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讨了气象因素对柞蚕产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蚕期的日照、气温、降雨量和温湿系数等因子对产茧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只有相对湿度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幼虫龄期的气象因子与产茧量的关系,一、二、三龄期均不显著,四龄期的温度和湿度与产茧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特别是四龄期的温度和温湿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五龄期只有相对湿度达到显著水平。根据产茧量丰欠的历史情况分析四龄期温湿度对产茧量的影响,结果是:丰年的日均温为17.85℃,相对湿度为74.43%;灾年的日均温为21.61℃,相对湿度为61.42%,高于21.62℃的天气在5d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了全面评价内蒙古自治区苜蓿品种产量的稳定性、适应性以及各个试验点的代表性,为当地建立优良苜蓿栽培草地提供优良种质。利用AMMI模型对种植在内蒙古自治区4个不同地区的国内外10个紫花苜蓿品种干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苜蓿品种和试验地点的选择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AMMI模型中IPCA1和IPCA2差异极显著(P<0.01),能够较好地分析基因型和环境的互作效应。WL343HQ、驯鹿属于高产稳定型的苜蓿品种,赤峰、鄂尔多斯地区的环境条件具有较好的品种分辨力。AMMI模型可以为内蒙古自治区苜蓿品种区域试验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部分柞蚕品种产量性状稳定性的探讨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宪民  徐亮 《北方蚕业》2005,26(4):30-31
采用联合方差分析法对柞蚕品种的产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产量与环境之间存在互作,产量性状的遗传力较小,只有41.56%是遗传的,而58.44%是由环境影响的。为了考察品种产量性状的稳定性,利用回归系数法对其产量进行分析,新品种9906、981的回归系数都小于1,平均产量高,说明这两个品种具有稳产、高产的特点,能够适应较差的环境条件。通过回归系数图发现,稳产性好的品种并不一定都高产,稳产性差的品种也不一定都低产。  相似文献   

4.
基于AMMI模型的桑品种产量性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桑品种育成与推广过程中,品种的性状稳定性已成为重要影响因子。应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AMM I模型),对北方蚕区区域性试验鉴定的桑品种产量性状进行稳定性分析。第1批鉴定品种的产量性状稳定性高低依次为晋选1号、禾桑、871、7946、7934、湖桑32号、黄鲁选、7435,产叶量显著高于对照湖桑32号的品种依次为7934、7946、黄鲁选、晋选1号、871。第3批鉴定品种的基因型与环境交互作用不显著,产叶量显著高于对照的品种依次为陕桑305、陕桑402、辽育16号、鲁诱1号、晋选7号。第4批鉴定品种的基因型与环境交互作用不显著,产叶量显著高于对照的品种依次为鲁插1号、昂绿1号、8837。  相似文献   

5.
为改良二化地区一化性柞蚕品种并取代现有的二化一放品种,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以春滞育的二化性大型茧品种9906的雄性个体与稳定的一化性当家品种四青杂交创造材料,历时11年育成了柞蚕二化地区一化性新品种辽四。新品种属青黄蚕血统,一化性,4眠,春养辽四的平均产卵量、千粒茧质量、克卵收茧量、收蚁结茧率分别比对照高12.29%、9.64%、33.97%和20.79%,早秋养辽四的平均产卵量、千粒茧质量、克卵收茧量、收蚁结茧率分别比对照高15.24%、10%、42.75%和24.88%。在缫丝试验中,辽四解舒率比对照四青高16.20%,解舒丝长比对照长74.10 m,生丝公量比对照高2.14 g,回收率比对照高6.93个百分点。在新品种繁育试验中,单蛾收茧数分别平均增产19.10%,千粒茧质量比对照高12.61%。综上所述,辽四具有化性稳定、强健性好、高产、稳产等优点,是适合于二化地区放养的一化性柞蚕品种。  相似文献   

6.
感光对一化性柞蚕101品种化性影响的调查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化性柞蚕101品种化性转变较为严重,对柞蚕种场保种选育造成很大影响,经对其进行连续感光试验调查。结果表明。连续感光次数越多,一化性柞蚕101品种化性转变越严重。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在认真实施"八五"至"十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专题"柞蚕新品种选育"任务的过程中,从1991年开始采取柞蚕化性综合条件逆向选择技术、保育繁种季节变换模式和杂交优势利用等多种方法,历经13年精心育成的高产、优质、抗寒、抗病、耐粗饲料、蚕茧解舒性能好的柞蚕二化地区一化性新品种早秋214(883×932)×(四青×吉黄),镇补了10多项国内外学术空白,这在我国乃至世界柞蚕育种史上都是一个新突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辽宁省政府颁发的2004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品种的育成和应用,不仅有利于保护和开发我国北方的蚕场资源,提高柞蚕生产能力,而且已将我国的柞蚕生产区域向北方安全推进5个地理纬度,生产规模有望扩大2~3倍.  相似文献   

8.
借鉴吉林、黑龙江等地柞蚕“二化一放”经验,结合山东实际情况,通过对比分析,明确了山东省改放一季秋蚕,茧种控制时间较“二化一放”地区要长30天左右;改放一季秋蚕,对一化种只是当年延长蛹期三个月,生活史推迟,不改变化性,制定了在二化性地区采用控制一化种,实现放一季秋蚕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9.
河南柞蚕一化二放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河南发展柞蚕一化二放的可行性,以及生产中的各项技术处理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通过数据分析推导出河南秋蚕的收蚁适期。  相似文献   

10.
采用5龄干量折合法,对生产上推广的11个柞蚕二化性品种的饲料转化效率进行测定分析,筛选出高饲料转化效率的品种作为柞蚕新品种选育的素材。春期试验中,柞蚕品种582基于全茧量和蛹体质量的饲料转化效率最高,分别为16.46%±0.46%、15.08%±0.66%;柞蚕品种早418基于茧层量的饲料转化效率最高,为1.51%±0.13%。秋期试验中,柞蚕品种8821基于蛹体质量、全茧量的饲料转化效率最高,分别为16.77%±1.32%、18.59%±1.39%;柞蚕品种多丝4号基于茧层量的饲料转化效率最高,为1.87%±0.27%。试验结果显示,柞蚕品种间基于全茧量、蛹体质量的饲料转化效率差异显著,基于茧层量的饲料转化效率差异极显著,且基于全茧量、茧层量、蛹体质量3个性状间的饲料转化效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用RAPD标记分析部分柞蚕二化性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RAPD标记技术,对36份柞蚕(Antheraea pernyi)二化性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19个随机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23个信息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14个,多态性比率92.68%;每一个引物可检测出3~9个位点,其多态性比率不尽相同,平均扩增出6.47条带;各品种具有不同数量的特异性带型。供试品种资源的Nei氏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324 3±0.151 5,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87 1±0.197 5,表明长期同地保存的二化性柞蚕品种资源同样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供试品种的Nei氏遗传一致性范围在0.495 9~0.837 4之间,达0.6以上的占96.59%,表明多数品种资源的相似程度较高。36份品种资源分别以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种为主和以国内外引进种为主聚为两大类群。  相似文献   

12.
柞蚕三个茧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徐亮  吴艳  孟宪民  黄先敏 《蚕业科学》2005,31(3):354-357
以柞蚕品种9906、H043及其F1、F2、B1、B26个世代类型作材料,对柞蚕茧质的3个主要性状(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进行了基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3个性状均不符合简单的加性-显性模型,普遍存在基因互作,使杂种优势表现较为复杂。茧质的3个主要性状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遗传力较低;广义遗传力除全茧量的雌雄个体之间无明显差别之外,茧层量和茧层率的雌雄个体之间则开差较大;茧层量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而全茧量和茧层率的遗传变异系数则略低。实验还表明新品种9906比H有较多的部分显性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3.
为充分利用鲁山县柞坡资源,2015年进行了"一化二放"秋柞蚕制种生产试验,取得了种茧羽化率34%、蚕卵孵化率80%以上、平均单产118.5kg的好成绩,总结探索出一化性柞蚕种茧感光制种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4.
针对全年条桑收获模式和安康蚕区桑树虫害加剧,防控难度增大的实际,分析了近年来安康蚕区桑树虫害发生的原因及为害特点,介绍了全年条桑收获的桑园管理模式,提出了综合防范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陈忠艺 《北方蚕业》2018,(2):42-43,47
对河南柞蚕区一化二放秋蚕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秋蚕用种、蚕期管理、鸟虫危害、蚕病综合防治四方面提出了技术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柞蚕新品种“选大4号”是以选大2号为基础材料,经6年12代系统分离选育,选育出适合东北蚕区的柞蚕新品种。新品种秋季:全茧量12.62g,千粒茧重12.35kg,虫蛹统一生命率93.11%。  相似文献   

17.
通过pH值、温度、γ射线等因素对柞蚕抗菌素的活性影响,研究柞蚕抗菌素稳定性。试验证明,柞蚕抗菌素对在70~100℃之间,随着温度升高活性降低,100℃、30 m in仍有一定活性,但110℃、30 m in活性消失。柞蚕抗菌素在pH 2~12范围内皆有一定活性,在pH 5~9之间抗菌活性最高。柞蚕抗菌素对一定强度范围内的γ-射线相对稳定,γ-射线的强度高时对活性有影响,γ-射线的强度不宜超过25KGY、38 cm、18 h。  相似文献   

18.
莫嘉凌  韦波 《广西蚕业》2000,37(1):53-55
通过对我所保育的蓖麻品种全茧量、茧层量这两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所保育的21个蓖麻蚕品种仍然保持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多样性,仍是一个有效的品种资源。各品种对环境的抗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