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丰富,特异资源种类繁多,这些茶树特异资源为研究茶树遗传多样性和茶树生物化学特性发挥重要的作用。茶树特异资源研究有利于拓展茶树资源利用的广度与深度,实现更高的市场价值。本文综述了福建地区高氨基酸、高茶多酚、高咖啡碱、低咖啡碱、高苦茶碱、高EGCG、高EGCG3"Me、叶色变异、高香型等茶树资源的研究进展,对今后茶树特异品种资源应用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茶树遗传育种的研究重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茶树新品种“苏玉黄”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安吉白叶1号茶树品种的推广应用,带动了叶色特异茶树品种的选育工作。在2000年4月开展的茶树种质调查中,从江苏溧阳茶场鸠坑有性群体种有性种茶园发现一茶树单株,该单株发芽早,叶色玉黄,当年对该单株树势、生长势、发芽期、发芽密度、采摘期、制茶品质等进行了初步观察和试验,该品系命名为苏玉黄(原名苏茶132)。经过扩繁种植,2002年起在江苏省茶叶研究所布置品比试验,观察发现该品种生长势强,叶色黄化,芽叶生育力较强,持嫩性强,一芽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茶叶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开发出有特色的、适合于市场需求的茶叶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特色茶树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往往会给茶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为满足茶产业发展对特异新品种的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缙云县经济特产站、缙云县上湖茶叶专业合作社,从缙云县当地群体种的自然突变体中采用单株选育法选育出了优质、适制名优绿茶的叶色黄化突  相似文献   

4.
邢瑶  李松  唐锁海  杨亦扬  虞斌  魏爱华 《茶叶》2022,48(1):34-38
江苏位于茶树种植的北缘地区,茶树易受冻害.随着无性系茶树良种的不断推广,筛选抗寒性强、适宜江苏种植的茶树新品种,对茶树新品种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演技利用极端低温气象条件,对引进和江苏自选的31个品种的幼龄茶树进行冻害调查试验,结合冻害指数的系统聚类分析,评估不同品种幼龄茶树的抗寒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正常叶色的幼龄茶树除...  相似文献   

5.
文章总结概述了2023年度茶树遗传育种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茶树育种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茶树育种技术的创新探索、茶树新品种的授权与登记情况。2023年度,茶树的品质成分形成、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响应、生长发育、叶色变异等分子调控机制,仍是育种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获得的创新性成果为培育茶树新品种提供了明确的靶基因资源;茶树泛基因组图谱首次构建成功,进一步揭示了茶树基因组扩张的遗传基础;77个茶树品种授权获得植物新品种权,83个茶树品种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为茶产业稳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以3个叶色黄化茶树品种为研究材料,以绿色系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研究黄化茶树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及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特性的变化,为叶色黄化茶树品种的种质评价及栽培管理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1)黄化茶树叶片叶绿素总量比对照茶树品种低71.7%~86.8%,类胡萝卜素总量维持在0.16~0.31 mg·g-1。(2)3个黄化茶树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等光合参数显著降低,光补偿点显著高于对照茶树品种。(3)黄化茶树叶片对光能的吸收、转化与利用等光合过程与对照茶树品种差异显著,其中金凤2号和中黄1号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中的L点和J点相对可变荧光显著升高;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MO、DIO/RC、φDO和φRO等显著增加,FV/FO、ETO/RC、φPO、φEO、ΨEO和PIabs  相似文献   

7.
特异优质茶树新品种“中黄1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茶叶生产对品种的需求也不断变化,选育一些优质、特色明显的茶树新品种符合茶叶生产和消费的需求。基于此,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浙江天台九遮茶业有限公司、天台县特产技术推广站,从天台县当地群体种的自然突变体中采用单株选育法选育出了优质、适制名优绿茶的叶色黄化突变茶树新品种"中黄1号",现将选育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一、选育经过"中黄1号"原名"天台黄",来源于天台县当地群体品种的自然叶色黄化突变株,于1998年发现于天台县,经过单株选择-无性繁殖的方法选育而成。2001~2007年进行了单株鉴定和扩繁,2008年开始在浙江天台、缙云同时布置了区域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福建原生茶树品种资源迁地、就地保护和相关技术及优异茶树品种资源的筛选与创新利用情况。迄今为止,已保护的福建原生茶树品种资源7287份(品、株、系),其中2008年以来新增保护地方有性群体种及单株938个(株)、特异品种资源73株、野生或半野生(近5种)茶树品种资源24株。已筛育出地方种24个,选育出杂交种20个。建立了茶树品种资源公益性资源共享平台,筛选新品系40多个,创意利用茶树种质资源2项。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福建原生茶树品种资源迁地、就地保护和相关技术及优异茶树品种资源的筛选与创新利用情况。迄今为止,已保护的福建原生茶树品种资源7287份(品、株、系),其中2008年以来新增保护地方有性群体种及单株938个(株)、特异品种资源73株、野生或半野生(近缘种)茶树品种资源24株。已筛育出地方种24个,选育出杂交种20个。建立了茶树品种资源公益性资源共享平台,筛选新品系40多个,创意利用茶树种质资源2项。  相似文献   

10.
黄化变异是茶树较为常见的叶色变异现象,黄化茶树的特征性化学成分含量会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研究此现象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叶色与氨基酸代谢的相关性.本研究以石门地区自然黄化变异茶树为材料,对其全黄、全绿和黄绿叶片进行叶绿体超微结构分析和主要生化成分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茶氨酸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1.
探究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采用13个不同茶类适制性品种的原料制成青砖茶,采用感官审评评价茶叶感官品质,通过化学分析和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制成的青砖茶主要品质成分差异显著,迎霜、乌龙2号和4号品种原料加工的青砖茶水浸出含量、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可溶性...  相似文献   

12.
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资源筛选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福建省茶树品种园780份资源为试验材料,依外部形态特征初步筛选出45份较有希望的品种或株系。用等度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检测这45个品种或株系的春梢、夏梢、秋梢酯型儿茶素含量,筛选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特异资源。结果表明: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不同品种、株系间差异很大;春梢、夏梢、秋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21%~24.03%、3.05%~20.31%、2.89%~19.66%,平均值分别为16.08%、14.73%、9.96%,变异系数分别为22.26%、24.10%、40.76%。同一品种或株系新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呈季节性变化,大多数(约71.11%)表现为:春梢>夏梢>秋梢。有5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24、1005),春、夏、秋三季,酯型儿茶素平均含量高于19%,为超常规水平的高酯型儿茶素茶树特异资源,可作为品质遗传改良或直接应用于提取酯型儿茶素的重要材料。有8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10(1)、510(2)、524、1001、1005]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儿茶素总量中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一般品种为68%),可作为提取茶多酚、儿茶素的特种材料。  相似文献   

13.
新梢白化系列茶树新品系性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新梢白化茶树,又称白叶茶或白茶,是我国特有的茶树品种资源。由于这类茶树新梢具有氨基酸含量高,成品茶滋味鲜爽,而且叶片呈现白色或黄白色,是名贵茶树资源。本文介绍了宁波地区新发现的6种新梢白化茶树新品系的研究结果。该6个品系的白化机理分为温度敏感型和光照敏感型。前者和后者分别在低温和强光照条件下新梢叶片呈白色或黄白色。文中同时介绍了该6个品种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化学成分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茶树叶片组织结构与小贯小绿叶蝉抗性之间的相关性,在确定小贯小绿叶蝉不同龄期和虫态蜜露排泄量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小贯小绿叶蝉雌成虫在不同茶树品种(系)上取食24 h后蜜露排泄量的差异,进而通过比较不同茶树品种(系)叶片的组织结构和色泽,分析了5个茶树品种(系)叶片的组织结构与茶树对小贯小绿叶蝉抗性能力强弱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小贯小绿叶蝉4龄若虫的蜜露排泄量显著高于1~3龄;雌、雄成虫的蜜露排泄量之间不具显著差异;取食中选10号的雌成虫蜜露排泄量显著低于取食其他品种;不同品种(系)茶树的叶面积、叶片总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以及色差等指标与雌成虫的蜜露排泄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叶片茸毛密度与雌成虫蜜露排泄量呈显著负相关,叶片茸毛长度与蜜露排泄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茶树白化变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翠  沈程文 《茶叶科学》2016,(5):445-451
白化现象在植物界普遍存在,茶叶作为一种叶用植物,白化变异植株中关键化学成分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儿茶素类、氨基酸类、黄酮类等物质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茶树生长发育、抗逆性、茶叶制作工艺、口感等有重要影响。叶色变异作为一种突变性状对于茶树新品种选育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对研究茶树光合作用机制、叶色调控机理、叶片发育调控等也有重要理论价值。本文综述了国内近几年关于茶树白化突变体化学成分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氨基酸、儿茶素的研究及茶树白化突变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茶树白化突变体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法(GC)分析了福建42份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种质资源的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饱和脂肪酸(SFA)的平均含量为20.59%,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为50.57%,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28.11%;发现茶籽油中含有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平均含量为0.11%;参试材料中优良品种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优于地方品种。选取了11种含量较高或特异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中硬脂酸、花生酸、棕榈酸和DHA等是构成茶籽油的重要或特征脂肪酸。茶籽油是富含油酸、亚油酸,低芥酸和反式脂肪酸的高品质油脂,具有开发高级食用油脂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恩施玉露是我国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唯一蒸汽杀青针形绿茶。为解决目前市场上恩施玉露茶加工所用品种较为单一的问题,选用12个茶树品种采摘的鲜叶制成恩施玉露,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并测定生化品质成分,研究了不同茶树品种的恩施玉露茶适制性,筛选出鄂茶14号、鄂茶1号、鄂茶10号较为适制恩施玉露茶品种。  相似文献   

18.
品种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础,目前黑茶缺乏专用品种.本研究对尖波黄13号等8个湖南主栽茶树品种进行了黑茶适制性研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桃源大叶和槠叶齐感官审评结果显著优于其它6个茶树品种.不同品种不同季节鲜叶水浸出物、儿茶素、茶氨酸、氨基酸总量、咖啡碱、粗纤维、还原性糖7个指标与相应黑茶感官审评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氨基酸总量和粗纤维分别与感官审评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夏、秋季咖啡碱、水浸出物、还原性糖、粗纤维与感官审评结果的相关性基本一致,都达到了显著相关(粗纤维为显著负相关,其余为显著正相关),儿茶素在夏季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其余各指标与感官审评结果相关性较低.考虑到氟对黑茶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本研究还对8个品种一芽五叶氟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8个参试品种氟含量都小于300 mg·kg-1.  相似文献   

19.
ISSR在茶树品种分子鉴别和亲缘关系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ISSR是最近发展的一种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已在植物种质鉴别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其在茶树品种分子鉴别和亲缘关系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利用筛选出的8个ISSR引物对六个茶树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99条带,多态性平均为79.6%。由两个ISSR引物TRI22和TRI30扩增的指纹图谱可清楚区分六个不同品种,利用特殊ISSR标记的存在或缺失以及不同标记组合也可以鉴别不同品种。根据Nei-Li系数将六个品种聚为两类,茂绿、翠峰、青峰、迎霜和劲峰五个品种聚为一类,龙井43单独聚成一类,聚类分析证实了它们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ISSR作为一种信息量高、重演性好的分子标记,应用于茶树品种鉴别和亲缘关系分析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26个EST-SSR标记研究了31份适制绿茶和37份适制乌龙茶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两类品种在23个EST-SSR位点上的等位变异数目相等,另3个位点各存在一个等位位点的差异。乌龙茶品种遗传多样性指数(H)、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和平均遗传距离(GD)均略高于绿茶品种。基于数学模型的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为两个亚类群,亚群A中67.9%的品种为乌龙茶适制品种;亚群B中71.0%的供试绿茶品种聚类其中。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为3个类群,其中类群Ⅰ和Ⅱ中以乌龙茶品种为主,分别占聚类品种数的69.6%和66.7%;而类群Ⅲ中61.3%的供试绿茶品种聚类其中。多数品种按适制类型聚类,说明绿茶和乌龙茶品种间的遗传结构存在差异。但也有部分品种在不同的群体结构中呈穿插分布,推测与其适制类型划分的恰当性、地理来源和遗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