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宜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产茶区,横碛白尖茶在清末民初曾经享有盛名.作者通过实地调查、查阅史料、口述史等资料考究了该茶的兴衰史.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茶文化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2.
名茶与茶文化产业是相互关联的。随着产业文化化与文化产业化的交叉推进,以名茶为引擎的茶文化产业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深入分析名茶作为茶文化产业的优势与条件,明确名茶作为茶文化产业发展引擎和作用,对于发挥我国名茶资源以及名茶文化的双重优势,推动新型的茶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名茶与茶文化产业的关联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名茶与茶文化产业是相互关联的。随着产业文化化与文化产业化的交叉推进,以名茶为引擎的茶文化产业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深入分析名茶作为茶文化产业的优势与条件,明确名茶作为茶文化产业发展引擎和作用,以于发挥我国名茶资源以及名茶文化的双重优势。推动新型的茶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仪征茶话     
帅国华  施伟文  刘红春 《茶叶》2005,31(4):265-267
仪征历史上不产茶,人们饮茶的习惯也远不及江南,但历史上仪征与茶却有很深的关系,茶化犹如现今仪征产的名茶一样,浓郁而醇厚。  相似文献   

5.
在传承和发展茶文化的过程中,重大的事件和数据都会被纳入到历史档案中,为以后的茶文化发展提供依据。当代茶文化的相关经济贸易,也需要借助茶文化历史档案,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名茶宣传过程中,借助茶文化历史档案的优势,充分彰显名茶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能够提升名茶的品牌影响力以及知名度,使更多的人,通过名茶厚重的历史文化,而对茶叶产品产生兴趣,进而购买茶叶,本文针对茶文化历史档案对名茶宣传的作用进行几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6.
苏信 《广东茶业》2002,(3):25-25
粤北山区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  相似文献   

7.
8.
宜昌,古为峡州,自唐以来,峡州茶便极负盛名,受到历代名家赞赏,历代文人写下了大量赞美诗篇。唐朝杨华的《膳夫经手录》、明朝黄一正的《事物钳珠》、明朝王象晋的《群芳谱》都把峡州所产的“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等列为极品,可惜解放前都已失传。而宜昌现存的历史名茶中,享誉较高的有峡州碧峰、仙人掌和鹿苑茶。峡州碧峰、仙人掌茶属于恢复历史名茶,鹿苑茶属传统历史名茶。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不仅是市场准入继而取信市场的必备条件,而且也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然而,名茶生产千家万户,怎样通过有效管理才能将标准化落到实处,这已是当前茶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径山茶业管理协会成立两年来,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性实践,现作简略介绍。 一、径山名茶简介 径山茶是著名的历史名茶,据余杭县旧志记载,该茶在唐朝天宝元年,为径山开山祖师法钦和尚亲手所植,至今已有1250多年的历史。茶圣陆羽曾对该茶产地余杭径山作过专门考察,并在那里从事过世界上第1部茶叶专著《茶经》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宜都古称陆城。古时属峡州领域,唐朝陆羽所著《茶经·八,之出》中提到“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宜都茶品质自古闻名。洪山茶产于宜都县松木坪公社茶园寺对面的洪家大岭,四百年前曾列为“贡茶”。洪山茶独特的品质风格,与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环境有关。洪家大岭海拔五百八十米,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6℃,云雾多,湿度大,昼夜温差悬殊,地势向阳,日照较短,常绿植物适宜在这里生长,历来是黑山丛林。素有“清明茶叶香,谷雨满山红”的写照。洪家大岭的土壤是油母页岩凤化而来的灰色酸性偏砂土,通透性能好,土质肥沃,含  相似文献   

11.
龚永新 《茶叶》2008,34(1):42-44
"湖北第一名茶品牌"以及"中国名牌农产品"的形成与认定,结束了湖北茶叶在全国无名牌的历史,也标志着湖北茶叶发展进入了一个品牌战略发展新阶段。深入分析湖北名茶品牌以及中国名牌农产品"出炉"的必然性,总结名茶品牌创建取得成功的作法与经验,不仅有利于推动茶叶品牌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而且有利于推动省际茶叶品牌发展过程中的交流与借鉴,以取得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湖北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湖北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品种创新研究的主要成就,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茶树资源与育种工作的主要研究目标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鄂东(北)茶园土壤物理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学玉  张继铭  江洪  杨利  余昭齐 《茶叶》2004,30(3):150-152
采用土壤调查的方法,分析了鄂东(北)茶园土壤硬度、土壤耕层厚度、土壤容重及土壤三相(固相、液相、气相)容积比等物理性状,探讨了土壤物理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加速提升名优红茶研发 促进云南茶叶健康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云南茶叶产业的现状,提出云南茶叶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名优红茶,有控制的发展普洱茶,保留优质绿茶。从资源、技术、市场贸易三个方面分析了云南发展名优红茶的优势,提出优化茶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红茶强省和目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机械杀青、揉捻、初烘、手工理条足干,是提高名优茶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智能专家型名优茶审评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茶叶感官评审中的不足,开发设计基于智能专家型名优茶审评系统,为茶叶品质控制与评鉴提供一种较为快捷、客观、公正的方法。该评审系统主要是利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拍摄干茶与茶汤的外观图片,借助Photoshop 7.0软件,运用S-处理法对采集图片色泽进行分析,以样品色泽参数L、a均值,通过拟合方程T2=17.2+0.15(2L1+L2)–0.4(a1+3a2),反映茶叶内在品质;为使系统更加客观、公正,增加人为感官易于判断的整体综合审评印象分T1修正指标,该指标仅审评茶叶的外形一致、老嫩均匀、异物异味及新旧真假等人为经验及专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因子;基于智能专家型茶叶审评系统(IESFTE)数模为:TZF=17.2+0.25T1+0.15(2L1+L2)–0.4(a1+3a2)。将由该评审系统数模所得评审分值与系统样品库中同类茶样比对,给出茶叶评审报告。经检验,系统评审结果与名优茶审评专家的评审结果接近。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湖南武陵山区优越的生态条件,对历代产茶地域政区的变迁、有关的古代地名、产茶历史作了简略考订。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nutrient elements and bi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ea leav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characters and tea quality was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total phosphorus,potassium,available potassium,copper and zinc were the main factors which affected and limited the content of nutrient elements of tea leaves.Furthermore,soil pH,organic matter,total nitrogen,potassium,exchangeable calcium,magnesium,available copper and zinc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and limiting the content of biochemical compositions in tea leaves.Tea quality could be improved by controlling these soil factors.  相似文献   

19.
机制针形名茶做形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志  杨艳  周继荣  倪德江 《茶叶科学》2007,27(4):311-315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6CZZ-600型针形名茶做形机的做形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做形温度对茶多酚和叶绿素含量有极显著性影响,投叶量对氨基酸和叶绿素有极显著性影响;而转速对各项指标影响均较小。随做形温度的升高,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茶多酚和叶绿素则呈下降趋势,过高的温度促进了叶绿素的破坏,低温做形易造成茶叶香气低闷的现象。随着投叶量的增加,茶多酚和叶绿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做形叶量过多,茶叶绿色度差,而过低易造成茶条紧细度不够的现象。根据针形名优茶品质要求,结合生产工效考虑,机制针形名优茶做形适宜的工艺为:温度90~110℃,投叶量100~150βg/槽,转速184~192βr/min。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十大名茶”感官品质分析及风味轮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收集了浙江省特别荣誉名茶西湖龙井和浙江省十大名茶2013年不同等级的78个样品,进行感官审评与理化分析。感官审评发现,浙江省"十大名茶"随着等级下降,茶叶风味品质逐渐降低,级差明显。对不同样品的理化成分按照等级进行一般判别分析,趋势较好。文章对浙江省"十大名茶"的香气、滋味类型,香气和滋味中的缺陷类型与数量进行了归纳与统计。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浙江省"十大名茶"品质特征,对各个名茶的香气、滋味类型进行了解析与重构,首次绘制完成了浙江省"十大名茶"香气、滋味风味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