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杧果采后病害的发生是造成杧果贮藏期腐烂的主要原因,如何对杧果进行抑菌保鲜是影响杧果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以中草药提取物制备天然防腐保鲜剂因其广谱、高效、不污染环境、不产生抗性等优点,已成为杧果抑菌保鲜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中草药在杧果抑菌保鲜中的应用现状、中草药抑菌活性成分、作用机理等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目前对杧果防腐保鲜效果较好的中草药种类,最后提出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摘要:本文对泰国杧果反季节生产现况进行了介绍,包括泰国杧果反季节生产的技术原理和方法、反季节生产常用的品种,反季节生产的主要技术流程以及主要的病虫害等,旨在为我国杧果反季节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由柑橘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itri pv.mangiferaeindicae, Xcm)引起的杧果细菌性角斑病是杧果上的一种重要细菌性病害,严重危害杧果产业发展。为了研究抗毒素phd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本试验通过在NCBI上选取已被注释的Xcm抗毒素phd基因的序列,设计出引物phd-F和phd-R,从Xcm003菌株中扩增出258 bp的DNA片段,提交至NCBI的登录号是MH401645。经序列分析该片段是一个完整的phd基因,编码85个氨基酸,其理论分子量9.68 kD,理论等电点为9.39,是一种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有6个磷酸化位点以及一个结构域。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Xanthomonas citri pv.mangiferaeindicae LMG941的Phd蛋白聚为一类。通过克隆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phd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深入研究phd基因做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2010年印度杧果产区气候适宜,如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下去,印度北方邦、马哈拉什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杧果产量将获丰收。据业界专家预测,2009年印度杧果产量受到严重影响,今年有望迎来杧果产量大增,杧果主产区将 相似文献
6.
7.
为了明确广西杧果流胶病的发生情况,于2012和2013年分别对百色市右江区、田东县、田阳县、武鸣县和灵山县等不同地区的杧果品种进行了流胶病发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广西杧果流胶病发生较为普遍和严重,平均病株率达50%以上,不同品种的发生为害情况差异显著。其中百色市右江区阳圩农场华屯分场、田阳县林逢镇福兰村、田阳县百育镇九合村的台农发病率分别高达98.1%、97.5%、97.4%,病情指数分别为13.7、12.5、10.7。武鸣的四季蜜杧发病率高达96.8%,病情指数为11.8,而田阳县百育镇九合村的红象牙发病率为30.2%,病情指数仅为1.5,受害较轻。在同一果园中,台农发病重,而红象牙、金煌杧发病较轻;同一植株上嫁接不同品种时,也是嫁接台农的发病重而嫁接红象牙、金煌杧的发病轻。 相似文献
8.
9.
杧果(Mangifera indica L.)是中国乃至世界主要的热带水果之一。炭疽病和蒂腐病是引起杧果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害,但不同杧果品种对二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分析了杧果主要采后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杧果抗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转录组、蛋白质组分析等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杧果采后病害抗性相关分子机理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细菌性干枯病是发生在广东杧果产区杧果上的一种新病害,为明确引起该病的病原菌种类,通过稀释涂布法分离和纯化、致病性测定、并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杧果干枯病病样中分离获得的NY01菌株,革兰氏染色呈阴性、菌体杆状。最适温度28℃,最适pH为7.0~7.2。刺伤接种到健康杧果叶片,4天后在杧果的叶片呈现典型病斑。以NY01菌株的DNA为模板,扩增获得的16S rDNA片段,经BLAST分析,NY01菌株16SrDNA序列与Sphingomonas sanguinis(登录号KT766073)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到99.63%。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杧果细菌性干枯病病原菌NY01菌株鉴定为血红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anguinis),血红鞘氨醇单胞菌能够引起杧果细菌性干枯病在国内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新孢子虫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孢子虫病(Neosporsis)是新近发现的家畜和伴侣动物的一种致死性原虫病.可自然感染犬、绵羊、山羊、牛、马等家畜,人工条件下可感染小鼠、猫和猪.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新孢子虫病的报道.Perez等[1]认为新孢子虫病是世界性奶牛流产的主要病因,可导致新生胎儿四肢运动障碍和神经系统紊乱.本文主要就其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和诊断方法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17.
布鲁氏菌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定是该病防控的重要环节,其诊断技术主要包括细菌学诊断技术、血清学诊断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布鲁氏菌病防控应坚持预防为主的策略,其免疫主要以弱毒活疫苗为主,随着分子生物学及重组DNA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疫苗成为近年研究热点,但目前尚未有鉴别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的鉴别诊断技术及相应的疫苗制品。本文对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技术和疫苗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建立灵敏性高、特异性强、高效便捷且易推广的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和研发更加安全有效的布鲁氏菌病疫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