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耕地质量等级设计需要充分结合项目区自然条件和相关经济技术条件,才能保证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为此结合农用地分等技术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折算相关成果,在省级土地开发整理示范项目中进行了尝试性评定研究.在综合分析相关经济技术水平、项目补充耕地质量现状及限制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对耕地质量等级的规划设计进行评定,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本研究将农用地分等定级技术和成果应用到土地开发整理补充的耕地质量等级设计中,一定意义上丰富和完善了土地整理补充的耕地质量等级的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Nemerow法的森林土壤肥力综合指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用材林林地为研究区域,以土壤pH值、全量氮、全量磷、全量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和有效铁作为评价指标,利用Nemerow法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样地土壤养分因子变异系数在5.02%~65.69%。有机质平均值为28.75g/kg,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全量N平均含量为1.64g/kg,速效N为135.5mg/kg,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全量P2O5平均含量为0.82g/kg,速效P为1.5mg/kg,均处于贫乏水平。全量K2O平均含量为23.76g/kg,速效K为51.8 mg/kg,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大量元素氮磷钾因子可以概括为"富氮、缺磷、中等钾"。微量元素方面,有效Zn和有效Fe林地平均含量分别为2.03mg/kg和32.11mg/kg,处于中等水平,有效B和有效Cu平均含量分别为0.18mg/kg和0.41mg/kg,属于贫或极贫水平。大桂山林地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为0.85,桉树、松树林地肥力综合指数分别为0.77和0.82,肥力等级均属于Ⅲ级,杉木林地肥力综合指数为0.90,肥力等级属于Ⅱ级。速效P、有效B、有效Cu均处于贫或极贫水平,是影响研究区域土壤肥力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3.
对吉林市城乡交错带1982年至2012年近30年来耕地土壤pH、有机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耕地质量演变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30年间,土壤pH平均值由6.19降低到5.69,酸化趋势明显。有机质含量由26.14g/kg提高到28.45g/kg,有小幅提升;耕地土壤pH和有机质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具有明显的城乡梯度特征,土壤酸化速率沿城乡梯度递减,有机质呈现近郊增加远郊降低的变化趋势;城市化进程影响了吉林市近郊耕地土壤有机质变化趋势,加速了土壤酸化过程。城市化对吉林市耕地质量变化的作用强度随距中心城区距离递减,作用半径在12km左右。  相似文献   

4.
以一块黔北轻污染耕地生长的12种优势杂草及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方法,利用贵州省土壤背景值、《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来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优势杂草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为贵州山区重金属污染耕地的植物修复提供参考资料。结果表明,杂草根区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范围为0.30~1.71,內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1.31,处于轻污染状态,其中Cd的贡献最大;调查区内生长的优势杂草,主要有铁苋菜、龙葵、艾草、稻槎菜、马唐草、黄秋葵、堇菜、野苋菜、革命菜、异叶黄鹌菜、风轮草和野葱,体内重金属Cu、Zn、Cd、Pb含量范围分别为42.15~110.27 mg/kg、35.89~157.87 mg/kg、0.29~6.08 mg/kg和2.99~37.19 mg/kg,属一般植物正常含量范围,均未达到超富集植物水平,但铁苋菜、黄秋葵和革命菜对Cu、Zn、Cd,稻槎菜对Cu和Zn,野苋菜、堇菜和异叶黄鹌菜对Cd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均大于1,具有成为超富集植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3S”技术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是为掌握实时实地的耕地质量状况,快速提取耕地质量变化信息.该研究采用持续定期地科学而合理的空间取样方法,调查了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指标或属性,结合其他数据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耕地质量的变化也作出评价.笔者对遥感动态监测耕地质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耕地质量监测信息系统的建立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永兴县冰糖橙果园土壤肥力特征及其综合性状,为果园土壤改良和合理施肥提供依据。在永兴县冰糖橙主产区采集了284处具有代表性果园表层土壤(0-40cm),测定了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等养分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永兴县冰糖橙果园及其北、中和南3个区域土壤肥力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比较3个区域的土壤肥力差异特征。结果表明:永兴县冰糖橙果园土壤肥力为中等水平,土壤为酸性,平均仅5.47;有机质含量较丰富,为较高等水平,平均为25g/kg;土壤全氮含量为较高等水平,平均为1.86g/kg,碱解氮含量为中等水平,平均109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25.2mg/kg,为中等水平;缓效钾含量偏低,为较低等水平,平均132mg/kg;速效钾含量处于较高等水平,平均153mg/kg。果园的3个区域土壤综合肥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受地形地貌、成土母质、果园管理及其他因素影响,中部区果园综合肥力高于北部和南部果园。  相似文献   

7.
南方丘陵区土地整理新增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明土地整理评价新增耕地质量必要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南方丘陵区新增耕地质量的影响因子,筛选有效土层厚度、排灌设施、台面坡度、交通通达度、土壤质地、海拔高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对新增耕地质量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土壤养分的测定,了解掌握土壤中各种养分含量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分析,提出合理施肥数量和施肥方法。结论如下: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6.2g/kg,比第二次普查结果 12.1 g/kg上升了4.1 g/kg,属于三级地力水平;碱解氮平均含量为115.12mg/kg,比第二次普查结果 78.9mg/kg上升了36.22mg/kg,从四等地力级别上升到三等地力级别,为中等地力;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8.65mg/kg,比第二次普查结果 8.51mg/kg上升10.14mg/kg,达到了较丰水平;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22.12mg/kg,比第二次普查结果 118.3mg/kg上升了3.82mg/kg,为中等地力,地力级别没有太大变化。根据土壤肥力高低,土壤养分丰缺程度,提出合理的施肥建议:每亩增施有机肥2000—3000kg;每亩施用氮素8—15kg;有效磷每亩施用P2O53—8kg;速效钾每亩施用K2O5—10kg。对贫磷和严重缺钾地区,要因地制宜地侧重施用磷肥和钾肥。  相似文献   

9.
在农用地分等技术规范的基础上,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实施、验收等环节的标准和要求,对农用地分等质量评价体系和土地开发整理设计标准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在标准样地体系控制下,建立新增耕地土地利用系数计算模型,形成了一套适合丘陵地区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方法,为土地开发整理质量验收提供依据,为实现耕地动态占补平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黄土高原耕地的理化性质,为盐碱草地的改良提供依据,分别于2008年秋季、2009年春季和雨季在右玉县对耕地取0-10cm、10—20cm、20~30cm、30—50cm、50—75cm、75—100cm层次土壤样品,分析其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结果表明:样地平均土壤容重为1.41g/cm3,平均比重为2.70,土壤呈砂质壤土的杌械组成。所调查土壤偏碱性,土壤pH为8.36,破化度为13.35%。土壤可溶性盐分含量0.38%,阴离子以Cl-和HCO3-为主,阳离子以Na+和Ca2+为主,有机质和全氮缺乏  相似文献   

11.
利用调查问卷和地理信息系统获得了贵州61个县(区)冬季耕地利用情况,分析了冬季耕地利用率、利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贵州省冬季耕地利用率为46.4%,主要利用方式是种植油菜和其他蔬菜,主要因为它们的种植能够产生较高的直接经济效益.贵州省冬季耕地利用率与务农劳动力投入成正比,务农劳动力的减少,将会造成耕地粗放经营.利用率与温度和降水量等气候因素无关,但根据不同气候条件下耕地利用方式的不同,研究区可划分为东北部白菜区、南部油菜区、温度较低的西北部土豆区、降水量较大的东南部养鱼区.未来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家庭劳动力结构和气候条件推广相应的冬季耕地利用方式,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冬季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研制复方吡喹酮纳米乳并对其质量、安全性进行评价.将吡喹酮和芬苯达唑以一定的比例与选取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混合制成复方纳米乳,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纳米乳的粒径,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放置观察和以4 000 r/min,离心30 min试验,检测复方吡喹酮纳米乳的稳定性.通过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对复方吡喹酮纳米乳进行安全性评价.复方吡喹酮纳米乳的最佳配方是吡喹酮12.0g,芬苯达唑0.4g,乙酸乙酯119.8 g,N,N-二甲基乙酰胺53.9g,乙醇291.7 g,冰醋酸28.3g,吐温-80为230.2 g,二甲基亚砜199.7 g和蒸馏水64.0g组成,总组分为1 000 g;所研制的复方吡喹酮纳米乳澄清透明,稳定性良好;测出的平均粒径为11.2 nm,粒径小于9nm<15%,大于20 nm<2.5%,9 nm~20 nm约占82.5%.复方吡喹酮纳米乳LD50为649.01 mg/kg,LD50的95%可信限为560.09mg/kg~752.04mg/kg,复方吡喹酮纳米乳研制成功,属于低毒药物.  相似文献   

13.
耕地集约度的大小反映了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本文以浙江省各地级市为研究区域,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GIS手段,定量分析了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异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重点分析了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地耕地利用效益水平空间分异性较大,耕地利用集约度呈现北高南低的的态势,影响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分异的驱动力主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素、自然因素、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及人口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采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法,研究了荒漠地带劣等耕地种植小麦和紫花苜蓿两种生产利用方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两种利方式下的平均收益均高于生产成本支出,紫花苜蓿平均净产值和效益比指标均高于小麦;小麦的生产成本远远高于紫花苜蓿,高出71.85%,紫花苜蓿的产量平均高出小麦50%,产品价格仅为小麦的一半。此外,紫花苜蓿具有较强的防风固沙能力,综合考虑,在荒漠地带劣等耕地种植紫花苜蓿是更经济的生产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5.
耕地是农业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耕地维持着作物生产力、影响着环境的质量和动物、植物甚至人类的健康.自1979-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随着农村经营体制、耕作制度、作物品种、种植结构、产量水平和肥料使用等方面的显著变化,耕地利用状况也发生了明显改变.近年来,虽然对部分耕地实施了地力监测,但至今对区域中低产耕地状况及其障碍因素等缺乏系统性、实用性的调查分析,使耕地利用与改良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因此,开展区域耕地地力调查评价,摸清区域中低产耕地状况及其障碍因素,有的放矢地开展中低产耕地的科学改良利用,挖掘区域耕地的生产潜力,对于蒙阴县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北疆平原荒漠区小麦-苜蓿轮作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揭示粮草轮作过程中土壤盐碱度和养分的消长规律,旨在为该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小麦轮作苜蓿的中低产田中,连续5年调查土壤全盐量、pH值、有机质和氮磷钾.结果 表明:小麦地轮作苜蓿有效降低了土壤含盐量和pH值,轮作第4年土壤含盐量由轮作前0.79 g/kg降低到0.63 g/kg,土壤pH值平均降幅为6.64%,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幅为19.07%;土壤中全氮含量增加,由轮作前0.52 g/kg提高到0.65 g/kg,水解性氮含量较轮作前显著降低;磷含量呈上下波动,轮作4 a全磷由0.98 g/kg降至0.93 g/kg,有效磷由6.18 g/kg降至2.97 g/kg;土壤速效钾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轮作后速效钾含量的最低值为260.44 mg/kg,处于富钾状态.在北疆平原荒漠区的粮食耕作系统中引入苜蓿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全氮的储备量,降低盐碱度.在苜蓿生长第4 a需适当补充氮肥和磷肥,无需施入钾肥.  相似文献   

17.
牛胎盘粉的质量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检测3批牛胎盘粉的24项成分,其平均值分别为水分5.08%、质量5.23%、蛋白质40.33%、总氨基酸324.7mg/g、组氨酸6.27mg/g、丝氨酸13.1mg/g、赖氨酸19.0mg/g 、蛋氨酸4.4mg/g、亮氨酸26.0mg/g、酪氨酸6.6mg/g`苯丙氨酸12.3mg/g、赖氨酸21.9mg/g、雌三醇1.21ug/g、铅0.1mg/kg、砷0.30mg/kg、菌落总数850cfu/g、大肠杆菌数<30cfu/g、酵母菌<10cfu/g、霉菌<10cuf/g、雌二醇1.21ug/g,致病菌,雌二醇,雌酮、孕酮、睾酮等均未检出。结果表明该产品7项卫生、质量指标标稳定性好,符合食品卫生、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弃耕地盐渍状况的主分量分析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采用主分量分析(PCA)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弃耕地盐渍化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属于中重度氯化物盐渍地、耕作层含盐量在0.5%-4.0%之间,盐分表聚强烈,基本无自然淋溶过程。耕作层第一、二主分量显著,累计贡献率高达95.0%左右,反映了该区土壤含盐量及盐离子分布规律,认为全盐量、Cl^-,Mg^2+是该弃耕地盐渍环境的特征因子。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甘南高寒牧区秋播小黑麦套作式复种不同作物(50%小黑麦×50%箭菩豌豆混播,40%黑麦×60%箭菩豌豆混播,50%燕麦×50%箭筈豌豆混播,小黑麦单播,黑麦单播,燕麦单播,箭筈豌豆单播)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以明确秋播小黑麦与复种作物耦合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7个复种处理,秋播小黑麦复种50%小黑麦×50%箭菩豌豆混播处理土壤pH7.46(较春播前降低了1.84%)、有机质含量65.37 g/kg(较春播前增加了76.63%)、全氮含量2.14 g/kg(较春播前增加了9.18%)、全磷含量1.19 g/kg(较春播前增加了30.77%)、全钾含量8.71 g/kg(较春播前降低了1.36%)、速效磷含量17.08mg/kg(较春播前增加了33.83%)、速效钾含量126.51 mg/kg(较春播前降低了12.07%);秋播小黑麦复种50%燕麦×50%箭筈豌豆混播处理时土壤pH7.39(较春播前降低了2.72%)、有机质含量75.67 g/kg(较春播前增加了104.46%)、全氮含量2.20 g/kg(较春播前增加了12.24%)、全磷含量1.23 g/kg(较春播前增加了35.16%)、全钾含量8.70 g/kg(较春播前降低了1.47%)、速效磷含量18.21 mg/kg(较春播前增加了42.71%)、速效钾含量127.73mg/kg(较春播前降低了11.22%).两种种植方式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645、0.739,属于高等级肥力水平,说明这两种复种混播模式耦合效应较好,有利于改良土壤养分条件,可作为甘南高寒牧区饲草复种模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种子休眠程度深、发芽率低是限制虉草栽培利用的重要因子.通过对3个年份采收的虉草种子发芽试验、吸水率测定及种子萌发抑制物活性的生物鉴定,揭示虉草种子休眠机理;并利用植物激素、硝酸钾和有机溶剂浸泡处理虉草种子,以探寻打破虉草种子休眠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虉草种子休眠属于种皮吸水障碍、存在萌发抑制物和胚生理休眠的综合性休眠,其中萌发抑制物是限制种子萌发的首要因素.用100mg/L GA3、100mg/L 6BA、150mg/L KT或4g/L KNO3浸泡虉草种子24h可显著提高其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其中以4g/L KNO3浸种24h效果最好,平均发芽率可提高到91 %,比对照高137%;其次是100mg/L GA3浸种24h,平均发芽率为84%,比对照高1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