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牡耳1号"为供试菌种,采用亚麻屑替代木屑作为基质栽培黑木耳的培养料,进行黑木耳栽培。试验设6个配方处理,亚麻屑替代量分别为0,15%,30%,45%,60%,78%。结果表明:利用亚麻屑部分替代阔叶木屑作为基质栽培黑木耳可行,采用麻屑替代阔叶木屑作为栽培基质,可促进黑木耳菌丝体生长速度,加快菌丝愈合,促进黑木耳原基形成,添加一定量的亚麻屑可提高黑木耳子实体的产量和生物学效率。亚麻屑替代量在45%以下均适合栽培黑木耳,其中亚麻屑替代量为30%的配方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通过茶屑、茶粉代替木屑、麸皮栽培食用菌的结果表明:1、利用茶屑代替木屑栽培毛木耳、黑木耳、香菇是可行的,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随着茶屑用量的增加,产量呈递度增长,而且产品内质也有所提高。2、茶粉代替麸皮栽培毛木耳、黑木耳是可行的、适量的比例对产量有促进作用;茶粉对香菇的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长白山黑木耳蜜饯的加工工艺,以长白山黑木耳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长白山黑木耳蜜饯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氯化钙添加量为1%、甘油添加量为0.7%、黄原胶添加量为0.3%、糖添加量为40%、柠檬酸添加量为0.6%、渗糖时间为40min、干燥时间为1.5h时,长白山黑木耳蜜饯感官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4.
眉茶,特别是外销眉茶,不仅有香气清高、滋味甘甜爽口、汤色绿明的内质,而且还具有条索紧结,光滑平伏,色泽绿润起霜的美观外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眉茶外形条索和色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精制加工中如何进一步做好眉茶的外形条索和色泽是当前精制加工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益阳县微生物研究所,1980~1983年利用棉子壳瓶装栽培黑木耳研究成功。1984~1985年该所又连续攻克了工厂化生产黑木耳两大技术难关:1、改团体培养菌种为液体深层发酵培养菌种,完成了液体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是全国重点产茶省之一,承担出口任务最大。其中眉茶产量又占全省的首位,1977年浙江出口绿茶数量占世界市场国际贸易额50%,眉茶又占全省出口绿茶出口总数量的40%以上。因此,眉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出口。  相似文献   

7.
以长沙县高桥相同嫩度茶鲜叶原料采用卷曲形毛尖茶加工工艺制绿茶为对照,分别对沅陵县齐眉翠峰、凤娇碣滩茶、干发茶和军大坪茶4种绿茶的主要生化成分与感官品质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沅陵4种绿茶的茶多酚总量28.76%~30.34%,游离氨基酸总量2.35%~3.22%,咖啡碱含量3.00%~3.63%,水浸出物含量37.26%~40.07%,可溶性糖总量5.46%~5.65%,可溶性蛋白含量1.50%~1.74%,类黄酮化合物总量1.16%~1.79%,叶绿素总量1.36%~2.01%,儿茶素总量13.53%~16.20%。与对照相比,4种绿茶的茶多酚、可溶性糖和儿茶素总量均高于对照,除齐眉翠峰外其余3种茶样水浸出物和叶绿素总量均高于对照,除干发茶外其余3种茶样类黄酮化合物总量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8.
朱留刚  孙君  张文锦 《茶叶学报》2019,60(4):144-150
为拓展平菇栽培基质来源,本研究采用茶树枝条为主要基质原料,研究不同茶枝配比:0(CK),20%(PF-5),40%(PF-4),60%(PF-3),80%(PF-2),100%(PF-1),对平菇菌丝体生长、子实体氨基酸组分等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体在试管培养条件下,不同配方上生长速度差异显著,其中以PF-1上生长速度最大为6.76 mm·d^-1,高于CK的6.39 mm·d^-1(p<0.01)。而在实际生产栽培中,菌丝体在各配方上生长速度均大于8 mm·d^-1,但差异不显著;不同茶枝替代比例处理下,平菇产量及生物学效率差异明显,前两潮菇总产量以PF-4最高达每袋1059.06 g,生物学效率为89.06%。茶枝栽培平菇其子实体氨基酸总量及必需氨基酸变化规律均为:PF-5>PF-4>CK>PF-3>PF-2>PF-1;各配方氨基酸总量以PF-5最大为25.7%,高于CK组24.35%;必需氨基酸:PF-5(10.13%),PF-4(9.84%)与CK比较增幅5.3%和2.29%;氨基酸总量与蛋白质的比值以PF-4最大为81.51%,较CK组提高3.42%。各处理产投比以PF-1最高可达2.38,是CK组的1.56倍;其他配方产投比均高于CK组的1.53。综上,研究表明利用茶枝栽培平菇技术具有可行性,且既能提高茶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又可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2012年12月1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主持完成的"苎麻副产物饲料化与食用菌基质化高效利用技术"通过了农业部科教司组织的成果鉴定。本成果是由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熊和平研究员及岗位专家彭源德研究员率领的两个研究团队在"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和"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资助下共同完成的。通过对苎麻机剥副产物进行青贮饲料加工和食用菌培养研究,以机剥苎麻副产物为原料,将青贮技术和食用菌栽培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苎麻副产物饲料化与食用菌基质化高效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料配方添加锌、硒微量元素对大球盖菇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 9 个栽培料配方处理,并添加锌、硒微量元素,测定各处理大球盖菇菌丝长势、出菇时间、产量、生物转化率等指标。[结果]富硒香菇菌渣 30%+ 玉米芯 70%配方,熟料栽培产量 35 574.32 kg/hm2,产量排名第 1 位,生物转化率 56.9%;富硒黑木耳污染棒渣 70%+ 熟玉米芯 30%配方,熟料栽培产量 32 870.13 kg/hm2,产量排名第 2 位,生物转化率为 52.6%。[结论]香菇菌渣、玉米芯、黑木耳污染料等熟料栽培大球盖菇产量高,特别是黑木耳污染料栽培,不仅可将原料循环利用,还可减少环境污染。栽培料中添加适量的硒元素也可有效提高大球盖菇产量。  相似文献   

11.
以相同鲜叶加工而成的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为原料,在应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并成功建立高血糖模型小鼠方法的基础上,将90只KM雄性小鼠按每组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红茶及发花红砖茶高、中、低剂量组和盐酸二甲双胍片组,连续灌喂28天,探讨了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对高血糖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饮水、饮食、血糖水平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血糖水平达到高血糖标准,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红茶及发花红砖茶高剂量组的肝脏指数显著下降(P<0.05)、胰腺指数显著上升(P<0.05);中、高剂量组的总胆固醇显著下降(P<0.05),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显著上升(P<0.05);各剂量组的血糖、甘油三酯、丙二醛含量水平显著下降(P<0.05),口服耐糖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胰岛素含量水平则显著上升(P<0.05),除红茶低剂量组外各剂量组肝糖原含量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同时可修复受损胰岛;与红茶组相比,发花红砖茶高剂量组在改善胰岛素水平、血糖水平、口服耐糖量、丙二醛水平及肝糖原水平上显著优于红茶高剂量组(P<0.05),中、高剂量组在提高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酶活性上显著优于红茶中、高剂量组(P<0.05)。由此表明,红茶及其发花红砖茶均具有降低高血糖模型小鼠血糖的作用,且在作用效果上发花红砖茶优于红茶,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2.
广东英德红茶代表产品的香气成分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英德红茶有别于其他红茶香气的物质基础和主要的芳香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以云南滇红、印度阿萨姆红茶和斯里兰卡乌瓦红茶为对照,对产自广东省的英红9号、英红1号红茶和群体红茶3个代表性产品的主要香气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广东英德红茶样品中共鉴定出50多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烯类和烷烃类等,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香气组分是醇类物质,平均含量占总香气的67.03%;其次是酯类和醛类,平均含量分别是12.85%和11.33%;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橙花醇和壬醛的相对含量占香气物质总量的60%以上,呈现花果香、甜香等风味的芳香化合物是广东英德红茶香气的主要特征成分。  相似文献   

13.
周开相  胡贤春  费永俊 《茶叶通讯》2011,38(3):26-28,31
湖北恩施州是中国现存为数不多的蒸青绿茶——恩施玉露的原产地和核心产区,更是历史名茶宜红的重要产区,为了进一步加快其发展,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实地走访、结合营销理论,运用战略分析模式SWOT法,对恩施州的茶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产业规模化,打造品牌;政策开放化,联合作战;技术先进化,加快改良;文化深入化,加强竞争;...  相似文献   

14.
提高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对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辽宁省为例,在农用优先的原则下探索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可复制、可推广的5种主要模式,即玉米秸秆打捆直燃技术、玉米秸秆膨化生物饲料技术、全株玉米青贮技术、玉米秸秆粉碎深耕翻压还田技术、玉米秸秆基质化栽培食用菌技术,明确各技术模式特点,并结合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越冬期不同的覆盖材料对茶园土壤温度及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寻求效果佳的防冻材料,研究采用稻草、白膜、黑膜、稻谷壳和防草布等5种材料在茶园行间进行地表覆盖,比较不同材料覆盖后对土壤温度和茶叶产量、品质,以及春茶萌发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未进行覆盖的对照,5种覆盖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温度,平均增温1.5~2.9℃,...  相似文献   

16.
以红茶中提取的茶黄素粗提物和氧化前的茶多酚为对照,利用HPLC技术分析了纳米CaCO3固定化多酚氧化酶氧化产物的茶黄素组成;利用化学发光法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发现,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中茶黄素组成以TF2A为主,茶黄素粗提物中四种茶黄素单体均占一定的比例;利用CuSO4-Vc-H2O2-酵母体系和Fe2+-H2O2-酵母体系进行化学发光研究,发现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抗氧化活性较茶黄素粗提物和茶多酚强。  相似文献   

17.
玉米茎腐病研究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论述了玉米茎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发病规律及其防治对策,阐明了玉米茎腐病的侵染机制是腐霉菌在高温条件下主要的初侵染原,而镰刀菌因其超强的定殖能力而进行二次侵染,两种病原菌侵染致病的主要活性物质为糖蛋白毒素。筛选功能菌株研制生防制剂和采取农业综合栽培措施将成为取代化学药剂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红茶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卫生质量关键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平  宛晓春  夏涛 《茶叶科学》2003,23(2):136-140
红茶微生物卫生安全性问题是其出口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提高红茶卫生质量,根据它的生产工艺特点,随机抽取红茶生产中主要环节的茶样,分析其中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最近似数、霉菌总数的污染情况,分析判定出红茶加工过程中卫生质量关键控制环节,提出红茶卫生质量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亚麻派斯莫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学 《中国麻业》2004,26(4):170-172
从亚麻派斯莫病的发生、发展、危害及病原菌侵染规律到病害综合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该病的发生与品种抗性、耕作栽培及气象因素等诸方面的关系,为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明确了种子带菌是该病害主要侵染源和传播途径。同时建立综合防病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