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化因子对家蚕浓核病病毒的病原性及抗原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理化因子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软化病病毒(FV)的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做过试验.浓核病病毒(DNV)原先作为FV的一个株,也有人做过理化因子影响的试验.本文主要报道一些理化因子对我国家蚕浓核病病毒的病原性及抗原性的影响,为保存、提纯及消灭本病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CPV)的血清学研究,有关抗原的纯化方法(1978),血清制备及对流免疫电泳检测(1970)等已分别报导过。 本文着重报告CPV抗血清与家蚕质型四方形多角体病毒(CPV_t)、六角形多角体病毒(CPV_h)、病毒性软化病病毒(FV)、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等中和效果,以及对桑  相似文献   

3.
一种有机氯制剂对家蚕病原体的消毒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助生 《广西蚕业》2008,45(3):33-37
用二氯二甲基乙内酰脲分别对家蚕的曲霉菌分生孢子、白僵菌分生孢子、细菌芽孢及细菌毒素、质型病毒多角体(CPV)、核型病毒多角体(NPV)进行了消毒防病试验,表明二氯二甲基乙内酰脲对上述家蚕病原体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同时对蚕进行添食二氯二甲基乙内酰脲试验,结果表明对蚕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调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ycis,简称Nb)分别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 CPV)、家蚕肠道菌、苏芸金杆菌(Bt)和家蚕白僵菌联合感染家蚕时存在的拮抗情况。结果显示家蚕感染适量Nb后,再以其它病原感染家蚕,都具有一定的降低家蚕微粒子病发生效果,其中以Nb感染家蚕后再感染Bm NPV或Bm CPV的抑制效果较明显,但其他病原或其他感染方式对降低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人工饲料育蚕与桑叶育蚕比较,对核多角体病病毒的经口接种抵抗力小的情况已有报告(松原、林屋;林屋等)。讲演者继续前报,研究了关于对用不同饲料饲育的蚕儿接种了NPV、CPV、FV的各种病毒时蚕儿的感染性等情况。首先,对1~2龄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的蚕在3龄起蚕时,分别经口接种了NPV、CPV及FV。其结果,经口接种NPV的,人工饲料育蚕和桑叶育蚕之间的-log ED_(50)值相差最大,接种FV的  相似文献   

6.
家蚕的病毒病是一种对养蚕业危害最大而又在防治上比较困难的蚕病。现已知蚕有4种病毒病。引起这些病的病毒有核多角体病病毒(NPV)、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CPV)、传染性软化病病毒(IFV)和最近发现的浓核病病毒(DNV)。核多角体病病毒(NPV) NPV在蚕细胞核内形成大量包埋着许多  相似文献   

7.
血清学技术是建立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基础上的检测技术,它具有极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是实验诊断病原感染和鉴定病原的重要手段,也是研究病原的重要方法,已在人和动植物的病理研究与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节肢动物的病理学中,血清学技术对于病原体的检测、鉴定等发挥了重大作用.50年代末期,血清学方法已被成功的应用于昆虫病毒的研究.60年代末,我国学者曾用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CPB)抗血清,鉴别了两种多角体形状的CPV(CPV-T和CPV-H)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国内外学者又相继对家蚕的其它各种病原进行鉴定、定位和早期诊断研究,促进了对家蚕病原研究的深入.现在,血清学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CPV)、病毒性软化病病毒(FV)、浓核病毒(DNV)等病毒病的研究与诊断.除此之外,也被应用于白僵菌和黄僵菌等真菌病原以及微粒子孢子等原虫病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已报道(参看参考文献)次氯酸钠对桑蚕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CPV)、核多角体病病毒(NPV)、卒倒病病原菌(B、t)及其伴孢晶体毒素都有较好的消毒较果,由于其渗透力比漂白粉、福尔马林等现行消毒药物为优,故认为可以做为普通种丝茧育的地  相似文献   

9.
周垂钦  李云芝 《蚕业科学》1991,17(3):187-188
<正> 在蚕室地面及周围环境的土壤中存在相当数量的多角体病毒,这些病毒在土壤中可以较长时间保持活性,并可通过各种条件飞散传播,造成家蚕感染发病。用一般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对这些潜存的病毒不易彻底杀灭,给生产上造成的危害很大。作者用常规消毒剂和新研究出的消毒药物对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进行了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在现有100万种昆虫中,已知感染病毒的昆虫达800多种,其中以鳞翅目昆虫所占比重最大。家蚕病毒现在发现的有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质型多角体病毒(CPV)、传染性软化病毒(IFV)和浓核病毒(DNV)。由于病毒的特异性,侵染蚕体的组织细胞是不同的(图1)。  相似文献   

11.
<正>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核型多角体病毒,由丹东动植物检疫所与笔者先后在丹东地区采到,经室内、外试验证明,对美国白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性。了解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能否感染柞蚕与家蚕,这对病毒在蚕业上应用,促进蚕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国外用NPV感染家蚕的试验已有报道。我们侧重作了NPV感染柞蚕与日污灯蛾(Spilarctia japonensis)幼虫的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用桑叶育蚕和人工饲料无菌蚕为供试材料,分别添食经表面消毒和未经表面消毒的中肠型脓病多角体(CPB)悬浮液,调查家蚕对中肠型脓病病毒(CPV)的感染抵抗性与蚕发育阶段和性别等生理因素的关系.明确了:(1)家蚕对CPV的感染抵抗性除5龄稍稍增强外,蚕龄间开差很小。这与笔者以前报道[1]的对NPV感染抵抗性不同;(2)同一龄不同发育时期对CPV的感染抵抗性随饷食后的发育而急速增强,饷食后经12小时已趋稳定,至将眠期又急趋下降,除5龄外,各龄将眠期的抵抗性还低于起蚕;(3)蚁蚕及各龄起蚕在25℃下经24小时饥饿后,对CPV感染抵抗性的减弱程度随蚕龄的发育而减小,蚁蚕饥饿后下降程度最大,5龄起蚕饥饿后下降很小,尤以桑叶育蚕更为明显.这一倾向,也与对NPV的感染抵抗性不同;(4)雌雄蚕间对CPV的感染抵抗性,雄蚕约为雌蚕的3倍。  相似文献   

13.
家蚕细胞系(BOMO—15AIIC)(Inoue等,1990),对家蚕核多角体病毒(BmNPV)和对几种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易感,通常用此细胞系来进行各种研究,诸如杆状病毒介导的组蛋白的表达,研究在离体条件下复制时CPVS与BmNPV的相互影响以及在实验室条件下CPV表达载体的发展.所有这些研究都需要使用高效的方法来将病毒基因组转染到细胞之中.  相似文献   

14.
<正> 血清学方法是实验诊断病毒感染和鉴定病毒的重要手段,也是研究病毒的重要方法,已在人和动植物病毒的研究与诊断中广泛地应用。同时随着免疫学基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与医学、生物学各分支的互相渗透,除了经典的血清学方法如免疫沉淀试验、免疫扩散试验,细胞凝集反应和补体结合反应等不断标准化外,象免疫荧光,免疫酶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和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AS)等技术方法又不断地建立和广泛地得到应用。五十年代末期开始,血清学方法也被成功地应用于昆虫病毒的研究。六十年代我国学者曾用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CPB)抗血清,鉴别了两种多角体形状的 CPV(CPV—T 和 CPV-H)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国内外学者又相继对家蚕的其他各种病毒进行了鉴定、定位和早期诊断研究,促进了对家蚕病毒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用桑叶育蚕和人工饲料无菌育蚕为供试材料,分别添食经表面消毒和未经表面消毒的中肠型脓病多角体(CPB)悬浮液,调查家蚕对中肠型脓病病毒(CPV)的感染抵抗性与感染病毒前后饲育温度的关系。证实了:(1)温度对家蚕CPV感染抵抗性的影响主要是感染病毒前的温度,当温度达到33℃时,无论对稚蚕或壮蚕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在21—29℃范围内,尚看不到有什么明显的影响。但高温对家蚕CPV感染抵抗性影响程度无笔者以前研究报道的对NPV感染抵抗性影响大;(2)添食病毒后的不同饲育温度,对家蚕感染发病的影响不大,当置于33℃下饲育时,对CPV的感染发病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与此同时,却出现不少虚弱的软化症状蚕;(3)4眠眠中用高温保护,则使时间不长,但对家蚕CPV感染抵抗性却有明显影响;(4)4龄起蚕在25℃下经24小时饥饿后对CPV的感染抵抗性明显与饥饿中温度有关,25℃以上随温度的增高而明显下降,21℃与25℃间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的潜伏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血液型脓病)是家蚕饲养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之一。对该病的病原、感染途径和防治方法等,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家蚕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后,蚕体内是否存在潜伏病毒,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潜伏病毒在诱发因子的作用下被激活,使蚕发病;有人不同意,认为蚕感染NPV后,可能发  相似文献   

17.
<正> 家蚕病毒病的种类,目前已知的有四种:即核型多角体病(Nuclear-Polyhedrosis),病原是NPV;质型多角体病(CytoplasmicPo1yhedrosis),病原是CPV;病毒性软化病(Virusflacherie),病原是IFV;浓核病(DeNsovirus disease),病原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利用昆虫病毒作为防治害虫的手段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我省于七十年代初期发现马尾松毛虫的多角体病毒后,经鉴定有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和核型多角体病毒(NPV)两型,通过室内及林地的毒杀试验,对马尾松毛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室内试验毒杀率达95%以上,林地试验毒杀率  相似文献   

19.
讲演者基于对感染软化病病毒的家蚕幼虫用高温处理抑制发病的效果在组织学方面的研究(INOUE and TANADA,1977),对于感染了软化病病毒(IFV)、小型软化病病毒(SFV)以及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CPV)等各种病毒的家蚕幼虫的高温疗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郑燕 《广东蚕业》2012,(2):31-35
质型多角体病是一种家蚕病毒性传染病,其传染途径主要是食下传染。质型多角体病多发于秋蚕期,是我国蚕茧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是继家蚕微粒子病之后又一被国家列为动物疫病的蚕病,是每年秋蚕生产的一大隐患。故研究开发对质型多角体病毒粒子具有安全、高效、快速、环保的消毒药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克孢灵的有效成分是稳定态ClO2。ClO2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与微生物蛋白质中的部分氨基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氨基酸分解破坏,导致微生物死亡;同时ClO2对细胞壁有较好吸附和透过性能,可有效地氧化细胞内含巯基的酶。克孢灵对家蚕的病原微生物具有高效、广谱的灭活作用,其除了对家蚕微孢子虫有非常灵敏的作用外,对家蚕病毒病病原(NPB、CPB、DNV)、细菌病病原(灵菌、卒倒杆菌等)、真菌病病原(白僵菌、曲霉菌等),均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通过用不同浓度克孢灵处理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粒子悬液后桑叶接种、饲育,从而进一步考察了其对家蚕质型多角体裸露病毒粒子的灭活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克孢灵对质型多角体病毒粒子的灭活作用灵敏,用75mg/l作用15min就可以将发病率降低至5%,用100mg/l作用15min,就可以达到完全灭活的效果。试验表明ClO2对CPV病毒多角体和CPV病毒粒子的灭活效果相差很远。本研究为大田生产蚕用消毒药物的选择进一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