用;除GA3+FL处理外,植物生长调节剂互作处理都未显著提升发芽率。藏北嵩草种子属于生理性休眠;40 g·L-1 NaOH浸种1 h可有效打破休眠,发芽率达98%;添加适宜浓度的GA3,GA4+7,ABA,FL,PA及GA3+ABA、ABA+FL等外源植物生长物质均有利于保持藏北嵩草种胚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试验以青藏高原青海省高寒草地中广泛分布和退化草地补播改良中的常用牧草品种-青牧1号老芒麦为研究对象,分析老芒麦衰老过程中叶片叶绿素和光合作用变化特征及对养分的响应。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湖湖东地区设置1~6龄老芒麦自然生长田,6龄老芒麦施肥田和老芒麦连续施肥田(6年)3个处理。从2015年开始,每年5月进行老芒麦种植,播量2.25 g·m-2,行距30 cm,小区面积15 m2 (3 m×5 m)。采用KONICA MINOLTA, INC公司的SPAD分析仪,每个处理随机选取10株健康植株,从旗叶开始从上往下依次测定3片叶子的叶绿素相对含量。采用LI-COR公司的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在老芒麦开花期(7月底-8月初),选择天气晴朗早上10:30-11:30,随机选取5株健康植株对其旗叶进行测量。结果表明:3龄时老芒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出现降低趋势,6龄时老芒麦叶片出现了逆向衰老现象;随着老芒麦年龄增加,旗叶净光合速率持续降低,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从3龄开始显著降低,且3~6龄间无显著差异;青牧1号老芒麦6龄田,氮肥和磷肥施入普遍提高老芒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且不同部位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33.30%~48.2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7.05%~30.72%),叶片逆向衰老现象在高氮处理下得到缓解,氮肥和磷肥施入普遍提高老芒麦叶片净光合速率,N(60 kg·hm-2)处理下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10.77 μmol·m-2·s-1);青牧1号老芒麦在连续施肥6年处理下,低氮(45 kg·hm-2)施肥下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较高,磷肥对保持老芒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效果不显著;中度氮肥(60 kg·hm-2),同时配合磷肥添加长期施入,可有效维持高龄老芒麦叶片的光合效率。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为了探究外源H2O2引发对燕麦(Avena sativa)种胚线粒体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corbic acid-glutathione,AsA-GSH)循环的影响,设置浓度为0 mol·L-1,0.96 mol·L-1,1.92 mol·L-1,3.84 mol·L-1和7.68 mol·L-1 H2O2引发燕麦种子0 h (CK),6 h,12 h和18 h后,分析燕麦种胚线粒体AsA-GSH循环抗氧化酶活性及其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外源H2O2引发导致了燕麦种胚线粒体H2O2及丙二醛含量的显著升高(P<0.05),其H2O2的清除则由其线粒体AsA-GSH循环来发挥主要作用,但其抗氧化能力的变化与外源H2O2引发的浓度和时间密切相关,低浓度(<0.96 mol·L-1)外源H2O2引发时间越短对燕麦种胚线粒体AsA-GSH循环抗氧化酶活性的促进效果就越小,而引发时间越长则其促进效果就越大;相反,高浓度(>3.84 mol·L-1)外源H2O2引发时间越短则对其抗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就越弱,而引发时间越长则其抑制作用就越强。因此,利用外源H2O2对燕麦种子进行引发时,H2O2浓度应低于1.92 mol·L-1、引发时间应少于12 h。  相似文献   

10.
GSH对铅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谷胱甘肽(GSH)对多年生黑麦草铅(Pb)毒害的缓解作用及其生理机制,以12周龄多年生黑麦草‘卡特’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试验处理:1)根部置1/2 Hoagland营养液,叶面喷蒸馏水50 mL(CK);2)根部置含0.75 mmol·L-1 Pb(NO32的1/2 Hoagland营养液,叶面喷蒸馏水50 mL(Pb);3)根部置含0.75 mmol·L-1 Pb(NO32的1/2 Hoagland营养液,叶面先喷25 mL蒸馏水,待吸收后再喷施25 mL 10 mmol·L-1 GSH(Pb+GSH);4)根部置含0.75 mmol·L-1 Pb(NO32的1/2 Hoagland营养液,叶面先喷25 mL蒸馏水,待吸收后再喷施25 mL 1 mmol·L-1丁硫氨酸-亚砜亚胺(BSO)(Pb+BSO),研究GSH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GSH显著增加了幼苗茎叶长、根长、分蘖数、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也增加了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叶面喷施BSO后,根长、分蘖数、生物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光合参数均降低。综上所述,Pb胁迫影响了光合作用,最终抑制了植物的生长。叶面喷施10 mmol·L-1 GSH能够缓解Pb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和光合作用的胁迫,提高植物的抗性。相反,叶面喷施1 mmol·L-1 BSO能够加剧Pb对植物的胁迫。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人工模拟光源研究了4种披碱草属植物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导度(Gs)、胞间CO2(Ci)浓度及叶面饱和水压亏(Vpdl)随模拟光辐射(SPR)增强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并计算了各材料表观量子效率及其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等。结果表明,4种植物的PnTr均随SPR的增强而增大,在相同的光照强度下,麦宾草的光合速率较高,披碱草次之,其他2种材料净光合速率近乎一致。麦宾草和肥披碱草的Tr明显高于老芒麦和披碱草;披碱草属不同材料的WUE随SPR的加强而呈递增规律,其中WUE的大小顺序为老芒麦>披碱草>麦宾草>肥披碱草;4种植物气孔导度均随模拟光辐射强度的升高而增大,麦宾草和披碱草的Gs明显高于其他2种植物;4种植物胞间CO2均随着SPR的增强和Pn的增大而减少。当SPR从0增至500 μmol/(m2·s)时,4种植物Vpdl 有一个小的下降过程,之后除披碱草缓慢下降外,其他材料随SPR增加而缓慢增加,麦宾草和肥披碱草的Vpdl明显高于其他2种材料。老芒麦和麦宾草光补偿点相对较低,说明两者利用弱光的能力相对较强,麦宾草和披碱草光饱和点较高,说明两者利用强光的能力较强。通过综合分析,利用光能的能力高低顺序为:麦宾草>披碱草>老芒麦>肥披碱草,也就是无论在强光或弱光条件下,麦宾草和披碱草利用光能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利用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野生资源,本研究从我国青藏高原、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以及国外部分地区共采集了1 723份野生披碱草属种质资源,通过表型特征观测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共鉴定出了990份野生老芒麦种质,246份垂穗披碱草种质,并测得老芒麦的DNA含量在5.86~7.30 Gb之间,平均DNA含量为6.66 Gb;垂穗披碱草材料的DNA含量在9.50~10.36 Gb之间,平均DNA含量为9.97 Gb。研究结果显示,在西北、华北以及东北地区的部分野生老芒麦材料在苗期基部叶鞘出现了绒毛,分析发现该表型出现的概率与经度和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海拔、年年均气温以及年平均降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表明老芒麦苗期基部叶鞘绒毛的有无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可能是老芒麦种质应对不同环境类型的适应性机制之一。本研究为老芒麦的形态鉴定提供了新的依据,为老芒麦种质资源挖掘和育种应用提供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研究大肠杆菌(E.coli)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bovine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BEECs)的体外炎性损伤,探究大肠杆菌引发炎性反应的最佳浓度、作用时间及机制。首先,用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5×104、5×105、1×106、2.5×106、5×106 CFU/mL)诱导刺激细胞3、6和9 h,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测D450 nm值,检测大肠杆菌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其次,用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5×104、5×105 CFU/mL)处理细胞3、6和9 h,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1β(IL-1β)、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量;最后,用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5×104、5×105 CFU/mL)处理细胞6和9 h,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和p65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感染细胞9 h后,1×106、2.5×106和5×106 CFU/mL大肠杆菌组细胞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5×105 CFU/mL大肠杆菌组显著降低(P<0.05);大肠杆菌感染细胞9 h后,5×105 CFU/mL大肠杆菌组IL-1β、IL-6、IL-8和TNF-α极显著升高(P<0.01);大肠杆菌感染细胞6 h后,5×105 CFU/mL大肠杆菌组IκBα、p65蛋白磷酸化水平和IL-6均极显著升高(P<0.01),5×104 CFU/mL大肠杆菌组IκBα和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可以刺激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产生炎性反应,且当细胞与5×105 CFU/mL大肠杆菌作用6 h或与5×104 CFU/mL大肠杆菌作用9 h为最佳。  相似文献   

14.
甜叶菊绿原酸增强大肠杆菌感染蛋雏鸡免疫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评价甜叶菊绿原酸增强人工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O78蛋雏鸡免疫力的作用效果,为功能性抗生素替代品研发提供基础参数支持。本试验随机将1日龄、体重无显著差异的健康海兰蛋鸡360只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C)、大肠杆菌O78处理组(EC0)、1.0 g·L-1杜仲素+大肠杆菌O78处理组(ED1)、1.0 g·L-1甜叶菊绿原酸+大肠杆菌O78处理组(EC1)、2.0 g·L-1甜叶菊绿原酸+大肠杆菌O78处理组(EC2)、4.0 g·L-1甜叶菊绿原酸+大肠杆菌O78处理组(EC4),预饲7 d后开始正式试验。第7天时将大肠杆菌O78通过腹气囊感染蛋雏鸡,饮水投喂药物,每天1次,连用3 d。随后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IL-2、IL-6、IgM、IgA、TNF-α水平;RT-qPCR检测空肠和回肠IL-1β、IL-2、TNF-αClaudin-1和ZO-1基因表达;高通量测序分析盲肠内容物微生物种类。结果显示:1)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O78显著增加了蛋雏鸡死亡率(P<0.05),而甜叶菊绿原酸处理组(EC2、EC4)蛋雏鸡的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2)甜叶菊绿原酸对大肠杆菌O78感染蛋雏鸡血清IgA和IgM含量有提高趋势,可不同程度降低血清炎性因子含量,其中EC1、EC2、EC4组血清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EC2显著降低大肠杆菌O78感染蛋雏鸡回肠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2、TNF-α的基因表达(P<0.05)。3)甜叶菊绿原酸可促进蛋雏鸡空肠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改善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O78对肠道屏障的损伤。4)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O78导致鸡肠道特有OTUs增加,增加肠道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梭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而甜叶菊绿原酸处理组(EC2)蛋雏鸡盲肠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升高,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甜叶菊绿原酸可增强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O78蛋雏鸡机体的免疫功能,抵御大肠杆菌O78对蛋雏鸡的侵袭,其中应用剂量为2.0 g·L-1甜叶菊绿原酸的效果较好。这预示绿原酸具有抗生素替代品的功效,其对大肠杆菌感染蛋雏鸡机体免疫力的积极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免疫相关基因和维持盲肠微生物菌群稳态达到的,但其作用机制仍需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低磷胁迫对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以及内源激素的影响,本试验采用营养液沙培法,以耐低磷5号和磷敏感1号红豆草为试验材料,设置常磷(1.00 mmol·L-1 KH2PO4)和低磷(0.01 mmol·L-1 KH2PO4)胁迫处理,于不同胁迫天数后测定形态、光合以及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低磷胁迫抑制红豆草生长和光合作用,在低磷胁迫下,除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外,供试红豆草叶绿素荧光参数均下降。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2份红豆草材料地上和地下部玉米素(ZT)、脱落酸(ABA)、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及其之间的比值变化趋势不一致,耐低磷红豆草地上和地下部ZT,GA3,IAA,ABA耐低磷系数大于磷敏感材料。相关性分析表明,IAA与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显著相关,ABA与IAA,ZT,GA3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红豆草耐低磷特性研究提供...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野生老芒麦形态变异特征和遗传背景,对我国野生老芒麦主要分布区域不同生态类型的104个居群520份野生老芒麦种质进行了23个形态指标测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老芒麦材料的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9.49%~49.56%;聚类分析将104个居群分为具有各自明显特征和开发利用潜力的4类;形态特征与地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野生老芒麦抽穗早晚及茎秆叶鞘基部小刺等特殊性状与其海拔呈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发现,株高、抽穗、茎节数、单株干鲜重、旗叶长宽等指标代表了老芒麦67.79%形态多样性,是造成老芒麦形态特征变异的主要因素,可作为老芒麦形态分化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撒坝猪源大肠杆菌(E.coli)高致病性毒力岛(HPI)诱导小鼠病理损伤的超微结构特征,本研究将实验室保存的E.coli HPI阳性株(HPI+)和E.coli HPI基因缺失株(ΔHPI)进行复苏和培养,分别用E.coli HPI+E.coli ΔHPI菌株以腹腔接种的方式感染昆明小鼠,检测菌株的半数致死量(50% lethal dose,LD50),通过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并分析菌株对小鼠病理损伤的超微结构特征,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阳性细胞在被感染小鼠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分布,以反映E.coli HPI+E.coli ΔHPI菌株所引起炎症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E.coli HPI+E.coli ΔHPI菌株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107.39和1×108.62 CFU/mL;HE染色显示,E.coli感染小鼠后,可见肝脏细胞肿胀、变性,肝窦淤血,肾脏间质淤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脱落等病理变化;超微结构变化显示,肝脏细胞的完整形态消失,胞核呈不规则形态,线粒体畸形,粗面内质网上核糖体脱落,滑面内质网增生;多数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胞核固缩,部分细胞核核仁边移、体积增大,足突融合,系膜细胞间隙变宽。此外,E.coli HPI+感染组小鼠于肝脏、肾脏的水肿现象较E.coli ΔHPI菌株感染的小鼠更为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感染小鼠后,IL-1β蛋白主要表达于肝细胞、中央静脉周围、肾间质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且E.coli HPI+感染组的IL-1β表达量高于E.coliΔHPI感染组。综上所述,撒坝猪源E.coli HPI能够调控E.coli对小鼠的致病性,HPI的调控作用可使E.coli对小鼠肝脏、肾脏造成的病变及超微结构变化更明显,并且能够增加小鼠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探索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及其表面分子脂多糖(LPS)诱导胰腺再生蛋白Ⅲγ(RegⅢγ)表达调控的机制。首先,用不同浓度灭活E.coli(109、108、107、106、105、104 CFU/mL)和LPS (0.01、0.1、1、5、10、20、40、80 μg/mL)诱导猪肠黏膜上皮细胞(IPEC-JⅡ),用MTT法测D490 nm值,检测E.coli和LPS对IPEC-JⅡ细胞活力的影响;其次,用不同浓度灭活E.coli(107、106、105 CFU/mL)和LPS (0.01、0.1、1、5 μg/mL)处理IPEC-JⅡ细胞24 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RegⅢγ mRNA和蛋白的表达;最后,用1 μg/mL LPS处理IPEC-JⅡ细胞24 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p65、p38、JNK、ERK mRNA和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除0.01 μg/mL LPS不抑制IPEC-JⅡ细胞活力外,其他浓度的灭活E.coli和LPS均可抑制IPEC-JⅡ细胞活力,且109、108 CFU/mL E.coli和10、20、40、80 μg/mL LPS组细胞活力极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107、106和105 CFU/mL E.coli均能诱导RegⅢγ表达增加,且105 CFU/mL E.coli组RegⅢγ 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0.1、1和10 μg/mL LPS均能诱导RegⅢγ表达增加,且0.1和1 μg/mL LPS组RegⅢγ 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RegⅢγ蛋白表达虽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1 μg/mL LPS组p65、p38 mRNA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JNK、ERK 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p38、JNK蛋白表达量和磷酸化水平均极显著增加(P<0.01),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0.05),ERK蛋白和磷酸化水平均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灭活E.coli和LPS均可诱导RegⅢγ表达,1 μg/mL LPS可增加p65、p38和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8份披碱草属牧草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室内盆栽的8份披碱草属(Elymus L.)牧草进行干旱处理,通过分析干旱胁迫和复水下各种质资源叶片的相对电导率、相对含水量、丙二醛、叶绿素等8项生理指标的干旱胁迫指数,探究各种质资源间苗期抗旱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干旱及复水处理下,各种质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干旱适应性,其中E05的干旱适应性较强,表现为各项指标在干旱处理下变化较小,且在复水处理下恢复较明显。对各种质资源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四项生理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得出其抗旱性从强到弱依次为:E05 > E08 > E06 > E01 > E03 > E07 > E02 > E04。综上所述,采集地年均降水量较少(319.25 mm)的垂穗披碱草(E. nutans,编号E05)在长期适应干旱少雨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